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書系 ,共計4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世界的盡頭我的女友

金衍洙  著
暖暖書屋  出版
2019/06/11 出版

韓劇《今生是第一次》男女主角多次朗誦這本粉紅幸福書的文句。 韓劇《男朋友》男主角朴寶劍多次捧書閱讀這本書。   本書是韓國清新派作家金衍洙的短篇小說集。書中九個短篇作品從各個不同事件情境來探討一個中心主旨──隔閡與嘗試理解,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在〈世界的盡頭我的女友〉這個短篇中,作者金衍洙藉著主人公「我」說出了下面這個事實:我們都是自作聰明的人。覺得自己知道的很多,其實對大部分事實一無所知。我們自以為知道的東西,大部分都是「從我們的角度」知道的。其他人知道的東西,我們無從得知。然而即使是這般處境,我們依然能活得這麼久、變老然後死去,不得不說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光是「愚蠢」這個理由,就足夠讓我們馬上去死。單單這個事實,我們就應該感謝人生。愚蠢的我們能夠熬過漫長人生,或許是因為一直在等待這世界上某個角落會有人懂得我們愛過的那些日子吧。 顯然,作者對於人是否可能理解他人,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他認為我們大多數時候都在誤解其他人。說「我懂你的心情」這種話是不行的。比起說那種話,應該要說「你說的話我聽不懂」。 但是,在面對這種無解的終極悲哀中,作者並不深陷於傷感之海,而是重新找到了走下去的動力。作者說他自己總是在發現到人類這種極限的時候,感受到希望。如果不努力的話,我們就無法理解彼此。這樣的世界存在著名為「愛」的東西。所以只要我們愛著某人,我們就必須努力。為了他人而努力,這讓我們的人生有了不枉走過一遭的價值。因此,比起輕易地安慰,更為重要的是不要輕易絕望。 所以作者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雖然理解他人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我們愛著某人,就需要為此付出努力,而努力這一行為本身,讓人生變得有價值。   ------------------------------------------------------   〈試著呼喚KK的名字〉:中年美國女作家,和年輕十七歲的韓國留學生「KK」相遇,然後墜入愛河。兩年之後KK過世。在那之後過了十三年,踏入五十歲的女作家來到韓國尋找KK的痕跡。但負責口譯和導遊的「慧美」卻接收不到女作家所傳達出的迫切感。兩個人之間有著所有人之間都有的無可奈何的牆。讓那道牆化為烏有的契機,正是痛苦的交流。就像女作家失去了KK一樣,慧美失去了三歲的兒子。兩個人說給彼此聽的故事,在某個支點上產生了連結…… ✽✽✽ 〈值得記住的錯過〉:一直依照母親所規畫的方式而活著的十八歲高三少女,在即將面臨大學升學考試前,與青梅竹馬阿賢兩家人前往海邊度假村旅遊。在此次旅行中,少女試圖掙脫被安排好的日常,踏向了未知的世界。陌生是痛苦的,但正是這種痛苦強烈地誘惑著她。