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類別 ,共計16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L’œuvre de Jean-Philippe Toussaint : narration, personnage et écriture,du minimalisme à la (sa) cont

翰蘆圖書  出版
2025/10/27 出版

本書旨在探討比利時作家讓-飛利浦.圖森(Jean-Philippe Toussaint)三十五年創作歷程中十二本小說的演變及其與當代性的關聯。透過觀察敘事手法轉變、視角調整、人物塑造,以及將真實經驗轉化為小說的過程,揭示圖森對當代人生存處境與焦慮的深刻呈現。他突顯試圖以理性分析感性所引發的荒謬感,於「非地方」的空間中描繪孤獨與同質化,同時保有主體性與對他者的渴望。其人物形象從早期作品的退縮內斂,轉向中年的情感奔放,再至近期對親情的描摹,展現鮮明的成長軌跡。雖以刻劃人物內心為主,作品亦折射現代社會脈絡的轉變,映照當代人的精神樣貌與社會意義。作為長期讀者與研究者,本文亦關注閱讀經驗中的樣態與情感共鳴,探討其作品兼具普遍性及個別性的特質。最後,從極簡主義、新新小說、後現代主義到當代論述的流派視角觀之,圖森作品經歷了多重標籤的洗禮,最終形塑出具個人特色且持續變動的「當代性」。RésuméCet ouvrage se propose d’examiner l’évolution des douze romans publiés par l’écrivain belge Jean-Philippe Toussaint au cours de ses trente-cinq années de création, ainsi que le lien que ceux-ci entretiennent en terme de contemporanéité. Observant la transformation de la technique narrative, le réajustement des points de vue, la caractérisation des personnages, ainsi que le processus par lequel l’auteur transpose son expérience personnelle dans la fiction, cette étude met en lumière la manière dont Toussaint rend compte, avec acuité, des conditions d’existence et des angoisses de ses contemporains. Il souligne particulièrement la tentative de ceux-ci de rationaliser le sensible, et l’absurdité qui en découle, tout en dépeignant, dans des « non-lieux », la solitude et l’homogénéisation, sans renoncer ni à la subjectivité ni au désir de l’Autre. Les personnages évoluent ainsi d’une retenue introvertie dans les premiers romans vers une libération progressive des émotions qui aboutit, dans les romans les plus récents, à une attention subtile portée aux liens familiaux, dessinant une maturation nettement marquée du parcours de l’auteur. Bien que centrée sur l’intériorité des personnages, l’écriture se fait le reflet des mutations de la société moderne, ainsi que de l’état d’esprit et de l’appréhension de cette société par ses contemporains. Lectrice de longue date de l’œuvre de Toussaint, nous avons également souhaité dans cette étude analyser les modalités de lecture et la résonance affective suscitée par cette œuvre, en interrogeant sa double dimension de singularité et d’universalité. Enfin, la création de Toussaint s’est vu étiquetée différemment au gré des différents courants que sont le minimalisme, le Nouveau Nouveau Roman, le postmodernisme ou encore le discours contemporain, pour finalement proposer une « contemporanéité » toute personnelle et en constante évolution.

特價4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魚雁沈落:狄瑾蓀的詩與翻譯

張上冠  著
翰蘆圖書  出版
2025/01/17 出版

《莊子.齊物》:「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按莊周齊物之主旨,「沈魚落雁」本指世間美醜是非並無絕對標準,但後人重色,挪用「沈魚落雁」和「閉月羞花」以形容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傾城傾國之美。海德格認為語言召喚存在,如此語言所形構之美才是真實之美/美之真實所在,「沈魚落雁」如何和美有關,我們或許應該從這個觀點出發探索。狄瑾蓀之美正是在於其語言,1775首傳世之作無一不是「絕美」之作。然而此「絕」涵蓄解構之奧義,「絕」是絕無僅有,冠絕群倫,是無法超絕,空前絕後,但也有召喚某種特殊「絕響」之必要,此即源源不絕的不同解釋和翻譯俾以擴充狄瑾蓀之美,希望「異音相從」能交響可能的和諧。「魚雁沈落」於是展示了雙重目的:一是發揮「沈魚落雁」的anagram潛力,使其生生不息,另一則是以「魚雁」往來做為「同情共感」的象徵,藉文學翻譯/詮釋開拓意義的美感,而「沈落」就順勢翻轉成為「鯨落」的暗喻:「一鯨/詩落,萬物/義生」。狄瑾蓀自然生命的結束並非永恆的殞落,反而是felix culpa (fortunate fall),而狄瑾蓀詩的往生更讓文學譯/釋的歷史意義/意義歷史充滿了無限變化的契機。

