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如何表達內心的謝意,只好借用作家陳之藩先生說過的一句話:無論什麼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吧。一輛舊機車放著沒用,但它可讓需要的人謀生,就該送出。偶爾放鬆多睡一下,深感開心和幸福。台灣的好是很多外來族有口皆碑的,它需要大家努力維持。我很幸運,在學習的路上,總有神隊友協助。都說告別式裡,最容易看見人性的弱點,是真的。能心存善意,做自己該做的事,是厚道也是盡責。得空時能穿街走道賞奇景,那是給自己最快樂的禮物。當文字變成聲音,那是給作者的另一種肯定。再苦,也要笑著過日子,簡單卻充滿正能量。親情永遠是最溫暖的 ,只要是發自肺腑。半顆滷蛋中,隱藏著一段美好的故事,就保存吧!一支小竹子和一片大竹子,同樣是高風亮節。
高鐵站就是這樣,乘載著各式各樣的人生風景。每天人來人往,有人上車有人下車,有人是歡喜來接送,有人是心急如焚……每個人都牽繫著悲歡離合的故事,不管悲喜,每天都在這兒,不斷地重複上演著。 ‧都說人情債難償,可不是,雖無數量卻很沉重。 ‧阿嬤為了不傷孫子的自尊,給了好藉口。 ‧一張小回條,記述著一個主人的細心和溫暖。 ‧父親的一支扁擔,就撐起一個家,那是責任和承擔。 ‧媽媽的遺產,雖沒有數字,卻讓後代子孫享用不盡。 ‧稿子被退了,卻換來另一種收穫,所以還是贏家。 ‧鍋貼爺爺捐的是小錢,但那份助人的善良之心是無價的。 ‧消失的叫賣聲,是生活型態的改變,也是曾經的記憶。 ‧高鐵站是社會的小縮影,天天上演著悲歡離合的故事。 ‧身為一家之「煮」,偶爾想有一天假,希望不是奢侈。 ‧都市住久了,有時在郊外看到農舍,就像回到生長的農村。 ‧假如時間可以倒轉,我會任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左移右挪間,我悟出應對進退的技巧。 ‧感謝大自然的恩賜,適時的帶來花開的喜悅。 ‧枕頭下的紅包,是子女對父母最微薄的敬意。
作為新詩的讀本和選集,本書的涵蓋面極為整全,兼顧新詩初起的源頭──包括民初以來的中國與日據時期的台灣,以及當代台灣的發展。在分類上,本書捨一般讀本或選集以詩人紀傳體的排列方式,而改採編年兼紀傳體編排,即先依不同年代區分出各個階段:國府遷台(一九四九年)及日據時期各為一個時期,之後再以每十年紀年分為五個時期(編年體);復於各個時期內再依通例以詩人生年依序編排(紀傳體)。如此的分類不僅出於教學上的需要,更旨在讓一般的讀者藉此能梳理出新詩的歷史演變與發展,以致讀了本書就等於梭巡了一遍台灣新詩發展的歷史,重要的詩人及代表性詩作盡納於內,是一部最佳的新詩讀本。
年紀約在四十歲至六十歲上下的中生代詩人,作為一個特有的世代,不論在創作數量或詩作品質的表現上,都是台灣詩壇的主力,其本身更見證了台灣新詩史的發展。本書從詩人的創作表現及其代表性考慮,選取了「十大」中生代詩人:李敏勇、羅青、蘇紹連、利玉芳、陳義芝、陳黎、羅智成、向陽、夏宇、劉克襄,從西方文學理論出發來考察其詩作文本,其中涉及的文論包括:傳記式批評、修辭學、文類批評、原型分析、英美新批評、結構主義、現象學、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生態批評,以及文學社會學,兼顧文本的內緣和外緣研究。本書可謂為國內關於台灣中生代詩人及其詩作所做的第一本系統性專書研究。
是的,我要前進,要前進到願望所允許的地方。我的願望,便是將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以及心靈中種種輕微細緻的聲音,用文字清楚忠實地記錄下來。像駕馭百萬雄師的將軍般地指揮和運用文字,讓文字引領自己到更高更遠的境界。何幸而能在教學奔波之餘暇,為自己也為周遭汲汲營營的師友做一些觀察紀錄和留影存念的工作。太多的老師忙於教學也忙於訓誨教示,而忘記了捫心自省。太多的老師將自我的省察覺悟,轉化為無怨無悔的犧牲奉獻。我只是將自己在七星潭畔的省思留下痕跡,一步一腳印,天涯不流浪而已…… 華默
「文學史如何可能?」--這是文學史研究亟需追問的一項課題,更是台灣文學獨立設科之後無法迴避的重要問題。 本書率先對此問題試圖從不同的研究進路加以探討,檢視的對象除了已成書的兩岸的通史類著作,還包括相關的文學現象,諸如文學思潮的變遷,讀者的接受反應乃至出版情況的盛衰等等,都做了充分的論述。 本書除了對文學史專著及相關史料提出後設批評外,亦提出「如何可能」的看法與主張,邀請學界同行參與對話,並期盼得到對台灣文學史有興趣者進一步的迴響。
