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浮槎 — 西西選讀》由西西摯友、同為香港《素葉文學》同人的作家何福仁,精選西西數十年創作生涯各時期、不同領域之代表作,編纂而成;依文類分為小說(七篇)、散文(七篇)、詩(八首)、電影(七篇)、閱讀(七篇)、對談(三篇)等六大面向,每一文類篇章,並有名家撰寫專文導賞,分別為小說:何福仁,散文:郭詩詠,詩:劉偉成,電影:趙曉彤,閱讀:黃怡。書名來自西西1993年的短篇小說〈八月浮槎〉,收錄於小說集《故事裏的故事》一書;編者何福仁說:「2018年,西西偶爾重讀,不滿意,於是重新修訂,並且重發。新版本的層次、意境完全不同,也接近她晚期的心態。西西到了暮年,創作力不衰,更精純,寄意遙深,值得細味。收結是這樣的:當我看著星星,我可以想像,我熟稔的朋友也抬起頭,當我是星星那樣看望」。「八月浮槎」一詞,源自西西小說中引用西晉張華所編撰之神話志怪小說集《博物志》:「舊說云,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意指中秋滿月時分,乘海水漲潮、往來於天際人世河海間的小竹筏。
楊牧致八十五位師友兩百多封私信探尋詩人底薀的珍貴線索《楊牧書簡Ⅱ》為輯選楊牧信件成書的第二集,曾輯入《楊牧全集》,為「別卷」八冊之一;此書收楊牧致八十五位師友兩百多封私信,是探尋詩人底薀的珍貴線索,書札文采,別有滋味。書信文學,中外皆具重要地位,這些恣意揮灑,直抒胸臆的私信,最能表露楊牧的至情至性,和見識才情。楊牧談書信文學:「他們往返的推敲討論,無不顯示率性之大義,自然天成,往往比正規的文學創作更加精緻晶瑩,甚至更加豐富深刻」 ——《海外寄霓君》序:〈留學生朱湘〉)楊牧曾言:「了解一個文學家最真確的方法不是看別人對他的批評,甚至不全是看他的詩或小說,而是通過他的書信和札記,尤其是不擬發表的……不加修飾的信函,札記更是真人格的流露。」 ——〈關於卡繆和他的札記〉)
此書為楊牧對詩的理念思考之整體展現,採書信體,原題「給青年詩人的信」,共十八篇,論詩的定義和方法,分析詩的形式和內容,指出意象、色彩、音樂的藝術要求,並廣泛探討詩人和現實社會,乃至於歷史傳統和文學經籍與一首詩之所以完成的關係,以冷靜的筆調檢查美學和人生的合諧與矛盾,可以為習詩創作者參詳,為實際批評方法的借鏡,也可以為楊牧自剖文學心靈的散文集。
瘂弦自青年時期,一路寫給楊牧的私信二百餘件,首度公開:「如果不能做偉大詩人,願做偉大的朋友。」 瘂弦和楊牧初見於1959年,六十多年的交往,情同手足,魚雁不斷。兩大詩家的書札文采斐然,各有韻致,情誼感人並富史料價值,其珍貴不待贅言。瘂弦是楊牧一生莫逆至交,高山流水,相知相惜,合作無間。《瘂弦書簡Ⅰ— 致楊牧》收瘂弦自青年時期一路寫給楊牧的手書信札兩百餘件。私信首度公開,在無修飾,信筆直書中,相互關懷、砌磋、表述,流露許多文壇軼事祕聞,紀錄了寫作、留學、編輯、和日常行誼,補充《瘂弦回憶錄》許多未曾言及部分,細節處見真章。瘂弦筆下溫婉圓融,文情並茂,是一部極其珍貴的書信文學。
楊牧自青年時期,一路寫給瘂弦的私信一百餘件,首度公開:「如果不能做偉大詩人,願做偉大的朋友。」瘂弦和楊牧初見於1959年,六十多年的交往,情同手足,魚雁不斷。兩大詩家的書札文采斐然,各有韻致,情誼感人並富史料價值,其珍貴不待贅言。《楊牧書簡Ⅰ— 致瘂弦》收楊牧寫給知交瘂弦的一百多封書簡,留下了許多第一手珍貴資料。這些恣意揮灑,直抒胸臆的私信,最能表露楊牧的至情至性,和見識才情。楊牧談書信文學:「他們往返的推敲討論,無不顯示率性之大義,自然天成,往往比正規的文學創作更加精緻晶瑩,甚至更加豐富深刻」。── 《海外寄霓君》序:〈留學生朱湘〉兩大詩人的魚雁往返,確是「片紙千金」,在手書即將成為絕響中,尤顯稀珍可觀。
