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聚焦於唐宋詞賞讀、創作與研究,論及詞體的審美特徵、唐宋詞的抒情特質、欣賞方法、創作途徑及教學研究。前半部主要闡釋唐宋詞、《花間集》與南唐詞的的比興寄託,說明兩宋詞中的感懷興寄,試為「義兼比興,寄託出入」作詮解,並探討溫庭筠、韋莊、馮延巳以及李煜詞。後半部則聚焦北宋詞家詞作賞析,探討北宋十二位主要詞人及其詞作。
陶淵明是開創田園詩派的宗師,是中國詩歌史上一顆熠熠明星,固窮守節,人品崇高;詩文是天機瀟洒,純任自然,淡而實美,枯而中膏,意境深邃,古今傳誦。本書或析其生平之疑,窺其審美意趣;或探其思想境界,評其文學成就,無不是在另闢蹊徑,抒寫己見。陳怡良,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暨研究所教授。主要從事楚辭學、中國神話、六朝文學、陶謝詩、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欣賞等方面之教學與研究。著有《屈原文學論集》、《陶淵明之人品與詩品》、《楚辭天問研究》、《陶淵明生平及其作品之研究》,及其他相關論文數十篇。
明清笑話型寓言論詮本書旨在探究明清兩朝笑話型寓言所示現的「寓莊於諧」技法與內容。探論這種技法如何表現?主要內容為何?所反映的社會面向又是什麼?透過笑話型寓言,讓我們觀察到中國文學中的一股脈流,以諧趣的方式為我們展陳社會百態,讓我們可以在嚴正的文學之外,以有趣、詼諧的方式逆尋中國人的幽默。
本書以白先勇、蕭颯、蘇偉貞、張大春、陳雪、杜修蘭,以及余華、蘇童、王朔、陳染、林白、遲子建等人的作品為本,探討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家庭變貌、父者形象、母女關係及少年的人格心理建構,經由分析及討論,重行建構並比較兩岸的少年經驗。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論述清末民初以來「少年家國」的隱喻,在當代小說中的承續與變化之跡。
東坡「以詩為詞」,跨越文體的界限,成就了詞的勝境,也影響了詞學的走向。本書採詞學文體論的觀點,以「東坡─以詩為詞」為核心,論析東坡由詩到詞的創作歷程,評述其融詩入詞所開創的清雅意境,並深入研究因之而引起的詞學論爭課題,如詞情之有無、蘇辛詞「豪」之辨、詞為詩餘的正反論說等。所論皆能探其本源,知其流變,更藉各種概念的比較分析,相互參照,釐析詞之為體在詩、樂間的本質特性,重新認識東坡詞之意義、評定其詞史地位。本論文探討東坡早期作詞的創作歷程,東坡清雅詞境的取向,詞情的論證與取向,宋代詞學中蘇辛詞「豪」之論,宋人詩餘觀念的形成,均甚有可觀。且主題明確,切入點亦頗新穎,能釐清詞體、詞論等詞學觀念;又引證詳略合宜,敘述文字順達,章節安排亦稱允當。(評介人:蘇淑芬,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書由現代「民間文學」研究的興起著手,同時擴及於近五年來大陸地區出版的三種與之相關的「文學史」書籍進行比較;並收錄多篇田野考察報告及其成果全文。作者並以實地考察經驗,對於台灣的神農信仰、原住民神話傳說與環瀘沽湖區域摩梭村寨的民間故事、歌謠,進行系統性的整理及剖析。
《淮南》在昔凡有三名,一曰「鴻烈」,二曰「淮南子」,三曰「劉安子」。而劉向校定名之「淮南」,故本局撰具其名曰「淮南鴻烈」。《淮南鴻烈》舊本二十一卷,自東漢已降,許慎、高誘二注本自別行,至北梁而皆有殘缺,或以許補高,故亦有二十一卷完本,然許、高二注實皆不全,是今傳本中,有許注,又有高注也。本書分別許、高二注,校釋二十一篇,並與長卿教授相關於《淮南鴻烈》之論文九篇,都三十篇,以為《淮南鴻烈論文集》,以彰長卿教授治學校理之卓識,是乃本局出書之幟也。
清代的詩歌「箋釋學」非常興盛。唐代詩人別集之箋釋,以杜甫詩、韓愈詩、李賀詩、李商隱詩為最多。諸家箋釋,幾乎都以「詩史」、「比興」為本質觀,以「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為方法學。顯示清初以來,詩歌箋釋有一同趨之思潮,形成類化之批評型態;其中李商隱詩之箋釋尤具典範性。本書即以李商隱詩之箋釋為示例,全面而深入反省批判清初朱鶴齡以下,歷經馮浩以至民國張爾田等,凡三百餘年之箋釋學史,以考察其源出與流別,辨析其方法之效用與歧誤而調適之。當有助於學者對清代詩歌「箋釋學」之明解。
本書主要介紹日治時期雲林縣古典詩家及其作品。 雲林科技大學漢學研究所師生為關懷雲林地區的文學現況,著手於雲林文學相關史料素材的建檔工作。為了築基雲林文學史的作家作品,雲科大漢學所師生攜手析論日治時期雲林縣八位古典詩人:黃紹謨、張立卿、吳景箕、王東燁、洪大川、龔顯昇、林友笛、邱水謨等人之詩作深入探究並彙整成書,期能為日後「雲林文學史」建構編纂的雛型。 主編者,鄭定國,浙江省永嘉縣人,自幼居住台灣。文化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現任明道管理學院中文系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有關雲林古典文學研究,除本書之外,另編注有《王東燁槐庭詩草》(已由本書局出版)。
杜甫自秦入蜀詩歌主要包含了紀行詩二十四首以及在中途站同谷寫作的〈萬丈潭〉與〈同谷七歌〉。本書嘗試由杜甫個人與詩歌流派的角度多方審視其紀行詩的成就,並由龍、鳳象徵為線索提供合讀〈萬丈潭〉與紀行詩中的〈鳳凰臺〉之可能,最後處理了〈同谷七歌〉的意義結構與其開創性,期望能較精切的標定杜甫入蜀詩歌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靜宜大學中文系黃盛雄教授評論本書為:「集中大部分論文皆以修辭學的方式切入研究,研究之方法妥切,亦頗有個人之創建。」中正大學中文系許東海教授評論為:「本書以修辭視角深入剖析其中之幽微意蘊及其創作成就。大體而言,乃別具一格,自有特色。有助於杜詩研究的閱讀門徑,可資學術參考。」
中古六朝文學的研究向來有三項重要的課題: (一)文學的主旋律何以會由帝王控馭的經學道德轉成文士心志的自由靈動。 (二)在詭譎多變的政壇風波中,朝廷文士如何以仕隱的哲學履薄如冰,探觸生命的曲折與極限。 (三)置身於南北遞嬗之際,亂離詩人怎樣安頓其時空錯置割裂的錐心之痛。 廖蔚卿先生於是以其深厚的史學博識,通過對中古社會文化結構的層層剝析,逐一對上項諸問題提出精闢宏遠的卓論。其中尤以張華與西晉政治之關係的鉅作最能顯示先生治中古六朝文學的獨特風格與令人仰嘆的功力。相信此書之問梓,必為六朝學界重新提示前輩學者的論述典範。(東華大學教授王文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