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凸顯1960年代臺灣政局與八二三炮戰的重要言論敘述。 本書主要延續《筆記與對話:臺灣百年雙源匯流文學的淒美絢麗》,與《筆記與對話(續集):戰後臺灣自由主義知識典範言論述》。敘述了吳國楨「臺灣省主席」、蔡培火「臺灣本土化」、丘念台「臺灣孔夫子」、黃朝琴「臺灣省議長」,以及高舉「八二三炮戰金門防衛副司令」等五人的重要言論,凸顯1960年代前後臺灣戒嚴時期政局與兩岸關係的複雜與困境。
本書是作者繼《筆記與對話:臺灣百年雙源匯流文學的淒美絢麗》出版之後的另一本著作。全書分四部分:前三部分,分別筆記胡適政治民主、葉公超國際外交,和余英時歷史文化等三位具自由主義精神者,他們與戰後臺灣發展歷史關係言論的敘述。第四部分,是作者與談李顯裕教授所發表〈余英時對香港政治的評論〉、〈余英時在香港時期所承受的文化精神與思想〉、〈余英時與新儒家思想的交涉〉、〈余英時與胡適〉等四篇論文的對話。 本書特色 本書筆記胡適、葉公超、余英時等三位自由主義者,對於戰後臺灣發展歷史的言論記述,及與李顯裕教授對談,針對余英時治學歷程、學術思想與歷史文化所發表論文的內容闡述。
「話到嘴邊留半句,事從理上讓三分」,這是古人教訓,教人避免多言賈禍,方能進退自如,可是因循苟且的結果,常是真理被埋沒,形成一言堂,小則誤事,大則誤國,能不慎哉!所以篇章中難免有不平則鳴的言論,但是否真的不平,則因個人的立場與觀點而異!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只要相逢,就是有緣,尤其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又何必爭論呢?所以這次寫《彈天縮地》的隨筆中,開宗明義,就指出因各人立場不同,觀點各異,看法自然有差距,「道不同不相為謀」,現在是原則不讓(藏在心中),「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所以還是聚聚餐,喝喝酒,口舌之爭就免了吧!
本書從【筆記胡適自由文學】、【筆記張道藩文藝政策】,到【筆記陳奇祿文化建設】的三個階段,記述了百年來臺灣文學,從日本殖民政府階段到國府戒嚴體制階段的統治,其雙源匯流文學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同時透過與文藝獎得主的【對話周伯乃文學風華】,描畫出臺灣百年文學面貌的淒美絢麗。 本書特色 百年來臺灣文學發展的特色,主要凸顯在日本殖民政府與國府戒嚴體制的環境下,其雙源匯流所形塑開花出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