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本來是沒有盆地的」 「森林本來是沒有乳房的」 「森林本來是沒有手」 無論是失落、失愛或無依無靠,愛或者恨,在異鄉人心裡,一切都格外清晰。 這是三部外來者的「台北說」——《盆地太太》是一部異鄉人決定把故鄉忘記、老死異鄉的含恨之作;《乳房森林》中的「乳房」,是鄉愁的象徵;《會長大的手》中的「手」,象徵獲得創作能量而重生。 由居住地啟發,列舉外來者對新居的三個過程,一是對「人」的終將無法融入的妥協;二是對「氣候」的無法適應、三是從「文化」獲得一雙嶄新的手。 這三部作品,也是一份「身體地圖」:先是外在的「臉」;接著是女性器官(乳房)和聽覺(耳朵);最後是外顯的四肢(手)和頭腦。一條由外至內、由外回歸本能的過程。 這樣看來,要是沒有「文化」對她的救贖,那塊怨恨不知終將落腳何處。 本書特色 《異鄉之用》包含三部繪本——《盆地太太》、《乳房森林》、《會長大的手》,是馬華作家、畫家馬尼尼為以外來者身份旅居台北二十年的縮影,以寓言方式呈現,分別是:台北的冷漠《盆地太太》;台北的冬天寒冷《乳房森林》;最終她獲得了一雙可以創作的手而重生的《會長大的手》。 三書各以不同媒材風格製作,三部乍看風格迵異又迴盪著作者一致強烈獨特的生命氣質。其中包含凸版強烈線條,結合肌理豐富的單刷版畫、油墨效果、多層次拼貼、電腦後製,形成豐富又詭異的畫面;並受wabi sabi概念啟發,保留過程中的偶發污點、切裂、觸感,是「藝術家+繪本」概念、也是「作者風格」的具體展現,打破原有繪本枷鎖的嶄新面貌。 中英文 雙語文本
●海洋公民基金會董事長胡昭安聯手金鼎獎插畫家薛慧瑩,以詼諧輕鬆的文字,配上溫暖質樸的插畫風格,一同打造這一本感人又幽默的看似平凡家庭的不平凡故事。 ●胡爸爸的真心告白:「患有腦性麻痺的女兒22歲了,爸爸的心願是,只要活得比女兒更久一點……」 ●胡爸爸說,他是台灣第一位在家養殖成功福壽螺的小學生;也是台北市唯一一位騎著摩托車載著紅毛猩猩在麥帥公路上奔馳的獸醫實習生;然後在他女兒出生的那一年,彗星撞了地球,讓女兒成 為與眾不同的洛克人成員。 一本愛說故事的中年男子硬要說給女兒聽的故事。 一本送給自己年過半百的禮物。 胡昭安,澎湖出生長大的孩子,一路順遂從台大畢業,幽默風趣海派,在各方面都非常成功, 但就在女兒出生的那一天,似乎是慧星撞上了地球,改變了原來生活的軌道。 老天給了他一個特殊的孩子-一個重度腦性麻痺的女兒,渝緹。 人生的大轉變讓這個爸爸調整了對於女兒的期待,他知道自己永遠無法看到女兒騎腳踏車上學的樣子,也沒有辦法收到女兒親手做的生日卡片,但是他從來不認為需要因此而成為「特殊」的家庭。他們跟其他的父母一樣,不讓女兒的學習成長受限制,只要能繼續愛著女兒就是做爸爸最開心的地方了。 渝緹無法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於是無敵老爸就得一肩扛起這個任務,帶著女兒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和女兒說說自己成長的故事,澎湖老家的故事,用著充滿愛與幽默的口吻。 對一般的爸爸來說,女兒18歲就翅膀硬了,開始不想跟在爸爸身邊了,但是渝緹卻是一輩子乖乖陪伴在爸爸身邊的女兒。爸爸的世界就是渝緹的世界,把女兒一肩扛上,每次走出家門就是一次認識世界的機會,世界無限寬廣,先從認識爸爸開始吧,然後不要忘記洛克人組織的終極目標:一起去探險,一起保護地球與生命。
