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九○年代── 莫言、張承志、閻連科、余華、王小波、王朔、朱文、陳染等作家多元並存的文學轉型期; 一個既曖昧又模糊,充滿了複雜性與矛盾性,從群體形態向個體形態過渡的「準個體時代」。 本書包括導言和十六章正文,對二十世紀九○年代中國大陸的小說創作進行系統研究。 上編側重對九○年代的小說生產進行體制分析和文化分析,涉及作者的寫作方式、文化與文學思潮、小說的主題與題材、小說的傳播環境等重要問題,力圖對特定時段內的文學空間進行宏觀分析。 下編分析九○年代小說的「寫物主義」、「日常敘事」、「模糊審美」、「文體演變」、「反諷修辭」、「敘事視角」等問題,是對九○年代小說審美特質的研究。 本書特色 針對九○年代特殊的文化語境,本書以多元的、立體的視角揭示九○年代小說的文化景觀。與以往「作品──社會」二分式的孤立的、機械的研究不同,運用社會學、文化學、傳播學、心理學等理論,全面打通了文學的內外分界,真正把文學納入社會文化肌體的整體動態系統中予以考察,從而揭示出特定時段文學主體的獨特生存境遇。
本書輯錄了作者近五年來發表的有關中國當代文學的論文。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對二十世紀八○年代一些有爭議的作家作品的重評,這是在新世紀語境裡對八○年代作品的重新解讀,涉及的作家作品主要有余易木的《春雪》、《初戀的回聲》,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禮平的《晚霞消失的時候》等。二是對九○年代以來的作家作品的評論與研究,所涉及的作家有莫言、余華、方方、紅柯、寧肯等。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取文本細讀的方式,將作品放置到當時具體的文化語境中進行解讀,並將研究對象注入研究者的生命體驗,注重文學研究與生命的關聯。 本書特色 1. 書中研究之中國當代小說家余易木、張賢亮、禮平、莫言、余華、方方、紅柯、寧肯等皆有一定影響力和顯著性。 2. 本書以文本解讀為出發,雖為學術性文章,卻不掉書袋,聚焦在人文的關懷,在凸顯了社會現象的反思之餘,亦在其中抒發了個人見解。
本文試圖通過性愛問題的考察呈現海派小說中的現代性與傳統性的樣態及衝突。對海派小說家,如張愛玲、穆時英、劉呐鷗、施蟄存等的作品,提出現代「性」意義進行重新闡釋。 一九二○年代末,剛從中國現代文學中甦醒的「性意識」因革命的激情再次遭到放逐,女性一度抬頭的性愛觀念重新遭到壓抑;唯有海派作家完整延續了「性意識」的文本創作,藉由慾望本能的生理搏動,體現出都市人內在的心理衝突。 本書以性愛作為研究海派文學的切入點,不僅從中呈現作家感性的審美世界,同時也反映了時代變遷下,政治與文化如何影響性倫理觀念的發展。 本書特色 ●中國第三屆女性文學獎得主韓冷。 ●題材大膽前衛的文學研究作品。 ●揭開海派小說情欲面紗下的敘事與意涵。 ●引用多位知名作家的作品,能吸引讀者閱讀。