《泥土 — 吳晟二十世紀詩集》集結吳晟於二十世紀創作、以《泥土》、《飄搖裏》、《吾鄉印象》、《向孩子說》等詩集為主,以及〈再見吾鄉〉系列組詩等而成。 「我要說明,《泥土》與《他還年輕》這二冊詩集,為什麼不用『「詩全集』、也不用『詩選集』: 第一冊《泥土》,收錄二十世紀發表的詩作,但並未全部收錄;尤其是1970年之前、學生時代的習作很雜亂,或因重覆、或因太青澀,捨棄甚多,當然不適用『全集』;而斟酌再三捨棄的,決定不再留戀,因此不適用『選集』,也請文學朋友不用再費心搜尋,不用再討論。 至於第二冊《他還年輕》,道理很簡單,因為只收錄到2022年的詩作,往後,我應該還有詩作發表吧。」 「簡化而言,最明顯的是,二十世紀作品,色調偏向灰黯沉鬱、憂傷, 二十一世紀作品,基本上偏向清朗昂揚,省思生命本質,關注主題更擴大。」 —— 吳晟
《他還年輕 ─ 吳晟二十一世紀詩集》收錄吳晟於二十一世紀創作、以2014年初版的《他還年輕》詩集為主,以及2014~2022年間的詩作而成。 「我要說明,《泥土》與《他還年輕》這二冊詩集,為什麼不用『「詩全集』、也不用『詩選集』: 第一冊《泥土》,收錄二十世紀發表的詩作,但並未全部收錄;尤其是1970年之前、學生時代的習作很雜亂,或因重覆、或因太青澀,捨棄甚多,當然不適用『全集』;而斟酌再三捨棄的,決定不再留戀,因此不適用『選集』,也請文學朋友不用再費心搜尋,不用再討論。 至於第二冊《他還年輕》,道理很簡單,因為只收錄到2022年的詩作,往後,我應該還有詩作發表吧。」 「簡化而言,最明顯的是,二十世紀作品,色調偏向灰黯沉鬱、憂傷, 二十一世紀作品,基本上偏向清朗昂揚,省思生命本質,關注主題更擴大。」 —— 吳晟
2022年度瑞典「蟬獎」(Cikada Prize)得主陳育虹最新詩作《霞光及其它》(「蟬獎」是瑞典的詩歌獎項,創於2004年,為紀念197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詩人Harry Martinson百歲冥誕所設,名稱來自他1953年的詩集《蟬》(Cikada)。其創作深受東方詩歌影響,因此蟬獎以東亞傑出詩人為獎勵對象,授予以漢語、日語、韓語、越南語創作的詩人,表彰東亞詩人成就外,亦望東亞詩歌獲得更多矚目。早年得獎者多為日、韓、中國詩人,楊牧於2016年是首位獲獎的台灣詩人,2022年的陳育虹則為第二位。)《霞光及其它》為陳育虹的第八部詩集,分為三卷:卷一「海鷗詩學」,收錄抒情短詩和組詩;卷二「落葉拼圖」,則是長達六百行的敘事詩,致敬所有倖存於戰爭的母親與書寫過戰爭的前輩;卷三「本事」,除了近五百行的同名敘事長詩外,另輯十五首短詩。陳育虹指出,敘事詩的創作屬於「計畫性書寫」,在顧及內容和結構之餘,還得要嚴謹地把關最重要的「濃度和密度」。〈落葉拼圖〉與〈本事〉兩首長詩,從起草到完稿,分別花費了近一年半的時間,寫作過程幾乎「帶著強迫感」。不過,寫作完成、出版之後,就是讀者的事了;她引述畢卡索的話:「藝術家最多僅完成作品的百分之五十,其餘一半要由觀賞者完成。」她強調,「詩,更是這樣。」
一個時代的舞台 《瘂弦回憶錄》是一部刻繪時代的史詩巨著,自河南童年回憶起述,17歲為避內戰隨學校流亡,自此永別父母,離別家鄉,途中從軍來台,由小兵歷練力求上進。長途漫漫,一路隨時代世勢跌宕,親人、故鄉的永憶,戰爭、離亂的殘忍、傷痛,文壇的風雲際會……「悲欣交集」的傳奇經歷,透過瘂弦滿懷悲憫、豐富有致的口吻,莫不雋永生動、感染綿密。 本書敘述以早期為主,回憶文友交往,則無時空限制。洪範版經作者多次修訂,慎重付梓。 瘂弦: 「余光中先生把我的生命內容依份量之輕重,分作四部分:詩作、編輯、評論、劇藝。 余先生說,瘂弦寫詩,是揚己之才; 編報刊,是成人之美,不但鼓勵名家、發掘新秀,而且培植繼任的後輩; 評論則以研究新詩發展、為人作序為主; 劇藝則以從事廣播事業、主演《國父傳》聞名。」
