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世界魔咒 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進步神速,資訊科技、生物科技、材料科技、工程科技、農業科技...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這些都使得人類對於一個建立在科技之上的「新社會」的來臨,帶著許多期盼,可是,如果這個科技的新社會沒有人文精神的支持,那麼,它也可能帶來新的魔咒,造成經濟方面惡性競爭的失控、環境的污染、生態的失衡、人際關係的疏離等等。所以這個新社會一方面需要科技的進步和人性的需要相配合,另一方面也需要人在其中灌注人文精神,才能夠把科技世界建構成一個符合人性尊嚴的世界。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討論科技哲學與文化哲學交界問題的著作,採取作者本人的對比哲學觀點,研究科技對文化的衝擊,集中在科技與人文、西方近現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係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本書對科技與文化給予明確的界定,並詳論現代科技對於倫理、藝術、宗教的影響,考察科技的人文意義與中華文化的展望,是關心科技與文化發展,留意科技與人文互動與通識教育的人士必讀之書。 作者簡介 沈清松,台灣雲林縣人,出生於一九四九年,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哲學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碩士、國家發展研究碩士,魯汶大朵哲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法國巴黎大學高等社會科學院客座研究員...等,現任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國學會理事長,國際哲學與價值研究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現代哲學論衡》、《為現代文化把脈》、《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等。
本書是美國知名哲學家馬克林教授(Prof. George McLean)晚近的精心之作,全書以人的「位格」(person)為基礎,視現代化作為人格成長的全新領域,並汲取傳統與現代的中西哲學資源,以深入的哲學視野,正確的判斷力,展開一現代價值觀與社會倫理的整體相,在嚴格的哲學論證中,顯示一種開放的人文主義情懷。
本書是作者從生物學的角度,就電腦、微生物、語言、音樂、死亡、昆蟲等題目抒發所思所感的29篇隨筆小品,通過這些文章,作者透露出一個極富啟發性的主題:萬物都是複雜地相互依存的,我們過去做夢也沒有想到我們今天和自然的瓜葛竟然如此變本加厲地糾纏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