武漢肺炎的蝴蝶效應,地球人的反應是甚麼? 不同於媒體的報導,我們看見四十三位來自不同城市的二月生活,從武漢、紐約,香港、北京、哥廷根、台北……。有藝術家黃仁逵,導演張艾嘉、蕭雅全,音樂人雷光夏,外科醫生邱仁輝、春美冰果室的老闆娘等等。眾人齊聚觀看這個百年一遇的二月。 本書扣除成本後的所得將捐給台灣CDC。 每四年一次的奧運或是世足賽總是可以連結地球人。大家高度的關注也會為自己支持的隊伍加油。 2020年二月,流動的空氣用甚麼連結了地球人呢。他從何而來又會到哪裡去呢?會有勝利的一方嗎? 剖開這一季,看看會有什麼樣的故事滾出來: 張艾嘉的20202020,沒有奇蹟,只有傳道書第三章的萬事皆有定時。 蕭雅全導演用著他獨特的分場方式,悠悠地講述了一個關於口罩、愛情與傳染病的故事。 李繼開說:「在我記憶中武漢市從來沒有這麼安靜過。」 剛降落到地球的火星人觀察到:「二月1號到北京,路上沒車沒人沒聲音,這時覺得,北京真的挺大的。」東京的飯田祐子被「太愛吃飯造成生活困擾」的這問題困擾著。 創意人張永霖做了個夢,夢裡男主角深情款款地看著女主角說:「我愛你,我願意把我的一切都給你。」女主角:「我不要你的一切,我只要你臉上的口罩。」 插畫家林怡芬想起曾祖母琬琴,一個來不及好好道別的故事。 二0二0年二月一日那天晚上,謝文心的心被天鵝和王子偷走。心被偷了!這需要報警嗎? 李繼開說:「期待疫情結束後的相聚吧!」
三合院裡最不被重視,卻又是個頭特別高、個性雞婆、愛撒嬌的女孩。 總是在偷穿奶奶的小腳鞋、尿床在奶奶的床單上……之後討來奶奶一陣又一陣的毒打。 她是個得不到奶奶疼愛又極度渴望被重視的孩子,不斷在尋找可以平衡的小世界。 一切的磨練,造就了她韌性的特質;雞婆的個性,給予了她熱心的動力。 把小時候得不到、缺少的,在長大的一路過程、直到現在,她認真、確實的在為這個社會付出。 只因為她了解、希望了解、也不斷地學習去了解;為了讓不管是孩子、婦女、或是在獄所的獄友們,可以重新建立自信心,願意給自己以及這個社會再一次的機會。 在這20多年的教誨志工(以及之前的幼教、輔導經驗,和現在的婦女會)期間,林珠老師沒有間斷的帶領著大家一起做讀書會、辦講座、募款募書……。 或許林珠老師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好,還有很多要改進的,但,她從來沒有放棄,因為一路走來,有太多的貴人在一路相挺,所以她要一直一直的做下去,盡她所能的幫助大家,而且她真的做得很快樂! 故事主角: 林珠 出生於臺北,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哥哥姊姊以及一個弟弟。 在幼教領域工作了15年,之後進入臺北市婦女會工作。在以「立足家庭胸懷社會」為目標,林珠終於實現了多做點什麼的願望。而其中,中途之家的服務,更是讓她成就了自身價值。如今在婦女會任職已超過30年。 在婦女會工作期間,為響應當時政府「書香滿寶島」的政策,婦女會許多職員參與帶讀書會的學習。於是在民國87年,林珠受到當時士林看守所科長的邀請,開始了監獄志工的道路,至今為止沒有中斷,已持續了22年。 本書特色 ●貌似平凡的臺灣女性,從舊時代堅毅地走來。憑藉真誠熱情的心,她走入了全臺灣的獄所,用小女孩似的溫柔的力量陪伴並感化無數的受刑人。真人真事,卻充滿戲劇元素。林珠老師的能量發射四周,把陽光帶進監獄。 ●金馬獎得主李淑楨躋身作家的第一本個人創作。
從在躺椅上晒太陽、吹著風的那一刻,作者的思緒被啟動,開始遊走於童年、青少年、少年,到今天的成年輪迴中。他耽溺並享受於記憶中的童年感受與遺失的細節,同時以自己獨有的眼光直視人生從小到老的恆定衰敗。隨著時間、季節的變化,他記憶裡封存的故事,最終混雜成一種灰色,如同生活裡的灰塵顯形一樣,各式各樣的灰,都會適時的出現。就這樣,身為藝術家的他,用文字,一點一滴的記錄了他對童年的記憶與懷念,對衰老的面對與認清,以及一切目前的生活現實。 