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好時節》收錄了2020-2021大疫期間所書寫的有關疫情生活的素描,這場疫禍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生命脆弱無常,更加珍惜每一個日常的珍貴時光。 此外還有關於童年、故鄉情,時間長河中種種緣分與感懷,及對尋常人生的體悟。其中《我在臉書上的日子》一卷收錄近幾年於臉書作者專頁上發表的短文,以簡單易懂的書寫傳遞美好正向能量,和讀者一起感受人間四季變化的心靈風光。 宋朝無門慧開禪師的詩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以平常心過日子,欣賞風月繁花的各種景致,當下便是幸福平安,無論身處何種階段景況,都是人間最美好的時節。
吳玲瑤,當代幽默大師,美國暢銷幽默作家。一般人生活中許多平凡的事,在她和敏銳的觀察和天生機智,信手拈來就成為令人莞爾的言語和文字。這種功力若沒有飽讀詩詞的文學基礎及樂觀的人生態度,絕對無法達到這般境界。如果您再細細品讀,不但會發現她的幽默充滿著「笑裡藏道」,讓您「恍然大悟」! 能寫又能講的吳玲瑤,在世界各地的幽默演講受到熱烈追捧,帶給人快樂與正能量。著有《女人的幽默》、《比佛利傳奇》等五十六本書。她的作品《美國孩子中國娘》躍上美國中文書暢銷排行榜第一名,尤其一篇〈明天會更老〉寫中年的困惑,已經成為經典,一出現就為各報章及網站轉載一億八千萬多筆。生命是一連串的幽默,希望您能在其中找到絕妙之處。 現今這個社會面臨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汙染、疫情的迫害,您活得快樂嗎?這本《幽默過日子》以特有的「吳玲瑤式幽默」呈現她對芸芸眾生日常生活的觀察和看法,保證讀了令您捧腹大笑之餘,更能靜下心來思索:我們該如何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苦惱,幽默地過日子。我們就先摘錄幾則,讓您先睹為快。 〈妙比生花〉中談到張愛玲作品裏常有遍地開花的奇妙比喻,值得細細品味反復咀嚼。張愛玲說過: 「這幾天總寫不出,有如患了精神上的便秘。」幾乎沒有她不能形容的東西,在《半生緣》裏對祝鴻才的描繪「笑起來像貓,不笑像老鼠」,她用這種幽默的語言,描繪了世俗的眾生相,刻畫的是深刻的人性,「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用白玫瑰紅玫瑰來比喻妻子與情人。她的名言: 「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時間和機會,不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藉口。」如今被演繹成: 「事業線和時間一樣,要擠總是擠得出來」。 〈廣告靠幽默〉提到,近年來華人也意識到幽默的功用,覺得讓人笑過就難忘,幽默和喜劇被大量添加在廣告上,大陸隆乳廣告說: 「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表示要多大就給隆多大,再加上: 「做一個男人無法一手掌握的女人。」簡單幾句話就把廣告點得妙趣橫生。 〈詼諧小傳〉這一篇說,胡適先生在北大任教時,他把孔子學說稱作「孔說」,孟子學說稱作「孟說」,他自己的學說稱作「胡說」,贏來大量笑聲。電視節目《八千里路雲和月》的主持人,淩峰以長相難看出名,他形容自己: 「人比黃花瘦,臉比煤炭黑,中國五千年來的苦難都寫在我臉上。」都用的是謙卑再謙卑的手法,讓人覺得親切。 〈筷子夾起的文化〉,早在春秋時代中國人就開始用筷子,已經有四、五千年的歷史,比起刀叉或用手抓東西吃食方式,這工具可以說是最智慧的發明,如此簡單的兩根棍子,巧妙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猶如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不管是夾菜,挑肉,撕魚,撿豆或扒飯,都能隨心所欲,輕而易舉做到,又可以鍛煉手巧,還不怕高熱,不怕寒凍,真是高明極了,想起宋代女詩人朱淑貞的《詠箸》:「兩個娘子小身材,捏著腰兒腳便開。若要嚐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頭來」。若沒有飽讀群書以及天生的敏銳反應,怎能提煉出箇中的幽默滋味。 除此之外,本書總共收錄了近期的作品60多篇,篇篇精彩,等著您捧心捧腹來慢讀。