周作人是毀譽參半、褒貶不一的焦點人物,身為一個對中國現代文學有著深刻影響的作家,周作人和魯迅一樣,都是新文學運動的發起者和倡導者。只是因為他曾出任汪精衛政權職務,有了「附逆」的負面名聲,使得他的歷史地位受到了影響。然而,研究者不應該以政治的標準代替一切,因人廢言,而應該還歷史以本來的面目,實事求是地去評價周作人的功過是非。 本書是第一本全面性回顧中國大陸周作人研究歷史與進程的專著。全書共分六章,將周作人研究以四個時期分別考察:前四章從專書、思想與人生道路研究、文學思想研究、文學創作研究等方面評述;第五、第六章則評述周作人文集的校訂出版與史料工作的建設。本書之研究,結合了歷史評述與理論探討,注重史料之考核,並對研究文獻的歷史語境與研究者個人思想及學術語境,分別做了縝密的分析。 本書特色 ★ 周作人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深刻影響,不應因其「附逆文人」評價而被忽視 ★ 第一本全面性記錄周作人研究歷史之專著
有時候我喜歡歸結某種文學潮流,也不放棄追逐一種更大的慣性,但我總是要找出那種線索——它能引導我們走出現實的迷宮。現實本質上是一座迷宮,因為我們並不知道入口和出口。但個人心中要有一本地形圖,我想我的批評文字還是不難看出,不管我如何討論當代文學的紛繁複雜,但我還是有比較明晰的走勢圖。否則,所有的理想思考和具體的作品理解,都不能讓我心安理得。本批評文集,可以看出我對八九十年代中國文學變革的理解,雖然只是文學論文,但我力圖在文學批評中揭示出思想背景,在文本的解讀中,呈現出歷史的內涵。─陳曉明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了大陸知名文藝評論家、「長江學者」陳曉明教授治學以來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單篇論文作品,既反映了崛起於1980年代知識份子的心路歷程,也是三十年來中國社會、文化與文學轉型的歷史見證。
為現代詩說話──從臺灣詩壇出發,放眼兩岸與國際詩壇,回歸詩性本質,點評新詩發展。 詩人前輩向明,曾任藍星詩社主編,見證台灣詩壇演進流程,本身獲獎無數,包括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等。 右手寫詩、左手撰評的向明,長期在各大報刊發表讀詩與評詩心得,多年下來累積了數量驚人的「新詩話」。《人間福報》、《台灣新聞報》、《中華日報》、《青年日報》皆曾以專欄刊載這些詩話,發表後廣受讀者與愛詩人歡迎,《新詩一百問》更成為多所大專院校指定用書。 本書為詩人向明集結過去幾年發表過或未發表的詩評與觀察文集,全書共六十四篇,主題多元豐富,從辛波絲卡到卡夫卡,從李白到洛夫,既論現代詩的美感與發展,兼談詩人之自處與創作。讀者若能按圖索驥,自會發現詩人?弦稱讚向明的詩話「鉤稽沉珠,闢舊闡新」,絕非過譽。
本書以文化研究的視角,剖析人與文學、文化三方面的交互影響,從孔子思想到當代流行的文體,深入淺出地闡釋了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演變之歷程,藉由東西方思想的差異對照,反映出古今中外文學學者的思想變遷,是融合文學、哲思與社會各層面的跨領域文學研究專著。 ●一本縱觀中國文學思想自孔子到近代文學的發展史! ●以文化研究之視角剖析文學演變的歷程! ●與西方觀點相互對照,更能反襯中國文學學者的思想變遷!
