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哲學大師風範!三史釋今古 六書紀貞元 四覺解人生馮友蘭先生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哲學家,他的經歷與著述體現了近現代中國「傳統與現代」的交融與衝突。藉由14位當代哲學系學者與其弟子―孔繁、王仁宇、牟鍾鑒、余敦康、徐愃、陳來、陳徒手、陳戰國、陳曉平、單純、馮鍾璞、翟志成、聞黎明與蒙培元等人,對馮友蘭的回憶所撰寫的文字,及歷史事件的親歷者之述憶。讓一代哲學大師的真實風貌與人生思考,留在歷史的長河裡。
曾國藩畢生以「禮學」為本,奉行「中庸」精神,剛柔互用,謹慎自持,力行以身化人。為官則致力經世之學,以天下百姓為念,講求「公」、「誠」的精神教育,以儒家治軍,使湘軍成為「有主義的軍隊」,威震天下。他的眼光以世界為格局,守舊與革新並行,既倡導傳統禮教,同時開辦洋務,帶領中國走出順應世界潮流的第一步。他的人格風範與修身治國之道,啟發後代無數能人志士,從梁啟超、黃興到毛澤東、蔣介石,無不受其影響。本書特色山縣寒儒守一經,出山姓氏各芳馨,要令天下銷兵氣,爭說湘中聚德星。舊雨三年精化碧,孤鐙五夜眼常清,書生自有平成量,地脈何曾獨效靈。曾國藩(1811-1872年)為晚清至近代史上,影響中國至深的人物。其一生與湘軍的淵源極深。處於歷史上內憂外患最急遽的時代,卻器識過人。當湘鄂江皖軍務棘手之際,其倡練水師,矢志滅賊。面對長期的內戰及如海鯨波山洶洶而來的帝國主義,他處變不驚,堅忍卓絕。不論在京官時期或辦團時代,都是強矯一流的人物。他的生平修養皆由學問而來。本書從曾國藩之詩文、書牘、日記、奏諭等「真實的讀本」裡,將其一生學業之典型、救世圖國之宏願,在文墨紙卷間一一細說重頭,紹其徽志。處世的智慧?敬、恕、公、誠以敬恕為養心之要,以公誠為處世之訣。對於軟熟和同不黑不白的寬厚論說,痛恨刺骨。中庸思想,剛柔並濟其思想一宗孔子的中庸之道,經世之學,合道文而為一,剛柔並濟,老墨並用。
自先秦諸子澎湃的人文思潮以來,道家思想對於人生命處境的關注,不自抑的流露著人文情懷;在每個千差萬別的個體中,以千姿百態相互含攝、會通,尋求相尊相蘊的齊物精神、大鵬展翅的智慧哲思。尼采使人積極,莊子使人開闊,他們都熱愛生命,為生命謳歌,是引領作者進入哲學領域的二道光輝。並由此而起展開東西方哲思的交鋒對談。本書特色彙集了1995~2011年間,國際學術會議裡關於「道家思想」的重要討論。作者首次將自己對於時代的感受置入於詮釋之中,從道家思路審視現實世界。
這部書是一部最有趣味的醫學小史,作者領著我們去看人體結構的知識(解剖學)和人體機能的知識(生理學)的發達史,去看人類對於病人的態度的演變史,去看人類對於病的觀念的演變史,去看病理學逐漸演變進步的歷史,去看人們診斷疾病、治療疾病、預防疾病的學間技術逐漸進步的歷史,每一門學問、每一種技術、每一個重要理論各有發展的過程,那就是它的歷史。這種種發展過程,合起來就成了醫學史的全部。這部書不僅是一部通俗的醫學史,也是一部最有趣味的醫學常識教科書。它是一部用歷史眼光寫的醫學通論,它的範圍包括醫學的全部——從解剖學說到顯微解剖學、體組織學、胚胎學、比較解剖學、部位解剖學;從生理學說到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神經系統生理學;從心理學說到佛洛特(Frend)一派的心理分析,更說到作者最期望發達的「醫學的人類學」;從疾病說到病理學的各個部分,說到病因學、病理解剖學、病原學,說到細菌學與免疫性,說到疾病的分類;從各種的治療說到各種的預防,從內科說到外科手術,從預防說到公共衛生;最後說到醫生,從上古醫生的地位說到現代醫生應有的道德理想。
★羅家倫在抗戰期間,在中大校園連續發表了十六次演講,大氣磅礡,後來集結成為《新人生觀》,激勵了無數青年奮發圖強,公認為是抗戰中最有影響力的不朽勵志作品! 在這個舊道德標準已經動搖的時代,建立新人生觀,更有重要的意義和使命。我們要趕著每一個變動,增加自己的生存力量。新的人生哲學不是專講「應該」,而是要講「不行」;不專恃權威或傳統,乃要以理智來審查現實的要求和生存的條件;不專講良心良知,而講整個人生及其性格風的養成,並從經歷和習慣中樹立其理想的生活。所以新的人生觀是動的人生觀,是創造的人生觀,也是大我的人生觀。本書特色 羅家倫在抗戰期間,在中大校園連續發表了十六次演講,大氣磅礡,後來集結成為《新人生觀》,激勵了無數青年奮發圖強,公認為是抗戰中最有影響力的不朽勵志作品!