五十三篇對家與人物的回憶、大自然的細節教育、地域的念想、藝術創作的自我認識、成長的喜悅、到步入中年後對逐漸衰老的認知的自身故事,其中還穿插著作者擅長的詩歌創作。這是一本作者對於人生不同階段的自我剖析。 伴隨著這樣的故事,在這本書的裝幀以及編排上,設計的概念便朝著作者那「雜混成了穿越時間的灰」的概念發展。「灰」是黑與白之間的唯一色彩,它既抽象也具象。它既存在於黑與白之間,也能與各種色彩呼應。它促成了立體空間的面,也彷彿萬年礦石上刻畫著時光的線。因此以黑/白/灰為整本書籍裝幀設計的基調,希望透過不同的灰階與排序,呼應作者文中所描述的昔日時光。封面上更大量運用基本設計原理呈現出–灰色也是繪畫理論中墨分五色的「焦、黑、濃、淡、清」色階裡重要一部分,藉著各種灰色以傳達生活中的成長與過往,且連結昔日與今日的對照,並在平面設計的版面編排中呈現如一張張寫意日常的生命風景。這些經由不同的灰色形狀與線條所構成的封面視覺,似雲淡、如輕風,卻有著「橫看成嶺側成峰」般的不同生命感悟。 本書特色 台灣唯一一位打破平面設計界、出版界與教育界紀錄,同時囊括被譽為「世界五大廣告設計獎之一」的LIA倫敦國際獎設計金獎和銀獎的創意人/平面設計師 - 胡發祥老師精心設計裝幀。 名人推薦 焦桐 / 駱以軍 一致推薦
「小時候,在外面需要向阿叔、阿伯自我介紹時,不知道是不是龍潭人地域性比較強的關係,按慣例通常大家都會先說自己住哪裡,然後才說是誰誰誰的小孩……。因為我們家住在街上又開雜貨店,所以我總是仗著家裡做生意、人面廣的關係,介紹詞偷懶很多,我都說:『我家是隆興商店。』如果那位阿伯不知道隆興商店在哪裡,我就會補充說:『寶春姐是我阿嬤。』然後我就會得到『喔!』的回答,大人立刻就懂了知道我住哪,家裡有哪些人。小時候我還沒遇過不認識寶春姐的大人……。」--------- <<畫說寶春姐的雜貨店>> 在那個還沒有臉書的時代,雜貨店應該就是個鄉里間傳達資訊、分享八卦、意見發表的最佳平臺了。從要吃什麼牌的脆瓜來做瓜仔雞湯、到客人走進店裡但想不起來要買什麼然後全店裡的人一起幫忙、到欠了五十多年的十塊錢最後還是遵守了約定把錢給還了。這就是隆興商店,這個作者還沒出生就存在的店,這個作者註定要接管的雜貨店。 但是唾手可得的總是不太珍惜,作者一而再再而三的逃離養育他的雜貨店,只因為自己的不懂事、瞧不起、自以為是……。直到開始認分的坐在店裡幫忙顧店的那一天午後,他看始拿起筆來,趁著一旁的阿嬤沒發現、或是走進店裡的客人沒注意的時刻,快速的畫下每個有趣的畫面、寫下有意思的對話。也是從那時候開始,與家人之間的溝通開始變多了,作者終於知道關於阿嬤一直沒說的秘密、老爸為何不喊阿公 「爸爸」 。 在雜貨店裡,這裡的資訊交流、故事分享,是有溫度的、是觸碰得到的,是真真實實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是一本不只是以觀察者的身分所記錄下來的故事,而是作者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希望藉由作者細膩又真實的筆觸、簡單平實的話語,在便利商店取代雜貨店的今天,用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或許已經老舊、髒亂、賣的商品一點也不當代,但卻是安安靜靜陪著台灣人長大的雜貨店裡面發生的 「台灣人的生活小故事」。 本書特色 ●一本不只是以觀察者的身分所記錄的故事,而是作者以生活的角度,在便利商店取代雜貨店的今天,看著這個安安靜靜陪著台灣人長大的雜貨店裡發生的 「台灣人的生活小故事」。 ●從不懂事、瞧不起、自以為是的逃離,到認分的回家顧店,插畫家(作者)以細膩真實的筆觸畫出自家雜貨店的影像,用簡單平實的話語寫出自家雜貨店的劇本。 ●插畫家/藝術創作者 林怡芬 / 劉旭恭 專文推薦 ●將近70幅的插畫與故事結集而成的精彩圖文書 ●一窺比臉書還更早就存在的實體臉書世界
