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游副刊》精選之作 X 2022建蓁環境文學獎得獎作品 以文字織出生機盎然的當代環境光影 開啟自然書寫的新篇章 本書由《上下游副刊》副刊總編輯古碧玲精選細編,集合41位作者透過書寫探索環境,涵蓋範圍有:蟲魚鳥獸、水土草木、同伴動物、城市建築,展現出人於荒野不再的人類世處身環境之中的多重感知。 人類既趨光,然而,當光過強時,又閃避入陰影裡。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亦如時而在陽光下,時而在陰影裡。 41位作者用文學暈開了人與自然的距離,有描寫與山海萬物相遇碰撞時的熱情與好奇、自我回望與反思,如同挺身陽光下,以訴說己身經驗召喚讀者對自然的共鳴;有描繪對大地生態的細緻觀察,彷彿己身隱沒於陰影裡,讓萬物生機置於舞臺前景,邀請讀者一同凝視四周環伺的聲息。這些敘事,紛呈每位書寫者所發出的多元聲音,開啟人類感受與想像環境的無限途徑。 讓作者們帶我們進入萬物棲地,或在陰影裡,或在陽光下,聆觀「蟲遊鳥飛」,知曉「陪伴動物」,踏查「草木道」,泅泳「水中事」,舉足「遠上山」,惜「安土」之難,深索「人類事」。 本書作者(依文章編排順序排列):蕭舜恩/潘鎮宇/曾達元/蘇婕/許明涓/馮孟婕/張庭怡/陳泓名/姚若潔/徐振輔/林毓恩/何瑞暘/林大利/劉克襄/湯苞/童育園/胡燕倫/黃瀚嶢/方梓/陳議威/游旨价/廖珮岑/廖鴻基/杜盈萱/陳翠玲/林敬峰/胡冠中/李政霖/雪羊/陳姵穎/劉崇鳳/廖昀靖/方秋停/許哲齊/曾琤//陳牖心/李盈瑩/郭彥仁/鄭育慧/古乃方/半覺羊。 本書特色 ★藉41位作者的多元視角折射出觀看自然的多元立場,拉開時間與空間尺度,體現環境在當代的多重意義。 ★延續《上下游副刊》透過反芻環境、萬物與人的探索省思,藉踩踏土地的環境書寫,遠觀近察各種尺度的世界。 ★收錄近年華語世界唯一環境文學獎項──2022建蓁環境文學獎──得獎作品。 名人推薦 丁宗蘇(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資系教授兼系主任)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尋找台灣味》主編、《台灣話台灣味》臺語Podcast主持人) 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共感推薦(以上按姓氏筆劃排列) 每位作者各自有因著自然、與山海蟲獸「共感」而來的魔力;魔力迸出文字的魅力,讓讀者神遊在敘事場景裡。循著文字,心領神會的,不只是自然環境的改變,更是山海萬物牽起的情感,是自我生命的回望、探問與牽絆。──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尋找台灣味》主編、《台灣話台灣味》臺語Podcast主持人) 在閱讀這部環境文選時,我腦中浮現的,是一種蒙太奇馬賽克拼貼畫的樣貌——遠看是人像或風景的圖片,一旦將距離拉近,就會發現有如放大解析度般出現了每格小圖片各自的顏色與形象。閱讀多人合集的趣味亦在於此,儘管每格馬賽克圖片的細節光影是如此迥異,難以盡數,它們卻共構出與這大千世界互動的多重可能、立場與聲音。