★羅家倫在抗戰期間,在中大校園連續發表了十六次演講,大氣磅礡,後來集結成為《新人生觀》,激勵了無數青年奮發圖強,公認為是抗戰中最有影響力的不朽勵志作品! 在這個舊道德標準已經動搖的時代,建立新人生觀,更有重要的意義和使命。我們要趕著每一個變動,增加自己的生存力量。新的人生哲學不是專講「應該」,而是要講「不行」;不專恃權威或傳統,乃要以理智來審查現實的要求和生存的條件;不專講良心良知,而講整個人生及其性格風的養成,並從經歷和習慣中樹立其理想的生活。所以新的人生觀是動的人生觀,是創造的人生觀,也是大我的人生觀。本書特色 羅家倫在抗戰期間,在中大校園連續發表了十六次演講,大氣磅礡,後來集結成為《新人生觀》,激勵了無數青年奮發圖強,公認為是抗戰中最有影響力的不朽勵志作品!
藝術的創造,是藝術家的事藝術的欣賞,是一般群眾的事但 藝術的批評,則是美學家的事關於藝術之現實方面的剖析與評論,關於藝術之理論方面的介紹與推薦,挑一些具有永恆價值的學說出來,和讀者分享。本書內容一是關於藝術之現實方面的剖析與評論,二是關於藝術之理論方面的介紹與推薦,三為西洋美學經典思想之中譯選粹。全書涉及西洋美學經典思想、中國水墨意境的美學探討及台灣當代藝術評論。
本書主要內容為〈錢穆賓四先生行誼述略〉與〈從師問學六十年〉兩篇文章。前者以錢先生自撰《八十憶雙親》與《師友雜憶》為素材,稍加增補,參以作者對於先生治學之認識,貫串述之,以見先生治學意趣與人生境界。後者所述師長雖不只錢先生一人,但主要內容,係作者自述五十年來接受錢先生教誨薰陶之經過,撮錄不少錢先生談話與信札,內容精要,多為先生述作所未及者。文中亦帶敘錢先生與作者師生情誼,並時見作者人生意境與為學旨趣。 故本書既是錢先生傳敘,也是作者治學回憶錄,可和作者前作《治史答問》、《治史經驗談》合看。
清代是中國學術思想上一個獨特的學術環境。啟蒙運動、經學注疏、金石、校勘、輯佚工作、今古文之辯,提供了在政治上無法獻力的知識份子,一個豐富且具科學精神的學術舞台,這種官民致力於學術運動的精神,將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帶領至輝煌的境地。本書是第一部對清代學術作系統考察的著述,從史、文、哲及自然科學多方面,全面而詳盡地闡述當中盛衰起落、新舊思潮及主要人物,讓我們暸解清代在學術上今古齊鳴、融合中西思潮的盛況,與其政治及民間的社會思潮環環相繫。
本書為作者就其四十餘年研究中國歷史的實際經驗現身說法,以供青年史學工作者之參考。全書分為九篇,內容涉及基本方法、具體規律、論題選擇、論著標準及論文寫作諸問題,最後兩篇談努力途徑與生活修養,尤為作者特所致意,以為欲求在學術上有真實成就之最基本功夫。綜觀全書大意:研究工作要堅持原則,而適應靈活,問題從廣面探討,不作孤立一點之研究,功夫自基本處做起,以拙慢為巧捷,著作以充實為基礎,以光輝為指歸。是故,本書乃一部與史學方法有關之書,然其蹊徑與一般講史方法論者完全不同。本書特色 蹊徑異於一般史學方法,從基本方法、具體規律到論文寫作等問題,至治史大意,精神等依歸,讓有志史學者能夠全盤且深入了解作者的治史方法。
