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青春讀經典──全套摘自聊齋誌異、當代短篇小說、明清短篇小說、左傳名句、先秦寓言由大專院校國文教師精選必讀篇章,引導經典閱讀。 *孫劍秋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真心推薦
本書分成四個卷次第一卷,專論了《金瓶梅》幾位女性,例如作為題旨的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也談武松,這是由於《金瓶梅》取自《水滸傳》的一段故事,打虎英雄武松,卻在這個寫家庭生活的《金瓶梅》,失去了他的英雄高度。第二卷,透過《金瓶梅》的生日、喪禮、節日,展現家庭生活細節,也寫出世態人情。這些節日表現了西門府榮枯興衰,所有繁華與潑天富貴,都彷若煙花的絢爛與消逝。第三卷,寫《金瓶梅》的飲食情色。作者蘭陵笑笑生透過人物彼此的互動,摹寫人世間的權力、欲望與死亡,也表現小說的藝術技巧及隱喻。如同《金瓶梅》裡的一尺白綾/腳帶,能成就小腳金蓮,也能成為性愛欲望的工具,當然,也成了告別人世最後的姿態。第四卷,在小說史的脈絡底下,梳理《金瓶梅》關於性政治、身體、權力的書寫。當然,這些闡釋,回應了《金瓶梅》的究竟之義,它以道德的淪喪、社會的崩毁,寫出了對於家庭倫常與秩序重建的渴望。《金瓶梅》於是寫出了人世裡無盡的荒涼。
本書從古今小說扣合人生三大感情與社會關懷出發,讀者能透過優秀的情感文學作品研讀,正確地認識並理解情感的真諦。並設計問題討論與延伸思考,經由小說人物的成長、受挫經驗,自我內化,讓讀者逐漸領悟人生的意義;或者經由理想的幻滅,明瞭並接受自己的能力所及或無能為力,正視生命中本來就有的負面因素,進而以正面的態度去迎接它、面對它,並從生活中體驗情感、欣賞情感以及反省情感。
不願正視詩史中的非連續性與斷裂處,便會讓「主流」、「統一」、「化約」之危害繼續肆虐。所謂重新確認以「詩」為核心、主張文學依然保有一定程度自主,若沒有解決這種對線性敘述的依賴迷戀,恐怕也只是白費功夫。職是之故,在實際書寫一部理想的文學史之前,有必要先尋找當代詩史中「逆音」的存在,作為對一致性與進步說最有力的抵抗(resist)。面對文學史家與史籍酷好追求「連貫」與「完整」,逆音堅持以對抗之姿揭露其中的虛妄。把單線式的連貫,換成多面向的交織;將追求完整性,改為不避罅隙處──這即是當代詩史中各式逆音,存在的重要價值。本書以古典意識、現代抒情、跨界內外、陰性想像、詩釋鄉土、少數主體、易代新聲這七個面向出發,從面的觀測、線的交織到點的細讀,說明逆音如何抗拒各種簡化敘述與刻板印象,盼能進一步促成對「台灣新詩史」未來樣貌的反思。
本書特色 本書以動物倫理為核心,探討當代藝術與華文小說中動物符號之使用,涵蓋之藝術作品如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黃色小鴨》、徐冰《一個轉換案例的研究》、李小鏡《十二生肖》、周慶輝《人的莊園》;小說則有韓麗珠、甘耀明、連明偉、葛亮等之作品。藉由其中彰顯的人與動物關係,思考藝術自由與動物倫理如何相容、人與自然之混種共生、以及動物寓言之在地轉向等面向,期能打開美學、倫理與文學之間,更豐富的對話空間與流動可能。
隨著作者身分背景的轉換,旅外經驗的書寫似潑墨山水,層層點染,雖然濃淡深淺不同,卻是交疊纏綿,既有家國思索的大敘事,亦有個人與親人的感懷,彼此對照,形成景觀特異的文化想像。本書從「模山範水的抒情傳統」、「羈旅行役的宦遊心聲」、「離散書寫的重層觀照」、「自我他者的靈魂對話」四個向度,選取古代詩歌詞曲及近現代散文,藉由文本的閱讀與理解、內容議題的思考與討論、不同角度的詮釋與切入,領略文字、實景與心靈的相互共鳴。
