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叢書 書系 ,共計8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電子書】林布蘭特與聖經:荷蘭黃金時代藝術與宗教的對話

花亦芬  著
三民  出版
2008/11/24 出版

經過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浪潮的衝擊,十七世紀的歐洲開始朝向社會文化多元開放的方向發展。然而,在新的道路未成、舊的蒺藜未除的時代,藝術、宗教與個人都避免不了要面對種種激烈的歷史衝擊,並試著在其中繼續摸索前進。這本結合宗教文化史與藝術史的小書,希望透過林布蘭特這個深富啟發性的個例,帶領讀者深入探討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經歷過宗教改革浪潮的劇烈沖刷,歐洲近現代藝術與宗教如何找到繼續對話的基礎?第二,透過林布蘭特這位創造性格極為強烈的藝術家,檢視「個人」在剛開始走向多元化的歐洲社會文化環境中,必須面對的歷史情境。林布蘭特對藝術創作始終保有真誠與堅持,敢於想像創新與勇於探索真我,這一切都為近現代荷蘭藝術文化的嶄新開創了里程碑。透過林布蘭特,荷蘭社會開始學習瞭解何謂「個人」的主體價值。只有當一個社會願意開始學習尊重、並且接受「個體」存在的差異性;願意肯定、並且欣賞一個真誠的創作主體在自己生命裡坦率揭露的心路歷程,成熟多元的近現代文化才算釘根在可以健康茁壯的堅實土壤上。且讓我們透過這本書的引領,一起走入林布蘭特宗教藝術作品向我們揭示的十七世紀歐洲社會文化。

75 特價22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生津解渴:中國茶葉的全球化

陳慈玉  著
三民  出版
2008/09/01 出版

雖然喝茶的習慣源於中國,但在東方與西方,卻由於本身環境、風俗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飲茶文化。西方是以英國為典型的紅茶文化——飄溢著布爾喬亞氣息,帶著重商主義的色彩。歐洲強權為滿足對紅茶及其佐料的需求,曾不惜伸展帝國主義的魔掌,在當時的「落後」地區製造殖民地,從事商品掠奪和人身買賣。中國茶貿易也在外國市場操控下興發、鼎盛,而終至衰微。中國原是世界首要產茶國,外商來華爭運茶葉,使中國茶貿易蓬勃發展,但在價廉物美的考量下,外商也向印度、錫蘭與日本發展茶栽培業,強使亞洲產茶國發生競爭。中國茶逐步敗下陣來,外國商人也漸漸放棄了中國茶貿易。

75 特價13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解構鄭成功:英雄、神話與形象的歷史

江仁傑  著
三民  出版
2006/04/01 出版

內容簡介 本書不是鄭成功的傳記,也不是「發現」鄭成功的新史實或「創造」新詮釋,而是要去「發掘」人們曾以哪些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他。 他是什麼樣的人物?他是縱橫東亞海上的弄潮兒?反清復明的孤臣孽子?中日混血兒?驅逐西方殖民者的民族英雄?反帝國主義的先鋒?漢人開拓臺灣的始祖?具有奇妙力量的神祇?繼承鄭家海洋勢力的梟雄?西洋人所說的海盜王?割據一方、「分裂中國」的軍閥?臺灣原住民的滔天災難? 由於基層民眾的期盼、文人的感懷、知識份子的熱情,以及政權統治的需要,他的真實經歷,那一丁點的歷史事實,已被種種不同的想像所覆蓋。透過傳奇、神話、祭祀、通俗出版品、政治文宣等等手段,形塑出他的種種形象。其中曲折離奇之處,早已超越了史料的限制。 我們或許很難還原歷史的真實,但卻能追尋形象的歷史,如同追尋神祕河流的支流與源頭。當我們開始追尋,在自覺或不自覺當中,便也同時展開了解構形象的歷程。

