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也常被看作是現代中國美學的開山之作,對中國古典詞話、美學等方面的賞析與評述精闢獨到、妙語連珠。 本書被認為是晚清時期的最具影響力的美學詩詞著作。「境界」說是《人間詞話》的核心,它把多種多樣的藝術境界劃分為三種基本形態:「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 它用傳統的詞話形式及傳統的概念、術語和思維邏輯,較為自然地融進了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洗禮之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古文學所作的評論。 《人間詞話》由著名學者王國維創作於一九○八~一九○九年間,最初發表於《國粹學報》,集中體現了他的文學、美學思想。它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說,並把這個詞轉換為現代中國美學的一個重要標誌詞。 它用傳統的詞話形式及傳統的概念、術語和思維邏輯,較為自然地融進了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洗禮之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古文學所作的評論。 《人間詞話》由著名學者王國維創作於一九○八~一九○九年間,最初發表於《國粹學報》,集中體現了他的文學、美學思想。它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說,並把這個詞轉換為現代中國美學的一個重要標誌詞。
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也常被看作是現代中國美學的開山之作,對中國古典詞話、美學等方面的賞析與評述精闢獨到、妙語連珠。 本書被認為是晚清時期的最具影響力的美學詩詞著作。「境界」說是《人間詞話》的核心,它把多種多樣的藝術境界劃分為三種基本形態:「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 它用傳統的詞話形式及傳統的概念、術語和思維邏輯,較為自然地融進了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洗禮之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古文學所作的評論。 《人間詞話》由著名學者王國維創作於一九○八~一九○九年間,最初發表於《國粹學報》,集中體現了他的文學、美學思想。它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說,並把這個詞轉換為現代中國美學的一個重要標誌詞。 它用傳統的詞話形式及傳統的概念、術語和思維邏輯,較為自然地融進了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洗禮之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古文學所作的評論。 《人間詞話》由著名學者王國維創作於一九○八~一九○九年間,最初發表於《國粹學報》,集中體現了他的文學、美學思想。它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說,並把這個詞轉換為現代中國美學的一個重要標誌詞。
盛唐以後,詩歌發展達到頂峰,詩歌格律趨於定型。 韓愈竭力加以扭轉,突破常規,另闢蹊徑,創造了一種驚世駭俗的獨特詩風。 韓詩有意拋開排偶對仗,幾乎全用單句散行,經常用僻字,押險韻,大量增加議論成分,有的奇險怪異,有的雄奇壯美,有的幽默風趣,有的平白如話,令人醒目驚心,無不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量。 進入二十一世紀,科技發展迅猛,國際競爭激烈。我們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現民族振興、經濟騰飛。當前,建設民族文化,繁榮文藝創作固然迫切需要推陳出新。 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都處在瞬息萬變之中。「變」,就意味著求異、求新。研讀韓文和韓詩,會給我們以啟迪,以借鑒,促使我們繼往開來,隨時變化。 在封建時代的人際交往中,趨炎附勢,翻雲覆雨,到處可見。韓愈對此切齒痛恨。「今夫平居裡巷相慕悅,酒食遊戲相征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盛唐以後,詩歌發展達到頂峰,詩歌格律趨於定型。 韓愈竭力加以扭轉,突破常規,另闢蹊徑,創造了一種驚世駭俗的獨特詩風。 韓詩有意拋開排偶對仗,幾乎全用單句散行,經常用僻字,押險韻,大量增加議論成分,有的奇險怪異,有的雄奇壯美,有的幽默風趣,有的平白如話,令人醒目驚心,無不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量。 進入二十一世紀,科技發展迅猛,國際競爭激烈。我們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現民族振興、經濟騰飛。