──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上下游副刊》精選之作 X 2022建蓁環境文學獎得獎作品 以文字織出生機盎然的當代環境光影 開啟自然書寫的新篇章 本書由《上下游副刊》副刊總編輯古碧玲精選細編,集合41位作者透過書寫探索環境,涵蓋範圍有:蟲魚鳥獸、水土草木、同伴動物、城市建築,展現出人於荒野不再的人類世處身環境之中的多重感知。 人類既趨光,然而,當光過強時,又閃避入陰影裡。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亦如時而在陽光下,時而在陰影裡。 41位作者用文學暈開了人與自然的距離,有描寫與山海萬物相遇碰撞時的熱情與好奇、自我回望與反思,如同挺身陽光下,以訴說己身經驗召喚讀者對自然的共鳴;有描繪對大地生態的細緻觀察,彷彿己身隱沒於陰影裡,讓萬物生機置於舞臺前景,邀請讀者一同凝視四周環伺的聲息。這些敘事,紛呈每位書寫者所發出的多元聲音,開啟人類感受與想像環境的無限途徑。 讓作者們帶我們進入萬物棲地,或在陰影裡,或在陽光下,聆觀「蟲遊鳥飛」,知曉「陪伴動物」,踏查「草木道」,泅泳「水中事」,舉足「遠上山」,惜「安土」之難,深索「人類事」。 本書作者(依文章編排順序排列):蕭舜恩/潘鎮宇/曾達元/蘇婕/許明涓/馮孟婕/張庭怡/陳泓名/姚若潔/徐振輔/林毓恩/何瑞暘/林大利/劉克襄/湯苞/童育園/胡燕倫/黃瀚嶢/方梓/陳議威/游旨价/廖珮岑/廖鴻基/杜盈萱/陳翠玲/林敬峰/胡冠中/李政霖/雪羊/陳姵穎/劉崇鳳/廖昀靖/方秋停/許哲齊/曾琤//陳牖心/李盈瑩/郭彥仁/鄭育慧/古乃方/半覺羊。 本書特色 ★藉41位作者的多元視角折射出觀看自然的多元立場,拉開時間與空間尺度,體現環境在當代的多重意義。 ★延續《上下游副刊》透過反芻環境、萬物與人的探索省思,藉踩踏土地的環境書寫,遠觀近察各種尺度的世界。 ★收錄近年華語世界唯一環境文學獎項──2022建蓁環境文學獎──得獎作品。 名人推薦 丁宗蘇(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資系教授兼系主任)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尋找台灣味》主編、《台灣話台灣味》臺語Podcast主持人) 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共感推薦(以上按姓氏筆劃排列) 每位作者各自有因著自然、與山海蟲獸「共感」而來的魔力;魔力迸出文字的魅力,讓讀者神遊在敘事場景裡。循著文字,心領神會的,不只是自然環境的改變,更是山海萬物牽起的情感,是自我生命的回望、探問與牽絆。──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尋找台灣味》主編、《台灣話台灣味》臺語Podcast主持人) 在閱讀這部環境文選時,我腦中浮現的,是一種蒙太奇馬賽克拼貼畫的樣貌——遠看是人像或風景的圖片,一旦將距離拉近,就會發現有如放大解析度般出現了每格小圖片各自的顏色與形象。閱讀多人合集的趣味亦在於此,儘管每格馬賽克圖片的細節光影是如此迥異,難以盡數,它們卻共構出與這大千世界互動的多重可能、立場與聲音。──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上下游副刊》精選之作 54篇關於各種飲食風光的散文,54位作者跨域書寫 串接起不同場域與時代,打開五感的飲食文學閱讀體驗 「飲食,於人之間可謂交流之最大公約數,本就承載每個人的成長路徑,與其家庭經濟甚至地方風土多所關聯,家道之富貧豐儉必左右其見識,也見證了族群之殊異及時代的遞嬗。」 ──《食在四方》主編古碧玲 本書選自搜羅各界擅寫之手的《上下游副刊》,由副刊總編輯古碧玲精選細編,藉54篇飲食散文照見諸家吃食流派,回應當代環境與社會,邀四方食客來品嘗跨領域、跨世代、跨文化的食光滋味。 ─|輯一 鄉滋家味|─ 家的味道永遠是個人味覺的鄉愁,且看臺灣多元的族群文化光譜──閩南、客家、阿美、排灣、江浙、港粵、馬來西亞、日本、新住民……,如何折射出五光十色的家鄉飲食方寸。 ─|輯二 灶間時光|─ 在廚藝修煉之路上,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都值得回味,這些紀錄私我烹調現場的食記,最能穿透文字散發氣味。 ─|輯三 寓食載情|─ 關係與記憶往往牽動著舌尖滋味,待斯人斯地已遠,在飲食中品嘗到的人情世緣更是耐人尋味。 ─|輯四 漬物釀食|─ 醃漬釀造的技藝精隨,在於掌握酸甜苦辣鹹之外的第六味──時間,不僅能將食物濃縮與轉化,還讓人心深處的心思意念慢慢發酵……。 ─|輯五 小吃小點|─ 領略各地鄉鎮風土的最佳管道,莫過於實際考察街頭巷尾的小吃小點,就讓探索飲食與地緣的關係成為上路旅行的正當理由。 ─|輯六 農耕漁獲|─ 飲食文化溯其源頭都回歸到生態環境,透過農田耕種、野地採擷、水中捕撈、畜殖牧養的身體勞動,也能體會土地海洋的豐厚饋贈。 ─|輯七 利其器|─ 食材經過儲藏收納、料理烹調、盛盤擺設,方成為餐桌上的美食,這一連串過程無不仰賴大小用途各異的器物,識食之餘勿忽略品味食藝之美。 本書特色 ★作者群橫跨不同世代、不同背景,各自端出承載感情與記的菜餚,交織出豐富多元的飲食風貌。 ★延續《上下游副刊》透過反芻環境、萬物與人的省思,藉踩踏土地的飲食書寫走進臺灣的風土人情。 ★好菜上桌!內附精美彩圖,啟動視覺享用五光十色的小吃大宴。
《上下游副刊》精選之作 54篇關於各種飲食風光的散文,54位作者跨域書寫 串接起不同場域與時代,打開五感的飲食文學閱讀體驗 「飲食,於人之間可謂交流之最大公約數,本就承載每個人的成長路徑,與其家庭經濟甚至地方風土多所關聯,家道之富貧豐儉必左右其見識,也見證了族群之殊異及時代的遞嬗。」 ──《食在四方》主編古碧玲 本書選自搜羅各界擅寫之手的《上下游副刊》,由副刊總編輯古碧玲精選細編,藉54篇飲食散文照見諸家吃食流派,回應當代環境與社會,邀四方食客來品嘗跨領域、跨世代、跨文化的食光滋味。 ─|輯一 鄉滋家味|─ 家的味道永遠是個人味覺的鄉愁,且看臺灣多元的族群文化光譜──閩南、客家、阿美、排灣、江浙、港粵、馬來西亞、日本、新住民……,如何折射出五光十色的家鄉飲食方寸。 ─|輯二 灶間時光|─ 在廚藝修煉之路上,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都值得回味,這些紀錄私我烹調現場的食記,最能穿透文字散發氣味。 ─|輯三 寓食載情|─ 關係與記憶往往牽動著舌尖滋味,待斯人斯地已遠,在飲食中品嘗到的人情世緣更是耐人尋味。 ─|輯四 漬物釀食|─ 醃漬釀造的技藝精隨,在於掌握酸甜苦辣鹹之外的第六味──時間,不僅能將食物濃縮與轉化,還讓人心深處的心思意念慢慢發酵……。 ─|輯五 小吃小點|─ 領略各地鄉鎮風土的最佳管道,莫過於實際考察街頭巷尾的小吃小點,就讓探索飲食與地緣的關係成為上路旅行的正當理由。 ─|輯六 農耕漁獲|─ 飲食文化溯其源頭都回歸到生態環境,透過農田耕種、野地採擷、水中捕撈、畜殖牧養的身體勞動,也能體會土地海洋的豐厚饋贈。 ─|輯七 利其器|─ 食材經過儲藏收納、料理烹調、盛盤擺設,方成為餐桌上的美食,這一連串過程無不仰賴大小用途各異的器物,識食之餘勿忽略品味食藝之美。 本書特色 ★作者群橫跨不同世代、不同背景,各自端出承載感情與記的菜餚,交織出豐富多元的飲食風貌。 ★延續《上下游副刊》透過反芻環境、萬物與人的省思,藉踩踏土地的飲食書寫走進臺灣的風土人情。 ★好菜上桌!內附精美彩圖,啟動視覺享用五光十色的小吃大宴。
★馬祖文學獎故事書寫獎得主‧陳翠玲‧首本散文集★ ★首刷限定‧加贈作者手繪東引特色植物明信片套組★ 宅在小島上,最常做的事便是散步 腳踏著土地,感受土地的回饋 我可以宅,宅在這座島上 東引——離島的離島,位於國之北疆,四周急流洶湧,船艦與直升機是島民回家的交通工具。小島擁有特殊的地理風土與歷史地位,以及迥異於臺灣的獨特自然生態,人們更在與大海拚搏的日常中,形塑出面對無常的堅忍性格。 宅在東引的大海之女陳翠玲,以溫柔的雙眼凝視她生長、生活的小島,揉雜文筆與畫筆既書且繪出對島的所知所感,記下故鄉事,邀請大家漫步島上,迎海風、賞野花、數群鳥,共煮甘貓、紅糟雞、鯇魚丸,「看見最在地、也最耐人尋味的小島日常」。 【內文選摘】 立冬後的假日,發現有三隻白額雁,從遙遠的北方,一路向南來到了小島,額頭上接近嘴端之處有一圈白毛是明顯特徵。冬日早上天空陰陰的,三隻白額雁的毛色看起很黑,到了下午毛色在有光線下,看起來呈褐色,當然羽毛上仍有黑色斑點,就在此刻發現,其中一隻白額雁不知去向,是發生意外或是向更南方飛去了?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排擠了?牠們想要兩人世界?人類的思維常常會框架在其他生物上。——〈冬日,宅在一座島〉 煮紅糟雞,我會學依媽將老薑切得細細碎碎的,在油鍋裡爆得焦黑,放入紅糟炒香一下,再放入汆燙過的雞肉塊,與紅糟拌勻再倒入半瓶依媽自釀的老酒,中火燜煮,翻炒再燜,倒入清水後再放入發好的香菇、木耳、金針及剝殼的水煮蛋,水煮蛋被紅糟染得紅紅的,我們稱它「太平蛋」,吃了「太平蛋」萬事太平,平安順遂!⋯⋯過節、祭祖、宴客,這道紅糟雞必備菜餚,這味不只是傳承、也是家的味道。——〈鄉愁最是紅糟雞〉 生長在小島上,推門便見到海。每天在浪濤聲睡去,在浪濤聲醒來,小島四周水深潮暢,群礁拱抱,海的顏色、表情豐富多變,時而平靜似鏡,時而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大海是島民生存的依靠,有了海便有了希望,有了海便能生活、生存下來!對於大海,我有著更多的敬畏,敬的是祂餵養了我們一家人,畏的是祂深不可測,那深愁的水應混著人們的眼淚啊。——〈依爸「放蟹」回來 依媽做「蟹青」〉 即使我們看到的紅花石蒜,也有不同的面貌,花色、花瓣形、卷曲程度、皺波大小,些許特徵的不同,造就千變萬化風姿,石蒜科的紅花石蒜,花謝後於春天冒出葉子,葉子細長倒臥,夏天葉子乾枯不見,於白露後待有豐沛的雨量,便抽出花莖,花莖有綠色或褐色,頂生四至六枝的小花成為一朵大花,花色艷紅,花瓣裂到基部向後開展卷曲,邊緣呈皺波狀,花蕊及柱頭彎曲呈弧形,像是炸開的煙火的火線,使得整朵花更蓬鬆有型。——〈紅花石蒜 開了〉 本書特色 ▍東引的在地書寫 從家族回憶到地方文史、飲食、生態、教育現場,陳翠玲以在地人觀點記錄地方事,深入島嶼肌理,是生活札記,也是具有文學性的鄉土誌。 ▍東引的非旅遊指南 由東引的女兒揭開小島的薄紗,帶大家看見藍眼淚之外,離島生活的真實況「味」──有悲歡甘苦,還有淡菜、糟魚、烏魚子、甘貓、紅糟雞……。 ▍東引的圖像描繪 陳翠玲手上的筆,不只寫字也作畫,書中收錄逾20幅畫作,展現小島的道地飲食與多樣生態。另附《東引歲時記》,以彩色折頁刊印作者日常手繪畫與小島風采照,島上風情隨時令流轉,四季變化盡收眼底。
