2014臺北詩歌節以「為理想勞動」為主題,邀請眾多國內外詩人共襄盛舉,今年來自香港、澳門、馬來西亞的華文詩人分批現身,讓臺灣的詩愛好者看見華文詩的另類樣貌,一同以文學見證、紀錄、表現人們心靈與身體的勞動,以及支撐著勞動的那份理想。臺北詩歌節出版品詩選,收錄2014臺北詩歌節參與國內外詩人的精彩詩作。
今年適逢臺北城建城一百三十週年,回首過往,我們發現:儘管經歷百年多的歲月淘洗,無論從傳統跨入現代,從喧囂的大稻埕到繁華的冬區,還是從泛黃城牆演變 成一棟棟摩登大樓,「文學」一直是支撐這座城市最雄偉的梁柱之一。因為「文學」,這個城市有了傳頌的故事和迷人的個性,並且代代相傳,終而成為我們豐厚的 文化資產。
傳統藝術既存歷史意義,更具藝術價值,是以民間與政府無不積極於傳統藝術的發揚與保存,視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環節。為此,臺北市政府特別設立「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藉以表揚對傳統藝術具有特殊貢獻之個人或團體,希望更多人士投入傳統藝術的維護與發揚,促進傳統藝術後續研究與推廣。
本書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舉辦之「周添旺先生紀念特展暨音樂會」系列活動之特展專刊,為彰顯周添旺先生自日據時代以來即努力為臺灣歌謠創作以及帶動本土流行音樂風潮的貢獻,故以渠為特展主題,本書並收錄他在1930年代創作之10首歌謠作成CD書。雋永的流行歌謠,除了作曲者譜出優美的音樂旋律外,能將音符賦與為時人所共鳴的意義,實繫於作詞者的文學造詣與詮釋能力。生長於日據時代的周添旺先生,一生經歷台灣史上重要的時代變遷,在新舊時代交替之際,因其曾接受良好的教育與親歷多元文化之洗禮,故其作品的文學內涵亦更為豐富。
二二八事件發生當時,各地區青年學生參與甚多,許多學生協助維護治安,部分地區甚至有武裝行動,日後隨清鄉工作的展開,中學以上校園受到監視與整頓,校園與青年學生也深受二二八事件之影響。事件後,在監察委員楊亮功、何漢文的事件調查報告中,認為事件最主要原因是「臺灣人民對祖國觀念錯誤」與「日人奴化教育遣毒」,整頓臺灣中學以上校園成為執政當局重要的教育政策,臺北的延平學院及臺中的建國工藝學校因二二八事件而遭停辦的命運。
回顧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運動,是一段「用人民語言為土地書寫」的本土文化風潮,2011年10月從文學家趙天儀、廖咸浩、陳芳明、陳淑容、劉智濬等五為當代文學研究者之對談中,更加發現豐富的在地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