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類別 ,共計2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電子書】大學仁行:大學全書講記

仁行  著
仁風文創  出版
2020/06/01 出版

序 引言 *儒家之入世精神,即佛家之大乘菩薩精神,而儒家之入世精神盡見於大學一書。 *此書乃儒門傳心法要,合內聖外王之道,乃修己治人之法。 前言 *《大學》一書,本為《小戴禮記》中第四十二篇。 *凡有三本:1.古本2.石經3.二程定本。 *作者為誰,古無定論。 *朱子謂《大學》經一章,乃孔子之言而曾子敘之,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 *後世學者,以朱子所言,缺乏根據,遂疑其說。 *吾人求學,旨在閘明《大學》真諦,對於作者考證方面,遂從簡略。 流源 *北宋大儒程頤夫子(伊川先生),發現此書價值很高,於是連同《中庸》從《禮記》中選出。 *南宋朱熹夫子(晦庵先生)本其師(二程)的教誨,對《大學》、《中庸》曾經用過四十年的功夫,精心研究,從事修改及註解工作,並將之與《論語》、《孟子》合併同列成《四書》,大力闡揚,據程子之意,將此篇分為經一章、傳十章,完成《四書集註》一書。 *後經元、明、清七百餘年,國家考試、民間誦習,皆以此書為基本教材,其影響國民思想,風俗習慣之深,人所共知。 *自宋仁宗時起,凡考試及格者,均賞賜《大學》或《中庸》。 *宋史《藝文志》謂,司馬光等六家,曾著《大學》、《中庸》解義,《大學》單行本,當由此時始。 *呂祖慈悲:「大學源流,人咸曰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此其源流也,我可以說,未有天地,而大學之道已在。大學之道,如經天之日月,行地之河海,織成錦繡乾坤者大學也,長養萬物之功者大學也,在未有天地之時,大學之綱領條目,文字書面雖無,而經體、經用、經旨、經功,則有矣。不過至孔聖時,得一貫心法,懷不二聖學,將乾坤萬物之大學,總括與書面耳,至於源流,相信不自至聖始,乃係由天道以啟端也,願修道君子幸熟思焉。」 呂祖慈悲:「孔門之學,讀此二書,可盡其要,故後之學者,率由此門入。」 朱子章句序: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意譯: 程子說:「大學乃孔聖遺留下來的經書,是進德修業的初學者入德之門。即現在能看得到古人為學的次序,全賴這篇大學的存在為先,以論語及孟子為次。學習聖人之大道由此為先,順次而學,那就差不多不會有錯了。」 字解: *子程子:1子:老師,先生;2.程子:指二程夫子。 *黃大學:「大」字,古讀「泰」,今讀如字。 *孔氏之遺書:指本書是孔子講明性理心傳,由其門人曾參夫子閘述,留存至今的書。 *初學:開始學習覺知及效法如何成為大人聖哲境界的學問。 *入德之門:進入德行圓滿的門徑。 *為學次第:為學的次序。 1.君子務本:朱子不忘本,尊師重道,於《大學》註解中引用程子所言,為序。 「子程子曰」,有如《金剛經》的「如是我聞」。此乃不欺師。(因朱子承學於程子) 2.程顥夫子去世四十五年,程頤夫子去世二十三年後,朱熹夫子才出世,朱子甘願引二程夫子為師,可見二程夫子實有令人師之之地。

7 特價161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中庸導讀

張漢鴻  著
仁風文創  出版
2016/09/01 出版

序言 南宋.朱熹《中庸章句.序》首言:「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此語看似淺近直白,但可窺知《中庸》一書在儒家思想傳承的重要性,它具有扎穩根基之功,保有純正理路之妙,更有興廢復失之鑰。 今年三月底,漢鴻帶著他的碩士畢業論文《金剛經》非相論及新作《中庸導讀》回母校拜訪我……記得他退伍後,曾回學校任職一學期,無奈為潰瘍所苦,辭職北返休養;師生再重逢的場合於西元2003年彰化福山,老前人成道八週年的追思會上,垂詢其近況:在新竹國際商業銀行任職,且正就讀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我甚是歡喜,道場又多一位中文學子。「若非承沾天恩師德的垂憫,祖師鴻慈,師尊、師母聖德加被,老前人、前人大德無邊,眾點傳師慈悲提攜,同修的成全,公司長官的信任 ,學校老師的指導,才有今日的機會。」這是漢鴻說的話語。他本是電機科的學生,自修地取得證券,期貨,保險……等專業照,公司於一九九八年舉辦服務優秀員工選拔,入列於全行二千多位員工僅有的三員額之林,他自修、自學的用心、努力,忠勤任事的態度,可見一斑。更是不敢稍忘當年在「國學營」中,親聆老前人的感嘆,意云:「今道場年輕人,修習中文、歷史、哲學的人少啊!要多參研三教經典……。」跨出出校門十四年後,在卅七歲重回學術殿堂到大學修中文課程,二年修畢本該三年的課業,卅九歲唸中文所……多重身份的箇中歷程,可以想像。畢業後,太太支持他辭掉主管職,離開十八年的金融生涯,若非夫妻同修焉有如此好機緣。 這本《中庸導讀》是他當年在帶進修班時,跟關聖帝君發心願:畢業後,著心力筆耕有辨、有論、有證、有據且易自修的導讀。他自忖「文章千古事」豈能一時之作即付梓,亦恐立論不周圓……延宕幾年下來,雖有前賢、同修屢屢鼓勵,他還是猶豫著……為難,為難啊!是他慎重的態度所致。 觀本書內容這本,對全經經文先有逐文逐字的「註釋」,標示出其音、義;次後,作者不採慣稱「翻譯」的用詞,舉「略義」二 字,表示經文大略的意思,蓋只是作者一時表述經文的語義而已,誠請讀者能「得魚忘筌」,用自己的語彙來詮解本經文義;再者,就是「說明」,本書的特別處,即體現在此;看到作者的用心,把為何如此詮解經文的原委,做一分析、論述,並舉根據的基礎為何?甚至提出小篆、甲骨文來補充經文的義蘊,使得《中庸》義理的微義更加明晰,盼為文義的思辨提供更深層的探究,有助於聞道、修道、辦道的資糧。 很高興我勤益工專的學生能有如此愿立,且不自我設限地跨領域來學習,並分享其心得就教於眾前賢們,這一切都是承天恩師德所賜,道場的栽培,故欣喜地為之作〈序〉以為鼓勵,亦期盼眾前賢、大德們多加給予成全,指導為念。 李泰山 於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7 特價3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