然而,終究無法承受那痛苦,只得轉身,否則就再也回不到所熟悉的世界。 ✽✽✽ 〈世界的盡頭我的女友〉:無法與愛人長相廝守的年輕詩人,身患癌症英年早逝。主人公「我」憑藉一首詩與幾次偶然事件,與白髮蒼蒼的老太太一起搜集各種線索以尋找詩人詩中的戀人,因而找到了詩人留下的信件,走入了詩人的內心世界。小說中詩人的女友其實是別人的妻子,而世界盡頭不過是步行即可到達的對岸的水杉。雖然女友不是「我的」,但那份愛是「我的」,想帶愛人去可以到達的世界盡頭。世界盡頭是愛,希望所愛的人一切都好。 ✽✽✽ 〈當你們都變成三十歲的時候〉:在期待已久的三十歲生日到來的那天,奉父親之命招待 來首爾度蜜月的表弟夫妻。幻想中在北美大陸某個小城市與男友一起吃頓像樣的生日大餐的事已不可能發生了。時間都跑去哪裡了呢?經表弟夫妻的慫恿而再次聯繫了分手一年的前男友,就在三十歲生日的晚上,重新體會了人和人相遇然後分開的沉重。 ✽✽✽ 〈所有人都幸福的新年〉:某天妻子的印度朋友來「我」的家拜訪。這可以算是一種尷尬透頂的和他人的相遇。「我」和印度人的對話談論的是他與妻子的溝通內容,同時也形成了「我」和妻子之間的溝通。「我」才意識到自己和妻子已經很久沒有聊天了。印度人和妻子聊天,然後也和「我」聊天。「我」好不容易才透過印度人聽到妻子說的話。 ✽✽✽ 〈我需要放假〉:身為前任負責處理左翼份子的對共課刑警,在水刑拷問的學生死亡之後,獨自一人躲在地方小城市的一間圖書館裏逗留了十多年,想要找到可以支持自己的行為是正當的證明。但是他讀的所有書都在告訴他一切都是你的錯、因為你而冤死的大學生再也不會活過來了。所以越讀書變得越不幸…… ✽✽✽ 〈無論你是誰,無論有多寂寞〉:兩人的緣分,可說是她母親過世那天的晚霞。就像只有鎮痛劑懂得媽媽的痛苦一樣,她的悲傷也只有那晚霞能懂。悲傷跟痛苦一樣,是無法和其他人共享的,這個事實把她推向絕望。不過越是絕望,越是容易吸引其他有過相同經驗的人的視線。就像翻飛起伏的紅色暮光被她的雙眼捕捉,已故攝影師拍攝的〈與黑鶴共度那天的晚霞〉系列中也偶然出現了那樣的紅色暮光。當記憶中媽媽永遠燦爛的笑容漸漸洗刷她腦海中媽媽到生命盡頭時的痛苦模樣,她在報紙上看見了那張照片。儘管想起媽媽是多麽痛苦地死去讓她感到煎熬,但是曾以為只有自己一人在人生某個特定瞬間感受過的東西,世界上的另一個人也看到了,這件事是多麼的奇特,同時又是多麽溫暖的經驗。 ✽✽✽ 〈像是在哭又像是在笑,亞歷克士、亞歷克士〉:亞歷克士和賈桂琳來到青島,遇見了「李先生」。文化大革命時李先生殺了自己所愛的女人的父親後離開了她。李先生無法理解這樣的事情為何會發生,為了了解原因而用了無數的方式來整理生命的敘事。對談的核心在於李先生為什麼「『一生只寫一種故事,用不同形式』一直寫故事,往後也想要一直寫下去」的疑問之中。 ✽✽✽ 〈飛向月球的喜劇演員〉:女兒為了瞭解父親為什麼會消失而遠走美國,孤身一人在沙漠中驅車一整天,只為感受失蹤的父親當年走在這條路上時的感受。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像是謎題一樣的一切行為背後是無法抵抗的世界崩壞。   《朝鮮日報》評選為「2009年度圖書」 青年書評選出的「2009年最棒的書籍」 圖書推薦委員會選定的2010年推薦「青少年文學」推薦圖書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夏天,屍體到底在哪?