很多人都把北美移民經驗比喻為一盤沙拉菜,多彩多姿,葷素集合,各有特色,相互映照—本書展現的便是如彩虹般亮麗的北美華文小說,一共收集了三十四位作者的四十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他們來自台灣、大陸、香港。在人生的長河裡,各人以旅者的眼光,觀看這大千世界,藉著他和她的獨特觀點,豐富的想像力,以細膩、敏銳的文字敘述,走過的足跡,看過的風景,一程山水,一段往事,一盤棋局,青春、情感、幸福、哀傷、失落等等的經驗。本書以「回眸」為主題,似水留年,緣起緣滅,失去的人再也不回,走過的路不留痕跡,只有藉著文字的抒寫,留下深刻不滅的記憶。
卡巴浪是個天才的畫家,他能用「心」在調色盤糅合出各種最美好的色彩,而畫出人物的神韻。同時,他也是水車村西拉雅人的頭目,與妹妹阿妮咪雅兩人都非常仁慈、寬和,用同情心去包容、關懷、照顧各個不同族群的人;相對的,他們也接受了西方及漢人的文化,而實際使用在日常生活,形成良好的文化交流。甚且,卡巴浪與奴比安族黑白混血的公主依蒂娜、阿妮咪雅與荷蘭醫生貝爾,他們跨越族群的愛情、婚姻,不正是「族群調色盤」所糅合出最美好的色彩嗎? 因此,在這部小說中,「調色盤」與「混血兒」是很主要的符碼,隱喻著作者吳豐秋所始終抱持的浪漫、理想情懷:超脫政治權力的對立、跨越族群血緣、文化的籓籬,而經由人性生具之「愛」,彼此交融為生命共同體,營造一個永恆的「鄉」。本書特色要看魏德聖的台灣三部曲,一定要先看最具有人文與族群關懷寫作的吳豐秋所寫的<卡巴浪的調色盤>──如何探觸台灣的族群與歷史。
二○○四年,美國德維文學協會在星雲大師感召之下,由文學指導張錯教授籌劃,在日本東京佛光山的分院本栖寺,召開了一次「佛學與文學的交匯」研討會。會後, 我們把來自港台美的八位學者的論文與十二位來自各方的作家對「佛學與生活」的探討收集成冊,正如學者黃伯飛教授說的:「對佛學的探討,可從小見大,也可從大見小。」這本集子竟是一本擲地有聲的作品,翻閱每一頁都會令人感到清涼甘美。因為這兩本書的好成績,我們覺得有信心出版一本北美華文作家散文選集。中國人愛寫散文僅次於寫詩,不過早古時不稱為散文而謂「文」或「文辭」,後又被稱之為小品文,最後才有與詩、小說、戲劇和並立稱之的散文類。我很喜歡《古文觀止》這部散文集,因其內容真正有歷史的沉重,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有文學的淨化如李華的弔古戰場文,有古人的幻想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種忠孝難兩全的親情如李密的陳情表。雖都是古人的作品,但今人讀之,仍會感到時代巨輪的乘載逼人心臆,當然那是中華文化長河中的燦爛閃亮,所以當我在執委會中提出要編一本如《古文觀止》那樣的散文集時,大家都笑了,因那是一本從周朝到明朝的精品收集,但大家也都覺得我們雖只身居北美一隅,然而我們所處的時代郤是空前的偉大時代,是戰亂頻仍的大時代,是科學猛進的大時代,使這神祕的人類居住的地球,變得像一個村莊似的,而且轉瞬變化莫測。我們在慎重的商談下,把這主編的重擔交給了年紀最輕,有才女之稱的作家曉亞,她真正默默辛勞的工作,並很嚴肅的對待她的這一責任。美國德維文學協會見證海外華人文學從二十世紀跨入廿一世紀,發願彙集海外方家佳文編撰成《世紀在聆聽》一書,其用意亦是當今紅塵擾擾,眾聲喧嘩裡,梳理出散文四卷,分別代表世間聲音的無窮思念、歲月痕跡與無盡憶懷。內裡三十一篇文章只是北美洲大陸三十一人的音色,然而書出版後,世紀在聆聽、他人在聆聽、觀世音菩薩也在聆聽。這些聲音雖自美洲發出,行銷卻遍及十方世界,希望每人所述說種種,均能感染其他人而有所感動、釋然、妙悟與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