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商變成產品在網路上架,你肯花多少錢買? 世界強權美、英、法、中國 正暗自研究卻不明說的秘密! 歷經工業革命、數位革命、生物演化論之後, 顛覆人類未來的「智力革命」悄然逼近…… 史無前例的天才冒險!紐時暢銷作家親身上陣, 改造自己智商超越百萬人,擠進「門薩高智商」俱樂部 電刺激「腦前顳葉」,能改善學生成績? 「聰明藥」可提升腦效能,沒後遺症嗎? 從小聽莫札特樂曲,孩子更聰明? 一顆藥丸或一道電流,無副作用,卻能助你在人生關鍵時刻勝出,你會拒絕? ★高智商=成功捷徑,後天能改造嗎? 電影《藥命效應》中,主人公透過藥物獲得非比尋常的能力;小說《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有心智障礙的主角透過腦部手術提升認知能力……這些都不是虛構的科幻故事。現實中,或因事故、手術、藥物甚至電流刺激,而改變人生的案例比比皆是。 《衛報》及《自然》期刊記者,也是本書作者的大衛‧亞當認為「智力不該是無法改變的特質,如果你的天賦較差,難道不能用科技,縮短與少數幸運兒的差距嗎?」因而決定以身試法,藉由藥物和電流刺激提升智力,最終竟如願進入高智商門薩俱樂部。 然而,如此靠外力獲得高智商,這種讓腦子「嗑藥」的方式公平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神經科學將突破人類天生遺傳的限制,也將徹底顛覆人類的未來。 ★當智力革命來臨,想要哪種「天分」,任君挑選! 看一眼,就畫出整座城市素描的天才畫家;無須計算,答案自動浮現腦中的數學能力;能看穿整場球路的頂尖運動員;聽一次,就能彈出整曲的鋼琴家……,這些能力其實人人都有潛能達到,差別只在於能否找到正確的「開關」。 科學家透過「神經促進」技術介入、改善,甚至刺激大腦不同區塊的能力;電競玩家以「DIY電流裝置」提升反應速度……種種努力,都是為了贏得更好的人生或成就,而開啟智力基因,似乎就是最佳捷徑。 ★天才或許難複製,智能卻可靠加工提升! 當達爾文提出「演化論」後,西方世界便展開以各種名目提高國民智力的行動,IQ測驗應運而生,就連愛因斯坦的大腦,都躲不過死後被切割成兩百多塊的命運,只為了科學家渴求找到開啟人類未知智能的方法。到了二十一世紀,當比爾‧蓋茲於中國深圳,感嘆基因科技進步到足以讓父母選擇想要下一代時,各大強權也不遑多讓地競逐促進智力大賽。 《智力革命》將帶你探索「認知提升」這個全新領域,同時探討各種科學、道德相關的議題,調查所謂人類智力的概念。研究智力究竟是什麼,以及如何被改變──不管你喜不喜歡,改變的時刻已到來。 本書特色 ★《衛報》暨《自然》期刊記者,靠「外力」挑戰進入天才俱樂部的冒險! ★認知提升技術,人類潛能不再受遺傳與環境限制。 ★豐富精彩案例,神經科學將成破除社會階級的力量。
美中貿易戰,股票債市引爆泡沫危機,散戶如何保本!? 七年循環的經濟大衰退,將讓股市崩跌三成!投資人何去何從? 看懂「巴菲特決策公式」,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掌握獲利關鍵! 榮登《今日美國》暢銷書,美國Amazon五星好評! 卡債纏身、倒債七年的好萊塢窮小子 翻身成全美評價最高的貴金屬投顧公司創辦人 他用親身經驗,揭露華爾街不想讓你知道的致富祕密! ★掌握「巴菲特決策公式」,不當「最後的傻瓜」 若你是「長期買進持有」的股市投資人,你一定知道成功投資的關鍵,在於估算買進資產的價值。若買進資產的價值受到「低估」,那它的長期表現會非常出色。反之,價值若被「高估」,長期收益就會十分微薄。但是,我們該怎麼評估價值呢?頂尖投資專家亞當‧巴拉塔將在本書中為你完整揭露多種價值估算的公式!