特價4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姯影:七○年代台灣女性小說家的文學再發現

戴華萱  著
翰蘆圖書  出版
2024/12/30 出版

肖瓦特(Elaine showalter)在《她們自己的文學》中觀察到,女性作家經常被屏棄在經典之外。即使她們關注的議題與男性相同,其創作仍有意無意地被遺忘、忽視。因此,唯有重新挖掘被淹沒和不被重視的女作家作品,文學史的關照才能更多元全面。幾乎所有文學史的著作論及台灣二十世紀女性創作的兩個黃金期,都坐落在五、六○年代和八、九○年代,僅輕描淡寫地帶過七○年代的女性作家。然而,儘管女性確實不喜歡寫鄉土,但是七○年代為數不多的女性鄉土小說也不應在文學史中缺席。尤其男性作家呈現單聲調的創作公式與女性形象,挖掘女性的聲音才能更立體地呈現鄉土文學的全貌。雖然台灣女性文學研究在現今學界已然大鳴大放,但七○年代女性作家的相關研究卻相對闕如。因此,本書就以七○年代的四位小說家曾心儀、謝霜天、季季、荻宜為研究對象,將同類型文學的主流男性作家為參照的隱線,分別自勞工文學、女性性工作者文學、大河小說、農村文學以及武俠小說的主題文學,從而產生性別的對話、差異與補充。此書的五篇專文不僅讓台灣文學的樣貌呈現出不只是單一性別的論述,同時讓七○年代的女性小說家浮出歷史地表。

特價3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姯影:七0年代台灣女性小說家的文學再發現

戴華萱  著
翰蘆圖書  出版
2024/12/30 出版

肖瓦特(Elaine showalter)在《她們自己的文學》中觀察到,女性作家經常被屏棄在經典之外。即使她們關注的議題與男性相同,其創作仍有意無意地被遺忘、忽視。因此,唯有重新挖掘被淹沒和不被重視的女作家作品,文學史的關照才能更多元全面。幾乎所有文學史的著作論及台灣二十世紀女性創作的兩個黃金期,都坐落在五、六○年代和八、九○年代,僅輕描淡寫地帶過七○年代的女性作家。然而,儘管女性確實不喜歡寫鄉土,但是七○年代為數不多的女性鄉土小說也不應在文學史中缺席。尤其男性作家呈現單聲調的創作公式與女性形象,挖掘女性的聲音才能更立體地呈現鄉土文學的全貌。雖然台灣女性文學研究在現今學界已然大鳴大放,但七○年代女性作家的相關研究卻相對闕如。因此,本書就以七○年代的四位小說家曾心儀、謝霜天、季季、荻宜為研究對象,將同類型文學的主流男性作家為參照的隱線,分別自勞工文學、女性性工作者文學、大河小說、農村文學以及武俠小說的主題文學,從而產生性別的對話、差異與補充。此書的五篇專文不僅讓台灣文學的樣貌呈現出不只是單一性別的論述,同時讓七○年代的女性小說家浮出歷史地表。

7 特價22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和雲:日本文化散策

張上冠  著
翰蘆圖書  出版
2024/07/31 出版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圖斯(Heraclitus)主張「萬物皆流」(panta rhei: everything flows或者有人說panta chorei: everything moves),認為宇宙一切變動不羈,永不定形。對我而言,這種觀念符合我自己的 “be(com)ing”想法:所有的存有(being)不是there it is而是there it can become。除非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未來(l’avenir)不在/再,凡存在的都必須面臨將來(le futur)不可預期的來襲。如此說來,人類最好/只能戒慎恐懼,臨深履薄地在希望中活著。希望就是企求美好的變化。個人、家族、社會、國家乃至於世界如果有美善的盼望,未/將來就有可能是可以實現的美夢,而任何不堪回首的黑暗歷史負擔或許得以在此「希微之盼/望」中獲得救贖。筆者在日本九州西南學院大學擔任交換教授期間所從事的另類的「文化夢遊」(dre)ambulation和撰寫這本《和雲:日本文化散策》的終極目的在此。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楊子澗詩集. X:行腳島嶼

