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的書輯雖受市場肯定,但卻遭到學術界一定程度的冷遇,至今也沒有研究專刊。《國際村上春樹研究》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本書共收錄13篇專文,並以《海邊的卡夫卡》焦點,翻譯多篇日本重量級學者的文章,以饗喜愛村上春樹作品的讀者。   本書共收錄13篇專文,並以村上春樹之《海邊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為研究重點。
不妄言,只望行;行有意,言有情。 中華文化並不高深,她就沉浸在我們的言行中。國學緣於生活,她讓生活精彩。 本書只是個小小的驛站,無論市井喧囂裡煩亂,還是離合悲歡中徘徊,只要在生活的路途上前行,都可以來這裡歇歇腳,讓文字的清風拂去心靈的浮躁。   我不想讓文化迷失,也不想讓學問枯燥,切莫望著他鄉異樣的的風景,而忘卻了自己家裡最純真的東西。 真正中華民族的樣子,是多麼的美啊。 當指尖劃開書頁的時候,這一切,從詩中開始。   本書特色   深入淺出,讓讀者清楚了解諸子思想。
我相信,遲到者能夠衍化成獨到者。 頻繁的搶點飛行,我「把飛機坐成了大巴」。 再用嚴格的標準訓練自己,讓手中握有一支聽話的筆。   本書收集的文本,均為作者三十多年記者工作中,對重大事件及相關人物的採訪實錄。從身處大變革時代的資深新聞記者角度出發,站在現實觀察者和親歷者的地位,深入、客觀、平穩地記錄了約三十餘年來,在大陸或與之相應地區發生著的巨大社會形態變革,勾勒傑出時政人物、文化著名人士、經濟領域等重大事件的因果始末,同時真實描繪了平民百姓在社會變遷年代裹挾中的日常生態。 所有文本都由寫作者與被採訪者本人,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事實清楚,過程詳盡;都經過了受訪者本人,以及相關審核,均為公開發表物;有些被紙質媒體或網路予以了廣泛轉載。   本書特色 一、讀萬卷書積累豐厚的知識底蘊,行萬里路拓展視野思維,積累出一位記者追求真相的使命成果。 二、本書蒐集了作者三十多年的記者生涯中,對中國大陸重大事件及相關人物的採訪實錄。  
本書介紹「歐洲華文作家協會」三十位作家,其中包括獲得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終身成就獎的趙淑俠;散文名家呂大明;華文世界推理小說翹楚朱文輝;世界詩人大會主席楊允達;國際問題評論家俞力工;雙語作家、文化先鋒池元蓮以及才藝雙全的元老作家祖慰等。透過詳栩細膩的描述,勾勒出一幅幅文字耕耘者的畫像,折射出每位作家的心靈世界,反映她/他們筆下的人文景觀,並傳述歐洲華人的文史演進與發展。   本書特色       歐華作家協會,三十位文壇資深作家,透過第三人的側寫,生動描述每位作家在歐洲為華文創作努力耕耘的生命故事。從這三十位作家的人生,看歐華作協的發展歷程,如何從一棵小樹,茁壯至今日,成就歐洲華文創作的盛況。
任憑時代的洪流如何沖逝, 也動搖不了他們立下的根基。   走過生命的高峰與低谷, 在環境、文字與思想的拉鋸之間, 都綻放著恆久堅毅的芬芳, 直到最後。   冰心(1900-1999),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兒童文學奠基人、社會活動家,五四運動中文壇,成為新文化運動中最具影響的女作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其小說、散文、詩歌、兒童文學、翻譯等不同類型的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吳文藻(1901-1985),中國社會學、民族學的奠基人,「燕京學派」的開創者,同時也是民國時期的外交家,他的「社會學中國化」的理論,在學界有著深遠的影響。1929年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十年內最優秀的外國留學生、文博士之後,回到北平燕京大學任教,與冰心結為連理,成為一對在文壇與學界璀璨的雙子星。   本書以豐富的史料、生動的文筆、全景式的視角描寫了他們在民國時期多難歲月中的生活、愛情、事業與創造。不僅具有自由詩意的敘述魅力,更具有真實人性的訴說光輝。   本書特色   本書以豐富的史料、生動的文筆、全景式的視角描寫了他們在民國時期多難歲月中的生活、愛情、事業與創造。不僅具有自由詩意的敘述魅力,更具有真實人性的訴說光輝。
今日香港,明日臺灣? 爬梳臺灣文學中的香港「情意結」,解析臺灣作家寫給香港的「真心話」 《異鄉情願:臺灣作家的香港書寫》深入考察一九五Ο至二ΟΟ八年間臺灣作家以香港為題材的相關創作,共針對十四位臺灣文學作家:夏濟安、邱永漢、白先 勇、施叔青、余光中、龍應台、平路、朱天文、張曼娟、蔡珠兒等人的作品,分析各時期臺灣作家們眼中的香港面貌,探究以香港作為一種書寫對象,「東方之珠」 對於臺灣作家的意義為何?本書既是臺灣文學的研究,亦是香港文學的探索,是臺灣人與香港人都不容錯過的文學評論。 本書特色 1.雖然是碩士論文,但可讀性高,由李瑞騰、陳建忠兩位教授背書推薦。 2.近來港台互動日趨緊密,此書對於研究台灣香港間文化交流的脈絡,是不可缺的材料。 名人推薦 李瑞騰、陳建忠
本書共收錄18篇風格獨具的小說, 是新銳作家李新勇的最新創作精選。   一個來自農村的樸實孩子,身上竟帶著珍貴的中醫古書?他在陌生的城市中學裡,會有怎樣的遭遇? 一個遇到寫作瓶頸的作家,在遇到暴雨而突然停電的電梯裡,竟然意外找到了靈感? 一個已經入棺的女人,怎麼會又活了過來? 在一個個光怪陸離、匪夷所思的故事背後,是作者身為一位「70後」代表作家,對土地的尊敬和熱愛,以及對人性和自然的獨特思考。在不動聲色的批判背後,是作家對人、對世界的愛與寬容。 
A從臺北去了B城,迷路在文明遷徙的幻境裡,她看見過去的自己,那個在田邊吸著泥丸子的自己竟出現在工作的醫院裡。 一陣敲打鍵盤後的聲響,她跟我說起她那個如夢似幻的故事。 一回首,我望著她童年的相片,又黃又乾的頭髮,和現在的她很不一樣。 原來,我們都有些改變。 從以為的家鄉到城市,好不容易適應後,經歷必然遷移?彷彿是再一次輪迴,從某種自我中抽離,然後回返。 這一站,就從臺北說起,有關於都市裡的魔法,就該在屬於都市的時空中顯現。 本書特色 1.本書入圍第十三屆台北文學獎 2.各篇小說皆繞著台北這座城展開,有抒寫適應不良的人們、有抒寫城市文明帶來的疏離隔閡......。用了半真實半夢幻的筆法,頗有魔幻寫實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