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經典專題,原刊於2018年8月號~12月號(394~398期)的「穿越時光見到你」,展現了宏大的世代對話企圖,邀請出生於1980、1990年代的作者,使用「文訊・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館藏,以不設限的文類創作,揣想前人、書寫故事,與台灣文學前輩對話。此次正式集結出版,再現青年世代作家與經典作家作品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文章作者(新世代作家)/致敬對象(前輩作家): 利文祺/陳虛谷 朱宥勳/張道藩 徐禎苓/王白淵 徐珮芬/謝春木 熊一蘋/郭秋生 謝宜安/王夢鷗 楊 婕/沉 櫻 陳柏言/吳漫沙 楚 然/廖漢臣 馬翊航/孫 陵 謝宜安/魏子雲 神 神/子 于 鍾秩維/周金波 馬翊航/紀 剛 楊双子/楊千鶴 陳令洋/羊令野 陳令洋/葉 泥 莊子軒/方 思 徐珮芬/夏 菁 蕭鈞毅/張彥勳 楊富閔/潘 壘 李奕樵/田 原 林立青/張拓蕪 翁智琦/童 真 徐禎苓/張漱菡 李奕樵/大 荒 廖宏霖/貢 敏 蔡旻軒/吳望堯 莊子軒/張 放 陳柏言/顏元叔 利文祺/水 晶 朱宥勳/尉天驄 蔡旻軒/唐文標 林立青/杏林子 蕭鈞毅/蔡源煌 廖宏霖/黃 凡
《文訊》1983年創刊始,即設置書評專欄,四十年來積攢下兩千多篇評論,無形中紀錄了台灣資深出版社的定位及貢獻,也完備「作者─出版─讀者─評論」這條生態鍊。此次選集,是用書與書評的方式記憶時代,透過論者與作者、讀者間的種種商榷、提問、指教、期許,帶給作品更多衍繹的可能。當中可以看見燦爛花火,也可以見證某些宏偉建築的第一塊地基。
《文訊》經典專題結集,原刊於2013年2月號~3月號(328~329期)的「我們這一代的文藝青年」,邀請不同世代作家書寫,早至四○年代的文學初啟蒙,到二十一世紀初的文友結社,呈現81位作家的青春憶語,看他們如何從文學走向世界。 參與的81位作家: 師 範 廖清秀 樂茝軍 辛 鬱 郭 楓 邵 僩 趙天儀 趙淑敏 黃永武 桑品載 林錫嘉 丘秀芷 劉靜娟 王潤華 周志文 亮 軒 陳慧樺 楊小雲 喬 林 吳 晟 吳敏顯 汪啟疆 尹 玲 喻麗清 鍾 玲 曾西霸 李 黎 心 岱 葉言都 蘇紹連 王 岫 廖玉蕙 古蒙仁 陳義芝 渡 也 履 彊 方 明 鄭如晴 向 陽 王幼華 林宜澐 方 梓 路寒袖 廖振富 陳克華 章 緣 郭強生 楊 明 李進文 凌 煙 鍾文音 吳鈞堯 鄒敦怜 潘弘輝 可樂王 向鴻全 王聰威 徐國能 張亦絢 張輝誠 丁威仁 凌性傑 許榮哲 謝鴻文 李長青 張耀仁 凌明玉 陳思宏 楊宗翰 楊美紅 廖之韻 鯨向海 林婉瑜 徐嘉澤 劉亮延 葉覓覓 古 嘉 曾琮琇 黃信恩 李時雍 羅毓嘉
當人們離開世界,都會為天上添一顆星,不同的是,作家們在地上留下了作品,同樣發出熠熠光芒。《文訊》「銀光副刊」自2009年創立,讓65歲以上老作家自由揮灑彩筆,14年累積的稿件數量驚人。此次挑選辭世的64家作品,是詩、散文、小說的百寶箱,珠玉瑩瑩,邀您共品賞。 詩輯26家: 一 信 丁 潁 方 艮 余光中 杜潘芳格 辛 鬱 周夢蝶 岩 上 林佛兒 林 梵 洛 夫 夏 菁 張 健 莊伯林 陳千武 麥 穗 童佑華 楊震夷 楊 濤 管 管 蓉 子 趙天儀 謝 馨 鍾鼎文 藍 雲 羅 門 散文輯28家: 子 敏 丹 扉 王明書 王牧之 王家誠 何偉康 秀 陶 季 薇 林莊生 芯 心 邵 僴 姚宜瑛 秦 嶽 張拓蕪 曹又方 梁丹丰 莊 因 郭良蕙 陳司亞 陳冠學 傅林統 喻麗清 景 翔 童 真 楊念慈 趙玉明 趙 雲 謝輝煌 小說輯10家 王令嫻 段彩華 師 範 高鳳池 張 放 畢 璞 郭嗣汾 黃美之 廖清秀 鄭清文
