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系列的書目,分系列輯錄各書篇首的導讀,薈萃各學者對中華經典的研究心得,集結成此導讀結集,並收錄了饒公、陳耀南、李焯芬三篇序文,均以為「今人為何需要讀經典」為題,帶出現代人讀中華經典的意義。
按「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系列的書目,分系列輯錄各書篇首的導讀,薈萃各學者對中華經典的研究心得,集結成此導讀結集,並收錄了饒公、陳耀南、李焯芬三篇序文,均以為「今人為何需要讀經典」為題,帶出現代人讀中華經典的意義。
按「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系列的書目,分系列輯錄各書篇首的導讀,薈萃各學者對中華經典的研究心得,集結成此導讀結集,並收錄了饒公、陳耀南、李焯芬三篇序文,均以為「今人為何需要讀經典」為題,帶出現代人讀中華經典的意義。
《中華通俗文庫》是香港中華書局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一套知識性普及讀物,旨在“通過通俗的文字和生動的細節,向讀者們介紹一些富有教育意義的文字和各種初步系統的知識”,踐行中華書局“弘揚中華文化、普及民智教育”的初衷。叢書共出版三百二十種,題材廣泛多樣,包括中外名人故事、中外名著節本、歷史常識、地理知識、科學百科、民間故事等,至今價值猶存。 現精選五本帝王故事(秦始皇/漢高祖劉邦/曹操/唐太宗/成吉思汗),作為復刻版的第二輯,故事傳奇,家喻戶曉,既存《中華通俗文庫》之原貌,亦可見六十年前香港中華書局普及知識之努力。
萬千變幻  約定沒忘 世代變更  唯愛不變 這是一群遷鳥、迷鳥、留鳥的悲壯故事,也像是一部鳥兒們史詩般的音樂劇。 百萬年前,崗瓦納古陸雨林裏,巨鳥、迪樹精、直立人和飛鳥群間發生了件遺憾的事。後來地殼分裂、板塊漂移,在生與死、情與義、愛和恨間,飛鳥群向倖存的巨樹精立下崗瓦納之約。飛鳥群因而每年遷徙、歴盡危難、不斷重複悲壯的故事,去實現這承諾。這群飛鳥就是海鳥的祖先。 萬物經歷進化、傷害、報復、爭奪後,樹有情,鳥有情,萬物皆有情,亦有靈。在西伯利亞湖底作法招來的暴風雨,能清洗眾鳥使者的紛爭嗎?六歲孩童於紐西蘭石灘,拾到巨樹種子,無意中闖入禽鳥間萬世爭奪。誰能實現這承諾,完成崗瓦納使命,找到古樹,將巨樹種子送到滿面病容的古樹精跟前呢? 透過人類、地球發展史,跨越現實;藉奇幻、虛構情節,穿梭於野外,經歷生存殘酷、生命的悲哀、恐懼和修復、寵愛加惡夢、快樂與幸福。
書內共七個章節:「藝術哲學」、「作家與書」、「觀影世界」、「文化研究」、「城市夜色」、「身體政治」、「愛情經典」,其實就是本書作者潘國靈由內到外、由肌膚滲進血液的七個生命印章,隨着生命歷程鑄模烙印,構成了生活的重要部分,化之為文字,綜合成一本散文體裁的「個人藝術筆記」,在某程度上也是作者個人創作世界的七根支柱。   章節的先後排列,在閱讀上並無一定次序,而是按作者個人經驗世界的成長步伐鋪展(雖然並不完全割切),由少年時期存在小說、西方哲學的「自我啟蒙」開始,繼而沉進文學世界,半途躍入光影世界,由人文學轉讀文化研究,再至探觸城市書寫,一點一滴經受身體與愛情的衰微與復生,將所思所感全納進書寫的版圖築起一座屬於作者自己的文字世界。
南社是清末民初影響甚巨的文藝社團,社員對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學術等方面也有重大貢獻和影響,當中不乏成就非凡卻一度為大家忽略的人物。時至今日,南社研究已有較多成果,但仍有不少南社資料及成員的著作有待訪尋,尤其是那些於民國出版的書刊,再不收集勾稽,恐將散佚無聞。憂 心於此,作者近年大力搜羅南社有關材料及各社員的墨迹、作品,搶救遺文佚篇,遂成本書。全書分四部分:南社文獻,社員的創作、譯作和學術著作,所錄皆民國 年間出版的南社書刊,線裝、平裝並舉,每種著作各繫提要,傍之以原本書影,務求考核存真,值得南文學研究者參考。
以文學作品中的“抒情藝術”主要研究課題,將現當代文學作研究重點,選取不同作家的作品,對抒情藝術運用於文學作品所反映出的不同技巧、傳達的多重意蘊作出分析。觀點獨到,分析深入。學術書,觀點獨到,討論深入。例如:作者認張愛玲和西西的小說世界多“封閉”的空間,二人在其間開展故事時,由于“觀看”的方式不同,催生了讀者對其小說不同的“觀看”;而二人的這種不同,乃與她們的人生態度相關。研究視角開闊、獨特。
本書是一位睿智慎思、胸襟寬廣、博學慕義的父親寫給初入世途、勤奮善良的女兒的信札的結集。信件分為勉勵篇、引導篇、珍惜惜、分享惜、讚賞惜和啟發篇,主題涵蓋寬廣,內容豐富充實,皆盡流露了一位父親對女兒的關心和愛護,傳達了高尚人生觀和價值觀。信件文字典雅優美,用詞精煉,文采飛揚;內容親切、溫馨、感人,有濃厚的人情味,極富教育意義。本書特色 著作的文體主要是現代的白話,常見工整的對偶句和排比句,起承轉合流暢自然,遣詞用字嚴謹優美,四字詞運用嫻熟,音韻抑揚頓挫,讀來鏗鏘有聲,令讀者深深體會中國文字傳情達意的巨大力量,沉醉在優美的文字海洋裡。獲得社會不同界別的代表人物異口同聲的讚譽和推薦: 1、「古往今來,以書札訓勉兒女……遠有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而今有仁兄之新作,可與前賢名作並列,互相輝映……捧讀再三,宛如春風拂面,又恍似甘霖天降。」 —香港特別行政區前消防處處長、太平紳士郭晶強先生 2、「情文並茂的信,見證了七年來的父女之情,表現了作者的才學與睿識……」 —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陳耀南先生 3、「細閱他給女兒的信,父女之情洋溢於字裡行間……信中表達的不少是我們過往十分重視的核心價值……」 —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先生 4、「書信中對人生有清晰的啟示,猶如一個富經驗的同行者,在後輩身邊循循善誘。」 —施達基金會總幹事陳念聰醫生 5、「不單欣賞他的文采和對生活事物的觀察入微,更受他真情流露的感染,每一封信都是有感而發……」 —播道醫院院長孔慶明醫生 6、「此書必是我送給兒子的首選禮物,也是我極力推薦給為人父母者的讀本。」 —影音使團總幹事袁文輝先生 7、「你的信,真叫人十分感動……只想謝謝你寫出叫人落淚的文章。」 —讀者Monica Leung
《通識中國文學》以小說形式,將中國文學的基本知識結合進小說情節中,尤其著重介紹中國文學中的情,包括父子情、爺孫情、手足情、師生情和兒女情。希望在輕鬆閱讀小說之餘,能夠系統地吸收中國古典文學的知識,了解到文學作品中蘊藏的人生哲理,以及中國古典文學跟現代人生的緊密關係,從而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有更深刻體會。 本書可配合中學通識課程「現代中國」單元之「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及「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