75 特價22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佛教與素食

三民  出版
2005/03/21 出版

  一提起佛教,自然就聯想到素食,對中國人而言,所謂的「出家人」就是「吃齋」的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除了濟公等少數傳說中的人物外,「酒肉和尚」一直到現在還是罵人的話。然而,佛教僧侶是否一定得吃素,實際上的情況似乎並非如此;除了中國佛教(以及直接從中國傳入的臺灣佛教)外,其他如藏傳佛教、東南亞一帶的南傳佛教、日本佛教等等,並不忌諱吃葷。  其實,即使是中國佛教,僧侶的全面素食(禁斷酒肉)也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將近五百年以後的事,而一手導演此一佛教史上劃時代事件的關鍵人物則是南北朝時的梁武帝(502-549)。梁武帝的動機何在?此一事件的歷史意義如何?本書將告訴您答案。

75 特價153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女性密碼:女書田野調查日記

三民  出版
2005/03/21 出版

在文化人類的範疇裡,人類學家以自身為工具,去感應學習異文化,所以除了民族誌,研究過程的記錄也是重要文類。本書記錄了筆者由1988年到1990年陸續在湖南省上江墟鄉研究女書的經過,期間居住浦尾、桐口、夏灣三座村落,除女書外,對當時當地的社會組織、村落械鬥、婚喪風俗、經濟文化演變、鄉村節育情況、親身的田野體驗等都有描述。女書只為女性使用,在世界歷史上極為少見。書中除討論筆者對女書的學習與研究,書尾並附有短文數篇,簡介筆者對女書的部分看法。

75 特價22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

林富士  著
三民  出版
2004/06/01 出版

在當代臺灣,我們看到許多宗教團體介入醫院的經營,看到民眾生病時求神也求醫的行為模式,也看到各種「養生」功法的風行。這些,都顯示了醫療和宗教在臺灣社會中糾葛不清的境況。這並不是現代才有的社會現象,而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習性。這種習性的養成,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元第二至第六世紀的中國社會。在當時瘟疫橫行的期間,各個宗教積極以醫療佈教;而「道醫」的出現,更將中國醫學帶入一個新的階段,也帶給漢人社會深遠的影響。金爐煉丹,煉出了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也創造了中國傳統社會特有的道教醫理。從修身道士到救世良醫,從煉丹養生到治病救疾,從調和陰陽的房中術到長生不老、羽化升仙的追求,道教醫學看似神秘,卻是中國人疾病觀與身體觀的重要根源。

75 特價24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說地:中國人認識大地形狀的故事

祝平一  著
三民  出版
2003/08/01 出版

古人總說:「天圓地方」,那麼,中國人是在何時才認知到地球其實是圓的呢?本書追溯了從明末到清中葉「地圓說」傳入中國的歷程,並呈現不同時期地圓爭議如何因各種結構性因素和不同勢力間的較量,而顯示不同的風貌。書中主要討論在跨文化的知識傳播過程中,文化傳統中陌生的概念,如何在新的環境取得合法性的過程,就像地圓說利用了「西學中源」的說法,轉化為中國古已有之的概念,使中國士人願意接受。地圓說的爭議所牽涉的不僅是現象如何解釋,也牽涉到了中國如何在新的世界觀中定位。因為近代中國皇朝及儒士文化消亡的結構性文化變遷所致,地圓說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75 特價111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海客述奇:中國人眼中的維多利亞科學

吳以義  著
三民  出版
2002/11/01 出版

兩次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和西洋算是有了正式的接觸。又十年,有幾個讀書人靜因為種種機緣,或出使或遊歷,或避禍或考察,飄洋過海,而在國外逗留了頗長的時間,對西洋作了較為近切的觀察。他們的見聞,或者可以說是中國了解西洋的第一步。他們所留下記述這些經驗的文字,因為各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不同,常見參差;但其中的種種讚嘆種種困惑,卻是一致地反映出中西文化最初接觸時的複雜情形。 這本小說即利用這些登陸瀛洲的海客的日記,看看他們對維多利亞科學觀念和技術成就的反應,看看科學技術從一個文化到另一個文化認知結構完全不同的文化的傳播過程。主要是描述,間有感慨;雖是談一百二十年前的事,但對今時今地亦有深切的意義。

75 特價16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