本書由江林信、江寶釵、何義麟、李志銘、河原功、林以衡、姚榮松、柯喬文、柯榮三、許旭輝、張文薰、黃文車、黃英哲、黃美娥、楊永智、楊儒賓、蔡盛琦、蘇全正等學者,透過閱覽、研究蘭記書局家族保留的珍貴史料,進一步的整理、分析及討論後,分別自台灣出版史上的軌跡、漢文化的傳續、出版品的流通與影響、經營理念、蒐藏畫作評析等面向闡述撰文;亦有創辦人黃茂盛的傳略、對接棒經營者黃陳瑞珠的追憶訪談、採訪當地耆老對蘭記書局的憶述、蘭記書局大事年表、現存蘭記圖書目錄分類整理等,以及新增的對蘭記書局第二代、第三代家族成員的採訪,足可以見證蘭記書局的多元風貌,同時也展現當時社會變遷及人文景觀,並更確立蘭記於台灣出版史上的定位及貢獻。
《青春悲懷》為汪其楣創作劇本,再度以愛滋為主題,卻用她最熟悉也最擅長的舞台劇形式,給不想忘記的、或仍在承受壓力的故事主角們,一個說出心語的完整舞台。 戴著面具的用藥人, 身懷祕密的轉學生, 為自己縫紀念被單的同志, 尋找性與愛的「普通人」, 外配在台灣的打拚與戀情, 愛滋三十年來的戰役與進展, 這個戲是屬於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個人的,重點不是疾病,而是人情與人性,也是台灣的社會真實,充滿了我們熟悉又在意的生命。 「世界有事,心中有人,我們書寫、閱讀,我們對話、敷演。就是一種行動的開始。」
《大陸期刊文學獎獲獎作品選集》選錄中國大陸知名文學期刊《人民文學》、《江南》、《作品》、《當代》、《詩刊》所舉辦的文學獎得獎作品,包含詩、散文與小說三類。文學獎得主為青壯世代的作家群,他們的創作主題,流露出深刻的個人情感與觀察,飽含對當代文學現況、文化視野、社會環境的關懷。 文學期刊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幕後推手,設置文學獎項,鼓勵有志者投入創作,在網路數位化的時代堅守文字的力量,為讀者帶來豐富的文學饗宴。
本書收錄原發表於《文訊》雜誌上的「資深人文出版社」系列報導及專題文章,介紹成立時間超過30年的人文出版社18家,以及70、80年代的書市、書展, 逐一深入探勘其發展與現況,對較早時期的人文出版境況有更具體的全面性掌握,期能對台灣的文化出版,建構起更完整而動態的紀錄。 18家人文出版社: 文星(書店、出版與雜誌) 《大學雜誌》與環宇出版社 水牛出版社 里仁書局 雄獅圖書公司 正中書局 麗文文化事業機構 春暉出版社 遠東圖書公司 大安出版社 允晨文化公司 前衛出版社 國語日報 出版家與《愛書人》 瑞成書局 第一出版社 仙人掌出版社 星光出版社 中國書城與國際學舍全國書展
對我的詩,請讀者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待。我說反話,繞圈子說無關緊要的話,然而,我的內心仍然是熾熱的,在那個時代,挽救我的是一些不太集中,也不太癡迷的愛。我愛著,才確知自己存在。而那些愛,又不夠完整,所以也並不吸引人。但那是真實的我,我把它坦露出來,是耶?非耶?也就管不了那麼多了。 ──楚戈 楚戈進入台灣文壇,一開始便以詩人身分著稱,他曾說:「一張小紙條,隨處就能創作。」他說,那是年輕時唯一懂得拯救自己的方法,可以把痛苦和人生的晦暗隱含其中,然後帶著陽光的笑容面對別人。 詩在那時拯救了迷惘的楚戈,和他結下了不解之緣,雖然他日後行走至寫作、繪畫、古美術研究等不同的道路上,但楚戈一生可以說從未脫離過詩的氛圍,他所交往密切的知心好友,如楚風、鄭愁予、許世旭、商禽、辛鬱、向明、古月等,幾乎都是詩人。 