★馬祖文學獎故事書寫獎得主‧陳翠玲‧首本散文集★ 宅在小島上,最常做的事便是散步 腳踏著土地,感受土地的回饋 我可以宅,宅在這座島上 東引——離島的離島,位於國之北疆,四周急流洶湧,船艦與直升機是島民回家的交通工具。小島擁有特殊的地理風土與歷史地位,以及迥異於臺灣的獨特自然生態,人們更在與大海拚搏的日常中,形塑出面對無常的堅忍性格。 宅在東引的大海之女陳翠玲,以溫柔的雙眼凝視她生長、生活的小島,揉雜文筆與畫筆既書且繪出對島的所知所感,記下故鄉事,邀請大家漫步島上,迎海風、賞野花、數群鳥,共煮甘貓、紅糟雞、鯇魚丸,「看見最在地、也最耐人尋味的小島日常」。 【內文選摘】 立冬後的假日,發現有三隻白額雁,從遙遠的北方,一路向南來到了小島,額頭上接近嘴端之處有一圈白毛是明顯特徵。冬日早上天空陰陰的,三隻白額雁的毛色看起很黑,到了下午毛色在有光線下,看起來呈褐色,當然羽毛上仍有黑色斑點,就在此刻發現,其中一隻白額雁不知去向,是發生意外或是向更南方飛去了?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排擠了?牠們想要兩人世界?人類的思維常常會框架在其他生物上。——〈冬日,宅在一座島〉 煮紅糟雞,我會學依媽將老薑切得細細碎碎的,在油鍋裡爆得焦黑,放入紅糟炒香一下,再放入汆燙過的雞肉塊,與紅糟拌勻再倒入半瓶依媽自釀的老酒,中火燜煮,翻炒再燜,倒入清水後再放入發好的香菇、木耳、金針及剝殼的水煮蛋,水煮蛋被紅糟染得紅紅的,我們稱它「太平蛋」,吃了「太平蛋」萬事太平,平安順遂!⋯⋯過節、祭祖、宴客,這道紅糟雞必備菜餚,這味不只是傳承、也是家的味道。——〈鄉愁最是紅糟雞〉 生長在小島上,推門便見到海。每天在浪濤聲睡去,在浪濤聲醒來,小島四周水深潮暢,群礁拱抱,海的顏色、表情豐富多變,時而平靜似鏡,時而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大海是島民生存的依靠,有了海便有了希望,有了海便能生活、生存下來!對於大海,我有著更多的敬畏,敬的是祂餵養了我們一家人,畏的是祂深不可測,那深愁的水應混著人們的眼淚啊。——〈依爸「放蟹」回來 依媽做「蟹青」〉 即使我們看到的紅花石蒜,也有不同的面貌,花色、花瓣形、卷曲程度、皺波大小,些許特徵的不同,造就千變萬化風姿,石蒜科的紅花石蒜,花謝後於春天冒出葉子,葉子細長倒臥,夏天葉子乾枯不見,於白露後待有豐沛的雨量,便抽出花莖,花莖有綠色或褐色,頂生四至六枝的小花成為一朵大花,花色艷紅,花瓣裂到基部向後開展卷曲,邊緣呈皺波狀,花蕊及柱頭彎曲呈弧形,像是炸開的煙火的火線,使得整朵花更蓬鬆有型。——〈紅花石蒜 開了〉 本書特色 ▍東引的在地書寫 從家族回憶到地方文史、飲食、生態、教育現場,陳翠玲以在地人觀點記錄地方事,深入島嶼肌理,是生活札記,也是具有文學性的鄉土誌。 ▍東引的非旅遊指南 由東引的女兒揭開小島的薄紗,帶大家看見藍眼淚之外,離島生活的真實況「味」──有悲歡甘苦,還有淡菜、糟魚、烏魚子、甘貓、紅糟雞……。 ▍東引的圖像描繪 陳翠玲手上的筆,不只寫字也作畫,書中收錄逾20幅畫作,展現小島的道地飲食與多樣生態。另附《東引歲時記》,以彩色折頁刊印作者日常手繪畫與小島風采照,島上風情隨時令流轉,四季變化盡收眼底。
