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蛻變自詩,是很優美的文學創作格式;始於唐代,在宋代發展達到高峰,成為宋代的代表文體,稱為「宋詞」。之後每個朝代均出現不少詞作。歷代文學作品,植物出現的頻率很高,引述的種類也很多。例如,現存最早的詞總集《花間集》,收錄了晚唐至五代的詞作五百首,其中三百二十七首有植物詞句,顯示植物在詞作中的重要性。認識植物的形態特性、文學背景和歷史典故,在閱讀詩詞時方可觸類旁通、心領神會。本書選擇宋詞中,引述有台灣常見植物的篇章介紹。選介植物共25種,包含:原生在台灣的植物7種,如楊梅、梧桐、木芙蓉、蘆葦、芒、紅蓼、楝等。原產中國大陸,先民引進台灣,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植物種類12種,如薔薇、烏桕、朱槿、橙、金橘、蜀葵、苧麻、鳳仙、菰(茭白)、菖蒲、茜草、艾等。原產中國以外地區,但早期引進,在各地廣為栽培的植物,如水仙、蔥、黃瓜等。另有栽培較少,但產品作為大家熟悉的香料、調料、油料,如沉香、花椒、胡麻等。本書特色文學* 25則唐詩典故科學* 25種植物介紹美學*125幅精美插畫
文學* 25則唐詩典故 科學* 25種植物介紹 美學*125幅精美插畫 唐代文學以詩為代表,產量多、境界高、技巧純熟,可說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唐詩對後代文學的影響很大,直到現代還在引述的名句,大多出自唐詩。 唐詩中常用植物來作為「喻依」,把不容易形容或表達的話,藉植物來解喻。其中,白居易可說是唐代詩人中,引用植物種數最多者。 古代文人不但認識植物,而且瞭解植物;吟詠唐詩或欣賞各代詩文,必須認識詩中植物的種類、形態和所代表的意義。 本書介紹的25種唐詩植物包括:(01)合歡,(02)楓,(03)茱萸;紫萸,(04)荔枝,(05)刺桐,(06)榕,(07)木棉,(08)支子;梔子,(09)茶,(10)紫薇,(11)木槿,(12)薜荔,(13)杜鵑,(14)藜,(15)大豆,(16)石竹,(17)香蒲,(18)芋,(19)美人蕉,(20)甘蔗,(21)幽蘭;蕙蘭,(22)菱;芰,(23)荇菜;莕菜,(24)荷,(25)松蘿。
古人利用植物的特性特徵與生活利用,來表達心中的意念,而形成了「植物的成語」。譬如,黃荊和酸棗,生態環境特殊,分布在乾燥氣候地區,生長在土壤貧瘠之處,因此有了荊棘叢生、荊天棘地、披荊斬棘等成語。又如,黃荊自古即砍伐用作刑具,後世視黃荊木為刑罰的象徵,因此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藉由身邊熟悉的植物,瞭解這些植物成語的真正意涵;除深刻體會古典文學的精華,更可進一步靈活運用於語言文章的表達。本書蒐集的25則成語,包括:柳暗花明,柿葉學書,琴得焦桐,薑桂之性,敬恭桑梓,椿萱並茂,付之梨棗 ,人面桃花,摽梅之候,枇杷門巷,蟾宮折桂,黃楊厄閏,榴實登科,陸績懷橘,賣李鑽核,美芹獻君,明日黃花,含蓼問疾,甘心如薺,苞茅不入,早韭晚菘,荳蔻年華,萍蹤浪跡,蕉鹿之夢,薏苡興謗。本書特色文學* 25則成語典故。講述該植物成語的歷史典故、文化背景以及在語文中的應用。科學* 30種植物介紹。介紹該植物的外型特徵、生態環境,以及有何用途。美學*150幅精美插畫。呈現植物的整體及局部,例如:植株,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