細說作文修辭的祕訣 綿延五十八年完成的大書 2022年全新定稿本 黃永武教授對中國古典和新文學深入體悟之後,高明創製的修辭文論,考量懇切而週詳,旁徵博引,對於現代人作文屬稿的秘密、過程、甘苦、突破,無不以實際貼切的方法加以剖析討論,古今中外雄文蔚采之句例集於一書,美不勝收。本書初版於一九六八年,是臺灣最早的修辭書,其後歷經三度大幅增訂改版,二○二二年最新定稿本臻於完善,盡顯作者治學立言之堅毅和功力,為學子研究寫作的指南,教學、自修、賞讀的良友。
西西 最新長篇歷史小說: 「寫康熙的歷史小說很多,但寫康熙一朝的欽天監,我還沒有讀到。」 「欽天,來自《尚書》的句子:『欽若昊天』。欽若,是敬佩、順從的意思;昊天,就是蒼天。」 「欽天監本來是官名,以前叫司天監,掌管觀察天文、推算曆書、授時等工作;也泛稱政府掌管天文、研究曆法的部門。」 寫作《欽天監》的源頭,大概有下列幾個: 一、看了一本名為《平面國》的小說,內容寫一個虛構的國家,那裡的人都是平面的,即是,所有的人,都是二維的,只有長和闊,沒有厚度。因此,那裡的人,個個像板塊,只有圓形、三角形、五角形、鉛筆形、方形,等等,卻沒有厚度,像一頁頁的薄紙。 二、又看過一冊和中國古代《易經》有點關係的書,說西洋有位數學家名萊布尼玆,發現《易經》中的爻卦,由一陽一陰的六條橫線組成,陽爻連,陰爻斷,每三爻合成一卦,不是二進制的 1 和 0 ? 三、清初康熙皇帝,原來在他七十多萬平方米的豪宅裡開創了一個玩具廠,專門製造各種奇巧的手工藝,包括中國的漆器、瓷器,和西洋的玻璃、自鳴鐘、眼鏡、鼻壺,等等,好玩又有用。 這些加起來,豈非一個有趣的故事?我喜歡寫有趣的故事,於是動筆。─ 西西
一心化微塵 楊牧最後一本詩集: 未曾結集 + 未曾發表之作 開漢文詩壇先例,公開詩人創作手稿的原貌: 每首詩作,均附珍貴修改手稿 1 ~ 7 式不等,得以窺見詩人如何經營琢磨,完成一首詩的藝術秘密和心血付出。 精裝、平裝版本雙書封: 特殊開本全彩印,兼具賞讀,研析,和收藏,極為珍貴的版本。 《微塵》是楊牧最後一本詩集,收其自編《長短歌行》(2013)之後的十首「未結集」作品,以及他留下不曾發表的六首「未定稿」作品,共十六首 ── 每首詩均附錄珍貴手稿壹式以上,多至七易其稿者,包括初稿,修訂稿,和定稿等。 首度揭露他滿紙刪塗勾補的字跡,一改再改的修正版本,得以窺見詩人如何經營琢磨,完成一首詩的藝術秘密和心血付出。 魯迅曾引果戈理(Nikolai Vasilyevich Gogol)論寫作之道:「最好從那(大作家)同一作品的未定稿去學習……」可惜作家多不願公開草稿,正如袁枚的詩:「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給看」(〈遣興〉)。 難得發現楊牧留存的近作草稿,雖然他一向不以原稿示人,但也評介過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等西方大詩家的不同修改稿本互相比對,予讀者更深一層的賞析和啟示。 經慎重考量,決定開漢文詩壇先例,公開詩人創作手稿的原貌,以彩色大開本精印精製,是一部兼具賞讀,研析,和收藏,極為珍貴的版本。