當前,建設民族文化,繁榮文藝創作固然迫切需要推陳出新。 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都處在瞬息萬變之中。「變」,就意味著求異、求新。研讀韓文和韓詩,會給我們以啟迪,以借鑒,促使我們繼往開來,隨時變化。 在封建時代的人際交往中,趨炎附勢,翻雲覆雨,到處可見。韓愈對此切齒痛恨。「今夫平居裡巷相慕悅,酒食遊戲相征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由於敘寫可以繼衍出新(文類仍在而部勒會變化現巧),不必侷限於應類定制,所以每一個類型的發展就可能超出人的想像。 如今此地試為翻格,略加采染而證驗所信,將結援的文例聊以當成型範,以待後效。 本書在體現展演專一文類的敘寫,所布列情狀自有一定的考量:就是詩以意象寓意,小說以事件徵理,散文居中並具二者特性卻不過度黏附,終而以散采獨樹一幟。 所取書名《散到家》,或有可釋義處,約略在「散」為散文動詞化;「到家」乃徹底同義詞。合著方便看出所要展演此一文類的敘寫狀況,而這已由副標補意完成。
由於敘寫可以繼衍出新(文類仍在而部勒會變化現巧),不必侷限於應類定制,所以每一個類型的發展就可能超出人的想像。 如今此地試為翻格,略加采染而證驗所信,將結援的文例聊以當成型範,以待後效。 本書在體現展演專一文類的敘寫,所布列情狀自有一定的考量:就是詩以意象寓意,小說以事件徵理,散文居中並具二者特性卻不過度黏附,終而以散采獨樹一幟。 所取書名《散到家》,或有可釋義處,約略在「散」為散文動詞化;「到家」乃徹底同義詞。合著方便看出所要展演此一文類的敘寫狀況,而這已由副標補意完成。
點燃一盞對聯詩詞之燈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 也是民族的文化精髓。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對聯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春節貼春聯,結婚貼喜聯,祝壽送壽聯,弔唁送挽聯,入住新居貼新居聯,各行各業開業貼行業聯等,凡慶賀場面,對聯都有用武之地。對聯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習俗。 賞古代楹聯趣話,汲民間文化甘泉。輕閱讀,重趣味,在本書娓娓道來的故事中體會傳統楹聯文化的魅力。 「對聯故事」旨在選取傳統文化中的某一要素,用明白曉暢的語言講述活潑動人的故事。 本書透過有趣的故事,介紹了楹聯這種傳統文學形式的產生、發展、演變和繁榮。讓我們在故事中瞭解傳統文化,喚醒文化記憶,感受傳統的魅力。 對聯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樣式,內容涉及廣泛,幾乎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處處可見。據說春聯起源於後蜀孟昶,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事情,但對聯則要早得多。 對聯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完成不同的情感表達,或嘲諷,或戲謔,或勸諫,或自勉,對廣大學生、教師及普通讀者感受對聯文化有一定指導作用。 作者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融入了其對學習、生活、處世的理解,比如什麼是恕道、什麼是文化的力量等,使讀者透過這本書瞭解名人對聯故事的同時能有所收穫。 本書特色 聆聽詩詞故事,領略名人智慧 穿越歷史長河,感受文化燦爛
其實風沒有話要說 依所總綰,集分六卷: 卷一〈觸擊〉記閒情; 卷二〈夢中見〉捕祕辛; 卷三〈有情就發〉反避忌; 卷四〈說書〉解奧微; 卷五〈不是月旦〉搗異類; 卷六〈打帶跑〉長思路。 當中有少部分篇什稿成甚早,只因理致牽延至今,所以一併收入,權為階段性累進績效。 先前我曾出版過一本童詩集,取名為《我沒有話要說》,朋友見了,直嚷:「你就是有話要說嘛!」他猜對了。我沒有話要說,就是我有話要說(否則又何必出它)!現在再出版這本《風有話要說》,按例那自然是風沒有話要說,只不過主角換了風而已。 風沒有話要說,還是照樣吹個不停,我的許多話都被它同化而染上激昂且迴盪不已的色調。此刻我該想到,我和風已經合為一體,再也無法分開。而過去是我在說風,如今則是風在說我。角色互換後,風當然沒有話要說了,但我還有。
國內東海岸風景區,以臺東森林公園為輻射點。此處有湖泊有林木有東北季風吹拂,佔地廣袤,且能遠眺綠島蘭嶼,景幽人善,合該以一本詩集來誌記它的盛況。 所命名的《湖它一把:東海岸最詩的傳奇》,乃戲仿雀局總贏時的興奮情緒,一以欣贊它大小湖泊疊象宜人;二以應許它有著後山無可比擬的一個特佳尋幽處。尤其是副標(東海岸最詩的傳奇),還負有後續自解作意及技藝取徑要略的任務。 我詩寫東海岸,已有數百次,幾年前曾以無法抵拒的美感為由重組了那些作品,自許為「東臺一雁聲」,不時「心躑躅在東海岸」,偶爾「品嚐花東縱谷」兼「織夢南迴線」,終而「空中飛人蛻變鐵道客」,還經常「情繫兩座島嶼」,最想「給你一二三四五六七行」,邀約一起「還來說後山」。 現在詩寫成了,能否十足蘊意成功,就留給大家隨便指稱了,我還得收拾因為說多了臆想所拖累的思緒亂碼,那已經不敢想像還得靠出另一本最新蘄嚮資訊詩化的集子來療癒!