探險家黃效文的文化所思 探險,去探探我們還未知的事;是發現,是理解。探險是好奇心,探險是勇氣。黃效文說「每一個三歲的小孩都是探險家!」。有好奇心去發掘知識的人都是個探險家。 黃效文是CERS香港(中國)探險學會的創辦人。這個特別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中國偏遠地區跟鄰近國家的探險,研究,保育跟教育工作。 一九八六年,在美國成立學會之前,黃效文就為當時服務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帶領了六次的探險,定位長江新源頭是他第一件為世人所知的成就。 鄂溫克族讓黃效文警覺一個地方的文化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消失,他會想盡辦法讓文化留下來,可能用記錄或是找到方式讓這文化可以繼續存在,讓未來的世代可以知道,甚至引以為傲的繼續保存這文化,就像他在雲南為了保留傈僳族傳統而舉辦的年度弩弓節;這節日現在已經是族人引以為傲而且是熱情參與的年度慶典。因此原本可能即將失傳的文化傳統得以延續。 這是一本探險家在各地的探險筆記,關於世界各地文化面的觀察,當然還有加入黃效文獨特的觀點。透過他生動的書寫還有照片,讀者可以一探探險家的工作跟生活是怎麼一回事。 這次作者上山下海帶讀者去認識緬甸葛禮瓦在欽敦江上駕竹筏的船家,這個將隨著緬甸現代化而步入夕陽的傳統行業;回顧30年前中國的樣貌;頂著寒風搭乘空中巴士跋涉到緬甸偏鄉的那伽獵頭族領域,參加一年一度的慶典;到貴州尋找古老的懸棺;在遵義一棟建築物聽到八十幾年前曾在這裡發生的對話;在海南儋州拜訪蘇東坡的故居,想起跟他有類似遭遇的詩人胡志明所創作的中文詩;到雲南雞足山神山參與十二年一度的朝聖;造訪義大利小提琴之都尋找克雷蒙納和巴拉望之間的關聯;切爾滕納姆女子學院的哈利波特時光;在青海的深山偏鄉找尋一間一千四百年的達那寺;還有世界許多角落,這些都是探險家所見和所思。 探險家不只有探險,文化的保存同時也是很重要的,這都是他眼的看到的美好,這些美好應該要保留給未來的世代。 本書特色 探險家的實地探險筆記,鮮活地描述讓讀者更能感受當地的氛圍。 這可以說是他的工作日誌,但是他遇到的跟見識到的事,卻是如此有趣。 中英文對照。攝影也是作者的作品。
探險家黃效文的自然所想 探險,去探探我們還未知的事;是發現,是理解。探險是好奇心,探險是勇氣。黃效文說「每一個三歲的小孩都是探險家!」。有好奇心去發掘知識的人都是個探險家。 黃效文是CERS香港(中國)探險學會的創辦人。這個特別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中國偏遠地區跟鄰近國家的探險,研究,保育跟教育工作。 一九八六年,在美國成立學會之前,黃效文就為當時服務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帶領了六次的探險,定位長江新源頭是他第一件為世人所知的成就。 這是一本探險家在各地的探險筆記,關於世界各地文化面的觀察,當然還有加入黃效文獨特的觀點。透過他生動的書寫還有照片,讀者可以一探探險家的工作跟生活是怎麼一回事。 這次作者帶我們出海也上山到西藏高原。 在CERS菲律賓巴拉望的項目點是一片八公頃的虛無,但是有最豐富最多樣的生態;從巴拉望出發航行250公里,來到距離世界自然遺產圖巴塔哈群礁只有約八十公里的Cawili島,見多識廣的法國探險家雅克˙庫斯托(Jacques Cousteau)在晚年說過這群珊瑚礁是他見過最美的海底世界之一,CERS將在巴拉望這裡進行研究、教育和保育的工作;在巴拉望山區尋找剩下不到三百人的巴塔克族,為了要來這裡可是要搭竹筏、涉水、坐水牛車;在四川日漸消失的捕魚亞洲河獺更是更橫跨了自然與文化這兩方面,河獺數量的減少和社會的進步,馴化河獺捕魚的古老方式也已經逐漸消失;在海拔四千七百一十的西藏高原上探索伊洛瓦底江的源頭,這是繼長江之後黃效文去定位的第五條偉大河流的源頭。