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唐宋時期的十多個別集進行了專題版本研究,涉及到的作家既有陳子昂、李白、蘇軾等蜀中大家,也有杜甫、李德裕、陸游、韓琦等宦游過巴蜀的外省詩人,還有對宋蜀刻本別集的個案探討,是一部有著鮮明地域特色的目錄版本學研究專著。在具體的論述中,遵循著傳統版本學研究的路數,將版本考證與敘錄相結合,書目著錄與刻本實物相結合。除了弄清楚各別集的編纂緣由、刊刻過程、前後傳承等具體內容外,更多的是論析各版本之間的異同與優缺,卷數與篇目的增減,糾正前人著述中的錯誤,同時結合當時的文藝思潮與時代變遷,盡可能對不同時代的刻本作出合理的解釋。從文獻實證角度對具體別集在後世的傳播和接受進行闡述,進一步確立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博雅集林.文學13)
本書旨在揭開被遮蔽的民國詩話之書寫與論述,以張寅彭編纂1912-1949年《民國詩話叢編》為論,分別從四個向度開展論述:第一部分「生命情境與存在處境」,主要從知人論世探查詩話作者在動盪不安之際的時代觀察,銘刻其對時代的感知及個人情意流轉的心靈。第二部分「詩學場域之收攝與演繹」,旨在論述詩學義理內容,討論民國詩話在中國詩學傳統的籠罩下,開古通今之論述。第三部分「歷史回眸的圖像」,旨在論述帝國與民國更迭之後的詩話書寫類型與對帝國的回思與諷寫,示現異代更迭下的家國想像與身分認同。第四部分「從傳統面向現代的民國詩話闡釋」,旨在論述民國詩話對中國詩論與文論的沿承與新變,梳理其對治新文化、新文學的態度與立場,並昭揭其意義。(博雅集林.文學14)
選錄傅斯年圖書館藏五十一種善本古籍,以明清史部與集部著作為主,均為珍貴罕見的版本,內容包含科舉文獻、地理方志、職官政書、詩文別集等,涵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軍事、文化等諸多面向,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全套四十五冊,每部書均撰有提要,論述作者生平行略、撰述原由、內容概要及價值等。末附人名索引,收錄各書編撰者、卷內輯文作者、序跋者及手書題記者。
本書原題A Chinese Text in Central Asian Brahmi Script,副標題爲New Evidence for the Pronunciation of Late Middle Chinese and Khotanese,是由兩位著名學者──中古伊朗語專家恩莫瑞克和漢學家蒲立本發揮各自學術專長,共同撰寫的一部學術專著。本書的研究對象是兩片敦煌遺書殘卷(Ch.00120和P.5597,此二殘卷可以綴合)上的中亞婆羅米文字,其內容是以晚期于闐語音寫的鳩摩羅什譯漢文《金剛經》。兩位作者通過對婆羅米文與相應漢文的考察,歸納了不少晚期中古漢語和于闐語中的語音現象,提出了許多富有參考價值的推論。總而言之,本書是研究漢語音韻學和晚期于闐語的重要參考資料。(印度學與印度研究.譯叢Ⅲ)
本書的研究歷時十二載,主要呈現蘇軾在「詩禪」與「茶禪」文化的貢獻。「詩禪」部分,可以從中看到禪宗、華嚴宗、天台宗與淨土宗等幾個北宋重要佛教文化如何體現在蘇軾詩裡。蘇軾進入佛經思想與文字世界的功力,使他成為北宋詩文革新第一重要人物。「茶禪」部分,初步勾勒出蘇軾與徑山寺的茶禪因緣及其以茶入道的原理,特別是六根對應六塵的清淨法門。六根清淨後,眼、耳、鼻、舌、身、意諸根一一具他根之用,這就是「六根互用」的禪修。本書也發現蘇軾的茶禪可以開發「六根互用」與「鼻觀美學」等議題,以待來者。(博雅集林.文學11)
近代文學史中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即將高適、岑參視為「邊塞詩派」之代表,然此一說法實乃「後設」的論調。本書藉由考察「高岑」系統之沿革,說明兩家在「唐代」並非理所當然地被視為「邊塞詩人」,「高岑」被形塑為「邊塞詩人」,是經由宋、元、明、清的歷史長河,加上文學史的編寫才被建立的圖像。書中亦統整歷代重要選本對高適、岑參作品的選錄情況,梳理兩家邊塞詩逐漸被重視與經典化的歷程。透過「並稱」與「選本」的分析,試圖對「邊塞詩派」之形成與建構提供重新省視與探討的視角。(典範集成.文學18)
作為深烙銘刻於傳統中國詩學的書寫意識,「詩史」既是作者創作時對當時世界的觀感與認知,亦是讀者探尋詩歌隱微意旨的指南針。本書擇取十九世紀下半到二十世紀上半具「詩史」意圖,有意以文學反映歷史的著作為討論對象,思考「詩而為史,史而詩為」的書寫傳統。以此展現「詩史」概念上承中國詩經學中傳統「韻語與國史通」的思想體系,下則開啟近現代文學情境中,詩歌與世變之間的辯證性討論。此間「詩心」與「史識」的互為脈絡,正體現這一詩學傳統的豐富理論層次。(典範集成.文學15)
本書是聚焦於「清末一代」(生於清亡前二十年間之社會世代,1890-1911)舊體詩人的首部著作,所關注的十位詩人包括:遜清皇族溥儒與溥傑、袁氏子弟袁克權與張伯駒、汪系文人陳公博與胡蘭成、國軍將領羅卓英與李則芬、中共作家蕭軍與聶紺弩。他們從屬的政治或文化群體在一定程度上有與時遞進的情況,其詩作兼具共時性與歷時性,反映出二十世紀中國複雜的時局,也呈顯了現代舊體詩豐富多變的內涵。本書尋繹他們作品中的記憶、想像與認同。(博雅集林.文學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