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曲家布瑞頓勳爵(1913-1976)的作品呈現豐富的英格蘭特質,1945年的歌劇《彼得‧葛萊姆》促成「英格蘭歌劇」復興。本書介紹布瑞頓1964年到1968年完成的創新舞台作品《教會比喻》三部曲,作曲家如何具體而微地將日本能樂、峇里島甘美朗等東方音樂素材應用在西方音樂形式下,進而深入探討作品中隱含的東方的宗教哲學與西方的神學觀點。讀者可藉此認識布瑞頓的生平,並聆聽作曲家的屬靈告白。
英國作曲家布瑞頓勳爵(1913-1976)的作品呈現豐富的英格蘭特質,1945年的歌劇《彼得‧葛萊姆》促成「英格蘭歌劇」復興。本書介紹布瑞頓1964年到1968年完成的創新舞台作品《教會比喻》三部曲,作曲家如何具體而微地將日本能樂、峇里島甘美朗等東方音樂素材應用在西方音樂形式下,進而深入探討作品中隱含的東方的宗教哲學與西方的神學觀點。讀者可藉此認識布瑞頓的生平,並聆聽作曲家的屬靈告白。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之能屹立台灣社會與藝術世界, 不在校地是否闊麗,也不僅只是藝術資產豐厚, 而在老師們世代相承的用心。 2007年,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成立, 於是,我們開始了老師教學故事的紀錄與傳承。 從鄭淑姬、林劭仁、李婧慧、趙宇脩、楊金源、 楊美蓉、平珩、王童、錢南章到董振平, 從創作、展演、教學、研究到服務, 他們異口同聲地對自己、對學生譜唱著同樣的旋律: 去夢你一直想做的夢,去專注所有能夠讓你熱血沸騰的事物! 在探究藝術與自我的道途上,我們一直是最用心的學生, 也會是彼此最好的老師! 教學相長,惟心而已!
「尚派武戲香火─李柏君傳藝錄」一書是為京劇武戲薪傳教學典範記錄下來,並收入李柏君老師個人近年傳統武戲著作如《雙背凳》、《天蓬元帥降妖》,一方面可據以追溯京劇武戲的傳統根源,從武戲演員世家家系圖尋根,一方面為尚派武戲功架嚴整邊式的香火、精神之真傳,顯現李柏君傳藝之骨氣與壯心,這是本校自學院時期乃至藝大現階尋求教學卓越最彌足珍貴的基礎。
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展覽專書,從製作故事側看枕頭的「成長經歷」,從歷史、生活文學等角度,正視枕頭的「家學淵源」,從創意聯想延伸展現枕頭的「未來潛力」,帶領讀者全面性的認識枕頭的各種面貌與歷史,觸發對生活的美學想像!
晚明劇論臻於鼎盛,或如玄鐵重劍、或如自在飛花,無不流光溢彩,各標一幟。潘之恆的戲曲論述之所以別具意義,是因為他從表演、導演、以及觀眾的角度切入,有別於盛極一時關於流變、劇本、評點、格律……等等討論,是相當珍貴的視角,這是他累積數十年觀劇經驗、並指導演員或家班排演的精髓,其品劇相關著作,可以說深得明季戲曲演出藝術的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