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聚焦於唐宋詞賞讀、創作與研究,論及詞體的審美特徵、唐宋詞的抒情特質、欣賞方法、創作途徑及教學研究。前半部主要闡釋唐宋詞、《花間集》與南唐詞的的比興寄託,說明兩宋詞中的感懷興寄,試為「義兼比興,寄託出入」作詮解,並探討溫庭筠、韋莊、馮延巳以及李煜詞。後半部則聚焦北宋詞家詞作賞析,探討北宋十二位主要詞人及其詞作。
成大人社中心與臺南市大觀音亭合辦「觀音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已順利取得以下三方面的具體效益:(一)深耕臺灣在地的宗教文化,突顯臺灣各地觀音信仰的特色,協助民眾認識並維護臺灣寺廟古蹟文化資產。(二)加強海峽兩岸的學術交流,明察兩岸(特別是閩、臺二地)觀音信仰的異同,有助於彼此的相互了解。(三)經由東亞各國觀音信仰的比較分析,知己知彼,可以拓展宗教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現在,每一篇都經二位委員審查通過的「觀音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又結集成《府城大觀音亭與觀音信仰研究》一書。
陶淵明是開創田園詩派的宗師,是中國詩歌史上一顆熠熠明星,固窮守節,人品崇高;詩文是天機瀟洒,純任自然,淡而實美,枯而中膏,意境深邃,古今傳誦。本書或析其生平之疑,窺其審美意趣;或探其思想境界,評其文學成就,無不是在另闢蹊徑,抒寫己見。陳怡良,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暨研究所教授。主要從事楚辭學、中國神話、六朝文學、陶謝詩、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欣賞等方面之教學與研究。著有《屈原文學論集》、《陶淵明之人品與詩品》、《楚辭天問研究》、《陶淵明生平及其作品之研究》,及其他相關論文數十篇。
為因應社會之脈動,國文教學應該朝實用化、生活化、現代化、創意化、數位化轉型。有鑒於此,本書規劃傳略寫作、對聯寫作、命名取號、書籍姓名、證婚祝辭、賀詞、笑話、燈謎、歌詞、極短篇、兒童文學寫作,以及新聞寫作、採訪寫作、電影寫作等十四個實用議題,或金針度人,或現身說法,期待拋磚引玉,有助於中文之可大可久,歷久彌新。
本書所收錄的系列論文,在音樂文學領域上,是創發甚早且具啟發性的。篇中所論,除了詩歌,尚涉及樂舞百戲。…… 廖老師的這一系列論文,承繼其師臺靜農先生的兩漢樂舞考,以堅實的史料為基礎,旁蒐遠紹、廣徵博引,從龐雜的資料中,考辨釐析,互證補苴,系統地勾勒出漢魏六朝詩歌樂舞明晰的輪廓,…… 以許多細微的考索為基礎,構綴一代之制度,微觀與宏觀兼具;……在方法上,善用文史相參,舉重若輕,猶如大匠之斲;……復觀其文字風格,扎實緊密,不見浮言雜語;在論述上,條理分明、層次井然,……(節引自原國立實驗國樂團專任指揮,現任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李時銘中古樂舞研究讀後)
本書以白先勇、蕭颯、蘇偉貞、張大春、陳雪、杜修蘭,以及余華、蘇童、王朔、陳染、林白、遲子建等人的作品為本,探討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家庭變貌、父者形象、母女關係及少年的人格心理建構,經由分析及討論,重行建構並比較兩岸的少年經驗。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論述清末民初以來「少年家國」的隱喻,在當代小說中的承續與變化之跡。
