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育正透過美學與社會的兩面操作,讓藝術成為資源交換、生產的平台,並積極思索藝術家在當代藝術生態中的位置。本展由獨立策展人徐建宇策劃,嘗試自周育正歷年作品中彙整出一條「自我圖解」的軸線,諸如《東亞照明》揭露展覽背後的產業機制,到《工作史》中轉換「工作/職業」(work)與「作品」(work)的表裡關係,最終通過本次發表之新作《李斯特》,將拆解、流動的對象重新轉回藝術家自身,提喻人們心中對於專業藝術家/周育正個人的想像。
本書由策展人胡永芬與冀少峰共同策劃,同時展出十五位臺灣藝術家及十五位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從歷史的距離、他者的對照。藉由策展人從創作觀念的多元性、創造脈絡的豐富性、創作素材的多樣性所遴選出來的豐富作品,我們可以瞭解兩岸當代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傳達對現今文化與社會議題相似或相異的回應,在展覽過程中相互激盪、擾動,進而產生文化能量的擴散。
不受限於傳統書法、篆刻法度與流派約束,用輕鬆從容的態度重新看待,以盡情書寫放任刻印的創作思維,來面對這層層包裹的傳統「書」、「印」,並透過蘇東坡念奴嬌名句「亂石崩雲」為主軸,帶入現代藝術概念,參入裝置拼湊、數位輸出,轉化平面為立體,藉由光影投射、展場作品佈置的錯落組合,延伸變化視覺效果。 本展中,李明啓以一個從事水墨創作者的角度來闡述演繹書法與篆刻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如何開拓發展,而兩者在水墨的激盪結合之下又能有何種可能的:書、印別相。Free from the constraints and rules from any school of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and seal engraving, Lee engages himself in the artistic creation of these two traditional Chinese arts with great ease and comfort. In this exhibition titled, “Crashing Rocks and Clouds”, which is a famous quotation from the Ode of Red Cliff by Su Dong-po, the concept of modern art is incorporated while the mechanisms of installation art and digital output are also applied to enable 3D presentation of Lee’s works as well as diversified visual effects through the light projection and exhibit arrangement. In this exhibition, viewers can see how Lee, as an ink painting artist, explores the possibilities of calligraphy and seal engraving, bot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nd how the inclusion of ink painting into calligraphy and seal engraving can give birth to a diversified variety of facets for these two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forms.
本展為台灣與北愛爾蘭(Northern Ireland)首次合作舉辦之大型國際交流藝文展覽活動,共邀請24位藝術家,透過「港口」作為歷史、文化交融與全球化的廣義隱喻,以及兩造身為島嶼國家所具有之海洋文化底蘊為對話基礎,探討彼此現今的城市、產業、生活、殖民歷史以及國際政治情勢等面貌、狀態。展覽中分為三項子題:1. 「港口連線,島語寫作」;2. 「發聲演習/練習」;3. 「面對世界的幽默」,希冀展開重新觀照、審視自身的文化主體特異性的討論。展品表現從錄像、影像、繪畫、裝置與表演等形式。
「末日」或隱或顯地,早已在生活現實中延燒許久,並在一種潛在的、期盼的、真實的與虛構想像的模糊交界地帶間持續運行著;藉由「蟲洞」這一當代科學理論中,衝擊著線性時空觀點的概念,來指陳一種:當時間-空間的既定關係不再明確,我們對於歷史、社會以及對於人類主體構造的過程,便開啟了新的思考空間。另一方面,如果「藝術」存在的價值,有其面對著僵化的體制、主宰性的視覺佈署、操作性的主體的意識型態抱有質疑與反思的能耐,藝術家如何能藉由創作與作品,來實踐一種反思或反應下的「逃生」行動,以超越窠臼、求得存續下去的機會?末日來臨前的逼迫感、末日之中的逃生行動,以及末日之後的餘生,都將在蟲洞劇場中排演,並收存於以臺灣座標為名的文件E120N23 中。