包括備受股神信賴的「巴菲特指標」,以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所提出的「週期調整本益比」(席勒CAPE)。 近年來,美股的巴菲特指標始終在115%之上,幾度超過145%。種種跡象都已表明,全球股市即將面臨一段痛苦的調整。若你還在等著未來找到人買去你手中持股,你或許要先確定市場上還有沒有傻瓜?否則你可能會因為等得太久,自己成了最後的傻瓜。 ★當ETF也無法保證獲利時,投資人何去何從? 這幾年來,指數投資(ETF)在市場上廣受歡迎,被視為散戶投資首選。確實,指數型基金是比較適合普通人的投資方式。然而,面對全球經濟局勢的季節調整,緊跟大盤不再能保證你拿到理想獲利。成功預言次貸危機的傳奇投資人傑瑞米.格雷森(Jeremy Grantham)就預測:未來20年,美股實際回報率將減至平均2~3%。更有專家指出:指數投資將是戳破如今泡沫經濟的那根針!太多投資人持有被動式指數基金了,他們不再只是緊跟大盤,反倒成了能撼動大盤的巨獸。 以標普500為例,被稱為「尖牙股」(FAANG)的Facebook、Amazon、Apple、Netflix、Google,五家公司就占據標普500指數的10.6%。一旦遭遇強大賣壓,這些市場龍頭也會摔得最慘。2017年8月20日,當整體指數僅下跌1.5%時,「尖牙股」卻在一天內暴跌5%。隨著接下來市場利率調整與熊市的到來,ETF只會加劇股市下跌所帶來的痛苦。 ★萬物皆泡沫,什麼才是不敗的投資選擇? 聯準會降息風聲不斷,如今他們進行的不再是量化寬鬆,而是量化緊縮。正如量化寬鬆能使股市節節高升,量化緊縮則可能使股市崩跌。各國債務爆量產生的泡沫,使金融資產長期處於高點,最終帶來了「萬物皆泡沫」(Everything Bubble)。這就類似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時的情況,那些遵循華爾街之道的人,也就是在房地產泡沫破裂時還維持大量投資的人,他們手中投資組合的價值將面臨暴跌。經濟繁榮時,保持大量投資是很好的策略。但在經濟衰退時,大量投資將會是災難。 在這個「萬物皆泡沫」、道瓊指數未來十年可能負成長的時代,投資人還有什麼選擇?作者亞當‧巴拉塔將在書中針對美國股市、債券、指數、貴金屬與數位貨幣等,一一深入剖析,為你揭露未來十年的最佳投資選擇! 本書特色 ★股神華倫‧巴菲特獲利、避險的決策公式,完整揭露!讓你輕鬆看懂進出場的最佳時機! ★剖析資本社會的債務經濟模式,帶你看清經濟蓬勃發展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凶險暗潮。 ★股票、ETF、債券、貴金屬、數位貨幣,各類投資標的趨勢解析,規劃出最佳投資組合!
為謀生而習慣苦役, 未來只會一步步逼近貧窮與匱乏。 現代工作「十災」,你的職位符合幾樣? 當過勞成常態,要尋求突破?還是繼續得過且過? 5面向╳20大關鍵問答╳6項量表 精準剖析你的工作值不值,有沒有未來? ★如果工作是必要之惡,該如何擺脫厭世感? 工作,基本上就是一種受制人的活動:為了別人努力付出,要做什麼也是聽憑安排。 讓我們放棄內心質疑,不由自主受到約束。 但是,工作也是一種富含各種報酬的活動:自我實現、提高自尊、人際關係……。 對經濟學家來說,工作是一種相對於善的惡,卻也是影響人生幸福與否的關鍵。 問題在於,我們該如何將工作變成追求個人幸福的方法。 ►►為什麼要工作? ►►意義在哪裡? ►►你滿意自己的職位嗎? 如果你也曾為此困擾,不妨讓經濟學家為你解答! 透過書中提供的工具,幫你找出妨礙人生的關鍵問題,以及如何去化解、如何選擇。 該辭職?還是嘗試改變現有工作?然後,將工作帶來的絕望感,轉變成積極的正向動力。 ★5大面向、20大項關鍵提問,找到職場與人生的幸福感! 