《聊齋誌異》作為清代文言短篇小說的經典,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價值。《聊齋》網羅人生各式遭遇,不僅是一部文字藝術高妙、內容生動精彩的作品,蒲松齡在其間蘊藏了豐富的議題和思維,保留了中國傳統社會的人性取向、民族性格與價值觀,值得現代的我們品讀與深思。本工作室賡續前編,再度精選十六篇故事,輔以注釋、題解、問題討論,並延伸至古今中外的其他文學及影視作品,可資對比參照。經典餘韻不絕,智慧常新,期待讀者與我們一同咀嚼玩味,輕鬆愉悅地踏進《聊齋》構築的浪漫奇幻世界。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為華語學習者和華語教學者所編寫的「常用華語難詞釋疑」的自學參考書。編寫的出發點是針對華語學習者在「視聽華語」或「當代中文」各冊書中感到困惑及發生錯誤頻率高的詞彙,從語義、語法、語用三方面加以說明與分析,並編配定量的練習,使學習者通過習作檢視自我學習的成效,且提供教師做為華語詞彙教學的參考。 本書是在外籍生華語詞彙應用錯誤的基礎上,深入探究歸結錯誤發生的原因,並根據華語文能力測驗考試大綱的範圍及標準編寫成簡明扼要的華語詞彙教學參考書,力圖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對於詞彙的掌握有更大的突破,適合各級程度的華語學習者自學、備考及教師課堂教學參考。
本書特色 本書選文,自先秦以至清代,凡六十六篇,依時代先後為序。選文標準有二:一為思想開新,一為情采動人;且都足為該作者及該時代之代表作。所以在選文方面,比起其他選本更能推陳出新。在讀者對象方面,不限於學生,只要高中程度以上的好學之士,都能靠它來自學求進;大學中文系、所的學生可以靠它來作進階的研究。 編者之所以有這個信心,是因為對每篇文章的解讀,都為讀者設身處地而作進階式的引領設計,依序為文本、注釋、題解、作者、鑑賞、輯評、延伸閱讀。前四項是基礎,後三項則是深層的指引。注釋和鑑賞二項,尤所費心。注釋釐清音義,務求精確簡明,如磅秤稱過。鑑賞引領讀者登階升堂,飽覽宮室之美;如登玉山之頂,迴首下望,岡巒起伏,溪水縈帶,脈絡自分矣。 學文章,是學習一切學問的基礎。編者深信,本書所選的文章,都是古今第一流的文章,應可高度引發讀者研讀的興趣;而透過編者的逐步引領,必可掌握文章的組織脈絡,深入了解文章的內容,及其弦外,從而深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熟讀本書的每一篇文章,必可打下雄厚的文學基礎,豐富生命的內涵。
明清是中國小說發展的繁盛時代,其中不少名篇佳作迄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值得反覆玩味。本書以明清小說為範疇,選錄其中的短篇故事進行注釋、題解,並加上問題討論與延伸閱讀。所選內容主題多樣,解說文字則力求深入淺出、簡明扼要,是一部便於授課討論或自修參考的讀本。
明清是中國小說發展的繁盛時代,其中不少名篇佳作迄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值得反覆玩味。本書以明清小說為範疇,選錄其中的短篇故事進行注釋、題解,並加上問題討論與延伸閱讀。所選內容主題多樣,解說文字則力求深入淺出、簡明扼要,是一部便於授課討論或自修參考的讀本。
中國古代小說的數量非常之多,內容豐富,題材駁雜,很難作精細詳盡的劃分,大抵上,神怪、言情、公案、俠義、歷史、社會這幾類題材所占分量最多,成就也最引人矚目。這六大類型,雖然未必能夠涵蓋所有古代小說的內容,但相信也是雖不中亦不遠矣的了。能夠確切掌握到這六大類型小說的源流、演變、發展特色,也就等於尋找到了進入中國古典小說的門徑,至於如何進一步窺其堂奧,以觀古典小說的宗廟之富、百官之美,就看讀者能否深造之而自得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