本書以「身體的國族敘事」探討梁啟超、魯迅、郁達夫、洪靈菲、老舍、巴金、路翎等人的小說文本,揭開晚清到民初,中國現代小說中隱藏的國族想像。從魯迅觀看砍頭和喊出「吃人」的第一聲開始,中國現代小說家便懷有一種知識份子內在的巨大焦慮感,不斷通過各種擬實的書寫(國民性批判、鄉土、革命等等),曲折的指認出前方一個更大的主體──國族,將身體置之於感時憂國、血與淚的幻思之中,去想像、甚至隱性的去建構一個現代化的烏托邦:一個富強的「中國」。 本書特色 觀察文本中「身體的國族敘事」,論證晚清以降,中國小說裡的「身體」已成為「國族」的象徵,成為小說家「想像中國」的具象隱喻。
新銳文學評論家胡亮──研習西洋現代批評,又兼容中國傳統氣韻詩人洛夫譽爲「高水平的評論家」本書收錄作者的文學評論,共十四篇,其文視野敞闊、思路奇詭、觀點新穎且文字古雅。通過對紀弦、孫靜軒、北島、顧城、沈奇、柏樺、張棗、藍馬、海子、駱一禾、戈麥、馬驊、蔣浩、馬雁、胡續冬等重要詩人的論析,呈現出一部的當代新詩史。本書特色詩人洛夫譽爲「高水平的評論家」的胡亮,以流暢且具故事性的敘述,在典雅古緻的文字中另闢文學評論的蹊徑,論及詩作的同時,也將文本鑲入當時代的文化背景,似一灣清淺的水流,使詩文的脈絡一眼清澈可見。並引述德國思想家海德格爾的名言:「詩歌好比曠野之鐘,闡釋好比鐘上之雪」,評析的同時,既還原詩作樣貌,也譜出了更具生命力的音調。
因為在這一切平凡的灰濛中找不到「詩」了,你竟欣賞起小白粉蝶被北風推波助浪般送飛時的顛簸曲線。它最後停歇在大葉山欖的樹枝背風面。你注視著它,以為在來時路,多少遺落了一些鱗片。 本書特色 1.此詩集隸屬於詩人蘇紹連主編的「吹鼓吹詩人叢書」之一 2.知名詩人蕭蕭專序推薦
在日本文壇史上的文學名家裡, 夏目漱石與村上春樹是兩顆閃亮的星斗。 作為日本現代和後現代時代的代表作家,他們的作品,不只展現了文學中普遍對於自我與生存的思索,及對文學意義的追求,更呈現了日本作為一個國家與民族,在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上的發展軌跡。 研究比較文學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即是透過比較,加深對理論問題的思考,提供給認知世界的新視角。然而,單純比較這兩位作家,是無法達到此目標的;需要在具有寬闊文化視野的前提下、及具備相應理論素養的基礎上,從具體的文本分析入手,才能對文學與現代性問題做出一些有益的探討。 因此,本書在日本現代和後現代的文學背景之下,對明治時期的代表作家──夏目漱石,與當代的代表作家──村上春樹,從自我、女性觀、中國觀、對文學意義的追求這四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分析了兩位作家具代表性的作品,如《行人》、《門》、《心》、《尋羊冒險記》、《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海邊的卡夫卡》等。希望透過這樣的比較,對日本現代化發展道路上的一些問題,從文學的角度做一剖析。 本書特色 日本現代與後現代文學的代表作家──夏目漱石與村上春樹── 從這兩位大師的作品裡,探尋日本文學與文化,穿越一整個時代的自我追尋!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進入「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現代轉型,魯迅,是這一空前轉型中出現的傑出思想者與文學家,他以文學為獨立的精神力量,深度參與中國的 現代轉型,終其一生致力於現代轉型的精神維度。魯迅未盡自己的事業,但留下豐富的思想遺產,只要我們尚處於現代轉型之中,魯迅思想就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 義。 本書特色 本書試圖在這樣一個判斷背景上,重新整理與考察魯迅的精神遺產,涉及到如下思想物件:魯迅早期「個人」觀念,終其一生的國民性批判,全新的文學觀念、 想像及其卓越文學實踐所展現的文學存在的可能性,兩次絕望中形成的對自我、生命與存在的深刻體驗,後期有關文學與革命、政治關係的思考等。希望通過重新梳 理和闡釋,彰顯魯迅的基本思想構成及其精神價值。
本書由十五篇小說評論集結而成,選論大陸當代知名的男女作家── 莫言、畢飛宇、余華、蘇童、劉震雲、韓寒、王安憶、陳丹燕、方方、徐小斌、陳染、林白和池莉等人的小說。 本書可讓學習者透過小說認識大陸社會與現象,對大陸當代小說的價值意義有更進一層的理解,進而體悟現實生活的人生經驗。 本書特色 ※解析大陸當代小說名家筆下的世界,帶出種種大陸現實社會中隱藏的真實景象。 ※透過文學作品的風潮,了解當代大陸社會的價值觀念轉換。 ※莫言、畢飛宇、余華、蘇童、劉震雲、韓寒、王安憶、陳丹燕、方方、徐小斌、陳染、林白和池莉等人一並網羅! ※引用大量文章段落,分析之餘不失論證與樂趣!
