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苦惱的姊妹們!」1920─1940年代臺灣島上女性命運的縮影重新描繪百年前或明豔、或黯淡的堅毅身姿父親因捲入罷工風潮而失業,為了一家溫飽,秀蘭只好去應聘咖啡店女給;家貧而不得不給人做「媳婦仔」的愛娥,每天面對的卻是丈夫的暴力相向與公婆的冷言冷語;歷經一連串不幸、心智失常被送往精神病院的玉梅,在一場蓄意縱火後,眼看就要逃出生天……女學生、咖啡店女給、紡織廠女工、謎樣的蜘蛛女……她們在都市空間中浮游,在傳統與現代間擺盪,談突破桎梏的自由戀愛,組第一線抗爭的勞動聯盟,這些女性的命運最後指向何方?是否會有相同的歸處或去路?本書共收錄六篇當代青年創作者的轉譯故事與七篇日本時代臺灣作家的相關文本,透過敘事的延伸,重新描繪百年前女性的形象與遭遇,一探她們在現代化的時空狹縫中所面臨的幸與不幸。
國立臺灣文學館成立至今超過20年,卻是自百餘年前便矗立在圓環一隅,伴隨島嶼歷經時代的動盪,也默默見證社會的轉變,從外在的建築到內藏的文物,在在足以代表臺灣文學的底蘊與臺灣人的精神。《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與《百年建築.今昔物語》雙套書即分別以臺灣文學館的文物與建築為主題,前者透過35件文物的軼事講述作家與他們經歷過的時代;後者則以4個時期、16位人物的故事細數臺文館建築的歷史。一磚一瓦地堆砌、一筆一畫地刻鏤,透過書寫,將臺灣文學與建築的故事持續傳頌下去。《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臺灣文學的轉譯故事》簡介典藏島與文學的故事,探索臺灣文學藏品無可取代的價值國立臺灣文學館創立至今20年,典藏超過13萬件文學文物,涵蓋作家手稿與書籍、各個年代的報刊雜誌與照片,以及作家所使用的各種器物,每一件藏品都富於歷史意義、學術價值與文化記憶,也都有它值得被訴說與認識的故事,更是臺灣文學百餘年來發展的見證。本書共精選35件館藏文物,以33篇文學轉譯故事搭配百張圖片,分別從「手稿篇」、「書籍篇」、「報刊篇」、「寫真篇」與「器物篇」切入,將透過生動的敘事,娓娓道出每件藏品背後不為人知的精彩故事。《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簡介有空間,就有故事!4個時期,4×4篇人物轉譯故事與珍貴歷史照片是建築的編年史,也是個人的斷代史從政治中心到文學殿堂,跨越百年光陰,在增建、改築、修復的過程中,細數臺文館建築的歷史與生命的溫度。從「臺南州廳」、「空軍供應司令部」、「臺南市政府」到「國立臺灣文學館」,這棟建築歷經歲月洗禮與空間變遷,最終成為我們如今熟悉的樣貌。這是一個新舊混融的建築空間──在地理上,伴隨臺南東西部發展的軌跡,座落於新舊市區開發的中心節點;在歷史上,橫跨日治到戰後,見證政權的更迭與城市的興衰;在文學上,歷經舊文學式微與新文學的萌芽;而在建築上,其本身也由於政治與戰爭等因素,進行過各種維修與整建,形成不同時期各異的姿態。建築的歷史也是人的歷史,而空間本身訴說的就是故事。本書即邀集臺灣文學界的創作者撰寫16篇轉譯故事,著眼百餘年來空間的動態,藉由虛實交錯的手法,爬梳老建築的百年歷史,呈現人與空間的互動,交織出臺南州廳到臺灣文學館的迷人面貌。【4個時期,4×4篇人物故事與歷史照片】◆臺南(州)廳時期(1916─1945)臺南廳長松木茂俊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與近藤十郎裕仁皇太子與歌人國枝龍一臺南州知事一番瀨佳雄◆空軍供應司令部時期(1949─1969)空供部司令魏崇良臺灣第一代舞蹈家林香芸平劇老生謝景莘與天馬平劇隊空軍子弟姚蓬麟◆臺南市政府時期(1969─1997)第一位本土女性建築師與市長夫人王秀蓮第8屆臺南市長蘇南成前《聯合報》府會線記者林建農前臺南市政府民政局專員許瑛峰◆文資中心籌備處與臺文館時期(1997至今)臺文館古蹟修復建築師陳柏森臺文館古蹟修復工務經理黃貴光前臺文館副館長陳昌明臺文館圖書室館員丁千惠