本書為作者就其四十餘年研究中國歷史的實際經驗現身說法,以供青年史學工作者之參考。全書分為九篇,內容涉及基本方法、具體規律、論題選擇、論著標準及論文寫作諸問題,最後兩篇談努力途徑與生活修養,尤為作者特所致意,以為欲求在學術上有真實成就之最基本功夫。綜觀全書大意:研究工作要堅持原則,而適應靈活,問題從廣面探討,不作孤立一點之研究,功夫自基本處做起,以拙慢為巧捷,著作以充實為基礎,以光輝為指歸。是故,本書乃一部與史學方法有關之書,然其蹊徑與一般講史方法論者完全不同。本書特色 蹊徑異於一般史學方法,從基本方法、具體規律到論文寫作等問題,至治史大意,精神等依歸,讓有志史學者能夠全盤且深入了解作者的治史方法。
此書共錄短文二十一篇內容,包括作者求學治史之歷程,與對於治史的一些意見而為作者前此出版之「治史經驗談」所未涉及或已涉及而未詳述者。就中第「拾柒」、「拾捌」兩篇談到已謝世的三位前輩史學家,實亦見作者治史之意趣。故此書實猶「治史經驗談」之續篇,惟以答問方式出之耳,可供參看。
★本書作者深度探訪劍橋大學,帶領讀者體驗劍橋歷史與文化的厚度。劍橋什麼事都講傳統,但劍橋的傳統永遠容忍,甚至鼓勵新的嘗試。 英國劍橋大學是十三世紀以來,最能保有古典神貌與傳統的大學,在其巍巍建築、無數尖塔的樓閣裡,蘊藏著歷史與文化的厚度。牛頓、達爾文、培根、凱因斯、懷海德、羅素、維根斯坦、拜侖、史賓塞、米爾頓這些名字在物理學、生物學、醫學、經濟學、哲學上,不是巨手開鑿新紀元,便是在知識中豎起了里程碑,甚至是詩國的桂冠和驕子。他們都出自劍橋,在這裡流下了音貌,留下了謎樣的故事與傳奇。在劍橋大學將近一年的訪問學人,作者由劍河兩岸的中古學院談起,為劍橋大學裡學院的傳奇故事、學術制度及其迷人的幽祕清靈之景作一番巡禮,為劍橋大學烙下了深刻亙常的人文印記。
★本書作者深度探訪劍橋大學,帶領讀者體驗劍橋歷史與文化的厚度。劍橋什麼事都講傳統,但劍橋的傳統永遠容忍,甚至鼓勵新的嘗試。 英國劍橋大學是十三世紀以來,最能保有古典神貌與傳統的大學,在其巍巍建築、無數尖塔的樓閣裡,蘊藏著歷史與文化的厚度。牛頓、達爾文、培根、凱因斯、懷海德、羅素、維根斯坦、拜侖、史賓塞、米爾頓這些名字在物理學、生物學、醫學、經濟學、哲學上,不是巨手開鑿新紀元,便是在知識中豎起了里程碑,甚至是詩國的桂冠和驕子。他們都出自劍橋,在這裡流下了音貌,留下了謎樣的故事與傳奇。在劍橋大學將近一年的訪問學人,作者由劍河兩岸的中古學院談起,為劍橋大學裡學院的傳奇故事、學術制度及其迷人的幽祕清靈之景作一番巡禮,為劍橋大學烙下了深刻亙常的人文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