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唐詩是學習語文,傳承文化的大眾化的途徑。清代蘅塘退士輯錄的《唐詩三百首》是最流行的選本,薈萃了唐詩的精華,是中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本書依唐詩表達的內容、詩歌的長短,參照唐詩誦讀的難易、知名的程度進行選擇,選取300首精彩的唐詩。用彩圖配合唐詩詩意,一詩一畫,幫助理解。本書特色:1. 根據青少年的學習和認知的特點,對難字難讀的字進行標註,對不容易理解的字詞加以簡單解釋。這樣可以消除閱讀的障礙。 2. 提供詩歌的背景知識,幫助理解。唐詩需要熟讀和背誦,才可品出詩意。作者的寫作情況的簡要介紹,可以加深理解、豐富想象力。3. 唐詩字句凝練、寓意深遠,為方便現代讀者理解,本書將詩句用白話解譯,使詩歌明白易懂。並通過白話與韻文的比照,讓讀者逐步體會唐詩的韻味。4. 依照唐詩內容,繪製插圖,與文字相得益彰,使閱讀更加生動。
國學大師錢穆是近代中國學術史上罕見的通儒,一生著述超過80本,可是從沒有一本關於中國文學史的系統專著。後人僅從他散落的演講文章,及一些長篇散文中讀到錢師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真知灼見。 錢穆五十年代曾在新亞書院開授兩次《中國文學史》課程,從中國文學的起源一直講到清末章回小說,自成一套完整體系,惜始終未有機會將課程講稿整理成書。師從錢穆多年的葉龍,把60年前的課堂筆記加以整理,搜遺補漏並加上注釋,編成本書。 全書三十多篇文章,由堯舜禹講至清末,體例以時間為序。錢穆以「史」及「人」的標準衡量文學,在講稿中針對具體朝代和文學流變,提出許多新創見,並對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些重大分歧及誤解作出了考證和解釋。
本書依據《中國新文學大系》體例,將1919-1949年間香港文學的代表作品按類別整理為11卷,另加一卷〈史料及索引卷〉,合共12卷,供讀者及研究人員了解這段期間的香港文學面貌,是了解上世紀上半葉香港文學發展的必備用書。 本卷選錄一八四三至一九四九年間的香港舊體文學作品,其中各體俱備,唐宋風格,中西思想,兼采並重;題材豐富,或述人生際遇,或寫江山風月,或反映香港時局、家國災禍,如鼠疫、馬棚大火、省港大罷工、烽火國難等,時代色彩極為鮮明。
有關雷鋒的書籍汗牛充棟,然而,卻未有「港版」。本書副題「一個香港人的角度」,是對雷鋒的一次「港版」詮釋,由撰寫角度到排版、設計都是「香港製造」。編著者親到撫順市搜集資料、拍攝照片,以現當代中國史為切入,還原基本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一切由基礎知識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