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紗榮為彰化鹿港在地木雕工藝家,2011年進駐桂花巷藝術村,曾榮獲第一屆磺溪獎,承製磺溪獎第十二屆獎盃,於1998和2002年獲臺灣區木雕藝術創作比賽與全國美展工藝類第十六屆首獎的殊榮。
程雪亞水墨畫 以山水系列為主軸,是平日遊走名川所激發出來內心思維的累積成果,也有部分是最近台北展出過的作品,同時呈現出來。 陳桂美竹漆藝 1.以實用為主:在創作初期的作品常因『需要』而製作,例如說幫女兒製作菜籃、糖果籃。 2.為解決問題:進入成熟階段後,就會思考用竹編來解決個人的問題。例如因睡眠不佳而設計的枕頭。因肩脥酸痛而製作自己專屬的滑鼠墊,減輕手臂的負擔。 3.為表達情緒或對社會環境的關懷:有時透過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等。例如作品「休息一下」,就是表達工作壓力大;「未來的小蜜蜂」,就是因為環境遭到汙染! 4.邏輯技術的自我討戰:遇到竹編的新技術,就會想要解開它的編織邏輯,例如印尼進口的藤球,能用竹編把它編織出來嘛?斗笠,可以改造成馬甲嗎?再延伸就變成了六角星星。 5.嘗試新技法:看到像cartier的三環戒,拿著竹戒指思考著也許可以試試,然後由點線面至立體,所以由單一竹戒指與金屬結合、竹戒指串成項鍊,再發展到圍裙及披肩;最後變成梨子及橘子。
畫展的主題:「居心地」。主要媒材是小孩最愛也最常用的蠟筆。這是一塊「居心地」,可以孵育小孩大人夢想的地方,可以就這樣靜靜地待幵;也可以在這裡穿越奔跑和捉藏,只要你走進來,你就會鮮明地記得每一件你玩過的事及發生過的生命過往。
2012年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曾展出「大風起兮─民國初年知識分子文化救國歷程特展」,呈現中國知識分子璀璨的五十年,2014年本館榮幸再現璀璨,誠邀請展出「國世無雙─民國大詩情懷」,文人手中那一支筆,細細綿長道盡一生。在經歷過無數困頓、折磨之後,留給後人優美而豐厚的文化資產。此次展覽洋洋灑灑序次列坐八十位,冠蓋雲集,美不勝收。
《見性雷龍》的展出作品共計七十篇,在數位影像日益普及的時代,所有作品以直接寫時的方式呈現!以純紀實的角度來描繪不丹子民,即使處於淡泊的日子裡,依舊可以照見絢爛;這些生命的歷程都讓人情不自禁地喜歡、著迷和無法抗拒。鏡頭下捕捉的當地的生活點滴,在自然與傳統的融合中發現信仰與建築的符碼、以及諸多喜樂的容顏。在不丹,即使是天上突然出現的一道光,都令人感到無比的純淨與莫名的驚喜。
許世賢從事企業識別設計二十餘年,從文案編輯跨界設計領域,將文字語言捕捉於圖騰符號的象徵精神中,潛心關照圖像符號的詩性作用,以簡明的形像傳達設計的內涵與特徵,運用強烈的視覺語彙,運用強烈的視覺語彙,將心靈詩性散發於深具簡潔、精鍊的「心靈符號─許世賢詩意設計」當中。
書法藝術與篆刻方寸天地是相得益彰,柳炎辰以書入印,印中又涵蓋古典文學的精華。最初,他以雙鉤摹帖作為紮根學習的基礎,持續創作深入思考,堅持以用筆為核心探幽索微精益求精,其傳道授業,三十餘年書印教學,培育了諸多藝壇新秀。
李宛玲皮雕創作以自然為題,向大自然學習和諧與生命力,源自於她從小出生在鄉下與大自然為舞,自然而然地對自然的細心觀察刻劃在皮革上。 皮革自古與生活息息相關,日常生活隨處可看到皮革廣泛的運用在生活中,近年因個性化商品活絡與喜愛動手做的國人增加,皮革工藝更是成為熱門手藝。李宛玲從20多年前接觸皮雕就一頭栽進這個使她迷戀的手工藝,在生命面臨極大困境走不下去時,巧遇上帝,因著信仰全心投入皮雕教學,作品中傳達著上帝的愛與從這份愛中得到的力量,讓單親的辛苦因著上帝看見曙光,在辛苦缺乏的環境裡也能開出美麗的花朵。
平面油畫的部分大約提供為三個部分,其一是2007的靜物描繪,以水墨式的黑色線條來勾勒,藉以表達線條與色彩的關係,展現書畫線條的親切感及文化屬性。其二是2012年以類似的畫法,描繪了「頂呱呱」的概念內容,以及追求溫暖圓滿的「愛家系列」。其三是2013年則以較大的幅度改變表現方式。例如大部分的背景都以黑色表達為主,在底色之上層透過雕塑的概念,將較厚實的顏料,以刮除及堆疊泥塑的操作技法,轉變為「觸覺式」閱讀方式作為呈現;大部分以暢快的彩筆及畫刀〈甚至是雕刻刀〉力度作為筆觸及肌理的操作,結合情緒、心理發展,更加入平常的生活題材,藉以表達具象、抽象多元畫面的效果。其中以山水、天地、海洋、沙灘、日月、星辰等為創作內容,例如東山飄雨西山晴、山水天地、星空靜海長相隨、這系列作品較容易讓我從雕塑及繪畫找到對話及平衡的創作方式。
羅際鴻先生的書法作品,完全可以用「點畫流美」四個字來形容。羅先生的書法,其所以能成為藝術品,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因他熟悉並掌握了中國書法的源流,每一幅作品均是從一個個生動的物象中抽象提煉出來的,因此它們擁有內在的生命力和形象性;二是大部分作品舖亳收鋒,擒縱開闔,極富彈性,由它所「寫」出的線條,長短疏密,正反向背,濃淡橫斜,變化無窮。使中國文字在他的手中,其形象內涵有了最恰當的外在表現形式,兩者奇妙組合使漢字的筆畫、結構、章法等顯出了骨、筋、肉、血以至情感和生命。