國內東海岸風景區,以臺東森林公園為輻射點。此處有湖泊有林木有東北季風吹拂,佔地廣袤,且能遠眺綠島蘭嶼,景幽人善,合該以一本詩集來誌記它的盛況。 所命名的《湖它一把:東海岸最詩的傳奇》,乃戲仿雀局總贏時的興奮情緒,一以欣贊它大小湖泊疊象宜人;二以應許它有著後山無可比擬的一個特佳尋幽處。尤其是副標(東海岸最詩的傳奇),還負有後續自解作意及技藝取徑要略的任務。 我詩寫東海岸,已有數百次,幾年前曾以無法抵拒的美感為由重組了那些作品,自許為「東臺一雁聲」,不時「心躑躅在東海岸」,偶爾「品嚐花東縱谷」兼「織夢南迴線」,終而「空中飛人蛻變鐵道客」,還經常「情繫兩座島嶼」,最想「給你一二三四五六七行」,邀約一起「還來說後山」。 現在詩寫成了,能否十足蘊意成功,就留給大家隨便指稱了,我還得收拾因為說多了臆想所拖累的思緒亂碼,那已經不敢想像還得靠出另一本最新蘄嚮資訊詩化的集子來療癒!
絕句詩變身秀 詩體所現句式變化,即在選配節奏;而平仄相調,則為營造旋律;至如韻腳設計,乃有和聲延聽需求。此理至明,卻因人多未憭而演為不傳玄祕。獨味昇華為所劇演文內極大化資訊者,乃我最新信念:舊詩體重生,在此一役。 卷一 孔說吾少也賤 卷二 權力網絡灰撲撲 卷三 生存競爭指數爆表 卷四 人間社會空洞虛無化 卷五 科技夢魘以太升級 卷六 觀復我論著文字海 本書的書名為變身秀而不言變裝秀,僅緣此事尚涉一般律則,全然換新外觀仍非所能。尤為切要者,乃詩體容受極大化資訊變身一級得自我恪守,而此項則已體現於第二卷至第五卷商兌新學中。 筆觸所及,述事紬理,調性急切,不忌露白;內情傷時罵世規過勸善兼而有之,或可博人一哂,但嚴肅鑄意仍不宜廢觀。 本詩集即基於此一理念而勤懇創作完篇,體式依古五七言絕句,鍛情鑄意乃越今力求翻新,全程以變異姿態,在時代浪尖上迴身獨演於一座舞臺。 本書特色 古詩重生,實賴資訊詩化一途。試煉有成,則可以轉傳統為開新,再領風騷。
元豐二年(1079年)因「烏台詩案」入獄,後貶黃州,乃築室東坡,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改元元祐,高太后臨朝,起用舊黨司馬光,招軾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因反對盡廢新法,引起舊黨疑忌,出知杭、潁、定三州。紹聖元年(1094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貶斥元祐舊臣,又被貶至惠州、儋州。徽宗即位後遇赦北還,病逝於常州。諡文忠。 蘇軾是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宋代文學的又一位宗師。在思想上,他融儒、佛、道為一體:入世之志,超脫之性,任性逍遙之行集於一身。蘇轍在論及其兄的時候指出:「(軾)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歎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辨無礙,浩然不見其涯矣。」(《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蘇轍《欒城集》卷二十二)這是對蘇軾之知識結構、思想源流非常中肯、非常全面的評價。蘇軾自己更認為儒、釋、道相通又相成。他在《南華長老題名記》中稱佛家「一念正真,萬法皆具」,又說:「子思子曰:『夫婦之不屑,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孟子則以為聖人之道,始於不為穿窬(ㄩˊ:門邊牆上的圭形小洞)。;而穿窬之惡,成於言不言……是二法者,相反而相為用。儒與釋皆然。」