杜爾哥獎最佳金融經濟類得主──米凱•蒙戈,透過20大項關鍵提問,為你釐清職涯的5大面向:「現狀」、「職位契合度」、「何謂好工作」、「職場趨勢」、「找到未來方向」。此外,作者更於每一章的最後,針對工作人與管理者提出個別叩問,並且利用6項量表,幫你準確評估與職位的契合度。 》》給工作人的「幸福工作叩問」 ‧不敢辭職,是因為離不開舒適圈? ‧你覺得自己在做「狗屁工作」嗎? ‧如果中了樂透,你還會繼續工作? ‧你的職位能帶來成就感嗎? ‧被迫失業時,你有能力找到更好的工作嗎? 》》給領導人的「管理者提問」 ‧你是否讓下屬因工作傷害健康? ‧你有幫助下屬發揮個人潛能嗎? ‧你和下屬是臭味相投或是互補? ‧你了解下屬有什麼不滿嗎? ‧你有嘗試讓下屬覺得工作有意義嗎? ★不離職、不跳槽、不斜槓、不創業,也能讓工作愈變愈好? 換老闆、自己當老闆、兼職、多職……真的有必要「徹底改變」,才能改善職場體驗嗎?其實,解決之道往往是從工作中更微小的改善開始。 這種能增進工作幸福感的「微改善」,稱為「工作塑造」(job crafting)。亦即,為既有工作找出新意義。此外,主動尋求職位上的資源或挑戰,也能減輕工作負擔或帶來新的奮鬥動機。米凱•蒙戈將告訴你幾個有效作法,包括: •開拓新觀點:思考工作對自己、同事、客戶、組織或社會有什麼用處。 •發散思維:從整體角度,而非就個別項目來思考工作。 •聚焦: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有意義的工作內容。 •在工作排程上新增喜歡的項目(有意義、有刺激性、做起來愉快……)。 •在滿意的工作項目上,投注更多資源。 •增加愉快的職場人際互動(組織同樂活動,參加別人辦的活動,協助新人)。 經過實驗證實,以上行為都有助於增進你對工作的滿意度與幸福感,同事對你的評價也會跟著上升,連帶為你帶來更多的資源與升遷機會,形成工作上的正向循環! 本書特色 ★經濟學家直指人心的20個叩問,帶你找到能給你幸福感的天職,與獨一無二的天賦! ★從歷史文化、經濟發展與心理學角度解析,深入淺出,引領你走向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每章均會針對不同階段的人提出關鍵問題,幫助你在現職之中洞察盲點、更上層樓!
普立茲獎得主最新力作! 美國Amazon暢銷書No. 1!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各大媒體一致讚揚 核災威脅與空汙危機,兩難卻得當機立斷! 能源的決策,台灣人民該如何抉擇? 在幾乎被遺忘的歷史知識當中, 你將可發掘出人類未來之路的線索…… ★對能源的追求,造就致命的隱形殺手 二十世紀以來,工業迅速發展,讓加州深受空汙問題困擾。嚴重的霧霾,使呼吸道疾病大爆發,一九五○年代,曾在兩天內奪去四百多條人命,一年超過七萬人逃離洛杉磯。為解決日益嚴重的霧霾問題,憂心忡忡的官員們找上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的化學家艾瑞•哈根史密特,請他展開研究。 哈根史密特原先的研究主題是精油的萃取與合成,他清掉堆滿實驗室的鳳梨,打開窗戶,引進幾千立方呎的霧霾空氣,透過液態氮冷卻,凝聚出幾滴褐色、惡臭的黏膠。他發現黏膠的化學成分,來自汽車廢氣與附近煉油廠的排放物。這種新玩意受到陽光催化後,會使空氣變成黑褐色。 石油公司的化學家嘲笑哈根史密特的分析,並宣稱根本沒發現這種化學反應,這激起了固執的哈根史密特的憤怒。他於是利用分析鳳梨的設備,解析出危害空氣的種種成分,並用舊輪胎的脆化證明了霧霾中含有過量的臭氧。加州政府就此介入,這才展開了淨化洛杉磯的過程。 ★「能源轉型」遙遙無期,為什麼? 採用新的能源來源為何如此緩慢?