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兩個主人翁——一個男孩,一個女孩——他們都叫作王明倫,也都成長於單親家庭,只是原因不同。前者是一個「陽光男孩」,很有點兒俠氣;後者非常善良,對於上一代的恩恩怨怨,她並不太能了解,也一定會有些意見,可是她總是盡量去體諒。這兩個王明倫的人生原本是不相干的平行線,甚至根本不知道對方的存在,而促使他們產生交織的,完全是出於姚偉的善意。在好友王明倫不幸意外過世之後,姚偉一直相當自責,也消沉過很長一段時間。某一天,他無意中發現有一個女孩那麼巧合地和亡友同名同姓,不知不覺就對這個陌生的女孩多了幾分關心,而經過暗中觀察了解,當他發現這個女孩家境比較困難,便有一種很想幫助她的想法,但他自己也不過才十八九歲,還在準備大學重考,也沒有什麼能力,於是便想到了亡友的父親,他知道王伯伯一定會願意伸出援手的。就這樣,姚偉間接地幫助了女孩明倫,而後來明倫又回過頭來間接幫助了姚偉,讓他終於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負擔,能夠以比較開朗的態度面對未來。王伯伯原本是一個只專注於工作的人,對工作以外的其他事務甚至是自己的兒子,都不是太關心,也不是太了解。直到兒子過世之後,他受到兒子的精神感召,才開始熱心公益,願意幫助一些陌生人。同樣受到感召的還有女孩明倫,她期許自己也能成為一個「陽光女孩」,以一種比較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人生。我們常說某某人過世之後「精神永存」,這個故事中的男孩王明倫就是如此,由於他的熱心仗義,使得他在過世一年多之後,仍然可以以一種奇妙迂迴的方式繼續在世間傳播溫暖。
萍萍跟小玫是一對姊妹花,她們的小阿姨要結婚了,天之驕女的小玫當花童,陪著新娘拍結婚照,屬虎的萍萍是醜小鴨,只能在旁邊怨嘆老天不公平。然而老天爺並沒有不公平,祂替萍萍開了一扇更美的窗戶。正光班上有個中了魔法的王子,外型英俊帥到不行,卻從來不說一句話,正光接受老師交付的任務,嘗試運用各種方法,希望能解除王子身上的魔咒。巧巧一頭烏黑的長髮,是她最引以為傲的特色,該不該剪下來給阿婆做個新的髮髻?那一片荷花池,總讓曉芬想起金頭髮大耳環的家娟,那個大她兩歲的大姐頭同學;敏力家的大狗金哥,是他最好的同伴,偏偏自己不會處理便便,甚至在敏力班上的外掃區留下一堆黃金,氣得同學一再追問這是誰家的狗屎。勇闖插花社團的三勇士,經過家人反對、同學取笑之後,在全部都是女生的社團中,有了不同的際遇。還有浪漫求婚卻被女友噴傷的表哥、畢業典禮上哭得全場側目的老爸、奇怪的鄰居白太太、嘴甜得膩死人不償命的阿咪、在蓮霧園裡敲鑼打鼓嚇走野鳥的兄妹……一篇篇精彩的生活故事,訴說著每個人那有點喜悅、有點高興、有點爆笑、有點無奈又有點憂傷的青春物語。歡迎你輕輕翻開書頁,進入美麗的閱讀世界,傾聽主角的心聲,尋找共同的心跳!
這是由「雙包案」連結而成的貓咪失蹤事件,但貓咪只是小配角。重點也不全在故事的周折,而是給讀者在這過程中,可以想想的一些感覺——希望其中有著溫暖的感受。人生有許多料想不到的事。有的帶來驚喜,有的帶來悲傷,酸甜苦澀釀成了生命的滋味;事情不得已發生了,東西不見了,人離開了……有時來不及面對,所以一開始就被難倒了……主角男孩陸易思遭逢父母婚變,不但提前面臨與父親分離,內心還夾雜著往事陰影,似乎已超越他能承受的狀況。偏偏他是那麼乖巧,想擔負兒子照顧母親的責任;又偏偏他遺傳自藝術家庭,有著細膩敏感的觀察能力;又偏偏他的個性跟畫家母親一樣,是不折不扣的悶葫蘆。這使得母子生活得愈加沉重,雖然他們都深愛關心著對方……幸好母親做了一項決定,搬到美麗的老鎮「山城」居住,讓兩人重新吸取生命的力量。易思和這裡熟悉的同伴又相聚了;幾個特立獨行又有趣的孩子,因為一隻貓和一只手鐲不見了,於是一起經歷了精彩的尋訪之路。失去一樣東西,可能找不回來,也可能找回來更多——包括過程中的收穫。除了「找回貓」、「找回手鐲」,易思還「找回了愛」。
一個真正活著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建立在那個凝聚般之內存靈魂之極處的。同時一個真正能超出一切現實而鄙俗之生活,而活在這裡的人,他更必是一個極具負擔力量之意志的完成者。因之他的悲愁與眼淚,也只為最高極致的理想而存在。一切真正能在靈魂的極處而討生活的人,實際上他已是一個真正獲致了生命最大力量之太陽般的存在者了。是以:天真與剛強而同等。悲愁與眼淚更只屬於靈魂之極處的尋求者。當清醒又來臨了時,在陽光下人是要再努力地活下去的。推薦語史作檉先生的著作從1962年起在台灣出版,經過四十年的時間,逐漸地在兩岸出版史上留下了歷史性意義;特別是在2005年10月上海書展,其《時間中的苦索》(即《時間中的尋索》與《世紀的苦索者》二書合印本),更榮獲「全國最新十大好書」第三名。其著作幾乎涵蓋了所有「重點文明」之各個領域,從哲學、科學,至音樂、藝術與宗教;文體則從詩歌、小說、散文至哲學、藝術與宗教理論。因此史先生的著作被視為極具保存價值,有史作檉全集的出版,一方面是使史先生絕版著作重新上市,裨益於讀者;另一方面,更希望藉由此舉作為行動之象徵,揭示重建台灣深度文明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