明清笑話型寓言論詮本書旨在探究明清兩朝笑話型寓言所示現的「寓莊於諧」技法與內容。探論這種技法如何表現?主要內容為何?所反映的社會面向又是什麼?透過笑話型寓言,讓我們觀察到中國文學中的一股脈流,以諧趣的方式為我們展陳社會百態,讓我們可以在嚴正的文學之外,以有趣、詼諧的方式逆尋中國人的幽默。
全書立足於作者優質學養,發皇於近年一系列明代園林文本研究,得以取精用宏,聚焦於「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斐然可觀。 全書擅長「文獻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於知人論世處,考鏡源流,精密縝密;於以意逆志處,掌握研究對象的微觀剖析,與文化脈絡的宏觀透視;遂能深耕廣織,既能抉幽鉤沉,呈現祁彪佳及其書寫的特殊性;且能出乎其外,十字架開,對應交會,對顯歷來書寫流變的生命情調,映射文化象徵的普遍性。 全書行文,語感鮮活,精確綿密。始以理性之客觀析論,佐以華彩之生動詮釋;沉穩控勒,摹神衍義,自具知識之紮實與見識之精要,形塑論述知感交融之豐美富麗。(評介人:張春榮,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系教授) 南明儒者亟待學界表彰,祁氏歸隱寓山園林,其營建之空間性,具有其人文精神之特殊意義。此書文彩和義理已足可觀,論述祈氏寓山園林,可使今人認識南明有節操儒家在世存有之風範。(評介人:潘朝陽,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東坡「以詩為詞」,跨越文體的界限,成就了詞的勝境,也影響了詞學的走向。本書採詞學文體論的觀點,以「東坡─以詩為詞」為核心,論析東坡由詩到詞的創作歷程,評述其融詩入詞所開創的清雅意境,並深入研究因之而引起的詞學論爭課題,如詞情之有無、蘇辛詞「豪」之辨、詞為詩餘的正反論說等。所論皆能探其本源,知其流變,更藉各種概念的比較分析,相互參照,釐析詞之為體在詩、樂間的本質特性,重新認識東坡詞之意義、評定其詞史地位。本論文探討東坡早期作詞的創作歷程,東坡清雅詞境的取向,詞情的論證與取向,宋代詞學中蘇辛詞「豪」之論,宋人詩餘觀念的形成,均甚有可觀。且主題明確,切入點亦頗新穎,能釐清詞體、詞論等詞學觀念;又引證詳略合宜,敘述文字順達,章節安排亦稱允當。(評介人:蘇淑芬,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書不但將鳩摩羅什的般若思想詳細介紹出來,且對他的譯講佛經的方法做了深入的探討,再以此為中心,做出縱橫兩個向度的描述。縱向的延伸向前為道安,其後為僧叡,說明羅什來華前中國般若思想的狀況,與羅什過世前後般若思想的轉變。橫向的開展則以慧遠和僧肇為代表,慧遠的質問說明了當時反對的聲音,而僧肇的繼承又反映出當時的中國人對羅什思想的接納。從這縱橫兩輻確實的將鳩摩羅什般若思想在中國的開展與影響描述出來。
本書由現代「民間文學」研究的興起著手,同時擴及於近五年來大陸地區出版的三種與之相關的「文學史」書籍進行比較;並收錄多篇田野考察報告及其成果全文。作者並以實地考察經驗,對於台灣的神農信仰、原住民神話傳說與環瀘沽湖區域摩梭村寨的民間故事、歌謠,進行系統性的整理及剖析。
《淮南》在昔凡有三名,一曰「鴻烈」,二曰「淮南子」,三曰「劉安子」。而劉向校定名之「淮南」,故本局撰具其名曰「淮南鴻烈」。《淮南鴻烈》舊本二十一卷,自東漢已降,許慎、高誘二注本自別行,至北梁而皆有殘缺,或以許補高,故亦有二十一卷完本,然許、高二注實皆不全,是今傳本中,有許注,又有高注也。本書分別許、高二注,校釋二十一篇,並與長卿教授相關於《淮南鴻烈》之論文九篇,都三十篇,以為《淮南鴻烈論文集》,以彰長卿教授治學校理之卓識,是乃本局出書之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