研究天狼星詩社,誰也繞不開詩社的核心和靈魂人物——溫任平,如今川成兄將自己多年來關於溫任平研究的文章集成這部《馬來西亞天狼星詩社創辦人:溫任平作品研究》隆重推出,必將有力地推進天狼星詩社研究和溫任平研究,爲我們樹起一座研究天狼星詩社的里程碑。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這部《馬來西亞天狼星詩社創辦人:溫任平作品研究》的出版,天狼星詩社的「神話王國」必將解密,總社長溫任平的文學創作特色和成就必將爲世人所認知,這對於馬華文壇乃至世界華文文壇都是一件幸事。 ──中國浙江越秀外國語大學副校長、教授 朱文斌 本書特色 1.溫任平為馬來西亞天狼星詩社的創辦人,之前天狼星詩社被抹上神秘色彩;這本書對於了解馬華文學具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2.前台灣文學館館長、中央大學教授李瑞騰,以及中國浙江越秀外國語大學副校長、教授朱文斌推薦
這是一本以新聞媒材為創作泉源的詩集,新聞內容五花八門,新聞地域浩瀚無際,遍及全世界甚至外星球,寫作方式超越現實範疇,作者將新聞素材在心靈內化後再反芻為豐富的詩語言,顯現一種現實與虛構交融的特殊情境──全書計分為「颱風臉」、「不正常之歌」、「摘星記」、「阿兵歌」、「海邊的大衛」、「發明課」、「末世七日紀」等七輯。 本書中的新聞詩可依附新聞存在,亦可脫離新聞閱讀,衍生不同的想像空間與趣味。王羅蜜多集結新聞詩的實驗性詩語言,為百花齊放的詩壇,托展了新興的美學創造領域。 本書特色 結合新聞媒才的實驗性詩語言 詩的美學創造再突破
生死學在近年來成為熱門的話題,曾經擔任高雄市殯葬管理所所長的雨弦,則是第一位站在第一線的工作者以生死學觀點寫詩的人,詩人將他的工作與生活融合在詩作中,寫出一首首真實而貼近人心的詩作,反映台灣社會面對生死的價值觀。 在他的生花妙筆下,殯葬管理所是「死亡詩學」的背景,它造就了以寫死亡著稱的詩人,從而填補詩歌創作的空白。他的詩作,無不在探討人活着的意義,尋求生命的自在與超越。 本書特色 分析了詩人雨弦的生平與生命歷程,逐一探討其經歷對詩作的影響,並在生死與夫妻之情間,做了深刻的描繪,本書旨在做雨弦生死詩作知、情、藝的分析探究,企圖給予生死詩作及詩人在詩壇上的地位。
小說正是一個文本的世界、符號的世界,小說作者在意識表述中建構出來一個「人與人相處的所在」。現象學可以發現其中作者在符號中隱藏的深意,發現文本中主體和客體的構成與被構成,將表述符號還原為意識的體驗。 小說是作者的意識想像與意識構成,同時也是我們讀者的意識想像。我希望能夠透過現象學式的意識分析,能更理性、更純粹發現我們和作者共同的想像,共同的世界。 本書特色 1.評析多為知名作家作品,如:魯迅〈狂人日記〉、呂赫若〈牛車〉、朱西甯〈鐵漿〉、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郁達夫〈沉淪〉、白先勇〈花橋榮記〉、金庸〈白馬嘯西風〉、鍾理和〈蒼蠅〉等。 2.研究論述多元並呈,以敘事學、符號學、現象學、空間理論及各式文化等研究概念。
切入兒童文學閱讀的多元解讀面向,對於想了解兒童文學、欣賞兒童文學、創作兒童文學的人來說是具可讀性的一本書。我不是兒童文學的研究學者、理論家,但我愛兒童,愛文學,這兩個「愛」加在一起,我就是愛為兒童文學寫作的人;因而寫久了,我對兒童文學就有些想法,有想法我就會把它寫下來。收在這集子裡的文字,是我近二十年來累積的一部分。──林煥彰我的兒童文學的想法──自序《童心‧夢想》◎林煥彰 我曾經出過一本《拿什麼給下一代》,無非想說一些個人對兒童文學關懷的話,自問自己能為兒童、以及兒童文學能做些什麼?