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詩」為莎士比亞最受矚目的一部。學者認為其鑽研之細,致力之勤,僅次於哈姆雷特;本書收錄 154 首十四行詩,內容由事實與想像交織而成,談及友情和男女之間的衝突、懸憂珍貴友誼好景難常,以及對青春易逝的悲歎,足見莎士比亞豐富的想像力與敏銳的感受,不愧為一代戲劇天才。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母親葛楚徳在父親過世之後,卻旋即與新登基為王的叔父結婚,於是心生疑慮。他的叔父克勞底阿斯人品卑劣,與父親有著天壤之別;某日哈姆雷特遇到父親的鬼魂,在得知實情後開始復仇計畫;哈姆雷特陷入哀悼與羞愧的複雜情緒,對人生開始抱著厭惡悲觀態度,裝瘋賣傻、拋棄愛情,甚至最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
「仲夏夜夢」是莎士比亞四大喜劇之一。由兩對雅典情人故事開展,穿插了神仙及丑角的詼諧情節。荷米亞的父親反對她和賴桑德的戀情,於是決定逃出家門,愛上荷米亞的地美特利阿斯和迷戀地美特利阿斯的海倫娜也隨同逃進森林。森林裡的仙王奧伯龍為幫助海倫娜贏得地美特利阿斯的愛,命令撲克把神奇的情水滴在地美特利阿斯的眼上,誰知陰錯陽差,卻把情水滴在賴桑德的眼上……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四大喜劇之一。故事描述威尼斯商人安圖尼歐為了幫助好友巴珊尼歐完成他和波西亞婚姻大事,向放高利貸的猶太人夏洛克借錢,若還不出錢,安圖尼歐就必須割下身上的一磅肉。未料在借據到期前,安圖尼歐卻因故無法籌錢還債,聰明伶俐的波西亞於是裝扮成律師,幫助安圖尼歐打贏了官司。
「馴悍婦」是莎士比亞早期的作品之一。序幕中的補鍋匠斯賴遭人捉弄,誤以為自己為貴族,並被說服看一齣戲,此戲即為「馴悍婦」。描寫一位悍婦喀特琳娜,因個性潑辣、脾氣暴躁,求婚者皆望之卻步;某天從遠地來的年輕紳士皮圖秋,竟然大膽向她求婚,當眾人等著要看好戲時,聰明的皮圖秋卻將喀特琳娜馴得服服貼貼。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莎士比亞在「馬克白」中對罪犯的心理變化有深刻的描述;馬克白與班珂為蘇格蘭王鄧肯部下的兩位大將,在凱旋歸國的途中遇到三妖婆,三妖婆預言馬克白將成為國王,班珂子孫也都會成為蘇格蘭的國王,因此激起馬克白夫婦謀殺國王及班珂父子的念頭;馬克白一心想改變命運,展開血腥爭奪,卻又受不了良心譴責,因而產生恐怖、猜疑和瘋狂。
包括「無事自擾」、「仲夏夜夢」、 「威尼斯商人」與「第十二夜」。莎士比亞以其獨特的編劇手法,描繪出詼諧又具有警世效果的時代劇。內容生動活潑,令人愛不釋手。
包括「馬克白」、「哈姆雷特」、「李爾王」以及「奧賽羅」。文字洗鍊,感情真摯,深具戲劇張力,為莎士比亞之代表作品,也曾多次躍上大銀幕,實為不容錯過的經典鉅著。
《羅密歐與朱麗葉》敘述一段祕密戀情受到命運與家庭的侷限,同時陰錯陽差而造成悲慘的結局。 莎士比亞著名戲劇作品之一。兩家望族蒙特鳩與卡帕萊特有不共戴天的世仇,雙方子女羅密歐與朱麗葉卻彼此相愛,親事因此受到阻撓;在一場街上鬥毆中,羅密歐殺了人被下逐出令,朱麗葉求助於勞倫斯修道士,並接受他的提議喝下藥水裝死;原本要將此計畫告訴羅密歐,卻在陰錯陽差的情況下,未能及時通知。最後,羅密歐服毒殉情,茱麗葉醒來後發現亦用短劍結束了生命。