楊子澗  著
翰蘆圖書  出版
2023/12/18 出版

【行腳島嶼】彩色行旅詩集簡介1 / 從年輕時攀登玉山、大霸尖山、大雪山、南橫獨行縱走、北港溪溯溪到集集大山;到年老之後,只能行腳於司馬庫斯、武界、合歡石門山到南仁湖、溪仔口、火炎山、花東中橫、特富野和雲嘉各步道和諸多島嶼上的景點與風情,都留下詩的跫音 ••• •••2 / 全書共分成《卷上》、《卷下》和《附錄》三輯,書中彩色照片數百張。3 / 請跟著書裡251頁的文字,可以從詩和照片中,同遊島嶼上自高山到海岸線五十幾個不同的地方,享受高山上清涼的微風雲海、繽紛的花樹鳥鳴,海岸線洶湧的波濤和巨大交疊的岩石,濕溼泥灘上踉蹌的腳印、鄉間小鎮老厝地誌 —— 以及詩人行腳當下的心情!

特價5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小可仔歇睏一下:台文小品詩

楊子澗  著
翰蘆圖書  出版
2023/11/28 出版

《小可仔歇睏一下》,這本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補助的台文小品詩集,收錄詩人楊子澗近年187首新作,各詩小品,內容深遠。楊子澗,中文系出身,詩作充滿古典之美,這本文雅詩集,以台文入詩,遊藝文字之間,佳句如花,意境飽滿。全書分為八輯。輯一「吟花草」為藉著花草蟲鳥抒發的人情思念;輯二「訪山水」為透過探訪山海、人文地景闡述的人生觀點;輯三「讀人生」為社會底層人物的關懷;輯四「藏心內」為對於佛法和時光的人生感悟。輯五「問世情」為作者與兩位詩人互通詩文的對話;輯六「唸歌詩」作者將詩文入曲,由簡女士演唱;輯七「竹枝詞」把台語文填進古辭格律;與輯八「混搭詩」則為台語文與華語交織的嘗試。種種生活面向與情感懷思,盡皆訴說詩人的人生哲學── 有時若忝,歇睏一下。

特價3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波羅蜜詩語

謝振宗  著
翰蘆圖書  出版
2021/04/20 出版

原本金剛經藏身在轉經筒,詩說心語委居於易象推衍後,讀誦大悲咒總在觀音籤詩解惑裡。這次因緣聚集,決定將三種經典的詩語、詩說、詩化,結合詩寫八大人覺經,提煉如波羅蜜詩語,結集成冊,並附上蕭蕭院長於一一O年二月在明道學術論壇(第十二卷第二期)發表的論文—「當代新詩所呈現的佛教思維──以謝振宗作品為觀察對象」,希望讀者能藉由此篇論文,導讀這些年來的詩興、詩意、詩解、詩心,讓自己追求詩化、生活化、美化佛學的理念,與大眾共同分享學佛心得。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古典新詮:雨果與李漁

陳佳彬  著
翰蘆圖書  出版
2020/08/25 出版

本書以「古典新詮」為題,嘗試對古典作品進行討論,包括運用古典元素,製造新的意象,以及重新閱讀文獻,給予新詮釋。全書分上下篇。 上篇:雨果作品改編成為跨文化新編京劇研究,以《悲慘世界》、《聖母院》、《情殤鐘樓》、《弄臣》四部作品為例。四部皆對雨果作品進行跨文化戲曲的新詮釋,除文本創作中國戲曲化、表演形式戲曲化、跨文化的創作觀等共同特質外,四劇將異國的文化,融合自身的表演文化呈現新的創作與新的文化觀,分別展示兩岸三地當代的文化觀點及創作特色。 下篇:李漁研究:ㄧ、對李漁作品的搬演演變進行調查整理,建構出李漁劇場演出研究的發展歷程。二、李漁文本創作的園林觀點與置造園亭考證。在文獻學的蒐集、整理、考證,運用《李漁全集》、明清文人著作、筆記、方志以及近代學術研究,對其作品(詩、詞、文、小說、戲曲等)中的園林空間思維,以及真實造園進行整理研究、考證,有助於開展對李漁研究的多元思考探索。

7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紅太陽與黃土地:中國大陸土改小說研究(1946-1978)