「我好像有個老毛病,看了好的小說,就想告訴別人,希望別人也看。」 西西總是在看,不停地「看」,看房子看娃娃屋熊仔猿猴看玩具看世界……以無止境好奇靈敏的眼與心,持續不歇「看小說」,看看她如何看寫這五十四本小說: 《魔山》、《純真博物館》、《少年Pi的奇幻漂流》、《白老虎》、《性本惡》、《包法利夫人》、《愛與黑暗的故事》、《芬尼根的守靈夜》、《我的父親母親》、《焚舟紀》…… 「我的《看小說》,不是文評,真正的文評,我不會寫,我寫的,就像學生做的讀書報告。我是從看小說裡學寫小說的。寫了大半生,我仍然在學習。我看小說,一般來說,並不怎麼在意作家寫了什麼,而留神他們怎麼寫。」── 西西
西西所收藏的「玩具」: 維多利亞房子、水怪、羅馬尺、千花、天使、精靈、小淑女、浮士德、金絲猴、陀螺、烏篷船、聰明蛋、械人機、摺龍…… 陳寧找我替周刊寫專欄,吸引我的,是可以配上彩圖。我想了一下,還有什麼沒寫過呢,有了,玩具。我一直玩玩具,可沒有寫過玩具專欄,當然,過去寫了大半生的專欄,論什麼主題,其實也只是我的玩具,我玩得很認真。對我來說,玩玩具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設計玩具,好的玩具,本身就是一種創作。我玩的是玩具,但我欣賞的是那種創作的心靈,那是單純的小世界,讓人稍稍離開複雜,而日漸不好玩的大世界。」 「每周一篇,我寫了兩年多,往往一寫五六篇,然後交朋友發去打字,要不是自覺要變換一下模式,我還可以繼續寫下去,玩下去。家中還收藏了不少玩具可寫哩,例如摩洛哥那七個民族布偶,我自以為是鎮箱之寶;又有半米高的 3D 公仔,是洋娃娃中的精品,因為她是球形關節,用繩索整個穿連起來,結構高難度。此外,總有大小朋友送我新玩具,我精神好了去逛街,也會見獵心喜。」── 西西
《我的愛戀 我的憂傷》為吳晟二十一世紀之後所作散文,首度集結成冊,分為三卷,延續長年來認同母土,關心農村、社會的主題及真摯情懷。 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他永遠愛戀之至,所以憂傷,自言:「而我的愛戀有多深,憂傷就有多深……認真檢視我們這一世代,台灣社會的發展,弊端重重,急迫必須改革的『惡行惡習』,實在太多太多了。」 吳晟: 「我多麼希望滿心歡喜歌頌親愛的家鄉,然而短短數十年,我的生命歷程,竟然眼睜睜『見證』傳承無數代的農田,快速萎縮,生態環境快速惡化,一處又一處遭受汙染,持續擴大,我的焦慮憂傷也持續擴大,佔據我的心胸。」
《織巢》為西西自傳體小說《候鳥》的姊妹續篇真實與虛擬,小說與時間的重新編織:1981年,西西於香港《快報》開始連載自傳體小說《候鳥》,一年多後、1982年收結,共得三十萬字;後以主角「姊姊素素」自述起首的十八萬字,做為《候鳥》上卷,1991年印行初版(洪範書店);而其後關於「妹妹妍妍」的十多萬字,幾十年來,一直並未成冊。2017年,西西在原先《候鳥》餘下、以「妹妹妍妍」主述的十多萬字當中,繼續添加、揉合入「姊姊素素」新的敘事,以及「西西母親1960年代寫就的自傳小說」,加上「西西二姨寄自河南的萬言自傳式家書」── 於是,四部合唱,內文分別以四種字體呈現── 這些兩代間、不同家族親人,以各異角度發聲的自傳素材,讓西西以細膩高超的虛實交錯手法,打破時空的樊籬,魔幻般全部編織在一起,如織巢鳥築窩成家,成為一部既獨立於時間內外、亦與《候鳥》相繫互涉的嶄新小說:《織巢》。