《李爾王》描寫古今中外無人不密切感覺父母與子女的倫常關係。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不列顛王李爾因年邁打算將國土交給他的三個孩子治理,李爾依照女兒對他愛的程度來分配國土大小;大女兒和二女兒極盡諂媚地說出對父親的愛意,唯獨小女兒考地利亞不願虛情假意,因而將她趕離,嫁給法蘭西王;之後大女兒和二女兒開始虐待父親,孝順的考地利亞得知之後,率兵救父;最後卻兵敗遇害,李爾因傷心過度而過世。
格列佛遊記 儘管雷繆爾˙格列佛見多識廣,也從來不曾見過像利利普特的小人或是布羅汀納格的巨人這般奇怪的人。 更奇怪的是竟然有一個地方是由馬統治的!但即使在最奇怪的地方,格列佛也都能發現人性善良的一面。 歡迎加入格列佛這般不可思議的旅程,看看這個喜愛航海的青年如何在不可測的異鄉求生存。 而斯威夫特出版了這個最令人稱道的作品,該書成為世界各地最受喜愛的兒童讀物,也是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諷刺作品之一。 作者介紹 斯威夫特 英國的諷刺文學作家,自學校畢業後,斯威夫特便開始寫詩,之後,投入諷刺文學創作,批評愛爾蘭政治與宗教。1762年,斯威夫特出版了最令人稱道的作品「格列佛遊記」,該書成為世界各地最受喜愛的兒童讀物,也是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諷刺作品之一。除了文學之外,斯威夫特亦積極投入政治和教會事業,並任牧師。
莎士比亞的三大悲劇之一 考利歐雷諾斯是莎士比亞的偉大的悲劇中之最後的一部,他寫過這齣戲之後他的寫作生涯便進入了最後的那一個階段,這部作品也是他的以羅馬故事為題材的三齣戲之一,其他二劇是朱利阿斯西撒與安東尼與克利歐佩特拉。 此劇的故事來源是普魯塔克的列傳,普魯塔克是希臘人,生於Boeatia之Chaeronea,生平年代不詳,約在紀元後46-120之間,本劇的故事結構上,莎士比亞將故事安排的相當緊湊,例如:麥匿尼阿斯對民眾的演說,改在羅馬,而不在聖山,以求地點之集中。或者,高利貸與精荒是一前一後使人民怨憤的兩大原由,但莎士比亞將他合而為一,使劇情簡化...。 此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各篇傳記的主人都是有豐功偉績的豪傑之士,都是行為上突出的人物,而本戲劇的目的即是行為。將傳記的題材變成戲劇的資料,是莎士比亞在伊利沙白時代相當優秀的散文。
泰蒙 「雅典的泰蒙」在藝術方面不是一部完成的作品,不論此劇的作者是莎士比亞一人或莎氏之外另一人參與著作,劇本本身顯示許多不和諧和不夠標準的地方,和同一時期的其他悲劇無法相提並論。一般批評家都承認,泰蒙不是莎士比亞的偉大人物之一,因為在劇中沒有充分的「人物描寫」,泰蒙好像是「揮霍金錢」和「嫉妒人類」兩種精神之「擬人化」,而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但是此劇之所以停來在這樣粗糙的狀態下與是人相見,可能不是由於莎士比亞江郎才盡,而是泰蒙的故事先天的不易發展成為偉大的悲劇。泰蒙是恨世者,他詛咒人類,他罵盡世人,他把人看做畜生,他認為人全是壞的,他自己是全然孤立的。 他沒有妻室兒女,他沒有朋友,他甚至也沒有孤單的仇敵,泰蒙的心理單純得恨。他沒有躊躇,沒有顧忌,沒有反省,沒有希冀,總之,他心理沒有矛盾衝突。