朴蓮善  著
暖暖書屋  出版
2018/07/18 出版

埋藏於遠得要命的九山拐村的祕密, 在無厘頭的偵探三人組出動之下,封印解除了! 在村子裏最長壽的老人家舉辦「白壽宴」之日,不同年齡、學校、家庭的四名少女卻同時失蹤了。就連警察、搜查隊甚至是乩童都放棄、前所未聞的「豆旺里少女失蹤事件」,因為來自首爾的四次元無業遊民姜無栒「淨做些沒用的事」,而得以在十五年後重現於世! 本書特色 *韓劇《戀愛時代》、《青春時代》編劇朴蓮善的首部長篇小說。 *韓國罕見的舒逸推理小說,也是台灣市場上沒有的韓國小說類型。 *適合厭倦了重口味,想來點恬淡口味的讀者,以及害怕血腥殘暴場面,拒絕懸疑小說於千里之外的讀者。 *人物性格塑造生動鮮明、故事引人入勝。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死者的審判

朴嘏翼  著
暖暖書屋  出版
2018/06/27 出版

本書榮獲大韓民國數位作家獎,評審委員一致票選通過 人類的罪與惡,該以何種形式來審判? 為何即便處罰了犯罪者,兇殘的犯罪事件依舊層出不窮? 對於殺人兇手,社會能給予的「完美審判」為何?「罰」的目的是教化?抑或是處罰本身?我們必須原諒加害者嗎? 世界各地頻頻傳出枉死的人突然以生前模樣從靈界歸來,只為了進行「死者的審判」,在找到殺害自己的加害者並且親自殺掉之後,就會自行消失。媒體稱呼這些人為「犧牲復活者」。儘管這怪異現象令人恐懼,但受害人含冤而死的真相得以破解,也同樣大快人心。 然而,七年前遭扒手刺殺身亡的崔明淑卻與其他犧牲復活者不同。她沒有去找殺死自己的扒手,而是攻擊自己的兒子。國家情報院與CIA把尚未消失的「犧牲復活者」當成研究對象,得知只對兇手出現反應的明淑攻擊自己的兒子振宏,懷疑蘇振宏就是案件的真兇。他們拘留了振宏與明淑,對兩人進行各種心理檢查與交叉詰問。另一方面,刺殺明淑的兇手也遭到逮捕,三人聚首一堂。隱藏的真相開始逐一浮出水面…… 用手所犯下的罪行,就用手來償還! 以腳所犯下的罪行,就以腳來償還! 拿性命犯下的罪行,就拿性命來償還! 痛苦的不應該是被害者遺屬,是犯罪者才對!但「以牙還牙」這樣的正義真的能讓犯罪者感受到痛苦嗎?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個源遠流長的命題在本書中深刻探究,它很真摯地丟出一個前因後果,來探討給予犯罪者的刑罰重量。或許小說的結尾無法帶來最終極的解答,但它確實拋出了我們必須加以思考的問題與訊息。 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即便是處理如此沉重的題材,閱讀起來卻毫無滯礙。作品具有縝密的結構、快速的劇情開展以及意想不到的反轉妙趣;結合科幻、懸疑與推理,以死而復生的想像題材,探討現實感十足的議題。 本書尚未出版之前便已決定拍成電影。電影由實力派演員金來沅與金海淑主演,於2017年10月在韓國上映,成為備受矚目的話題。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少數意見

孫亞瀾  著
暖暖書屋  出版
2018/05/17 出版

少數意見,不被理睬的聲音,弱者的聲音! 有權力解釋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的人,就只有強者。 真相,以國家之名被扭曲。 亡者保持沉默,由生者為他們「說話」 沒有人負責、沒有道歉,只有辯解及各自慰藉的話語 生者不想知道真相是什麼, 要的只是不被影響動搖的自己的人生 地獄是由生者的算計以及遺忘而來的 創造地獄的是那些活下來的人…… 首爾市中心都更工地的瞭望台發生兩起殺人案件 十六歲的拆遷戶少年與二十多歲的警察,在拆遷衝突中死亡 被依特殊妨礙公務致死罪起訴的死亡少年的父親 被國家檢察階層壓迫又被渴望都更利益的社會大眾責問的公設辯護人 不惜犧牲國家利益,與隱匿真相的貪婪掌權者對抗 被告   大韓民國 本書是以二○○九年於韓國首爾市發生的「龍山悲劇」為藍本。書中多數情節都以現實社會發生之事件為藍本。二○○九年一月十九日南韓首爾龍山區發起了一場抗議都市再發展計畫的靜坐行動。參與抗議者是全國拆遷戶聯盟與龍山區居民,人數約莫五十人,在十九日凌晨佔領大樓,以阻止拆遷人員和警方進入。隔天首爾市警察廳長直接下令一千五百名警察進行突襲,對峙過程造成六人死亡(五人是當地租戶與社運工作者,一名為警察)。這個事件引發韓國朝野高度對峙,被韓國媒體稱為「龍山慘案」。 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於二○一三年六月拍攝完成,但因題材敏感而受到外來壓力,經歷數次延檔改期,最終在兩年後於二○一五年六月在韓國上映,獲得廣大迴響。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