過去二三十年,我的確是參與台灣兒童文學界做了一些什麼,甚至對兩岸四地、東南亞華以及亞洲的韓國、日本、菲律賓等兒童文學做了交流,所以就陸陸續續寫了一些有關的想法;那些想法,整理部分成書之後,是1998年4月,由宜蘭縣文化局補助出版;而後這麼多年來,我雖然逐漸淡離兒童文學的圈圈,但為兒童寫作、閱讀的事,我仍然是沒有放開的,甚至還有機會跑得更遠更偏闢的地區,如金馬、澎湖等離島和國外去;尤其,2006年底離開職場之後,我自稱在「周遊列國」,走過的地方就更多了,總是希望能為兒童多做些什麼,希望我們的台灣兒童文學能有更好、更繁榮的發展。 我不是兒童文學的研究學者、理論家,但我愛兒童,愛文學,這兩個「愛」加在一起,我就是愛為兒童文學寫作的人;因而寫久了,我對兒童文學就有些想法,有想法我就會把它寫下來。收在這集子裡的文字,是我近二十年來累積的一部分,除【卷二】一篇〈現今童詩創作人才培育困境〉,是今年六月初,應國語日報紀念詩人楊喚逝世60周年的一個專刊寫的,其他都是屬於舊作,不一定對當前台灣兒童文學界能有什麼激發作用,但個人總認為台灣的兒童文學,仍然須要更加一把勁,希望有人能出來不斷大聲疾呼,喚起更多人的注意,進而付諸行動:能寫的人多寫,能出錢出力的人,多出錢出力…… 校完這本書的初稿之後,我才發現到,過去所寫的這類文字還算不少,收在這裡的,大約不到一半;尤其談論兒童詩部分,應該更多;而且,我還發現有很多篇章,忘了附註曾經在哪些刊物刊載過,感到很自責而又不應該!現在,我碰到眼睛出問題(黃斑病變),不得不放棄翻找原始剪報、補充加註,如有給讀者造成不便的,請讀者見諒。這本書就這樣,坦誠的和關愛台灣兒童文學的人士見面,誠懇期待大家指教,並由衷感謝秀威資訊科技公司,大力支持,讓它有機會以最佳的出版
透視當代思維的先行者 對東西方文化的最深刻體察 他的論評是針對現實而發,基本上是具有「後五四人物」的批判氣息,對中國傳統抱著批評的態度,而又受西潮極大衝擊。他所受的訓練─中國古典文學、電影、戲劇、社會學─都使他的觸角更加靈敏,談問題也常能一針見血,尤其回到臺灣,接觸到活生生的人,踩到踏實的土地上,更能接觸到問題的核心,更能把問題與西方並列同觀。─金恒煒(時事評論家) 《東西看》收錄馬森過往刊載於各報章雜誌的文章,以詼諧且略帶嘲諷的筆調,直指東西兩方的文化差異與迷思。其觀察之細膩,題材涉獵之廣泛,從日常生活淺談,到當代時事的針砭,不論以西方觀點看東方,或是以東方觀點看西方,文中的論述時至今日仍可引領廣大的迴響與反思。 本書特色 作者馬森為知名戲劇家、小說家、文學評論家,曾兼任《聯合文學》總編輯,並曾任教於多所知名大學,包括台師大、巴黎語言研究所、墨西哥學院、加拿大亞伯達及維多利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香港嶺南學院、國立藝術學院、國立成功大學等。 文化研究長期以來皆為熱門題材,本書關照東西兩方的文化觀點,逐一破解其兩方文化交融之過程中的衝突與迷思。
「最高指示」是他們的接頭暗號, 而他們的目標竟然是──「解放」唐人街!? 他們的青春,在和平時代的戰火中騷動; 他們的愛情,殞落於異國叢林的墳塚。 有誰會想到,在香港、俄羅斯、東歐、北美等名聲顯赫的眾黑幫中,竟有以當年的紅衛兵爲主要成員的地下組織存在…… 他們的組織,明顯不同於其他黑幫,內部沒有嚴格的等級、沒有森嚴的幫規,彼此間以戰友、同志相稱,警察臥底難以入侵,捕獲難以奏效;非同路人休想進入,戰友蒙難,不管還在不在圈內,皆捨死相救;他們的每一次行動,都謂之「師出有名」。 然而,這群人仍然強烈地眷念著當年; 他們的一切,都和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緊緊相連…… 本書特色 曾經的紅衛兵小將、游擊隊同志, 這些當初一心想要解放全人類的赤血青年, 為何成為了縱橫異鄉的跨國黑幫成員?