朱利阿斯.西撒 朱利阿斯西撒是莎士比亞的偉大的悲劇中的一部,這部作品也是他的以羅馬故事為題材的三齣戲之一,其他二劇是考利歐雷諾斯與安東尼與克利歐佩特拉。 西撒的故事可能在莎士比亞以前即以小說、詩歌或戲劇的形式而流行於世,但是主要是以西撒與龐沛的戲劇為背景,但莎士比亞寫的朱利阿斯.西撒,其主要故事來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列傳。 劇中最偉大的一景,安東尼發表演說煽動群眾暴動的一景,莎士比亞的匠心獨運。把布魯特斯寫成為一個斯多亞派哲學家,把凱西阿斯寫成為一個伊比鳩派哲學家,也是有趣而獨創的寫法,本書也是英國劇場中相當常上演的劇碼。
喜劇的孚斯塔夫 「亨利四世」分上下兩篇。其中故是是聯貫的,而且就劇情的發展而論,無論在享利王子或孚斯塔夫任何一角色的性格與命運的演變方面來看,這上下篇都像是一個完整體,但下篇僅是上篇的廷續。 在這一齣戲裏,有不少極出色的詩與幽默的段落,但是就全部而論,下篇較上篇不無遜色,就上篇與下篇來比較可以發現,上篇大部分只用歷史來描述,下篇雖然大部分也是在描述歷史,但描述孚斯塔夫的故事,確佔了大半部,下篇包含歷史中的九個景,而九景之中,有二個給了波西家人,三景給了垂死的國王,兩景給了北方的判軍,一景給了新王登位後的措施,本篇可說是孚斯塔夫的喜劇,而非亨利四世的悲劇。
介紹露克利斯 一五九三年刊行的「維諾斯與阿都尼斯」獻詞中說:『願利用一切閒暇,期能以較有分量之作品為大人揚名。』翌年,「露克利斯」出版,可能「露克利斯」是莎士比亞所謂之『較有份量的作品』,其行數較多,其內容亦較嚴肅。 「露克利斯」的故事很簡單的:露克利斯被皇子強姦,羞愧自殺,激起公憤,推翻塔爾昆王朝,改共和,相傳是紀元前五○九年在羅馬發生的事。但是其中細節,各家常有出入。 「露克利斯」的詩體是最流行的敘事詩的形式,所謂「御體」(rhyme royal),因為相傳用此種形式寫成的The Kingis Quair乃是蘇格爾王哲姆斯一世所作。然而詩中重心,時而在露克利斯,時而在塔爾昆,未能收人物統一之效,當然也是可議之處。
關於辛伯林... 「辛伯林」在莎士比亞生時沒有付印,初刊於一六二三年之第一對折本,被列在卷末,作為「悲劇」之一。 實際上此劇應該是與「暴風雨」,「冬天的故事」,(有人還加上「波里克利斯」一劇)屬於同一類型的故事,既非喜劇,亦非悲劇,通常被稱為「羅曼史」,因為裏面的故事離奇怪誕,常不在普通人生經驗範圍之內,而作者處理材料的態度也是極其浪漫而自由的。 「辛伯林」一劇的劇情,有關歷史方面者,其來源是何林塞的「史記」,這是莎士比亞常用的一本書。它的重點在於佈局,其故事穿插之離奇變化,已近似鬧劇,唯因其在佈局方面刻意經營,在人物描寫方面反而未能充分深入。
故事評論 本劇的故事自西撒被刺後四年開始,即紀元前四十年,到安東尼之死,即紀元前三十年,前後十年。再開始時,安東尼是羅馬三巨頭之一,統治著富饒的東方,正是他的全盛時代,普魯塔克有相當完備的記載,但是莎士比亞照例的選擇幾個片段加以安排,有時候非常忠於普魯塔克,幾乎是翻譯North的精緻的散文為更精緻的無韻詩。 例如安東尼初次會見克利歐佩特拉之一段絢爛的描寫,預言者與安東尼的一段對話,最後克利歐佩特拉死的情節,都明顯地表示出莎士比亞在這一部戲裡缺乏創作性,相反地,莎士比亞在這戲發揮了高度的創作性,他創作人物創作對話,他創作深刻的人物描寫。沒有一部戲曲再細節上這樣的忠於史實,同時在很少的作品裡這樣深刻的令人感覺到一種美妙的力量.....。