西西自傳體小說,關於遷徙與成長的,一些記憶西西:「我們這一輩,的確從小就身不由己,隨著父母為了這樣那樣的原因遷徙,在遷徙裡艱苦地、緩慢地長大。稍微安定下來,又發覺身邊的許多人,又開始了另外的,也許更為遙遠的遷徙。」1981年,西西於香港《快報》開始連載自傳體小說《候鳥》,一年多後、1982年收結,共得三十萬字;後以主角「姊姊素素」自述起首的十八萬字,做為《候鳥》上卷,1991年印行初版。26年後,2018年,重新印製《候鳥》新(二)版,並續寫出版姊妹篇《織巢》。《候鳥》為西西創作以來結構篇幅最龐大的長篇小說,以自傳憶舊的筆調抒寫抗日戰爭以及國共內戰時期,一個少女由上海遷徙到香港,隨時間推移成長的故事,筆墨所及,觸動了隔代的歷史感情,而語言平淡,收放自如,最為可觀。
「海默三部曲」為被稱作「台灣科幻小說之父」的張系國,其最新長篇科幻小說創作。 第一部《多餘的世界》: 述說聯邦「境遇改造員」唐森,奉命到「呼回世界」的「海默城」執行任務的故事 ── 有兩條主線:一是聯邦「境遇改造員」唐森,另一條是「海默城」警察局長針禮十二歲的孩子艾比。 第二部《下沉的世界》: 自聯邦「境遇改造員」唐森捲入一連串陰謀之天羅地網,又與警察局長之子艾比及小黑狗飛飛逃脫追捕、變成反抗閃族帝國的呼回游擊戰士之後說起:包括飛飛如何變成狗皮艇救護小主人艾比,以及唐森在儲存人渣的宇宙氣化倉庫的奇異經歷。 從第一部《多餘的世界》,經第二部《下沉的世界》,張系國前後耗時八年,終於迎來第三部、完結篇《金色的世界》: 繼續敘述已變成「人渣機器人」的聯邦「境遇改造員」唐森,來到閃族大本營金色星球後的傳奇故事。「人渣機器人」原來是聯邦情境署科學家的發明,也是唯一不是閃族發明、因此無法染指的機器人;掌控萬國機器人公司的閃族,處心積慮捉拿艾比,想透過艾比誘出唐森,再通過唐森控制人渣機器人…… 《多餘的世界》、《下沉的世界》、《金色的世界》三本一體、所構成的「海默三部曲」,維持張系國一貫的幽默文字與暢快文風,以科幻的小說時空為背景,另融入間諜、青少年成長等類型敘事元素,對象不僅是成年讀者,也包括青、少年讀者。在異星世界的場景構建中,夾雜著對現下時事、社會的犀利觀察及嘲諷,筆調亦莊亦諧,虛擬與真實間遙相呼應,互為映照。
「《試寫室》是西西1970年在香港《快報》寫的專欄,每天一則,每則八百字,前後寫了幾個月。當時西西32歲,寫過不少影話、藝評、隨筆,編了兩齣電影劇本,也發表過幾篇小說和現代詩,在香港算是小有文名了。當時的西西,主要是一位專欄作家,也是一位剛起步的小說家。這批四十多年前的專欄文字,連作者自己都遺忘了,卻生動地留下了當時香港青年人的生活側寫,以及一位始終好奇觀看這一切的作者形象。這裡的香港,是一座年輕的、朝氣蓬勃的城。西方青年文化大潮東來,從電影、時尚到搖滾樂,愈來愈多青年懂得追求更豐富的文化生活,也都願意費心讓自己活得更有風格。」(馬世芳)《試寫室》一書,由西西於1970年為香港《快報》專欄「我之試寫室」所撰文章,收輯而成;其他在《快報》的散文及閱讀專欄,已結集為《剪貼冊》、《花木欄》、《耳目書》、《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我之試寫室」借自西西喜愛的日本漫畫家久里洋二的專欄「僕?試?室」,書名亦由此而來。其中見之當時三十初的西西,爽朗瀟灑的明快筆風,迭有「現在的我遇上以前的我」之趣。
台灣新詩的田園詩以吳晟為代表,他常年與泥土林木為伴,堅持躬耕生活,以樸素的詩風,鄉土的語言,深刻反映出台灣農村受到現代工商業衝激後的困頓和變貌,以及農民安守稼穑,對外來痛苦隱忍不語,怨而不怒的回應態度,情感真摯,寓意深遠。 吳晟自2000年《吳晟詩選1963-1999》後,久未結集詩作,本書為睽違十四年之長、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全新五十二首作品,自言「也許,最後一冊詩集」。《他還年輕》謹守一貫鄉土田園詩風格,或揉入投身社會、環保運動的濃烈情感,復感懷溫潤時光及人事流轉;一面是對不公義的字句鏗鏘,一面愈趨練達觀世。