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賣膏藥」的胡適來到香港、兩粵,竟無法侃侃而談,只好寄情山水,然遊玩究竟玩得是什麼?僅是山水而已嗎?原本胡適打算到廣州「賣膏藥(進行演講)」的,沒想到因為政治的關係,講演取消了。膏藥賣不成,興致不減,一抬腿就去參觀黃花崗、觀音山、魚珠砲臺、中山大學的新校舍等,南遊途中不只有山和水,更有人和事,此外,正因胡適對教育的一番熱誠,不免對廣州和廣西的教育,以及政治局勢略有些看法。山水僅是憑眼見,唯有用「心」去感受,才能真正看見當地的人文和風情。民初的大家胡適不僅在文學和哲學上有著深入地研究,更對教育和民主自由有著高度的看法。在風起雲湧的時代裡,即使是賞玩,胡適所眼見的也不單單是「山」和「水」,而是看見的當地宗教、文化、教育和國家建設。所處的環境不允許,並無法澆熄胡適對教育的熱情和對人的關懷。本書特色胡適過世五十載,一個五四運動的大師,一位與台灣學術緊綁在一起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論著至今仍影響我們。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簡單的遊記,不如說在這,可以看見胡適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政治思想。書中文字白話,且搭上鉛筆畫風的風景圖案,讓學生和一般民眾可以輕鬆閱讀。
明朝劉伯溫曾說:『用兵之道,以計為首。』中華民族長於理性思維,善於鬥智鬥勇,因此,歷朝歷代所累積的奇謀異策極為豐富,且大多數是從軍事上演變而來,舉凡《孫子》、《吳子》、《尉繚子》、《六韜》、《三略》到《三十六計》,比比皆是,慧光燦燦。由於司法辦案與軍事戰爭在策略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即使古人受限於當時的科學技術,卻往往能憑藉個人的智慧與經驗,巧妙的將辦案偵審與軍事謀略相結合,使其在辦案中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本書作者耗時多年,認真搜集整理112篇有關古代辦案的歷史典故,使讀者得以見識古人的智慧,並清楚了解到這些千百年來散見於浩瀚史海中的奇謀異策所演繹出許許多多的辦案謀略,甚至在抹去歷史塵埃的今天,仍能閃閃發光,運用自如。 本書特色翻遍六法全書,不如看老祖宗的計謀巧思!看五馬分屍的蘇秦,如何找出殺害自己的兇手?看勇猛剛強的張飛,如何在公堂之上審訊西瓜?看斷案如神的包拯,如何唆使主人殺牛來抓賊?
命相只圖花一、二塊錢買一個希望;信仰、勞動、戀愛三者融合才是理想的生活;夏丏尊以真實情感描述當時社會現實的衝擊。看似平凡,卻有著真誠自然的筆觸、生動具象的描述,呈現出濃厚的人文關懷。「平屋」是夏丏尊位於白馬湖邊的小屋之名,那裡的風幾乎每天都颳著,呼呼作響,彷彿老虎吼叫般。為何題名「平屋」呢?夏丏尊說過:高山不如平地大。平的東西都有平大的內涵。又說:人生不單因了少數的英雄聖賢而表現,實因平凡的民眾而表現。在湖的附近有一座春暉中學,民國初年,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潛以及蔡元培、李叔同、葉聖陶、陳望道、吳稚暉等人均曾來此執教或講學。其學生豐子愷更與夏丏尊一樣曾在此定居。在朱自清的口中,夏丏尊是獻身給教育的人,一位誨人不倦的教育家。他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學校應以學生為本,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這樣的夏丏尊影響著當代許多的文人和學者,更因他極為豐富的情感,這書中一篇篇生活上的簡潔故事,不僅平易近人,而且隱藏著他對當時社會的關懷與時局的批判。本書特色本書是民國期間著名文學家、語文學家、教育家夏丐尊創作的散文集。《平屋雜文》是夏丐尊蒐集自己所寫部分文字的一本小集子。其中有評論、小說、隨筆。作者認為這些「文字正配叫雜文,所以就定了這個書名」──平屋雜文,取「混合、摻揉」之意。夏丐尊的文多為短句,流暢、自然,對現代人來說,或許他不似蔡元培等人如此的有名,但是在當時社會占有文壇一席地位的《中學生》,卻是由夏丏尊總成。他去世的時候,著名作家鄭振鐸寫了很長的浸滿情感的悼念文章,可見他在當時文壇的地位。平屋雜文中的白馬湖之冬亦是中小學國語文選讀的文章之一。
「日和見」,本義是看天,看天氣好壞。有這類套話很便利寒暄,避免了相視一笑或者被問及行蹤的尷尬。曾有人評作者之文說:「頗有經過文革的人士所慣有的行文的『痞子味』」村上春樹說,重讀自己寫的東西好像聞自己脫下來的臭襪子。作者自嘲:「我重讀確實聞到了一股痞子味。」作者旅日二十年,冷眼心熱看扶桑,大至中日文化比較,小至東京的胡同、食肆、書坊,遠至山岡莊八與德川家康,近至村上春樹的創作密碼,無不(女閒)熟於心,落諸筆端,實為「知日者」的一席浮動盛宴。全書分為「負日遊」、「指日談」、「枕日讀」三大部份日本文化研究者湯禎兆評說:作者由長春遊走至千葉,今天為人以知日學者傳誦捧讀,然而筆下從沒有背離筆記風情,幾至打造成李氏獨門別具一格的知日文學大道來。<b>本書特色</b>李長聲先生在台灣出版多本「閒話日本」系列,是讀者心目中的「知日者」,談日本的書不能不提到他。他的隨筆文章,即使是細瑣小事,也總是耐人尋味且意味欣然。