「南華長老明公,其始蓋學於子思、孟子者,其後棄家為浮屠氏。不知者以為逃儒歸佛,不知其猶儒也……宰官行世間法,沙門行出世間法,世間即出世間,等無有二。」 在《宸奎閣碑》中又說明佛只有與孔、老合,人們才樂於信從:「是時北方之為佛者,皆留於名相,囿於因果,以故士之聰明超軼者皆鄙其言,詆為蠻夷下俚之說。璉(懷璉,賜號大覺禪師)獨指其妙與孔、老合者,其言文而真,其行峻而通,故一時士大夫喜從之遊。遇休沐日,璉未盥漱,而戶外之屨滿矣。仁宗皇帝以天縱之能,不由師傅,自然得道,與璉問答,親書頌詩以賜之……而升遐之日,天下歸仁焉。此所謂得佛心法者,古今一人而已。」 在《論修養帖寄子由》中既說明自己打通釋道,進入「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的自在境界,又以此來誘導其弟:「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勝解。以我觀之,凡心盡處,勝解卓然。但此勝解,不屬有無,不通言語,故祖師教人,到此便住。如眼翳(ㄧˋ:供作蔽覆的東西)。盡,眼自有明,醫只有除翳藥,何曾有求明方?明若可求,即還是翳。故不可於翳中求明,即不可言翳外無明。而世之昧者,便將頹然無知,認作佛地。若如此是佛,貓兒狗子,得飽熟睡,腹搖鼻息,與土木同,當恁麼時,可謂無一毫思念,豈可謂貓兒狗子已入佛地?故凡學者,但當觀心除愛,自粗及細,念念不忘,會作一日,得無所除。」《祭龍井辯才文》更表現出蘇軾從總體上溝通儒、釋、道三家思想,展現出其兼收並蓄,自足圓通的博大胸懷:「嗚呼!孔老異門,儒釋分宮。又於其間,禪律相攻。我見大海,有北南東。江河雖殊,其至則同。」實際上,這正是根於儒術又出入釋道,既有儒者修、齊、治、平之術,又有道家養生之術,還有佛家的大自在之方;本於儒則入世濟民,追求功業;出入佛老則寵辱皆忘,波瀾不驚;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純任自然,超脫達觀;無往不適,進入圓融通脫的化境,所以蘇軾才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奇才。 本書特色 無論藝術方面,抑或人生方面,都或多或少存留著蘇軾的影子,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仍然極其需要蘇軾。 中國文學藝術的歷史上,蘇軾是一位有多方面卓越成就的人。
哲學令人畏懼,小說教人喜愛,將二者結合在一塊會發生什麼狀況?這有可能是哲學的嚴肅性被小說的趣味感強為凌越支裂,也有可能是哲學自我淡薄質地而反讓小說取徑酷異化,更有可能是小說和哲學雙失采邑以凡作收場。 所啟動的哲思遍及現實生活各領域,而場景的設定也儘量貼近你我所能意會的校園空間,讓學子在哲學啟蒙中成長的遐想帶領大家走一趟「哲思益生」的旅程。 凡是要自我定位為哲學小說的,哲學優先一定是免不了的,其次才是應機經營小說的趣味。也就是說,它的哲學調性必須貫串全文,而又不失一般小說體裁所得遵守的律則,包括具備情節、人物、衝突和意外結局等成分(如是前衛派小說或後設小說,則又別有規範,在此暫且不計)。 因此,以這點來衡量上面那些作品,自然無法給予較高的評價。而眼前既有前車可鑑,那我作為一名繼起者,就理當要另闢蹊徑,重塑哲學小說寫作的型範,初次成果便是大家手中這本書。 首創以小說體裁,將一個優質且有深度的哲學化人生,濃縮在小學校園某特定時段內搬演,全程哲學的嚴肅性不減,而小說的趣味感橫生。所有篇章,但見小說、哲學交相遞進,自成一完美結合形態,肯定老少咸宜。讀者一旦親近,既能解頤,又可益智,保證雙重享受。 本書特色 極短篇小說:本書就是基於人生欠缺哲學不得以及社會也不能沒有哲學來提供營造安頓的對策等前提而撰寫的。
