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芳自小就熱愛刀劍,年輕時學習金工珠寶的製造,但始終不忘對刀劍的熱情,由珠寶設計製作轉型打造刀劍工藝,同時陳遠芳兼採木工、皮雕、漆藝、縫製皮套 等技術和近代新式煉鋼材料,不斷創新挑戰高難度的刀劍樣式製作,作品多次獲國家工藝獎入選,在2007年獲頒大墩工藝師證書,2010年時榮獲國立臺灣工 藝研究發展中心肯定為99年度台灣「工藝之家」。本次訂於103年7月19日至8月13日在大墩文化中心展出,將作品編輯成冊。
臺灣的風景充滿了想像與現實的掙扎,近年來興起的都市更新運動,建造不少新的風景,也造成原有風景的遺失,都市的擴張牽連到歷史古蹟、人文地景、自然地景的變動:從自然-鄉村-都市的過渡,城市的空間發展與自然的保存成為眾人關心的議題;此次陳冠君老師個展作品取材的方向,不以美麗風景作為目的,而是思考風景消失與再造的演繹關係,在都市快速開發的節奏中,權力運作造成風景的缺席,創作者置身於變異地景之中,親身進行攝影記錄,追逐風景消失的片刻,補捉影像的瞬間即成為歷史,透過影像的顯現與記錄,揭示地方風景的「影像存在」與「歷史見證」的關係。
柯適中,現任南開科技大學文化創意與設計系教授及藝術中心主任。曾擔任大墩美展、玉山美展、苗栗美展、公教美展等評審委員。 柯適中就個人創作的長期經驗,認為繪畫創作的意義,其實在於創作者自身視覺符號的建立,而後繼之以精密的整構來完成,使原先視覺經驗中的臨場事物,化為創作者心象中美感與秩序的具體呈現。 柯適中透過繪畫創作,個人所追求的,並非是侷限於視覺感應的第一接觸,而必須從直觀印象中再次的釐清與過濾,在「加」與「減」、「強」與「弱」、「疏」與「密」………等一連串弔詭的視覺作用與心裡因素之間,求取一形下與形上相協調的圖式。 102年5月份於臺中大墩文化中心展出並同時出版專輯。
膠彩顏料持久性強,永不褪色,且色彩種類繁多,最能發揮東方繪畫之美。在華麗燦爛中帶有優雅穩定的光澤,更是其他媒材的繪畫所無法取代者。而陳淑嬌的膠彩畫作題材常環繞著女人與花卉,其女人又都在花卉的簇擁下,展現萬種風情。林之助教授說:「膠彩之美,美在用色,可清雅、可絢麗;美在造型,動靜皆可入畫,可活潑、可沉著;美在材質,膠與水,顏料和畫布,訴說著作者傾注生命力的執著。」 這次陳淑嬌老師展出主題【花漾.年華】即以人物畫和花卉,人物畫自古即被稱為繪畫的基本,具有相當的魅力和挑戰性。當代人物畫家的藝術使命,需對現代的人、事、物作真實的反映和紀錄。展覽亦出版專輯呈現陳淑嬌老師的創作精華。
(一)擺脫傳統水墨畫束縛 數千年來,中國的水墨畫主要以黑線作為描繪萬物的表現手法,「墨即是色」「墨分五彩」向來為水墨美學之主流。但隨著歲月的承載,其藝術思想、繪畫形式與表現技巧漸流於因襲仿效,缺乏創意。20世紀以來,即有一些畫家勇於嘗試,挑戰傳統水墨慣性認知,而劉國松則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代表。 (二)倡導白線美學新主張 劉國松為「現代水墨畫」的重要推手,他以革命性的技法、新概念開擴水墨的新視野。他從傳統水墨出發,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獨創「抽筋剝皮皴」技法,發揮紙的媒材特性,將墨韻中的紙筋剝離、產生「去黑留白」的肌理效果,白線取代黑線成為造型工具,再創水墨畫的新境界。其倡導的「白線的張力」美學新主張,在1980年代吸引了大批中青輩藝術家追隨參與,逐漸形成以白線表述的新水墨力量,成為畫壇的一個重要現象。 (三)匯集兩岸三地水墨畫家 本次展覽以劉國松求新求變的精神為始,跳脫傳統的框架,擺脫傳統水墨畫的束縛。匯集兩岸三地共27位水墨畫家,用「白線」闡釋線條的新貌與新意,在留白的玩味中得到美學的啟發,以創新的技法為傳統水墨挹注新的生命力。
林文海教授是一位資深的畫家與雕塑家,其作品不但綜合學術上嚴謹的解剖學與創新材質的使用,同時也是其多年來研究,與對當代藝術所投注的新觀點。創作力旺盛的他,不斷地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的想法呈現於新的創作中,除了在技巧上求成熟之外,在內容所表現的理念也相對地越顯銳利,近兩年來的新作亦有相當程度的轉變,把木、石、鐵等偶然取得的材質,組合成新的造型,並賦予特定的意義,也帶出了另一個深具探討性的創作方向。 在雕塑本質不斷的探索過程中,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思考、技術)介入,去觀看、感知對象物的存有型態與無限可能,林文海用接觸、察覺、形塑來建構形式,發現雕塑新境界。 此次於臺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舉辦展覽,配合展覽出版專輯。
徐素霞老師於臺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舉辦繪畫個展,配合展覽出版專輯。藝術品傳遞了藝術家的心聲,情感與意念,感動了觀眾,導向正面思考與情緒,發揮了無限的功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徐素霞教授的作品正是如此。畫作懸在牆壁上,靜靜的,不惹眼的,當你經過時卻會被吸引住,停下腳步佇立觀看,會停很久,眼光在畫面來回探索,不斷的有巧妙精采之處出現,愈看愈沈醉其中,不知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