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詩選譯自A5出版社出版的《扎嘎耶夫斯基詩選》(Adam Zagajewski Wiersze wybrane,詩歌圖書館第67卷,2010)。該詩選由波蘭詩人、翻譯家雷沙德.克雷尼茨基(Ryszard Krynicki)編輯,收入扎嘎耶夫斯基從《公報》(Komunikat, 1972)到《無形之手》(Niewidzialna ręka, 2009)共十一部詩選內的近二百首詩,創作時間橫跨三十七年;之後,扎嘎耶夫斯基又增入〈關於我的母親〉、〈漢奈斯表哥〉和〈1995年夏天〉三首新作;最後,又收入扎嘎耶夫斯基過世前住院時寫下的二首詩作〈詩人晚會〉和〈四分之三〉,均由波蘭文學翻譯家烏蘭翻譯。 A5出版社位於波蘭舊都克拉科夫(Kraków),由詩人克雷尼茨基和克雷斯蒂娜.克雷尼茨卡(Krystyna Krynicka)共同創辦,主要出版同時代的波蘭詩人作品。遵循傾向出版社訂立的:「詩選應由原作翻譯而非譯本再轉譯的標準」,也為達成扎嘎耶夫斯基生前的願望,中譯本由校閱者貝嶺和張萍在烏蘭協助下修潤及加注,耗時經年。
★ 榮獲2011年奧地利文化部文學翻譯獎! 保羅.策蘭,法國籍部科維納猶太人,二十世紀最深也是最傷的詩人,歷經人世的黑暗,從德文、希伯來文、羅馬尼亞文、俄文到法文,多語言文化的流亡背景,這一切使得他的詩作豐富又複雜。每年,德國為二戰受難猶太人的哀悼儀式上,策蘭的〈死亡賦格〉為必朗誦的詩。 典藏版《策蘭詩選》,限量印製,厚達752頁,採雙語德漢對照,獲史上最高的德國歌德學院翻譯出版獎助,在策蘭自沉四十年後,由德國書亢出版社授權「傾向」出版,由流亡巴黎的詩人孟明中譯。 得獎紀錄 ★ 榮獲2011年奧地利文化部文學翻譯獎!
★ 德國書業和平獎得主——廖亦武最新力作! ★ 烏克蘭布查屠殺後(After Bucha Massacre)最具震撼力的詩集,中英詩對照本(由漢學家戴邁河譯)! 在火光、煙硝、斷垣殘壁和數百萬難民逃難烏克蘭之際…… 在親人死去、倖存者驚恐、逃亡者揮淚告別之際…… 在烏克蘭戰爭殘酷之時, 「六四之詩」, 1989年後有關屠殺的祭奠之書 德國書業和平獎得主廖亦武以〈大屠殺〉——這首「六四」之詩為焦點的詩選,由「同時代人」——傾向出版——一個因出版而被中國查禁、拘捕的流亡作家而於1993年在台創辦、向中文和外文世界展示文學和思想的出版社。 這本詩集收錄了十首長詩,詩作跨度從1986年至2020年,創作時間超過三十年,主題圍繞著死亡。 1989年6月3日,天安門事變前夕,廖亦武察覺到氣氛有異,開始撰寫長詩〈大屠殺〉,後與加拿大漢學家戴邁河(Michael M. Day)合作錄製了這首詩的磁帶,「六四」後,該詩在中國二十多個城市流傳,隔年,他和多位四川詩人因拍攝以長詩〈大屠殺〉為腳本的《紀錄片安魂》而被捕,以反革命罪被判刑四年。 〈大屠殺〉影響了詩人的命運,使他由詩人被改造成「證人」。本詩集除收錄該詩,也收錄〈死城〉、〈二次屠殺〉、〈六四悲歌〉、〈給劉曉波的輓歌〉、〈我唯一的武器是唾沫〉等,描述六四、2019年香港「反送中」遊行抗爭、新冠疫情的詩作,縈繞於作者意識層的死亡議題,於詩集一一再現。透過歷史縱軸,清楚呈現作者的創作脈絡。 詩選以附錄收入加拿大漢學家戴邁河的詩學長文〈廖亦武在死城中——兼論天安門大屠殺之前數年的中國地下詩〉中譯本,全文深入分析廖亦武詩中出生、能量、性與死亡的意象,十分精采,是了解廖亦武詩作的最佳途徑。 戴邁河於1993年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撰寫這篇碩士論文時,廖亦武正因〈大屠殺〉一詩在四川監獄中服刑。