都市的孩子很幸福,雖然物質不虞匱乏,但生活在都市叢林裡,面對日新月異的現成玩具、極具聲光與感官刺激的科技產品,以及受限與過度保護的遊戲空間,缺乏了與大自然親近的機會,也缺少具挑戰與冒險性的遊戲場域。相反的,生活於大自然的原住民,在部落成長的童年,可能從小需跟隨著父母親學習耕作、狩獵、魚撈或織布,雖然沒有太多的現成玩具,但卻可就地取材,利用自然素材製作各種玩具。這不僅是許多原住民藝術家童年的美好回憶也是難忘的成長經驗,更是原住民集結山林智慧、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體能訓練、娛樂休閒、藝術工藝等文化內涵的綜合展現。 自1990年開始,臺灣的原住民藝術已逐漸跳脫以日常實用、裝飾為主的生活工藝,而轉向純粹提供審美經驗的藝術創作,藝術家在創作的議題、使用的媒材及表現的手法上,更是豐富而多元。 「玩」、「遊戲」是許多孩子的童年記憶,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最快樂的時光。本展以「做中學」、「玩中學」的概念呈現原住民當代藝術教育,透過「南島國度」、「遊藝森林」、「編織彩虹」、「繪本故事」及「動畫電影院」等展示單元,邀請阿美Amis (邦查)、排灣Paiwan、魯凱Rukai、泰雅Atayal、賽德克Sediq及卑南Puyuma等不同族群藝術家結合各式媒材創作,展現原住民藝術家自身的族群文化、童年經驗、山林記憶與創意想像,同時,透過互動教育的展示,提供孩子用不同的角度體驗,並感受原住民當代藝術的豐富樣貌。
容天圻(1936-1994)號琴禪,廣東省中山縣人,他七歲開始學畫,青年時期拜於吳昌碩等大師門下專研山水,奠定其堅實的水墨畫基礎。容天圻工書善畫,精古琴,其指畫創作更是一絕,藉由手指代替畫筆的方式,巧妙融入古琴的彈奏技巧,創造出許多瀟灑流動、饒富趣味的水墨指畫小品。 適逢容天圻先生逝世二十週年之際,本館特將其未曾曝光之小品冊頁加以整理呈現,同時囊括他著名的山水、花鳥及人物等畫作,豐富而完整地展露水墨之清雅情趣,也呈現高雄當代文人畫壇一抹特殊的風景
以高美館典藏美術品為素材,融合多元的新詩與音樂創作,讓參與創作之詩人、音樂家、藝術家進行深度交流與心靈對話,並製作詩人朗詩及音樂家樂曲創作心得影音,同時加入名攝影家詮釋出藝術家獨特性格的肖像,展現跨領域結合之藝文能量,讓觀眾同時享受視覺、聽覺與心靈的藝術饗宴,擴展典藏品多元教育推廣效益。
通過美學的再現,動漫塑造了現實空間「之外」另一個充滿魔法的奇幻領域,讓大眾得以跳脫物理時空及經驗的束縛,心甘情願跨越真實與想像的界線,熱切地投注認同與愛。本展以「愛你一生一世:動漫美學雙年展2013-14」為名,聚焦於台灣新生代藝術家的多元創意,並與近年同樣擁有亮眼表現的亞洲城市:韓國大邱、上海、澳門、北京以及香港等地展開串聯,共同歡慶大眾文化與當代藝術結合的璀璨成就。本展預計呈現超過40位藝術家,近百件包含平面、立體、錄像、動畫等精彩作品。
從抽象繪畫的實踐中,藝術家洪明爵啟發了一種潛在式的「時間流」,透過潛意識與意識的交織,將瞬息萬變的景象表現於作品上,迫使觀者將快速變化中的時空停格下來,慢慢地凝視那似曾相識又陌生的景象。這時創作者與觀者之間剛好形成了「速度」與「停格」之間的微妙變化,「快」與「慢」之間的拉鋸;在「緩慢」與「快速」之間,他的創作亦如同在探討「存在」與「無形存有」的議題。
廖修平因其版畫藝術與教學推廣上的卓越貢獻,被譽為「台灣現代版畫之父」。然而欲了解大師及其藝術,卻唯有俯視創作生命的全貌,才能深刻領會其動人之處。本展將展出廖修平自習藝以來多種創作媒材,除版畫外更包括油畫、素描等逾百件作品,為台灣首次全觀式整理廖修平藝術的回顧大展,將其創作與人生交響出的藝術之道完整呈現於觀眾面前。
「透過心海追溯原鄉的情愫;藉由原鄉展現心海的生命。」藝術家李進發二十多年來的創作歷程,是探尋「原鄉」的漂旅,藉由單純的原色、率性的筆觸與生活的體驗,追尋土地的原鄉與心靈的原鄉。李進發作品中的台灣鄉土景觀,隱喻了自身對世界與生命的領悟,而其個人內在的記憶與情懷,又寄託在畫中物件的歷史刻痕,內心與外在的相互觀照,成就了深刻的藝術表現。
你知道美麗的圖樣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嗎?特殊圖案有著什麼樣的象徵意函?色彩與圖樣又有什麼關係?藝術家如何透過傳統的圖樣創造新的圖案?如何欣賞、變化並創造屬於自己的圖案?是否你也曾用許多一元銅版排列成一朵花?一隻小魚或一種水果呢?當我們將一個單元圖案,經由再現、象徵或簡化的線條,以複製的手法創造出宛如「數大便是美」的另一種秩序感,它就變成了另一個圖案。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圖案中,無論其基本圖案為何,都是透過特定的「秩序」加以複製、編排、重組、延續…,進而達到可「無限複製」的目的,如此形成的圖案(Pattern)就不再是原本單一的圖案,而是另一種可被用來裝飾、象徵或隱喻的代表符號。相信你一定有看過這樣的圖案,例如家裡的桌巾、窗帘、被單,以及碗盤上的裝飾等等,發現了嗎?它們是不是有很多是相同或類似圖案的排列變化而成的呢?然而,你知道這些美麗的圖案(Pattern)是如何形成的嗎?它們與我們的生活、信仰、習慣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原來,圖案的產生與我們對大自然的幻想與崇拜有關,透過生活中的各種圖案,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奇妙的圖案,它不僅以用來裝飾,還可以避邪、祈福,同時,透過藝術家創造的各種圖案作品,讓我們感受到圖案的變化與創意。此外,你也可以透過實際的動手創作,感受並發現不一樣的圖樣世界哦!