宮脇俊三台灣鐵道經典名作,中文版首度面世! 日本鐵道紀行文學第一人80年代台灣鐵道,全線踏破! 鐵道迷必讀的環島紀行珍貴的第一手文字紀錄上個世紀台灣景物的懷舊剪影戒嚴時期台灣社會的民情映現 非常感謝宮脇先生對台灣鐵路的熱忱,相信這本書的出版會讓老一輩的讀者重溫舊夢,也會讓新生代讀者更了解80年代的火車情景。讓我們一同搭乘這趟屬於宮脇俊三的台灣鐵路之旅,探尋那些隱藏在軌道上的珍貴回憶。(杜微/國營台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宮脇俊三是從鐵道運轉相對可靠穩定的日本來到台灣,因此在旅行中,常常可以看到無法依照他縝密時刻表安排的意外插曲──火車誤點、買不到車票、語言溝通造成的困難,通通寫在書中,而這些,就是他幫台灣在1980年所記錄下的時代片影。(洪致文/師大地理系教授.鐵道研究者) 書中內容能滿足現代鐵道迷的各種懷舊期待,幫助解謎莒光號餐車、對號特快的臥車編組,引領我們見識到糖鐵北港到嘉義的五分仔客車、阿里山林鐵中興號柴油車的運轉英姿,神遊多條現在早已停駛的支線風光,更不能錯過生動地描寫台東線軌距拓寬前「狹狹軌」光華號柴油車的飆速演出。(鄭銘彰/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宮脇俊三是日本鐵道紀行文學的代表性作家,自幼熱愛鐵道,也熱衷鑽研時刻表,除了享受搭火車的樂趣,更樂於挑戰各種路線,憑藉著一股熱情、傻勁與狂氣,完成了許多在別人眼裡看來不可思議的鐵道壯舉。如他曾前後花費三年,完成總計約2萬公里的日本全國鐵道巡禮;也曾特別從北海道「繞遠路」前往鹿兒島,用整整34天完成一段比地球直徑還要長的「單程車票之旅」。 1980年6月,宮脇俊三抵台進行初次海外取材,目的是搭乘台灣鐵路局全線與阿里山森林鐵路。他一方面仔細檢索時刻表,搭遍自強號、莒光號、對號特快、平快車、普通車,甚至體驗了從高雄到台北的臥鋪車,另一方面也領略了有別於日本的乘車情調──油膩的火車便當、單手翻杯蓋的「奉茶」服務、車窗外的檳榔樹和香蕉園、開發中都市近郊的大型水泥廠與新建住宅,以及在他看來總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台灣人。 在高雄的飯店,他遇到了一直想幫他「叫小姐」的值班經理;在花蓮新站前,遇到日語流利、卻擔心他「包車去太魯閣」的承諾會跳票的計程車司機;在糖鐵北港站候車室,遇到了吐出檳榔汁、問他「今上天皇還活著嗎?」的香鋪老闆;在台東的飯店,則遇到了不拘小節的老闆娘,直接要女兒騎摩托車載他去用餐。 來台短短八天,搭乘最愛的火車,最難忘的卻是台灣的人情。台灣的影像從此在宮脇俊三的鐵道紀行中佔有一席之地,他的台灣書寫也成為我們探勘上個世紀鐵道風光、一窺戒嚴時期台灣風貌的最佳途徑。 本書特色.日本鐵道紀行經典名作首次在台翻譯出版。.同步收錄宮脇俊三最先發表的〈台灣鐵路千百公里〉(1980)、後續訪台所撰寫的〈台灣一周兩人三腳〉(1983)與〈台灣一周,全線開通〉(1994)三篇紀行文,完全網羅宮脇俊三的台灣鐵道書寫。.隨書附贈「宮脇俊三台灣紀行旅客列車時刻表1980」別冊,讀者可逐一對照,深入宮脇俊三的台灣鐵道之旅!
典藏島與文學的故事, 探索臺灣文學藏品無可取代的價值 國立臺灣文學館創立至今20年,典藏超過13萬件文學文物,涵蓋作家手稿與書籍、各個年代的報刊雜誌與照片,以及作家所使用的各種器物,每一件藏品都富於歷史意義、學術價值與文化記憶,也都有它值得被訴說與認識的故事,更是臺灣文學百餘年來發展的見證。 本書共精選35件館藏文物,以33篇文學轉譯故事搭配百張圖片,分別從「手稿篇」、「書籍篇」、「報刊篇」、「寫真篇」與「器物篇」切入,將透過生動的敘事,娓娓道出每件藏品背後不為人知的精彩故事。 專文導讀 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誠摯推薦 王惠珍/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王聰威/小說家 呂美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李瑞騰/國立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 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陳萬益/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黃崇凱/小說家 楊佳嫻/作家、學者 楊 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 鄭順聰/作家 (依姓名筆畫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