哲學令人畏懼,小說教人喜愛,將二者結合在一塊會發生什麼狀況?這有可能是哲學的嚴肅性被小說的趣味感強為凌越支裂,也有可能是哲學自我淡薄質地而反讓小說取徑酷異化,更有可能是小說和哲學雙失采邑以凡作收場。 所啟動的哲思遍及現實生活各領域,而場景的設定也儘量貼近你我所能意會的校園空間,讓學子在哲學啟蒙中成長的遐想帶領大家走一趟「哲思益生」的旅程。 凡是要自我定位為哲學小說的,哲學優先一定是免不了的,其次才是應機經營小說的趣味。也就是說,它的哲學調性必須貫串全文,而又不失一般小說體裁所得遵守的律則,包括具備情節、人物、衝突和意外結局等成分(如是前衛派小說或後設小說,則又別有規範,在此暫且不計)。 因此,以這點來衡量上面那些作品,自然無法給予較高的評價。而眼前既有前車可鑑,那我作為一名繼起者,就理當要另闢蹊徑,重塑哲學小說寫作的型範,初次成果便是大家手中這本書。 首創以小說體裁,將一個優質且有深度的哲學化人生,濃縮在小學校園某特定時段內搬演,全程哲學的嚴肅性不減,而小說的趣味感橫生。所有篇章,但見小說、哲學交相遞進,自成一完美結合形態,肯定老少咸宜。讀者一旦親近,既能解頤,又可益智,保證雙重享受。 本書特色 極短篇小說:本書就是基於人生欠缺哲學不得以及社會也不能沒有哲學來提供營造安頓的對策等前提而撰寫的。
很少有一部書能像《紅樓夢》,甫一問世就被鑑賞不輟,舉凡評點、題詠、索隱、校勘、考證和評論等,已到不絕如縷且時現高潮的地步。當中因為嗜讀它不禁嘔血或氣絕而死的例子不少,而由於酷愛它執意據以為發展一門紅學的也不可勝數;此外針對它細繹慢理的論述,更是多到冠絕古今中外任何一本名著所受的品評。 本書除了睜開另隻眼覷見《紅樓夢》某些大關要及其藏跡寄意等,而且還歸結出可予今後小說寫作參鏡的面向,為一種切時切事的論述形態,也是可以標榜為「新說」的範式批評。 談論古書不是要為已經不在的古人服務,而是看能否置於當前情境起特殊的作用,以及引導未來相關風尚的趨向。 因此,內文所見這一「由過去到現在且通往將來的論說或研究模式」,既是專屬顯價的,又是連帶想推廣於世以徵普遍效應的。有微意如此,庶幾不負談論所費心力。 而依我看,它的精采炫目,只來自一顆石頭的演化。 《紅樓夢》尚有粗俗話、靈異、點將、王熙鳳獨吞苦水、小孩子顯大才、淫貪的治肅、潔癖、大小寫、正側寫和重大瑕疵等眾多關鍵課題未被開發或詳為討較,本書從頭統作耙梳且深加繹理論斷,終而可以整幅朗現,值得研究者及小說寫手前來取鑑。 本書特色 針對它細繹慢理的論述,更是多到冠絕古今中外任何一本名著所受的品評。
走出新詩銅像國 ■詩的基本式■中西詩觀的對比及其突破■新詩的前現代模式■新詩的現代流變■新詩的後現代流變■新詩的網路時代流變■新世代詩人的語言癖好■網路社會中作家/詩人的命運■新禪詩話語的多重變異性■中西抒情詩差異的看待方式■新詩的寫作教學■未來超新詩銅像國的寫作 百年來海峽兩岸所流行的白話散體「新詩」,全追躡著西詩的腳步前進,品類是够繁多了,但都屬於仿作,在世界詩壇始終沒有能見度;且因無力自我創新,一旦留跡就成了銅像國,僅能供人憑弔,而不再發揮任何影響力。 為了重新開啟詩運,勢必要走出銅像國,而改以資訊文學化(詩化)來另鑄偉貌,庶幾可以如古典詩那樣舉世無雙而一領風騷。 所謂「一個社會沒有詩,就得死亡」和「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花無香;三恨曾恐不會寫詩」等,無不徵候著詩這種體裁的美感極大化需求。 要想奮力一躍而產出如古典詩那樣管領風騷的人,勢必要走出銅像國而另覓途徑,開啟詩運才庶幾可期。本書率先掀揭此中秘辛兼己身嘗試示範,有心人曷興乎來體驗看看,翻轉新局或許就在今朝。 本書特色 詩以意象表意,內蘊比喻或象徵技藝,為文學最純粹的形式。至於該意象在比喻或象徵的作用中所連結不同範疇的事物,則又成了創新世界而深富審美興味的對象,始終被叨念著且期待它能普遍化。