★馬祖文學獎故事書寫獎得主‧陳翠玲‧首本散文集★ 宅在小島上,最常做的事便是散步 腳踏著土地,感受土地的回饋 我可以宅,宅在這座島上 東引——離島的離島,位於國之北疆,四周急流洶湧,船艦與直升機是島民回家的交通工具。小島擁有特殊的地理風土與歷史地位,以及迥異於臺灣的獨特自然生態,人們更在與大海拚搏的日常中,形塑出面對無常的堅忍性格。 宅在東引的大海之女陳翠玲,以溫柔的雙眼凝視她生長、生活的小島,揉雜文筆與畫筆既書且繪出對島的所知所感,記下故鄉事,邀請大家漫步島上,迎海風、賞野花、數群鳥,共煮甘貓、紅糟雞、鯇魚丸,「看見最在地、也最耐人尋味的小島日常」。 【內文選摘】 立冬後的假日,發現有三隻白額雁,從遙遠的北方,一路向南來到了小島,額頭上接近嘴端之處有一圈白毛是明顯特徵。冬日早上天空陰陰的,三隻白額雁的毛色看起很黑,到了下午毛色在有光線下,看起來呈褐色,當然羽毛上仍有黑色斑點,就在此刻發現,其中一隻白額雁不知去向,是發生意外或是向更南方飛去了?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排擠了?牠們想要兩人世界?人類的思維常常會框架在其他生物上。——〈冬日,宅在一座島〉 煮紅糟雞,我會學依媽將老薑切得細細碎碎的,在油鍋裡爆得焦黑,放入紅糟炒香一下,再放入汆燙過的雞肉塊,與紅糟拌勻再倒入半瓶依媽自釀的老酒,中火燜煮,翻炒再燜,倒入清水後再放入發好的香菇、木耳、金針及剝殼的水煮蛋,水煮蛋被紅糟染得紅紅的,我們稱它「太平蛋」,吃了「太平蛋」萬事太平,平安順遂!⋯⋯過節、祭祖、宴客,這道紅糟雞必備菜餚,這味不只是傳承、也是家的味道。——〈鄉愁最是紅糟雞〉 生長在小島上,推門便見到海。每天在浪濤聲睡去,在浪濤聲醒來,小島四周水深潮暢,群礁拱抱,海的顏色、表情豐富多變,時而平靜似鏡,時而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大海是島民生存的依靠,有了海便有了希望,有了海便能生活、生存下來!對於大海,我有著更多的敬畏,敬的是祂餵養了我們一家人,畏的是祂深不可測,那深愁的水應混著人們的眼淚啊。——〈依爸「放蟹」回來 依媽做「蟹青」〉 即使我們看到的紅花石蒜,也有不同的面貌,花色、花瓣形、卷曲程度、皺波大小,些許特徵的不同,造就千變萬化風姿,石蒜科的紅花石蒜,花謝後於春天冒出葉子,葉子細長倒臥,夏天葉子乾枯不見,於白露後待有豐沛的雨量,便抽出花莖,花莖有綠色或褐色,頂生四至六枝的小花成為一朵大花,花色艷紅,花瓣裂到基部向後開展卷曲,邊緣呈皺波狀,花蕊及柱頭彎曲呈弧形,像是炸開的煙火的火線,使得整朵花更蓬鬆有型。——〈紅花石蒜 開了〉 本書特色 ▍東引的在地書寫 從家族回憶到地方文史、飲食、生態、教育現場,陳翠玲以在地人觀點記錄地方事,深入島嶼肌理,是生活札記,也是具有文學性的鄉土誌。 ▍東引的非旅遊指南 由東引的女兒揭開小島的薄紗,帶大家看見藍眼淚之外,離島生活的真實況「味」──有悲歡甘苦,還有淡菜、糟魚、烏魚子、甘貓、紅糟雞……。 ▍東引的圖像描繪 陳翠玲手上的筆,不只寫字也作畫,書中收錄逾20幅畫作,展現小島的道地飲食與多樣生態。另附《東引歲時記》,以彩色折頁刊印作者日常手繪畫與小島風采照,島上風情隨時令流轉,四季變化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