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間文學為台灣文化寶藏之一,也是台灣母語/文學的百科全書,無論從文學、語言、歷史、民俗、音樂的角度來看,均有極高的保存及研究價值,但是多年來由於社會結構變遷、消費型態改變及多元文化的衝擊等因素,而使得這些寶貴的文化資產日漸流失,於是藉由資料蒐集、整理、出版等方法來推廣、保存台灣民間文學,讓大眾瞭解它的面貌,欣賞台灣民間文學之美,豐富本館研究資源,提供大眾更多研究、推廣的素材,實為本館研究資源,提供大眾更多研究、推廣的素材,實為本館目前迫切的任務,因此乃計劃將分散於台灣的民間文學資料,揀選重要者進行採集、整理、出版,以提升台灣民間文學的研究質量,讓寶貴的民間文學資產永遠保存、流傳。國立台灣文學館為保留發揚寶貴的文化資產,啟動台灣民間文學有聲書出版計畫,出版了「台灣唸歌」、「台灣民歌」、「台灣傳統戲劇」等三項共五冊有聲套書。
本書從固園文學史出發,敘說黃欣、黃溪泉、黃天橫其人其事。全書分為兩部份,一部份探討固園與臺南文學發展的關係,一部份為黃天橫收藏石暘睢史料的選錄,對於當今研究來說,皆可為難得一見。黃天橫曾於1965年6月於《南瀛文獻》刊載他收藏石暘睢文物的經過及內容目錄,時隔將近半世紀,本書以圖錄的方式,將這些珍貴的收藏,呈現在讀者眼前。
本年度的《館員論文集刊》主要分為二輯,輯一是「典藏與展示」:陳秋伶運用了現象學的理論,探討臺灣退休老人與家中珍視物件之間的關係;楊蕙如作為本館「歷史與文學特展」策展人之一,將實際的工作經驗化為研究論述;周永怡則探討了詩歌創作與博物館展示兩者之間的異同,恰呼應本館於「齊東詩舍」展出的「詩‧手跡」館藏展。
本書由九場講座延伸而成,每場講座探討一個主題,探針臺灣文學的發展狀況。全書分為三個部份,「書寫‧輸出」、「創作‧實踐」、「議題‧研究」,邀請業界、學界;作家、研究者、出版人,發表看法、分述臺灣文學當前風景,也為文學發展的過去、現在、未來,作一回顧、反省及展望,梳理出一篇篇具有實用性的文章。
原住民短篇小說金典獎徵選原本設定為族語,但是後來顧慮大小族群族語能力有一定落差,因此僅要求作者提供一族語呈現的寫作綱要,提供評審者參考;此次仍有部分作品以全族語撰寫,尤其是〈淚水〉等,這是令人振奮的現象,證明族語猶在!短篇小說篇幅雖然較短小,卻同樣要具備足夠張力的情節內容,期待其敘述脈絡清晰,結構完整,文詞暢達,而主題的選擇往往是關鍵。在變動不居的環境下,原住民族社會發生許多動人的故事,這些都是原住民的文藝創作的好題材。說故事也一直都是原住民作家擅長的本事,期待未來出現更多寫故事的好手。
2013年10月26.27日,由國立臺灣文學館,國家圖書館主辦,中國現代文學館合辦,文訊雜誌社執行之「新鄉.故土/眺望.回眸:2013兩岸青年文學會議」,邀請兩岸學者、作家與會。本次會議以「鄉土」為主軸,聚焦於197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的創作與研究,共發表16篇論文。論文主題有縱向的文學發展觀察,討論人與土地、城市與故鄉的書寫,也有以兩岸作家的研究論述為主,延伸鄉土的概念,新興的網路文學與影像師等。本書除了收錄會議發表的論文、講評之外,並有主題演講、作家自述、觀察報告、會議側記等,為此會議留下完整的紀錄。
本書收入「第十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17篇論文,主題是「臺灣文學的內在世界」,論文討論對象,包含新世代詩人詩作、日治時期臺灣作家及在臺日人作家作品、族群與性別文學文本、電影與紀錄片等,展現臺灣文學研究生寬闊的研究方向。
本次出版為《全臺詩》系列出版之圖書,1879年以前出生的詩人作品,編為《全臺詩》第27至第30冊,共20位詩人,83萬字是為台灣文學史重要資料。
本次出版為《全臺詩》系列出版之圖書,1879年以前出生的詩人作品,編為《全臺詩》第27至第30冊,共20位詩人,83萬字是為台灣文學史重要資料。
本次出版為《全臺詩》系列出版之圖書,1879年以前出生的詩人作品,編為《全臺詩》第27至第30冊,共20位詩人,83萬字是為台灣文學史重要資料。
本次出版為《全臺詩》系列出版之圖書,1879年以前出生的詩人作品,編為《全臺詩》第27至第30冊,共20位詩人,83萬字是為台灣文學史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