「寫台灣人、敘台灣事、繪台灣景、抒台灣情」,念茲在茲者,永遠環繞腳所踏的吾鄉土地,憂懷守護者,則寶島上無窮盡的暖與美。 **本書為2014年10月初版後,再次修訂。 吳晟: 「時代風潮滔滔奔流,資訊如排山倒海,快速淹沒每一世代『風騷』人物;詩名如過眼雲煙,我從不妄想自己的詩名可以流傳久遠,更不妄想揚名海外。終我此生,只求多為保護生態環境,實實在在盡些心力。如果台灣子弟,從我的詩篇中有些體會,更懂得尊重自然倫理,更懂得珍惜自己、珍惜萬物的生命價值,則是我奢侈的願望。我要特別感謝。」 **作者吳晟以此書獲得今年度2015「台灣文學金典獎」圖書類新詩金典獎**
「海默三部曲」為被稱作「台灣科幻小說之父」的張系國,其最新長篇科幻小說創作。《多餘的世界》是第一部,述說聯邦「境遇改造員」唐森,奉命到「呼回世界」的「海默城」執行任務的故事 ── 有兩條主線:一是聯邦「境遇改造員」唐森,另一條是「海默城」警察局長針禮十二歲的孩子艾比。 第二部《下沉的世界》,則自聯邦「境遇改造員」唐森捲入一連串陰謀之天羅地網,又與警察局長之子艾比及小黑狗飛飛逃脫追捕、變成反抗閃族帝國的呼回游擊戰士之後說起:包括飛飛如何變成狗皮艇救護小主人艾比,以及唐森在儲存人渣的宇宙氣化倉庫的奇異經歷。 本書維持作者一貫的幽默文字與暢快文風,以科幻的小說時空為背景,另融入間諜、青少年成長等類型敘事元素,對象不僅是成年讀者,也包括青、少年讀者。在異星世界的場景構建中,夾雜著對現下時事、社會的犀利觀察及嘲諷,筆調亦莊亦諧,虛擬與真實間遙相呼應,互為映照。
台灣新詩的田園詩以吳晟為代表,他常年與泥土林木為伴,堅持躬耕生活,以樸素的詩風,鄉土的語言,深刻反映出台灣農村受到現代工商業衝激後的困頓和變貌,以及農民安守稼穑,對外來痛苦隱忍不語,怨而不怒的回應態度,情感真摯,寓意深遠。 吳晟自2000年《吳晟詩選1963-1999》後,久未結集詩作,本書為睽違十四年之長、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全新五十二首作品,自言「也許, 最後一冊詩集」。《他還年輕》謹守一貫鄉土田園詩風格,或揉入投身社會、環保運動的濃烈情感,復感懷溫潤時光及人事流轉;一面是對不公義的字句鏗鏘,一面 愈趨練達觀世。「寫台灣人、敘台灣事、繪台灣景、抒台灣情」,念茲在茲者,永遠環繞腳所踏的吾鄉土地,憂懷守護者,則寶島上無窮盡的暖與美。 吳晟: 「時代風潮滔滔奔流,資訊如排山倒海,快速淹沒每一世代『風騷』人物;詩名如過眼雲煙,我從不妄想自己的詩名可以流傳久遠,更不妄想揚名海外。終 我此生,只求多為保護生態環境,實實在在盡些心力。如果台灣子弟,從我的詩篇中有些體會,更懂得尊重自然倫理,更懂得珍惜自己、珍惜萬物的生命價值,則是 我奢侈的願望。我要特別感謝。」
楊牧的詩創作,主要累積於原刊詩集十四種。各集收特定階段長短作品數十首,又以輯分,魚貫臚列,略識其時代先後,突出外在語境之表情與命意,則主題風格也 可能隨時浮現,外加完稿年份各別注記,背景形跡更見顯著,則所謂詩集之為階段性創作之反省,或對未來的展望,其理自明。惟十四集出版年歲漸遠,早期原刊屢 為絕版停印,因新鑄版型改以長編三部之方式陸續面世,即洪範版《楊牧詩集》三種(第一集出版於1978年,第二集1995年,第三集2010年)之由來。 按此《楊牧詩選1956-2013》即根據以上三集總彙五百餘首外加新作若干選編輯成,五取其一,改訂次第,概以時代先後排列,十年一期,隱去輯目與完稿 年份,減低具體或主觀色彩,重現詩的歸屬於思維感受取捨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