作為新詩的讀本和選集,本書的涵蓋面極為整全,兼顧新詩初起的源頭——包括民初以來的中國與日據時期的台灣,以及當代台灣的發展。在分類上,本書捨一般讀本或選集以詩人紀傳體的排列方式而改採編年兼紀傳體編排,即先依不同年代區分出各個階段:國府遷台(一九四九年)及日據時期各為一個時期,之後再以每十年紀年分為五個時期(編年體);復於各個時期內再依通例以詩人生年依序編排(紀傳體)。如此的分類不僅出於教學上的需要,更旨在讓一般的讀者藉此能梳理出新詩的歷史演變與發展,以致讀了本書就等於梭巡了一遍台灣新詩發展的歷史,重要的詩人及代表性詩作盡納於內,是一部最佳的新詩讀本。
本書討論文學與人生的關係,文學是人生的寫照,又是對人生經驗的思考和整理,文學既有超脫人生的美感,又不可能脫離人生的真實而存在,作者整理許多文學家對文學的看法以及文學作品的範例,說明文學與人生的複雜關係。 幾乎每個人年輕時都曾作過文學夢,舉凡人類的思維、性情、知識修養、未來暢想、心靈的呼吸和情緒的抒發等等,常常都跟文學有關。本書從古今中外文學傳統 著眼,對文學與人生關係的歷史,文學之於人生的作用,文學與人生在情境、風格、意象和道德方面的聯繫與差異等等,作了較為深入而有系統的理論辨析。本版本 特別引入臺灣的文學創作當例證,讀來尤為親切。
本書將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定調為「多元複數」,它既是「政治的詩學」,也是「詩學的政治」。往此基調下,作者從「抗拒性讀者」、「批判式閱讚」、「女性中心批評」到「女人腔」、「陰性書寫」、「顛覆性寫作」,再到「身分政治」、「身體政治」、「後殖民話語」,對女性主義文學理論作一脈絡溝晰兼具深度的梳理與評析。作者並針對不同立場女性主義論述之間的爭議,嘗試以「策略性的主體位置」來接合稿架其差異點。 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探討背後的終極關懷,是進一步推動對既有男權中心文化的反思,經由深掘陸沈於男權文化歷史地表之下,那沈默與缺席的「陰性」、「女性集體意識」、「他者」…,探索為未來的文化、歷史寫入他途意義的可能性,以期創造一個更人性化、多元化的人類社會。本書在這一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後現代詩崛起於台灣詩壇迄今已有二十年的時間了,相關的論述也陸續出現;歷史的發展已見證了這一新起詩類的成熟,同時顯現出它之所以出現的時代意義。 本書從歷史變革的角度,回頭重新檢視後現代詩的崛起、發展的歷史脈絡,剖析詩人及其詩作,並歸納了後現代詩的類型特徵,在為這一斷代史定位的同時,亦深入探討有關的後現代詩論述,特別將最困難的語言詩類型,從理論與實際(作品的表現)雙管齊下,予以詳論,是台灣詩壇對後現代詩第一本有系統的學術論著。
二十世紀西方批評理論龐大而複雜,其泛文化傾向使得自身的輪廓越來越不清晰。本書集中討論了批評理論的一些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揭示批評理論和社會文化現實之間的密切聯繫,力爭在新的批評距離上對這些理論進行重新梳理和批判性理讀。
「戰後新世代」是近二十年來台灣文壇最主要的創作力量。他們大致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承續了七○年代鄉土文學精神,關注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著筆於社會轉型和時代文化之變遷;另一類則更直接感應著台灣都市化社會的來臨,觀察和描摹著資訊膨脹、社會解構、集體精神病變等現代或後現代情景。本書以宏觀視角考察和論述了政治文學、原住民文學、眷村小說、都市文學、女性文學、後現代文學、「新人類」文學、文學的邊緣戰鬥等十數種重要文學思潮和現象,並選擇與各種思潮相應的代表性作家十人加以個案評論。
「金庸小說、風行天下」 金庸小說以其無與倫比的創造性想像與豐富的人文精神為底蘊,構成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文學的一大奇觀。本書便是輯 錄了多位學者、專家、評論家的精闢見解,分從「寫作技巧分析」、「內容透視」、「作品地位論述」與「讀後漫談」等四部分來談金庸小說,有豐富的意象解讀與 定位論析、延伸的視野與理解角度,讓您「走近金庸,走進金庸」── 金庸──華人世界裡擁有最多讀者的作家。 金庸的小說──中國文化藝術的繼承者和開拓者,堪稱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 金庸小說的故事──以人生經歷和發展為依據與核心的嘗試,浸透了他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與藝術思想,更是民族文學邁向現代化的探索。 閱讀金庸、解讀金庸──透過專家之眼,重新認識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