走出新詩銅像國 ■詩的基本式■中西詩觀的對比及其突破■新詩的前現代模式■新詩的現代流變■新詩的後現代流變■新詩的網路時代流變■新世代詩人的語言癖好■網路社會中作家/詩人的命運■新禪詩話語的多重變異性■中西抒情詩差異的看待方式■新詩的寫作教學■未來超新詩銅像國的寫作 百年來海峽兩岸所流行的白話散體「新詩」,全追躡著西詩的腳步前進,品類是够繁多了,但都屬於仿作,在世界詩壇始終沒有能見度;且因無力自我創新,一旦留跡就成了銅像國,僅能供人憑弔,而不再發揮任何影響力。 為了重新開啟詩運,勢必要走出銅像國,而改以資訊文學化(詩化)來另鑄偉貌,庶幾可以如古典詩那樣舉世無雙而一領風騷。 所謂「一個社會沒有詩,就得死亡」和「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花無香;三恨曾恐不會寫詩」等,無不徵候著詩這種體裁的美感極大化需求。 要想奮力一躍而產出如古典詩那樣管領風騷的人,勢必要走出銅像國而另覓途徑,開啟詩運才庶幾可期。本書率先掀揭此中秘辛兼己身嘗試示範,有心人曷興乎來體驗看看,翻轉新局或許就在今朝。 本書特色 詩以意象表意,內蘊比喻或象徵技藝,為文學最純粹的形式。至於該意象在比喻或象徵的作用中所連結不同範疇的事物,則又成了創新世界而深富審美興味的對象,始終被叨念著且期待它能普遍化。
一本篇幅最小的小說 瀰(meme),是文化基因,轉用在小說上,則可以統括古來大家所創發寫實、超現實、魔幻寫實、科幻、後設、基進等觀念的交纏疊現。 將觀念揉合併集於一本書中,且出以極短篇形式,則又有嘗試表現方式的另啟新猷。於是揉併是對舊瀰的接收,以短製包裝是相關新瀰的部署;而小說寫就瀰來瀰去後,則是可能的另一波文化翻新的開始。 這既是現實情境可能的反映,又是言說藉端必要的位置設定,從而希冀將小說從自然瀰化中汲出予以別樣的活脫昇華。因此,現實和言說在此刻交織成一幅你瀰來我瀰去的美感網絡,足够誘發任何新生的審美心靈。 《瀰來瀰去》,此詞語乃我於2010年出版《反全球化的新語境》時就已造出,後又於2016年應臺東大學華語系董恕明教授邀約去她的課上講「瀰來瀰去:小說的演化」再用過一次,如今更以它來指稱,書中眾觀念小說穿梭游牧的情況。至於大家如要解會,則可以參看前面所分說。 本書特色 極短篇小說:自然瀰化中汲出,予以別樣的活脫昇華。
一本篇幅最小的小說 瀰(meme),是文化基因,轉用在小說上,則可以統括古來大家所創發寫實、超現實、魔幻寫實、科幻、後設、基進等觀念的交纏疊現。 將觀念揉合併集於一本書中,且出以極短篇形式,則又有嘗試表現方式的另啟新猷。於是揉併是對舊瀰的接收,以短製包裝是相關新瀰的部署;而小說寫就瀰來瀰去後,則是可能的另一波文化翻新的開始。 這既是現實情境可能的反映,又是言說藉端必要的位置設定,從而希冀將小說從自然瀰化中汲出予以別樣的活脫昇華。因此,現實和言說在此刻交織成一幅你瀰來我瀰去的美感網絡,足够誘發任何新生的審美心靈。 《瀰來瀰去》,此詞語乃我於2010年出版《反全球化的新語境》時就已造出,後又於2016年應臺東大學華語系董恕明教授邀約去她的課上講「瀰來瀰去:小說的演化」再用過一次,如今更以它來指稱,書中眾觀念小說穿梭游牧的情況。至於大家如要解會,則可以參看前面所分說。 本書特色 極短篇小說:自然瀰化中汲出,予以別樣的活脫昇華。
