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向晴先生,1930年出生於江蘇曹甸鎮,18歲違母命從軍,擔任軍醫勤務、衛生行政等工作。郝先生認為人生舞台是沒有「退休」二字,故65歲自公職退休後開始學畫,由於歷經戰亂動盪與親人離散,郝氏的畫作中透露出他對故鄉、親人的無限思念及豐富的人生閱歷,繪畫題材多為其生平「所經」、「所聞」、「所感」,他的作品深刻地描寫社會歷史、生命經驗和個人生命歷程,帶有濃厚的超現實主義色彩。本館在深知畫家的藝術創作過程與主題內涵頗具時代意義與特色,特邀郝先生舉辦個展。展覽作品係從其十多年來的創作中擇精展出,透過「天倫系列」、「家國系列」、「人間系列」的系列規劃,展示作者的生命歷程、創作觀以及他多年努力的成果。
螺鈿,又稱螺甸、螺填、鈿嵌,是一種在漆器或木器上鑲嵌貝殼或螺螄殼的裝飾工藝,也用於金屬和其他表面的裝飾。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就有了漆器,其發展歷史久遠,鑲嵌螺鈿漆器作為漆器工藝的一種,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螺鈿工藝的發展,不僅在中國成熟與在周代已經流行,唐代時從中國傳入朝鮮以及奈良時代的日本,影響東亞漆器工藝發展時間久遠。14世紀前後,隨著海上貿易往來,螺鈿漆器的技藝也傳至琉球以及東南亞各地。 幾千年演變下來,至明、清兩代螺鈿漆器在唐宋的過去技術基礎上,達到我國螺鈿漆器工藝發展之高峰。此時髹飾工藝創新並結合多種傳統技法,常兼柔兩種以上的技法作結合,不同的文飾在不同的素地上更換,開創出千文萬華的繁榮局面。本次展覽希望借由豐富多樣的展品呈現螺鈿漆器之工藝、材料、藝術之美,透過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介紹傳統至今都深受宮廷與民間喜愛的光華美麗的工藝與迷人的文化意涵。
為傳揚中國工藝之美,本館特別展出當代著名內繪鼻煙壺藝術家索振海其畢生絶妙之作150餘件,引領觀眾進入壺中舞墨的方寸世界。內繪鼻煙壺是由細桿勾筆穿過小孔反向繪在壺內表面的微型書畫,索振海超越一般匠氣範式的描紅塗彩,將內繪帶進不同凡響的文人畫意境,無論山水、花鳥、走獸、人物、尚像或仿古,皆氣韻生動,令人耳目一新,愛不釋手。
「山外山:周瑛畫旅」約刊印150件不同時期之作品,除了「石之頌」、「木之讚」等版畫系列,也有未曾發表過的綜合媒材創作,尤其是一批首度曝光的速寫更是彌足珍貴,正可藉此追溯藝術家一生完整之創作脈絡與風貌。這批1939-1948年間的手稿,係因當年政局丕變,其弟為避禍端,埋藏大陸家鄉,塵封多年。從這些珍貴的習作中,亦可一窺先生對於追求藝術的嚴謹態度與過人的才情。這些恬淡寫實的鄉野速寫小品,對照其後期之抽象造型創作,某種程度地亦反映出藝術家的內在心象與轉變,在其長久深遠的創作過程中,猶如在群山峻嶺間游移穿梭,也代表著他對天地有情與造境的禮讚。
刀、劍是一門結合科技、人文,悠遠源長的藝術,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鑄劍名師陳天陽(1940-2011),臺中沙鹿人,師承少林嶺南派鑄劍宗師了圓大師,研習武術與鑄劍技藝。其鑄造刀劍講究人劍合一,重視習武修身,著重歷史考證。曾依古傳劍譜手工鑄劍,以「伏魔七星劍」、「戚家刀」榮獲行政院民族工藝獎;其後創作續獲文建會傳統工藝獎鑄劍金工類獎項等,作品深富藝術與歷史價值,為臺灣刀劍藝術先輩,嶺南鑄劍派重要傳人。 本館為發揚刀劍傳統工藝與藝術人文精神,特別策劃本展,展出陳天陽鑄造刀劍40組件,並出版本展覽圖錄,期望帶領觀眾藉由精湛的傳統工藝之美,體會先人的劍爐歲月,傳承內外雙修、源遠流長的刀劍精神。
孫多慈(1913-1975)安徽省壽縣人,她是隨國民政府遷臺的重要畫家之一。孫氏一生歷經戰亂歲月、輾轉流離,生命雖短暫卻充實豐富,對藝術所投注之熱情未曾稍減;目前存世作品不多,然頗見精微真摯之佳作,多有可觀之處。今年(2013)適逢孫多慈教授百歲冥誕紀念,本館特別精選其油畫、素描、水墨、書法及照片文獻等共約百餘件以饗國人,藉此呈現孫教授一生藝術生涯的完整精華,及其繪畫風格的多元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