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自由主義化的政經條件下,不同性別、世代及年齡者,會如何重新去界定性、性別與性別認同?本書並非是要探究女性認同與不平等結構的問題,而是探討一般人在追求個人整全性自我的過程中,如何透過對性別實踐在不同的時空脈絡中的改變,來摸索當代主體打造的計劃之可能性。 本書透過民族誌個案的分析,來詮釋不同世代的男性、女性,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區辨出不同意義的性、愛、與性別;並且說明他們如何透過各種性別實踐,在當代資本主義所形塑的生活世界中,找到安身處世的空間,並將變動不安、對立矛盾的情境,轉化為繼續重整生命的條件。
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 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臺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新自由主義又稱金融資本主義,因為金融經濟主要制度與機制的運作,以及資本新分類的浮現與流通,往往滲透到社會文化各個層面,成為其轉變背後的動力。這不僅造成社會文化現象的金融化趨勢,使具有自我認同與主體性的工作取代勞動,更塑造出新的人觀、主體性、知識及認識世界方式,同時,它更促使超越既有族群、民族國家以及社會文化等界線的新秩序逐漸浮現。
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 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臺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這世紀以來,由於新自由主義化的前提--網際網路、交通及溝通工具的快速發展,使得人、物、資金、資訊的流通加速,造成既有社會組織的沒落,以及個人先於群體的存在。這導致地方社會的沒落與解體。 但另一方面,透過人、地、物、事的互動過程,當代人往往建立了多重的社群性(sociality)群體。 這種立基在個人基礎上的流動、多重而不穩定的群體,之所以可以成為地方認同的對象,往往來自成員共同的社會想像,以及納入更大的區域體系、乃至於全球金融市場的再結構,所帶來了文化再創造,使其區域性的活動群體有了共同的社會想像之文化基礎而成了地方認同的對象。 當然,這發展往往會造成多重的新地方認同及地方形成的個人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