★ 紐約時報強力推薦! ★ 2020年中國第一被禁小說! ★ 國際藝術家艾未未跨刀封面設計! ★ 法國《閱讀》雜誌將馬建評為二十一世紀全球最重要五十位作家之一。 ★ 繼《經濟學家週報》評價「本年度最重要的小說之一」的《非法旅行》以及榮獲《紐約時報》年度好書、《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書籍、《三藩市新聞》年度最佳書籍的《肉之土》後,馬建最新力作! 本書以政治寓言的方式描寫小說主角中夢辦主任馬道德,在推廣中國夢替代個人夢期間,埋藏的文革記憶如雨後磨菇般不斷湧出最終他被拉回文革時代,從鼓樓飛躍進了藍天佈滿「習包子」的中國夢中,暗示中國社會已陷入了價值觀混亂和道德意識缺乏的淤泥之中。揭示文革中的武鬥場面和今日的拆遷重疊,現代的中夢湯和傳統的夢婆湯對質,性欲和權力交歡以及夢想和現實的荒誕組合,展現了極權政治把人類最惡的那一面發揮到極致。
西藏高原山脈延伸到四川盆地,上千年來,漢藏民族的交往綿延不絕。歷史的風雲變幻,政治的血腥衝突,使漢藏關係至今籠罩在陰影之下,即便是普通的男女戀情,也常常難以擺脫其影響。 本書故事主要發生在四川省會成都。進入21世紀,移居來此的藏人已達數十萬人。西元2008年初春,五十歲的漢族古董商張哥在「拉薩酒吧」裡,與二十出頭的藏族女歌手阿塔相遇,墜入愛河。但阿塔的哥哥嘎登堅決反對,理由是:吃糌粑的和吃大米的永遠成不了一家人。 歷經曲折之後,張哥帶著阿塔來到西藏尼洋河邊,探望阿塔的雙親。不久,拉薩發生藏人暴動,兩人被迫連夜離開。回到成都時,發現這座城市正陷入動蕩不安。 在舒適中生活慣了的張哥終於醒悟到,爲了保住那份愛,必須儘快帶阿塔離開中國。正當他全力進行移居倫敦的準備時,一場不期而降的「暴風雨」,摧毀了一切……
「這本書匯集了當下漢語文學中的另一種聲音,即流亡者的聲音。不管這些作品表達的是憤怒或是哀怨或是憂傷,它們的基調都是誠實地述說,不取悅任何人。只要它們頑強地說下去,這些語音就會在讀者中找到回聲,就能證明各種無法滅絕的存在。」 ——美籍華裔小說各家哈金 《筆刻年輪》擇選國際筆會下的獨立中文筆會(ICPC)會員寫於2012-2013年間的作品,由名小說家,英國托馬斯•庫克國際旅行文學獎(Thomas Cook Award for Travel Writing)得主馬建主編,梁實秋文學獎評審獎得主懷昭責編。文類包括小說、散文、新詩、評論等等,歷史回顧與現實書寫兼具,以文學深切反饋當下中國人性被扭曲、言論受箝制、利益追求為一切下的實況。 本書收錄的作家除台灣讀者熟悉的廖亦武、孟浪、貝嶺等流亡或定居海外的作家之外,也收錄了台灣讀者較不熟悉的中國新世代小說家作品。其中楊銀波的短篇小說,如針尖般深刻描述了一個邊緣人的瘋狂、自救與救贖,人性刻劃深刻,值得細讀與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