長年任職於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的義大利物理學家切薩雷•馬凱提(Cesare Marchetti)提出他的見解:社會是個學習系統。它以文化擴散運作──觀念從一個人散播到其他人──很像傳染病。發明新科技只是開始。亨利•福特的T型車需要加油站。加油站需要汽油,汽油來自石油,石油必須去找,煉油廠必須處理,管線必須把油送到煉油廠,把汽油送到車輛集中的各大城市。人們必須放棄騎馬或搭馬車去買汽車,學習開車──以此類推。當拉鍊開始取代鈕扣,有些人抗拒改變,因為他們認為拉鍊是罪惡:它們讓脫衣服變容易。 煤炭對伊莉莎白時代的許多人而言,是魔鬼的排泄物,如同現在核能給許多反對者的印象。而化石燃料公司對於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一概不喜:這兩者會競爭市場空間,傷害到他們的利益。如同美國人生活中的許多事,能源來源已經被政治化,在這樣的局勢下,我們恐難以拯救地球。 ★核能,還是綠能?這是個問題 二十一世紀的大挑戰將是抑制全球暖化,並為數量增加的世界人口,提供足以共存共榮的能源。 人們對於核能的擔憂其來有自,這片陰影從二戰以後就開始蔓延。即便樂觀幽默如物理學家理查•費曼,都曾因核能可能帶來的危害而陷入憂鬱。而在歷經三哩島、車諾比、福島等三起核災之後,全球核能發展的腳步,已在二○一七年開始放緩。 另一方面,儘管再生能源在全球發電總量逐漸增加,但占比始終甚微。在大多數國家的電力組合中,太陽能仍相對微小,即使一向最熱心接納這項科技的歐洲,太陽能平均只提供電力需求的百分之四。二○一六年時,總安裝的風電產能也遠低於世界總電力的百分之一。 「產能因素」(實際能發電的時間長短)是所有間歇性能源來源的共通問題。陽光未必隨時有,風未必不停吹,也不一定保證終年有水來推動水壩的渦輪機。 ★能源,決定未來世界霸權的關鍵 繁榮的西方國家如果下定決心,或許勉強負擔得起用可再生能源來生產所有動力;然而絕大多數國家沒有這種選項。但是,核能會是人類在全球暖化下的唯一對策嗎?不,它也不是,就像我們無法光靠可再生能源系統一樣。核能在歐洲和美國強大的政治抗拒下,其實腳步不穩。歐美地區大幅補貼可再生能源,也嚴格規範核能的使用。於此同時,新興的核能電廠多設立在東亞與南亞,尤其是印度、中國、日本與南韓。 其實,每種能源系統都有它的優缺點,綜覽四百年來的能源發展史,你會驚覺:人類的倖存或死亡,強權的崛起與消殞,都與能源挑戰密不可分。普立茲獎得主理查•羅德斯,將在本書中透過難忘的角色卡司,說明人類是如何憑藉才智、毅力甚至道德勇氣,一次次走過看似難如登天的「能源轉型」,並以其獨樹一格的觀點,告訴我們:那些歷史上幾乎被遺忘的知識,或許,能為我們指出未來的道路! 本書特色 ★普立茲獎得主理查•羅德斯最新力作!出版以來長踞美國Amazon書店能源類暢銷榜前三名。 ★收錄十六世紀到二十二世紀,能源發展歷程與最新未來預測,讓你看清未來能源的可能走向。 ★排除政治角力與商業利益的蒙蔽,帶領你回歸人文本質,重新思考攸關人類命運的能源議題。
普立茲獎得主最新力作! 美國Amazon暢銷書No. 1!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各大媒體一致讚揚 核災威脅與空汙危機,兩難卻得當機立斷! 能源的決策,台灣人民該如何抉擇? 在幾乎被遺忘的歷史知識當中, 你將可發掘出人類未來之路的線索…… ★對能源的追求,造就致命的隱形殺手 二十世紀以來,工業迅速發展,讓加州深受空汙問題困擾。嚴重的霧霾,使呼吸道疾病大爆發,一九五○年代,曾在兩天內奪去四百多條人命,一年超過七萬人逃離洛杉磯。為解決日益嚴重的霧霾問題,憂心忡忡的官員們找上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的化學家艾瑞•哈根史密特,請他展開研究。 