劉文淑  著
翰蘆圖書  出版
2020/08/17 出版

四十年代中共推動土地改革運動,搖撼中國傳統社會,間接取得國共戰爭的勝利。土地改革運動非僅僅為了改動既有的土地制度,更是一場重組鄉村權力、再造意識形態的大變革。它徹底顛覆了數千年來中國鄉村一切的傳統制度與思想方式,利用土地改革做為一種有效的動員方式,以財富重新分配為手段,爭取民心,在過程中讓農民初步接受階級鬥爭的理論,並將「國家權力」逐漸滲透到中國農村,崩解農村原有的封建勢力。 伴隨土改運動出現的文學創作,依循〈延安講話〉的原則,以虛構文本的形式,為中共在農村中所實施的政策相為呼應,提供合理性利基,並藉由文學作品的傳播功能,以文字的感召力,在閱讀的過程中教育及警醒人民,使政策順利推行。簡言之,土改小說可說是深受主流意識形態指導、具有圖解政策作用的文學創作。土改小說肩負著文學的教化功能與宣傳作用,是「政治社會化」的工具,個體通過文學這種傳播方式,自覺或不自覺地逐步完成主流意識形態所希冀的樣貌,社會或群體成員所應該要擁有的政治認識、政治態度和行為。 另一方面,它的廣泛流傳亦虛構了土改政策的合法性與正當性,透過文字的美化修飾,它不僅記錄歷史,事實上也構建了歷史,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土改小說是錢理群教授所謂「新小說的開始」,它高懸的烏托邦理想,也使小說充滿了明朗樂觀的精神;二元對立的人物設置是階級敘事的發韌,甚至影響到新時期的改革文學,在當代文學史上,有它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值得兩岸三地學界關注。

特價5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紅太陽與黃土地:中國大陸土改小說研究(1946-1978)

劉文淑  著
翰蘆圖書  出版
2020/08/17 出版

四十年代中共推動土地改革運動,搖撼中國傳統社會,間接取得國共戰爭的勝利。土地改革運動非僅僅為了改動既有的土地制度,更是一場重組鄉村權力、再造意識形態的大變革。它徹底顛覆了數千年來中國鄉村一切的傳統制度與思想方式,利用土地改革做為一種有效的動員方式,以財富重新分配為手段,爭取民心,在過程中讓農民初步接受階級鬥爭的理論,並將「國家權力」逐漸滲透到中國農村,崩解農村原有的封建勢力。 伴隨土改運動出現的文學創作,依循〈延安講話〉的原則,以虛構文本的形式,為中共在農村中所實施的政策相為呼應,提供合理性利基,並藉由文學作品的傳播功能,以文字的感召力,在閱讀的過程中教育及警醒人民,使政策順利推行。簡言之,土改小說可說是深受主流意識形態指導、具有圖解政策作用的文學創作。土改小說肩負著文學的教化功能與宣傳作用,是「政治社會化」的工具,個體通過文學這種傳播方式,自覺或不自覺地逐步完成主流意識形態所希冀的樣貌,社會或群體成員所應該要擁有的政治認識、政治態度和行為。 另一方面,它的廣泛流傳亦虛構了土改政策的合法性與正當性,透過文字的美化修飾,它不僅記錄歷史,事實上也構建了歷史,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土改小說是錢理群教授所謂「新小說的開始」,它高懸的烏托邦理想,也使小說充滿了明朗樂觀的精神;二元對立的人物設置是階級敘事的發韌,甚至影響到新時期的改革文學,在當代文學史上,有它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值得兩岸三地學界關注。

7 特價36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生活在島嶼上(楊子澗詩集)

楊子澗  著
翰蘆圖書  出版
2019/11/21 出版

本書為作者個人詩集。作者於生活中取才,隨手拍攝在島嶼上所看到人、物和事,以拍攝前的初心加以延伸、衍生,成詩鋪網。 藉生活、史實、感悟、草木山水、友情、愛情、格律等主題,以詩描摹,從宏觀這座島嶼,到細察島嶼上的人事物;從側寫周遭人群的來去,到記錄自己的日常。在這本詩集中,您可以看見一個初老者,以詩註記他的生活,以及對這座島嶼的記錄或慨然長歎!

特價3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階級關懷與喻物想像:莎拉.華特斯小說研究

葉雅茹  著
翰蘆圖書  出版
2019/07/01 出版

This book explores diverse signifying processes of objects embedded with paradigmatic class discourses and various subjective situations derived from those signifying objects with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in Sarah Waters’ novels. Sarah Waters, the British contemporary novelist, is best known for her novels set in Victorian society and featuring lesbian protago¬nists. Waters’ criticism on the underlying indeterminacy between class imagination and class reality constructed as the ostensible solidification of social ladders in Victorian society is pervasive and profound although her works are conventionally categorized as historical fictions or lesbian novels. Employing critical concepts concerning objects and things, this book proves Waters’ figurative particularities and heterogeneities of objects may contribute to an innovative scope of a materialisation of class an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upon contemporary material culture studies.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袁枚贈答詩研究