楚辭是戰國時楚國以屈原為主的詩人們創造的一種詩歌體裁。西漢時,劉向將屈原等人的詩歌結集,稱為《楚辭》。 「楚辭」包括有兩種意義:一方面是以屈原為主要代表的戰國時代在楚國出現的一種新興的文體;一方面是包括屈原等好些作者的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書名。 楚辭這種文體是有它的特色,相傳楚辭的作品都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的,地方色彩異常濃厚。 屈原是一位關心人民、熱愛國家抱有正直的政治理想的詩人;這種理想在當時是符合人民的願望的,但因為它不為楚國的統治者所容,遂使他終於以生命來殉了他的理想和他所熱愛的國家。這樣一位正直的有天才的偉大詩人竟得到了如此悲劇的結局,這就在歷代人民的心目中不能不引起了對他的同情和崇敬。 透過詩篇的藝術力量,他的這種熱愛國家的思想和悲憤沉痛的心情,就更加強烈地感染了讀者:從他一生的悲劇中看到不合理社會的殘酷性,和得到了鼓舞人們為進步理想而鬥爭的精神。這種反映了當時現實、並鼓舞人去反抗不合理事物的精神,當然就是現實主義的精神。
楚辭是戰國時楚國以屈原為主的詩人們創造的一種詩歌體裁。西漢時,劉向將屈原等人的詩歌結集,稱為《楚辭》。 「楚辭」包括有兩種意義:一方面是以屈原為主要代表的戰國時代在楚國出現的一種新興的文體;一方面是包括屈原等好些作者的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書名。 楚辭這種文體是有它的特色,相傳楚辭的作品都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的,地方色彩異常濃厚。 屈原是一位關心人民、熱愛國家抱有正直的政治理想的詩人;這種理想在當時是符合人民的願望的,但因為它不為楚國的統治者所容,遂使他終於以生命來殉了他的理想和他所熱愛的國家。這樣一位正直的有天才的偉大詩人竟得到了如此悲劇的結局,這就在歷代人民的心目中不能不引起了對他的同情和崇敬。 透過詩篇的藝術力量,他的這種熱愛國家的思想和悲憤沉痛的心情,就更加強烈地感染了讀者:從他一生的悲劇中看到不合理社會的殘酷性,和得到了鼓舞人們為進步理想而鬥爭的精神。這種反映了當時現實、並鼓舞人去反抗不合理事物的精神,當然就是現實主義的精神。
國學經典 原味呈現 早在二千年前的周朝,禮就作為一種政治制度而確立了。 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屬儒家十三經之一。 《周禮》與《儀禮》、《禮記》合稱三一禮,屬儒家經書的經典之作,代表了古代東方文化的精魂,流傳至今蓋兩千餘年,其影響至深至巨。統治者尊奉它們為治國安邦的法寶,士大夫以通經致用作為自己的終身抱負,平民百姓把它們當作修身處世的懿訓。 《禮記》,亦稱《小戴禮記》,傳統認為是由西漢時期的禮學博士戴聖編選成書的。全書四十九篇,約九萬字,是一部儒家關於禮學的論文集,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等。實際上,《禮記》由多人撰寫,採自多種古籍遺說,內容極為龐雜,篇目編排也較零亂,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表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本書原文以清朝孫希旦的《禮記集解》為底本,注釋和譯文廣泛參閱了近現代各種有影響的研究成果。由於《禮記》內容浩繁駁雜,由業師劉毓慶先生從中節選三十篇,三十篇中有的對整篇內容進行譯注。
