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類別 ,共計2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臺灣文學與文藝營:讀者與作家的互動創作空間

群學  出版
2018/02/12 出版

日本學者赤松美和子對臺灣文學提出之精闢見解 臺灣文學與作家的生成與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變遷 都可透過文藝營這方稜鏡從中抽絲剝繭看出端倪 這部兼具學術研究與報導內容的著作,記錄了赤松美和子親身投入臺灣文學社群,並敏銳地提出一條解釋途徑,直指「文藝營」這樣的文學生產形式,為全世界所罕見,而文藝營五十年以上的悠久脈絡,不只是文學,也是臺灣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遷的縮影。文藝營起因於國民黨黨國教育的目的,卻在瘂弦等文人出於文學培育意圖之下而努力奔走,數十年下來輾轉成為蓬勃發展、百家爭鳴而立場各異的文學文藝營,孕生出無數作家。文藝營這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存在,卻是通往理解臺灣人文的歷史之鑰。 赤松美和子將散落四處看似無關連的文壇資料,拼黏起來並經過一番詮釋,讓我們一眼鳥瞰戰後臺灣文學與政治間的錯綜交織。文藝營史的整理、兩大報副刊及文學獎走向及立場的分析、解嚴後作家如何書寫自我認同,作者的書寫從五零年代貫穿至千禧年,橫跨時間雖長,但卻綿密環環相扣,從中看出日本學者的嚴謹與赤松身處的「雙重外來性」──對臺灣而言她是研究臺灣文學的外國人、在日本她是研究外國文學的臺灣文學──之特殊位置產生之視角

9 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奢華美學:台灣當代文學生產

劉乃慈  著
群學  出版
2015/08/19 出版

對解嚴後的台灣,一場奢侈的探索 對世紀末的文壇,一次華麗的回眸 重新理解九○年代文學及文化特質 九○年代,一個屬於閱讀的年代。 朱天心的耽溺呢喃,駱以軍的敘事迷宮, 舞鶴的在地撫想,李昂的情慾展演。 後設手法、感官堆砌、流行競逐、知識輯錄, 這群作家構築出一個眾聲喧嘩的文學場域, 而我們迷走其中,無法自拔。 九○年代,一個屬於閱讀的年代。 我們追蹤排行榜的暢銷小說, 崇拜眾所矚目的文學獎得主, 理論成為一種名牌,書評成為一種行銷。 步入金石堂和誠品,不再只是為了閱讀, 而是為了浸染一份秀異氛圍,並為其所俘虜。 我們都是「類精英」的忠實信徒。 曾幾何時,文化美學與資本市場勾結, 本土書寫更成為一場詭麗奇華的記憶工程。 文本概念先行,形式即為意義, 我們身陷「奢華」的繁複網絡, 在符號的世界裡被馴化,逐步邁入頹廢的世紀末。 步入新世紀,我們身處何方,該往何處去? 回顧過去,是為了想像未來。 九○年代的文學創作,因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成熟, 以及解嚴後焦躁不安的社會氛圍, 相應呈現出眾聲喧嘩的現象,允為台灣文學史上的一代盛世。 然而繁花似錦的背後,又隱藏了哪些未解的謎題? 本書以「奢華美學」為軸,抽絲剝繭,深入探索九○年代迄今的文學及文化特質。 在新世紀的此時,讓作者帶領我們回到解嚴後的台灣, 再次調整觀看焦距,重新檢視這段世紀末的絢爛。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