利查二世的悲劇 「利查二世」與「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合起來成為一個三部曲。其中的歷史故事是實貫的,而且每一部都吐露出一點下一部的端倪。不過當初莎士比亞撰寫這幾部歷史劇的時是否胸有成竹,想要一氣呵成,就不能確定了。 但是至少可以說的是「利查二世」的寫法和以後的有關亨利的戲2寫法是頗為不同的。「利查二世」是莎士比亞的較早的作品,有人曾指陳「利查二世」對於其他歷史劇的關係有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對於其他的悲刻的關係,這一觀點是很正礭的。 「利查二世」此劇政治意味甚為濃厚。戲的本身寫的是利查二世的被癈,在本劇當中莎士比亞並不同情利查二世所迷信的「君權神授說」,他盡量的把到利查二世的失政,但是在他的筆下利查還不失為一個有豐想像與柔情的人物,這不僅是一齣歷史劇,也可說一齣有高尚情調的悲劇。
約翰王 「約翰王」在舞台上演時是相當成功的,不過在近代舞台很少上演,其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此劇是一齣近於時事劇,這是莎士比亞唯一的劇本觸及當時的宗教問題及英國君王與羅馬教皇的衝突,在一五九○年至一六一○年間有時候對觀眾有很大的號召力,但是時過境遷,我們如今不可能再有那樣親切的感受。 就文學的觀點而言,此刻有急就之嫌,不能算是莎士比亞的精心之構,約翰孫的批評,『我們不大感覺它的筆端蘸的是他的心血』,是有見地的。 此劇刊於一六二三年之「第一對折本」,標題為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John在歷史劇部分列為第一齣,佔一至二十二頁。事實上這標題並不甚恰當的,因為劇中情節開始於約翰王之第三十四年,所包括的情節僅僅十七年而已。
泰特斯 「泰特斯」在寫作時所參考的故事來源現不可考。我們不知道莎士比亞根據什麼資料寫下了「泰特斯」。羅馬的戲劇作家Seneca所寫的"Thyeses"可能顯示了莎士比亞以鬼魂及復仇的觀念。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可能提供了Philomela的故事。這都是遙遠的資料,不能算是故事的來源。Kyd的「西班牙之悲劇」與Marlowe的「馬爾他的猶太人」無疑地都啟發了莎士比亞的靈感,為他樹立了寫作的楷模,但不是故事來源。 總之,在外證無法推翻的情況下,我們無法根據內證而拒絕承認其為莎氏作品,我們更不能因為其內容比較粗陋文筆比較幼稚而把它排出莎氏全集。須知「泰特斯」乃莎氏的最早之悲劇,初示鋒芒,尚未脫前驅者之影響,像「泰特斯」這樣的成績,能再作品前後一至均勻,莎氏比亞自然亦非例外。不過劇中有別人的手筆夾雜在內,這可能是不可否認的。在大體上,應該算是莎士比亞的作品。
脫愛勒斯與克萊西達之戀愛的悲劇故事 本書主要包含兩個故事,一是脫愛勒斯與克萊西達之戀愛的故事,一個是希臘與脫愛之戰爭的故事。 脫愛勒斯與克萊西達之戀愛故事是由巢塞詩中所出來的,內容在描述史萊西達和脫愛勒斯的愛情故事的下場,並提史萊西達她在死前淪為乞丐和痲瘋患者,莎士比亞喜其申張了報應。本劇更是一家諭戶曉的戲劇、小說、詩、歌謠,共以克萊西達那類的女人來代表娼婦的別名。關於戰爭的部分,則只是愛情故情的輔助背景而已。 相信在讀者在看完莎士比亞的這本脫愛勒斯與克萊西達之戀愛的故事,一定能比較出脫愛勒斯和羅密歐不同,羅密歐是典型的浪漫情人,他的抒情的談吐把他的愛人擬成為天仙一般,脫愛勒斯則比較著重在色情一方面。克萊西達更是莎士比亞筆下的女性中最卑鄙的女性,莎士比亞在這戲裏表達了一種陰黯而悲觀的氣氛,是相當不錯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