哈根史密特原先的研究主題是精油的萃取與合成,他清掉堆滿實驗室的鳳梨,打開窗戶,引進幾千立方呎的霧霾空氣,透過液態氮冷卻,凝聚出幾滴褐色、惡臭的黏膠。他發現黏膠的化學成分,來自汽車廢氣與附近煉油廠的排放物。這種新玩意受到陽光催化後,會使空氣變成黑褐色。 石油公司的化學家嘲笑哈根史密特的分析,並宣稱根本沒發現這種化學反應,這激起了固執的哈根史密特的憤怒。他於是利用分析鳳梨的設備,解析出危害空氣的種種成分,並用舊輪胎的脆化證明了霧霾中含有過量的臭氧。加州政府就此介入,這才展開了淨化洛杉磯的過程。 ★「能源轉型」遙遙無期,為什麼? 採用新的能源來源為何如此緩慢?長年任職於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的義大利物理學家切薩雷•馬凱提(Cesare Marchetti)提出他的見解:社會是個學習系統。它以文化擴散運作──觀念從一個人散播到其他人──很像傳染病。發明新科技只是開始。亨利•福特的T型車需要加油站。加油站需要汽油,汽油來自石油,石油必須去找,煉油廠必須處理,管線必須把油送到煉油廠,把汽油送到車輛集中的各大城市。人們必須放棄騎馬或搭馬車去買汽車,學習開車──以此類推。當拉鍊開始取代鈕扣,有些人抗拒改變,因為他們認為拉鍊是罪惡:它們讓脫衣服變容易。 煤炭對伊莉莎白時代的許多人而言,是魔鬼的排泄物,如同現在核能給許多反對者的印象。而化石燃料公司對於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一概不喜:這兩者會競爭市場空間,傷害到他們的利益。如同美國人生活中的許多事,能源來源已經被政治化,在這樣的局勢下,我們恐難以拯救地球。 ★核能,還是綠能?這是個問題 二十一世紀的大挑戰將是抑制全球暖化,並為數量增加的世界人口,提供足以共存共榮的能源。 人們對於核能的擔憂其來有自,這片陰影從二戰以後就開始蔓延。即便樂觀幽默如物理學家理查•費曼,都曾因核能可能帶來的危害而陷入憂鬱。而在歷經三哩島、車諾比、福島等三起核災之後,全球核能發展的腳步,已在二○一七年開始放緩。 另一方面,儘管再生能源在全球發電總量逐漸增加,但占比始終甚微。在大多數國家的電力組合中,太陽能仍相對微小,即使一向最熱心接納這項科技的歐洲,太陽能平均只提供電力需求的百分之四。二○一六年時,總安裝的風電產能也遠低於世界總電力的百分之一。 「產能因素」(實際能發電的時間長短)是所有間歇性能源來源的共通問題。陽光未必隨時有,風未必不停吹,也不一定保證終年有水來推動水壩的渦輪機。 ★能源,決定未來世界霸權的關鍵 繁榮的西方國家如果下定決心,或許勉強負擔得起用可再生能源來生產所有動力;然而絕大多數國家沒有這種選項。但是,核能會是人類在全球暖化下的唯一對策嗎?不,它也不是,就像我們無法光靠可再生能源系統一樣。核能在歐洲和美國強大的政治抗拒下,其實腳步不穩。歐美地區大幅補貼可再生能源,也嚴格規範核能的使用。於此同時,新興的核能電廠多設立在東亞與南亞,尤其是印度、中國、日本與南韓。 其實,每種能源系統都有它的優缺點,綜覽四百年來的能源發展史,你會驚覺:人類的倖存或死亡,強權的崛起與消殞,都與能源挑戰密不可分。普立茲獎得主理查•羅德斯,將在本書中透過難忘的角色卡司,說明人類是如何憑藉才智、毅力甚至道德勇氣,一次次走過看似難如登天的「能源轉型」,並以其獨樹一格的觀點,告訴我們:那些歷史上幾乎被遺忘的知識,或許,能為我們指出未來的道路! 本書特色 ★普立茲獎得主理查•羅德斯最新力作!出版以來長踞美國Amazon書店能源類暢銷榜前三名。 ★收錄十六世紀到二十二世紀,能源發展歷程與最新未來預測,讓你看清未來能源的可能走向。 ★排除政治角力與商業利益的蒙蔽,帶領你回歸人文本質,重新思考攸關人類命運的能源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