一幅最精妙的千手觀音壁畫,繪於玄奘所建慈恩塔內,因塔崩成了千古之謎。一部不可思議又真實不虛的原創小說。一段跨越美國、秘魯、台灣、尼泊爾、雲南的追尋之旅。牽引出「萬行交雜,緣起集成」的故事。 「觀世音菩薩是眾生希望他是什麼,他就是什麼。」─聖嚴法師 唐高宗年間(西元650-660年),當時大唐帝國有三個人做了三件事。一人在長安建造一座佛塔,另一人在塔內畫了一幅菩薩的畫像,還有一人則翻譯了那尊菩薩的祕密咒語。這三個人天各一方,但冥冥中卻有如接獲指令,各自完成了被分派的任務,從而自西方為中土迎來了一尊普受世人信奉崇敬的大菩薩。 建造佛塔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師;在佛塔內畫圖的,是後來大唐的宮廷御用畫師,西域畫派的宗師尉遲乙僧;而翻譯佛經的人,則是西天竺來的梵僧,叫伽梵達摩。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這三個人所做的三件事之間,存有必然的因果關係。無論是命運有意安排,抑或純屬巧合,合三人之力,眾生因而得見千手觀音的法相,得聞千手觀音的無上祕密真言,即〈大悲咒〉。但尉遲乙僧繪於玄奘所建慈恩塔(即今日西安大雁塔)的壁畫,卻因塔崩而毀,後世再也無緣得見。 1980年末,李耀和修圓兩人因求學相識於美國。若干年後重逢,才發現兩人這些年來在讀書與工作領域所學的一切,皆是為了探尋千手觀音之秘。這幅尉遲乙僧所繪的千手觀音法相,究竟是如何的殊勝與不可思議?在歷經了南美秘魯的印加薩滿巫師作法儀式和納斯卡圖形、美國亞利桑納瓦荷印地安保留區的印地安人祈雨蛇舞,以及台灣的故宮畫作〈佚名宋人畫千手觀音像〉、尼泊爾的唐卡畫師、雲南納西族的東巴解讀象形文字等線索之後,其中種種的因緣故事,於本書中交疊互現,如華嚴宗澄觀大師所言:「萬行交雜,緣起集成。」本書特色 本書以小說筆法來寫真實歷史,書中故事,皆以真實人物和史料為本。書中這幅「千手觀音」與一般所見不同,唯一的線索是典藏於故宮的畫作〈佚名宋人畫千手觀音像〉。除涉及歷史,也含推理成分,再加上主角們的因緣與愛情故事為引線,牽引出佛教史中神秘而引人好奇的一面。
「故事能不能夠改變我們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曼古埃爾 文學大師曼古埃爾是閱讀的愛好者,自從出版了他的成名作《閱讀地圖》之後,似乎就與書籍產生不可劃分的關係。當我們的世界興起許多暴力和不寬容態度後,這次他以嶄新觀點進行審視,剖析每一個社會都千方百計尋找自身的定義,但每一條邊界都既排外又包容,那麼,究竟我們為什麼會在一起? 他憑藉其商標式的機智與博學,提議了一個新穎的探討方法:我們不妨看一看夢想者、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和電影製片人的意見,到底該怎樣來建構社會。說不定我們所講出的故事,掌握了可用於開啟人們內心世界的秘密鑰匙。從卡桑德拉到傑克.倫敦、從《吉爾伽美什史詩》到《二○○一太空漫遊》那部電影裡面的「霍爾」電腦、從《唐吉訶德》到《冰原快跑人》,曼古埃爾把我們當今世界的個人實務與政治實況,拿來跟神話、傳說和故事的世界進行比對,找出了二者之間既迷人又具啟發性的相似處。 他深度剖析「故事」裡各種隱含的意義,討論了二十一世紀「說故事的人」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故事」是否擁有改變整個世界的巨大力量。曼古埃爾同時也提到科技發展對文學及出版產業所帶來的傷害,尤其是對於作者(說故事的人)。此書不僅討論閱讀的藝術,並且提出「故事」改變世界的可能性。本書特色 本書是由曼古埃爾2007年的演講以及CBC的廣播節目整理而成。
全球首屈一指的大偵探,「美國的福爾摩斯」艾利斯.帕克在職業生涯偵破了九成八的案件,四十年警探生涯星光熠熠,沒想到最後竟然以悲劇收場,就在獲得總統特赦的前一天病逝監獄。本書是這位終極名探精彩絕倫的生涯紀實。帕克還是十幾歲年輕小伙子的時候,就一舉擒獲偷走他父親的馬車的竊賊。在心理學還在萌芽的階段,帕克就精於心戰,推理能力犀利無比,他是掌握嫌犯外型特徵的第一人,常常不用走出辦公室就能逮人於千里之外。一九三二年,查爾斯.林白的幼子遭到綁架,帕克為了調查此案,不惜採取非法手段,他的世界從此分崩離析,他的人生就此滑落。這本書忠實記錄了二十世紀初動盪不安的美國,在帕克逝世多年之後,透過作者的生花妙筆,描繪這位才華洋溢、不屈不撓的偵探一生追求正義、毫不妥協的心路歷程。本書特色四十年追求正義,破案率九成八,有「美國的福爾摩斯」之稱,卻在最後一役殞落,在監獄中結束精采絕倫的一生。有著「美國的福爾摩斯」美稱的艾利斯.帕克最後竟然在林白寶寶一案中慘遭滑鐵盧!本書帶你一覽艾利斯.帕克精彩絕倫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