國學經典 原味呈現 早在二千年前的周朝,禮就作為一種政治制度而確立了。 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屬儒家十三經之一。 《周禮》與《儀禮》、《禮記》合稱三一禮,屬儒家經書的經典之作,代表了古代東方文化的精魂,流傳至今蓋兩千餘年,其影響至深至巨。統治者尊奉它們為治國安邦的法寶,士大夫以通經致用作為自己的終身抱負,平民百姓把它們當作修身處世的懿訓。 《禮記》,亦稱《小戴禮記》,傳統認為是由西漢時期的禮學博士戴聖編選成書的。全書四十九篇,約九萬字,是一部儒家關於禮學的論文集,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等。實際上,《禮記》由多人撰寫,採自多種古籍遺說,內容極為龐雜,篇目編排也較零亂,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表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本書原文以清朝孫希旦的《禮記集解》為底本,注釋和譯文廣泛參閱了近現代各種有影響的研究成果。由於《禮記》內容浩繁駁雜,由業師劉毓慶先生從中節選三十篇,三十篇中有的對整篇內容進行譯注。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傳承國學經典禮敬中國文化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適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 「風」從民間收集的民歌,包括貴族的詩。(一六○篇) 「雅」是宮廷樂歌,以貴族創作為主的詩。(一○五篇) 「頌」宗廟祭祀之樂歌,僅有一些史料價值。(四○篇) 《詩經》的創作,早在兩千八百年前,為後來的詩歌史奠定深厚的基礎。 本書精選《詩經》一百二十八首,詩後的譯注,主要參考了名家的名著,尤其是以劉毓慶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其體例如下: 一、題目 二、題解:簡要介紹詩篇的寫作背景和內容特點,及它在文學史上的影響。 三、原詩:以朱熹的《詩集傳》為底本,參校其他版本。 四、注釋:國語辭典注音方法。注釋範圍為不易明白的人名、地名、專用名詞,以及重要的實詞、虛詞。 五、詩意:採用現代白話意譯,力求通俗易懂,生動易讀。詩意保留了原詩的基本語言結構,語句中的關鍵字、語氣詞均已相應譯出。 本書特色 《詩經》,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既有經典的神聖地位,又有文學的崇高價值;只有從音樂角度來解釋「風、雅、頌」,才可能是接近實際作品的蘊涵。
三、四年來,每天清晨四點多,早睡早起的我便徒步走進麻豆糖廠藝文活動中心,散步、運動,看人生百態,我一邊探索人與大自然的互動關係,也一邊檢討現代人的種種生活困擾,有所領悟,便一一記錄下來成為這一本散文集。寫作期間,忽有台北電影公司前來,說我多年前在監獄當心理輔導志工所寫的一篇文章—《最後一堂課》在網路上爆紅,他們決定買下它改拍成電影。為了紀念這段特殊因緣,我徵得出版公司的同意,收錄此文電影的原著,分享給眾多讀者。衷心期望看完本書的讀者,皆能以寬容、智慧的心化解憎恨等負面情緒,放下包袱,迎向有愛的幸福人生。本書特色收錄2013年預定改拍電影原作《最後一堂課》
三、四年來,每天清晨四點多,早睡早起的我便徒步走進麻豆糖廠藝文活動中心,散步、運動,看人生百態,我一邊探索人與大自然的互動關係,也一邊檢討現代人的種種生活困擾,有所領悟,便一一記錄下來成為這一本散文集。寫作期間,忽有台北電影公司前來,說我多年前在監獄當心理輔導志工所寫的一篇文章—《最後一堂課》在網路上爆紅,他們決定買下它改拍成電影。為了紀念這段特殊因緣,我徵得出版公司的同意,收錄此文電影的原著,分享給眾多讀者。衷心期望看完本書的讀者,皆能以寬容、智慧的心化解憎恨等負面情緒,放下包袱,迎向有愛的幸福人生。本書特色收錄2013年預定改拍電影原作《最後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