李朝進出生於1941年,屬於戰後在台灣成長的第一代藝術家,六O年代末以銅焊畫嶄露頭角。除了創作之外,早年積極投身創造高雄藝術環境的開拓,包括成立畫會、開設高雄第一家專業的私人畫廊、創辦雜誌等等,被視為「高雄現代繪畫的先驅者」。李朝進性格憂鬱、沉默寡言,其創作深具「疏離」與「異化」的個人特質。九O年代中期以後選擇與人群疏離的半退隱生活狀態,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從容往來。1998年之後李朝進未曾發表新作,本展可說千呼萬喚,也被李朝進視為過往創作的一次總結,展出作品逾百件,涵括其各階段代表作品,完整而深刻地映照李朝進的藝術創作歷程。
薛如,一位擇居都市邊陲,與塵囂保持若即若離的專業創作者,始終以冷眼熱心來觀察環境、體驗生活,在創作形式上切換於抽象和具象之間,以超現實的表現手法陳述她的幻想與冒險。具有建築及空間設計背景的薛如,有科班的涵養,卻不受科班訓練的束縛,多年來「多向度」的空間立體經驗,經薛如轉換成平面表現,「如何在顛覆傳統的作品中,保留應有的人文跡象。」是她始終追求的理想;此外,她也嘗試將流動的中國潑墨,改編成抽離的格局,納入人文思維或加入非現實的場景,重新塑造繪畫的另一種風情。
柯錫杰是六○年代少數在美國商業廣告攝影界展露鋒芒的亞裔攝影家之一,1979年毅然放棄既有的成就,隻身遠赴南歐、北非等地,開創風格獨特的「心象風景」。他在八O年代使用「轉染法」的攝影作品,大幅提升彩色攝影的藝術層次,引起國際攝影專業領域巨大的迴響;也為台灣現代攝影界帶來深遠的影響,被譽為「台灣現代攝影第一人」。柯錫杰以超脫的視野拍攝出宇宙萬物凝練之美,讓作品突破一般人對於「攝影」創作的有限想像。柯錫杰攝影創作逾六十年歲月,期間拍攝的主題、地點以及跨越的年代範圍都甚廣泛,傑作更是不計其數,本次展覽作品含括經典及近作約150件,主軸規畫為五個分項主題,包括:心景、人體、他鄉/故鄉、經典系列以及人物肖像系列,以期能準確傳達這位攝影大師在作品中所傳遞的美學意念與哲學思路。
油畫,張金發先生1934年生於高雄苓雅寮港口, 1956年10月和張啟華先生交情頗深的畫友--劉啟祥先生於高雄市新興區成立「啟祥美術研究所I」,張金發先生即進入研究所,正式成為劉啟祥先生的學生。他的首次個展於1969年在高雄市新聞報文化中心舉行。 本展展出張金發先生作品71件,專輯圖錄則收錄其各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他的人物刻畫蘊涵深刻的人文關懷,尤其是原住民題材作品。1998年病後初癒的張金發先生,開始從對社會的關懷,轉為自身與自然靈妙及宇宙大地關係的探索。
本展以湯姆生所拍攝的福爾摩沙(台灣)影像為核心,並循著其百年前亞洲行旅的足跡展開,展覽共計展出250件經典影像,隨著鏡頭走入充滿人文況味的時空之旅。透過玻璃底版看見的微歷史,湯姆生以其獨特的眼光與感情,映現並框架了一個他眼底東方異域在千年孕育下,其深厚歷史文化中的寧靜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