這些都是黃效文帶我們去認識這世界的角落。 探險家不只有探險,是要將他的發現和觀點與大家分享,將知識傳遞出去。 這都是他眼的看到的美好,這些美好應該要保留給未來的世代。你如果不認識這些美好,你怎麼會知道要去保護他們呢?隨著探險家的腳步去認識我們這個的世界吧! 本書特色 探險家的實地探險筆記,鮮活地描述讓讀者更能感受當地的氛圍。 這可以說是他的工作日誌,但是他遇到的跟見識到的事,卻是如此有趣。 中英文對照。攝影也是作者的作品。
知名中國當代藝術家李繼開的第一本繁體中文的詩集。 <試讀> 吃土豆的人 Chih Tu Dou De Ren 在床上反復跳擊 如菜市場的魚 潔白而且 癢 卻不知它來自何方 仿佛在找地圖上 一個忘記名字的地方 松針搖擺 那和煦的風啊 有些詞語 特指天上白雲 還有這天底下 我看到的一切事物 過生活去吧 我們只有一個結果 相應這結果的 也只有一種過程 比如今天的糧食是土豆 我們就應該從土裡拔出身來 蚊子是懸崖間的飛鷹 在穿過劃燃的一根火柴 我是燈盡油枯前 投射在土牆上的巨大黑影 我是等待吃掉最後一顆土豆的人 本書特色 一位也寫詩的中國當代藝術家。 藝術是怎麼一回事?詩又是怎麼去理解?就去體驗它吧! 李繼開是位當代中國的藝術家,得獎無數,在高價藝術拍賣市場也不時有作品出現,他被歐美藝術界關注。每年在中國與歐美都有展覽。 這位藝術家的畫裡常常出現一位小男孩,現在那小男孩走進詩集裡,讓我們在詩集的文字裡去探索他的世界。 詩集裡也收藏了李繼開的素描作品,讓讀者可以去感受這位藝術家。
作者在書中的這21個城市裡一路行走、觀看、幻想,乃至落筆成書。大城市如北京、布達佩斯、里斯本,小地方如越南順化、古都邯鄲甚至青藏高原上的曲麻萊鄉都是作者親身走過的城市,因此寫來生動,讓讀者彷彿置身在這些城市上空看著人們的七情六慾與各種人生遭遇。所有關於這些城市的歷史與地裡描述都是真實的,但是人物情節全屬虛構,等於是21個短篇創作。 本書特色 <行書> 是依揚想亮出版社全新打造的「城市輕文學」的第一部,全書有21故事,分別發生在世界的21個城市。作者以其一貫的敏銳觀察,加上城市的過往歷史,創造出這21個城市各自獨特的動人故事;每個故事皆有其獨特之處,但集結成書卻又有一致的風格。 清淡的描述深刻的人生經驗,是作者此次的用心之處。因為現實的生活已經太重,因此作者將文學減重,「城市輕文學」因而誕生。盡可能不用成語(邯鄲故事例外)、盡可能直白敘述、盡可能貼近生活,讓人們能在各個角落輕鬆閱讀,讓生活與閱讀輕鬆的走進城市生活。 本書另一特色是做了文學故事延伸的一大創新。影像 故事在書本中以文字敘述,但是關於故事場景、人物、氣氛甚至結局,讀者在故事間可以搜尋QR code,由影像來接續文字,給讀者一個包含影像、音樂、文字全面的閱讀新體驗,這就是依揚想亮出版社的「城市輕文學」。 行書。且行且書,且成書 城市輕文學。 文學可以是輕輕的,像輕食一樣,讓人們容易接觸,變成習慣。 它不需要文謅謅用力的去證明。 在行的過程中,你的心肺呼吸到不一樣的空氣,進到眼裡的人、事、光景不再是熟悉;你可能有新的經驗;這異地時空連結你的過往與夢境中出現奇幻,巧妙地編織在一個故事裡。或許這是旅行的目的。 清楚的城市味道,人的情感,偶而添上一些意想不到,就這樣輕易地把你帶進這裡發生的故事。 一切的開始,始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