詩友們請他為詩集畫插畫,他來者不拒,他說這是他一種讀詩的方法,他這個詩界的逃兵,用別的媒材彌補了他對文學迷戀而遺憾的夢,用另一種形式延續自己的詩魂,參與現代詩的發展。 在楚戈自己的畫中他也愛題上現代詩,像鄭愁予的詩句「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幾乎成了他無數畫梅畫作中的名言。 本書的出版,蒐集了楚戈一生所創作的詩作,是想為楚戈留下在詩壇行走過的足跡,因為楚戈的詩齡,雖然短暫,卻是如此的燦爛。 本書收錄楚戈自民國44年以來所創作的現代詩,依年代分為三輯,輯一「往日的路」收錄民國44至53年發表於《公論報‧藍星週刊》、《今日新詩》、《藍星詩頁》、《文藝》等刊物上的詩作,輯二「青菓」收錄民國55年出版的詩集《青菓》中的詩作,輯三「散步的山巒」收錄民國73年出版的詩集《散步的山巒》中的詩作,輯四附錄〈古物出土記〉有楚戈自述寫詩的心路歷程及〈楚戈現代詩創作目錄〉,全書並有楚戈所繪之畫作及插圖八十多幅。 正文前並有四篇序文:鄭愁予〈花序之序──花有序乃播下美的嬰孩〉、陳芳明〈他的線條詩──閱讀楚戈〉、白靈〈玩到極限──汨羅之子楚戈詩全集初讀〉、陶幼春〈為楚戈圓一個詩的夢〉。
戴國煇教授畢生奉獻於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旅日40年間,以敏銳的眼光與奮力不懈的態度,觀察並記錄著故鄉歷史的發展,他不只是一位台灣近現代史研究者,也是參與者和見證人。戴國煇教授的視野遼闊,涉獵史學、經濟、政治與國際關係等研究,著述甚豐,更是遠近皆羡的台灣史史料收藏家。 2011年4月15日適逢戴國煇教授80歲冥誕,為見證其學術成就,舉行「戴國煇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台灣、日本、中國大陸、馬來西亞等國內外學者發表論文,針對戴教授畢生專論的各個領域,以及其人格風範進行討論。本書收錄會議論文17篇、論文講評、專題演講、會議側記等,為此次研討會留下完整紀錄。
小說家陳映真從1959年9月在《筆匯》發表〈麵攤〉,半世紀以來,創作出多部充滿人道關懷的作品如《將軍族》、《華盛頓大樓》、《忠孝公園》等,獲得評論界高度推崇,譽為台灣文學經典。陳映真不僅在台灣文學上占有一席之地,參與《筆匯》、《文季》等重要文藝刊物;他創辦的《人間》雜誌,以關懷邊緣族群、提出社會批判為宗旨,開啟紀實報導與影像敘事的先河,激起1980年代的台灣社會關注這些來自底層的故事。為向陳映真致敬,由學界與文化界人士協力發起的「陳映真創作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9月26、27日於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辦,是台灣首度為陳映真舉辦大型討論會,邀請來自台、港、中、日、韓,關心、專研陳映真創作的重要學者匯聚一堂,以陳映真的小說觀、社會思想、對台灣文學史以及東亞、第三世界的影響等抒發議論;並安排兩場座談會,分別為「陳映真與知識分子的人道關懷」、「擁抱一切良善與罪惡——陳映真的文學世界」,參與者或為陳映真老友,或在文學與文化、社會運動方面各有關懷。本書收錄會議中發表的15篇論文、論文講評,並附錄兩場座談會紀錄、會議側記等,為此次研討會留下完整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