《張隆溪文集》四卷本在臺灣出版被譽為「中西方文化擺渡者」的國際人文學界巨擘、瑞典皇家人文、歷史與考古學院暨歐洲科學院院士張隆溪教授的四卷本文集,已經由臺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這是張隆溪首次出版多卷本個人文集,其中收錄了張隆溪代表性的全部漢語學術著述,是他三十餘年在學界辛勤耕耘的見證。據《張隆溪文集》的主編韓?博士介紹,該文集從策劃、選稿、校對總共歷時兩年。在整理書稿的過程中,獲得了張隆溪教授的全程協助,在保證完整性的同時,也更正了一些先前的筆誤。因此,《張隆溪文集》的學術意義、文化價值及其可參考性是巨大的。目前,《張隆溪文集》已經陸續在臺北、香港上市,並被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耶魯大學圖書館等機構收藏。此四卷文集?國際知名學者張隆溪教授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今所出版重要中文著述的集合,囊括了張隆溪教授所有具有代表性的中文著述。序這本小書的內容是筆者應復旦大學邀請,2011年十一月下旬在復旦所做「光華傑出人文學者系列講座」的演講,總題目是「闡釋學與跨文化研究」。在復旦一共演講了四次,其中有三講的基礎是2007年元旦後數日,我應邀在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所做高研院人文講座的演講。這次整理成書,除在復旦的四講之外,又增加了「科學與人文」的第五章。所以本書的內容是在臺灣大學和復旦大學兩次講座的基礎上完成的,還包括了在復旦四次演講後的問答。在此我首先要感謝復旦大學和楊玉良校長的盛情邀請,感謝復旦大學外文學院院長儲孝泉教授,感謝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黃俊傑教授,還要感謝復旦演講後整理問答部分紀錄稿的朋友。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以德國哲學家伽達默(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的著作為基礎,討論闡釋學的基本觀念,並著重討論人文研究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和價值,以及跨文化理解的問題。闡釋學是關於理解和解釋的理論,涉及人類認識的各個方面,而伽達默尤其強調語言和書寫的文本,強調經典和傳統,強調人文和藝術的理解和解釋。他強調說,我們生命中的真和美不是按照數量化的科學方法可以計算的價值,也不是這種科學方法可以窮盡瞭解的價值。這樣理解起來,闡釋學就成為在二十世紀為人文價值辯護的理論,而對數量化科學方法的批評使得闡釋學不僅是一門理論,而且成為一種有相當靈活性和創造意義的藝術。也許正因為如此,闡釋學雖然是二十世紀西方發展出來的一種理論,但比較起如解構論(deconstruction
文學作品中對身體與欲望的描寫,是作家對於社會欲望的觀察、剖析、與展示。文學中的「身體書寫」,如何透過「力比多」(libido)的實踐與再現,得到多樣貌的表現?一九九○年代是一個人欲橫流的年代,縱情聲色的生命狂歡與追逐財富、權力、感官享受的三大欲望噴勃而出。這個時期備受道德批評的文學作品,卻是逼真地描繪了這個時期人們普遍的精神狀態。「身體」和「欲望」不是情色文學的專利,而是一種連接主體欲望訴求和社會情緒表達之間的普遍的象徵物。本書共分十章,通過對一九九○年代以來十部較為知名的長篇小說的文本解讀,深入探討了身體意象所含有的各種時代資訊。