楊淑玲  著
翰蘆圖書  出版
2016/10/11 出版

袁枚贈答詩研究 The study on impromptu and reply poems of Yuan Mei 以詩贈答,具有雙向傾訴的特質,經過「分享」的過程,擴大自己對他人的影響面,讓他人能通過「詩」形式,進而理解自己,也能由此疏導自己獲得內心平衡。人為尋求意義之生靈,因為分享與理解,也就獲得人生的意義。人的一生像長篇故事,角色眾多,情節複雜曲折。通過自我敘說生命的過程,生命經驗成為我創作故事的主要材料,自己的生命持續被診斷、被判定,一次又一次的重述,生命不斷地被自我重新創造。我就是自我的藝術家,尋求可以體現我自己的生命美感,將看似無意義的生命經驗重新點化成具有美感的藝術作品。 袁枚以交往的方式建構社會網絡,從人際交流當中獲得壓力的舒解、困境的解脫,更多是愉悅的分享。建立人際關係的過程中,袁枚發揮贈答詩往來的特質,聯繫彼此的關係,形成一個以袁枚為中心的網絡,循此網絡以詩的形式將生命體驗傳遞。每一個網絡上的個體,進行著情意的感動、生命的體驗,然後再把感動與想像的經驗,以詩的語言傳達出去。創意十足的袁枚在贈答詩中形構自我,也引導受贈者在回應的過程中,將所見、所感的袁枚形象化為一首首詩,同時也擴大了袁枚自我形象。

特價5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人之初.國之史:二十一世紀臺灣小說之宗教修辭與終極關懷

楊雅儒  著
翰蘆圖書  出版
2016/07/19 出版

在文字的形上信仰中挖掘臺灣歷史、定位與家國 由中央大學康來新教授專文推薦 本書試圖闡述21世紀小說運用「宗教修辭」建構臺灣人肉身血緣與宗教宇宙觀之連結,並論述其中隱含之島國史觀,從而推導作者寓於小說的終極關懷。 書中討論對象包含:朱西寧、李喬、王文興、施叔青、陳耀昌、李昂、宋澤萊、林央敏、陳玉慧、陳燁等人作品,借鏡「新歷史主義」與記憶觀點,保羅‧田立克神學論述中的終極關懷、生存勇氣等概念論析小說。正文共分四章,分別研討小說以神話/神祇、真實地理與異質空間、神聖空間、宗教義理做為宗教修辭,所詮釋的生命觀與史觀。 小說與小說家關切的究竟是世俗屬性的身世認知與身分認同,或者超越地上國度入境神聖呢?抑或藉宗教上的彼岸/天國之說,將臺灣歷史、定位等課題世界化、形上化?本書主要分成若干面向進行推導,企求更周延地貼近小說或言明或消音的核心關懷。若從這批小說發掘小說家的終極關懷有所歧異,那是令人欣然的,足以進而區分小說家精神關注的焦點;倘若其終極關懷皆導向此岸/家國的國族認同,那麼也十分有趣,又可進一步思考「宗教修辭」之必要。

特價4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人之初.國之史:二十一世紀臺灣小說之宗教修辭與終極關懷

楊雅儒  著
翰蘆圖書  出版
2016/07/19 出版

在文字的形上信仰中挖掘臺灣歷史、定位與家國 由中央大學康來新教授專文推薦 本書試圖闡述21世紀小說運用「宗教修辭」建構臺灣人肉身血緣與宗教宇宙觀之連結,並論述其中隱含之島國史觀,從而推導作者寓於小說的終極關懷。 書中討論對象包含:朱西寧、李喬、王文興、施叔青、陳耀昌、李昂、宋澤萊、林央敏、陳玉慧、陳燁等人作品,借鏡「新歷史主義」與記憶觀點,保羅‧田立克神學論述中的終極關懷、生存勇氣等概念論析小說。正文共分四章,分別研討小說以神話/神祇、真實地理與異質空間、神聖空間、宗教義理做為宗教修辭,所詮釋的生命觀與史觀。 小說與小說家關切的究竟是世俗屬性的身世認知與身分認同,或者超越地上國度入境神聖呢?抑或藉宗教上的彼岸/天國之說,將臺灣歷史、定位等課題世界化、形上化?本書主要分成若干面向進行推導,企求更周延地貼近小說或言明或消音的核心關懷。若從這批小說發掘小說家的終極關懷有所歧異,那是令人欣然的,足以進而區分小說家精神關注的焦點;倘若其終極關懷皆導向此岸/家國的國族認同,那麼也十分有趣,又可進一步思考「宗教修辭」之必要。

7 特價33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