生活美學,趙宗冠家族創作展特輯。內容包含趙家家族油畫創作,充滿藝術表現。此次展出,素材涵蓋了膠彩、油畫、攝影、書法、綜合煤材;足跡踏及台灣、離島、非洲、美州、中國、日本,除了濃厚的鄉土情懷,並踏出象牙塔,最重要的是他們生活中美的呈現和分享!看這樣一個藝術家庭的作品豐富而溫馨,溫婉中流著愛的凝聚。
莊賜祿作品化藝術為生活、生活為藝術,平日身處工作室明心見性、傾心創作。悉心欣賞並探究其創作理念,從作者抒表:『他的創作理念源於生活,將生活體驗透過各種不同的作品來呈現,希望透過毛筆、刻刀將生活生動地呈現出來,就是所謂的「藝術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藝術」』。由此觀點,作者希望再次引發並詮釋生活美學理念的想像與對話,亦開啟了這次「法外之春」邀請展的序幕。
這次世界一流珍稀的古董相機展出,其中也包含一台登上月球拍攝外太空影像的希世珍品絕版相機,更有早期黑白需求大型蛇腹式相機,還有各家經典的紀念絕版相機與情報員使用的迷你相機,琳瑯滿目,期望讓參觀者有機會鑑賞到世界頂級古典相機,為證明此些身價不斐的相機,特別付印集結成冊以嘉惠大眾,並見證此段歷史。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為展現守護臺灣文化資產與工藝傳承的心意邀請中華民國傳統匠師協會會員73件作品在本館展出,包含國家級人間國寶的精工巧藝以及11類項的傳統工藝藝術品,眾藝雲集匯集於此,傳達出本館用心傳承與戮力發揚傳統藝術的努力。當工藝成分深層介入當代生活,我們將帶領民眾作為我們保存與傳承的堅實基礎,不畏艱鉅地面對傳統工藝興衰起落,落實生活美學於庶民社會中。
佛神造項創新藝-柯錦中與張貴菜創作聯展專輯。住在神佛的家柯錦中從小就住在家族設立的神壇成長,神佛就等同家族的前輩、祖先一般親切的庇護供俸著,每日的敬拜及各種參神儀式、廟會活動都是生活的部分,神像儀態容貌及民俗信仰早已深烙柯錦中的腦海中,生命本質注入,各種深刻「神情」。如此天意神旨的號召、家庭環境文化塑形,奠定柯錦中從事雕刻神像〈(米庄)佛〉的製作與任務。
藝術源於生活,藝術生活是生活藝術。就文化的內涵,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忝為美術館的一環,自成立以來,推動藝術文化更是不遺餘力。這幾年來的持續努力推動下,使藝術人口不斷提昇,迅速 加,不僅讓藝術有良好的展演場所,更讓民眾文化品味提昇及參與。本館自開館以來,檔檔參觀人數幾乎突破萬人,由此可見,寶島台灣的藝術風氣及文化的蓬勃。而本館所邀請的藝術家,更是具有高度的涵養及創造力。 施來福老師從事繪畫教學至今四十多年,從不間斷。他以畫筆來寫日記,就像苦行僧一般,踏遍寶島台灣一百三十五個鄉鎮,用寫生方式將台灣之美留下紀錄。也曾自詡「調色盤從沒乾過。」更立下宏願:跟時間競賽,要將台灣最美的事物,予以保存。這也許是從事藝術工作者的天職與傻勁吧!然,正因為如此,本館所邀請的展示作品,內容豐富,所呈現出台灣過去到現在的歷史 風貌,自是精采絕倫。
柳嘉淵,好朋友直呼淵仔(轂摩兄親切稱呼語),出生於彰化縣社頭鄉,個性直率,浸淫於藝術領域轉益多師,兼習書法、篆刻、水彩、水墨畫,並受現代西洋繪畫技法、思想薰陶,能引西潤中之藝術工作者。體認藝術創作必由平實中求突破,不隨時流,能擷取眾家之長,洗脫古人糟粕。故其書藝陶刻作品,已超越傳統的窠臼,沒有追求時尚的庸俗氣習,亦無俯仰於他人,既能師前賢,又能汲古出新異於他人的自我獨特面貌。
自2005年新修《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施行以來,文化部對於各類文化資產所投入的人力、資源,可說相當龐大,而其中「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被歸類在無形文化資產的「傳統藝術」類別項下施行,內容亦可細分為「傳統工藝」以及「傳統表演」二類。傳統工藝類的「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其過程是藉由各縣市政府的努力,進行登錄及普查工作,再往上歷經中央文化部審議後通過指定,傳統工藝類之人間國寶,截至目前僅有五位獲此榮耀,接受國家授證,獲得「人間國寶」殊榮。 本書內容包含「王清霜的漆藝、黃塗山的竹編工藝、施至輝的粧佛工藝、陳萬能的錫工藝、施鎮洋的木雕工藝」五項精工巧藝,收集近八十件國寶之作。除了能一覽國寶巨匠們的經典傳世之作,更能讓參觀者認識臺灣傳統工藝的精神與脈絡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