書中論述的對象包括:賈平凹的《廢都》、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阿來的《塵埃落定》、高行健的《一個人的聖經》、陳染的《私人生活》、九丹的《烏鴉》;衛慧的《上海寶貝》、《我的禪》;木子美的《遺情書》;葛紅兵的《沙床》、余華的《兄弟》等。從「力比多」(libido)理論為出發點,討論了性別、政治、消費、都市、欲望、後現代、後殖民等問題,提供了對這些文本,以至於對這個時代,新的解讀與新的反思。
1.國學大師梁實秋遊走東西方的背景,形塑了他獨特的人格思想,影響,作者蒐集多方資料,旁徵博引呈現梁實秋的性格、治學思想以及生活種種,是具有學術厚度的著作。2.本書作者以「雙重智慧」的獨特觀點,剖析梁實秋個人的思想形成,具學術參考價值。
重點探討敘事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區分(故事與話語)、兩個為人熟知的概念(隱含作者、不可靠敘述)、兩種「話語」層的重要技巧(敘述視角、人物話語表達方式)、三個影響較大的後經典敘事學流派(女性主義敘事學、修辭性敘事學和認知敘事學),以及敘事學與文體學的互補性。
馬來西亞天狼星詩社歷時三十餘年的淬鍊,李宗舜吳慶福林秋月洪錦坤風客陳明發陳鐘銘陳浩源張樹林游以飄黃建華溫任平雷似痴程可欣鄭月蕾潛默戴大偉謝川成藍啟元露凡二十位詩人精選創作,用生命鋪展成詩句,讓詩成為生活、成為呼吸。
本詩集收入和權的詩近四百首。藉著各種景物譬喻,或委婉、或剛直,他以千變萬化的筆調,寫下對現實生活的感受與見解,更表達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對戰爭的譴責,以及對社會各種不公不義的針砭、諷刺。
This book is for read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literature, visual arts and writings about life. Most of the time, life itself, including personal ones and collective ones (such as natio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 forth), gives incredible inspirations to the one who is writing. And yet, through more reading and more thinking, the writing self can imagine someone else’s way of living, as if he or she is living through it. T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brings literature and visual arts together, as their aesthetics come to complete each other. 本書特色 A collection of essays that explores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rt, bringing new insights into famous writers such as Henry James and Virginia Woolfe.
田園詩──徜徉於土地之間的與自然親近之樂。浮世詞──人生浮沉或有感傷或有喜悅的觸動。蘭亭歌──一眾好友舉杯歡慶同歌同遊之回憶。思親賦──欲養雙親而不得的惆悵思緒與深慟。海天頌──悠游天地人事中見證此刻滄海桑田。本書特色作者旅居國外,此書敘述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情真摯動人,文筆清晰溫柔。
本書分為三輯──輯一以施蟄存與《現代》雜誌為中心討論:知識份子的角色意識;《現代》雜誌的風貌與品格;在分殊與對立之外,《莊子》、《文選》之爭所體現的辯證與暗合;施蟄存的文學實踐之於海派文學──海派文學,不僅指建立在特定地域基礎上的文學空間(包括作家作品、風格流派……),也應包括文學生產和傳播方式以及整個文學生態所構成的文學制度和環境──的代表性。輯二關照的主題是「現代名教批判」,即:現代中國讀書人與知識份子,在身處名詞爆炸的情形中,在接受新知識、新思潮的過程中,一種反思性的應對與態度。論文中考察現代名教的具體形態、特徵、成因及危害;優秀知識份子對現代名教的警示、洞察與反抗;文學為名教批判提供的可能性。輯三為一組散論性的學術研究筆記,文中論及:章太炎語言文字觀的辨析;1930年代「青春文學」的讀後感;關於文學理論和方法中「研究的研究」。跋現代知識份子的崗位:以施蟄存在「文學工廠」與「水沫社」時期的實踐為例「海派」文學在清末,被視為科場失意的江浙無聊文人在上海小報小刊上的塗鴉。但魚龍混雜中也不乏才學之士(如王韜),他們逐漸在傳統社會讀書人科舉一條路之外,創出另一番事業成就:辦報辦書局,做買辦搞洋務……在古代社會,知識份子的前身「士」是價值世界(即「軸心突破」後的超越世界)的承擔者、支撐者。隨著科舉廢止、社會轉型(日趨多元化、分工日趨細密化),知識份子已不能佔據中心位置而呈現「化整為零」的趨向,演變成各類專家,諸如教授、律師、醫生、工程師、編輯、職業作家等等。形形色色的知識份子依靠其知識技能謀生,而不再依附
自十九世紀,文學研究逐漸失去了古典時代的「知識學霸權」地位,轉而向學科化、形式化和實證化發展。這樣的轉變,體現在文學研究的四大主題之中,即:作者論、形式論、意義論和文學史論。近代以來,文學研究領域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之一,就是學科知識互涉;當各種當代熱門的學科知識進入文學研究的領域,隨之產生了各種以當代熱門學科知識為特色的批評理論。另外,在知識學現代性工程影響下,文學研究出現了方法論多元化的現象,其中話語分析、閱讀經驗描述、審美批判和文獻考據仍然占據主要的地位。文化研究形成後,文學研究力圖超越學科化的有限性,於是出現了批判性話語分析這一新的方法。文學活動是人類一切意義經驗的起源,文學研究需要一種超越學科化界限的綜合性知識學視野,而批判性話語分析則具備了這樣的特質。人文科學方法論與知識的學科化問題跟本體論、價值論、存在論等一樣,方法論在人文科學知識體系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如果說任何知識都是某種特定方法實踐的產物,那麼方法論作為關於方法的理論反思則體現出人文科學的一種自覺。事實上方法論的自覺是近代思想的重要成果,古典時代僅有亞里斯多德在方法論問題上做出過思考,而近代以來尤其是現代思想文化中,方法論幾乎成為每一位思想家都必須付出智力的論題。在比如維特根斯坦、伽達默爾、德里達等學者的論著中,方法本身呈現為一種思想,甚至構成知識生產的核心機制。即使是保羅‧法伊阿本德的「反對方法」一說,仍可以視作後現代主義的方法論。在二十世紀的文學理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哲學史上各種方法論的深刻影響,諸如實證、批判、分析、闡釋、描述等等,在文學研究領域裡隨處可見。一、本體論時代的方法論古典時代的思想大都屬於本體論範疇,即那時思想文化的核心主題是宇宙的本質屬性問題,思想者們要從事的基本工作是為人類生活世界的全部現象尋找共同的「本因」。古典時代的本體論不同於現代學科分類意義上的「類本質」,即解釋同類事物共同的存在特性的本體論。古典時代的本體論是一種總體性思想,它以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為生活世界設定終極的決定性力量,用至高無上的「一」來統攝形而下的「多」,從而建立起整一性的意義闡釋體系。古典本體論思想包括三種基本形態:其一是超驗性的神學一元論,其二是形式化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其三是在場形而上學。當然這三種宇宙本體之間又呈現出家族類似的關係。超驗性神學一元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