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係接續拙著《《西遊記》考論:從域外文獻到文本詮釋》(2015)一書而來的後續研究成果,各章所論乃針對《西遊記》一書之多元問題,不斷進行叩問。全書分為四編:「文獻稽考」、「材料來源」、「故事析論」、「敘事爭議」,共計十章,其所關注的問題,皆是通過「文獻稽考」、「文史辯證」與「文本分析」三種研究策略完成。各章通過對於相關文獻資料與學術論題的考辨與論釋,重新檢視眾人習以為常之成說,並且賦予新的意義。(典範集成.文學20)
本書分析中國古典小說與善書對日本江戶時期(1603-1868)唐通事教材《瓊浦佳話》、《養兒子》、《小孩兒》、《鬧裡鬧》、《唐通事心得》與《唐話長短拾話》之影響,聚焦這些教材如何借用或承襲古典小說與善書之結構情節、俗諺故實與價值意識,以為唐話之學習依據;並強調唐通事因其血緣與認同之互有差異,於學習唐話之同時,也轉化來自中國古典小說與善書的倫理觀點與文化認識,於此展現了古典小說與善書之文本特徵與價值內涵之傳播與融通。(典範集成.文學19)
選錄傅斯年圖書館藏五十一種善本古籍,以明清史部與集部著作為主,均為珍貴罕見的版本,內容包含科舉文獻、地理方志、職官政書、詩文別集等,涵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軍事、文化等諸多面向,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全套四十五冊,每部書均撰有提要,論述作者生平行略、撰述原由、內容概要及價值等。末附人名索引,收錄各書編撰者、卷內輯文作者、序跋者及手書題記者。
本書探討戰亂時代中人們如何生活,而以金末最後二十年(約 1214-1234)到元朝初年(約1234-1260)這段時間的政治發展與社會變動為背景,擇取數位士人為對象,考察他們於這個時代中的日常生活,範圍主要聚焦於士人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活動的討論,藉此觀察理解戰亂時代中士人日常生活的諸多樣貌。
作為深烙銘刻於傳統中國詩學的書寫意識,「詩史」既是作者創作時對當時世界的觀感與認知,亦是讀者探尋詩歌隱微意旨的指南針。本書擇取十九世紀下半到二十世紀上半具「詩史」意圖,有意以文學反映歷史的著作為討論對象,思考「詩而為史,史而詩為」的書寫傳統。以此展現「詩史」概念上承中國詩經學中傳統「韻語與國史通」的思想體系,下則開啟近現代文學情境中,詩歌與世變之間的辯證性討論。此間「詩心」與「史識」的互為脈絡,正體現這一詩學傳統的豐富理論層次。(典範集成.文學15)
本書探討馮夢龍的敘事作品,涵蓋白話小說與歷史著述,同時關注馮夢龍的多元身分與時代語境之互動關係。首先探問從閱讀歷史到敘述歷史,馮夢龍如何通過編輯活動將其理念推向公眾世界;其次,追問馮夢龍如何藉由敘述,將其政治想像投注於各類作品之中。全書共分四章,並以「編輯活動」、「歷史意識」、「敘述話語」、「政治關懷」貫串各章,試圖建構馮夢龍編輯與著述活動之動態演變,希冀填補現有馮夢龍研究的空缺;同時也細緻觀察晚明小說和歷史敘述之間的離合關係,期能豐富我們對晚明敘事文學的理解與認識。(典範集成.文學13)
桐城派是清代規模最大,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人數最多的文人群體,其文論建構,肇基於方苞義法說。方苞自《史記》提煉而得義法一詞,則知《史記》之於桐城派,有其樞紐意義。《史記》究竟影響了桐城派哪些文論的產生?而桐城派文人的閱讀標榜,又形成了《史記》學怎樣新的研究視角?本書試圖從上述雙向的角度,自創作論、風格論、駢散相成、詩文一律、以考據為義法、回歸義法以經世等脈絡,討論《史記》文本和桐城派文論的交互作用。 涉及的桐城派文人,包括方苞、王又樸、劉大櫆、姚範、姚鼐、吳德旋、方東樹、錢泰吉、吳敏樹、張文虎、曾國藩、王拯、郭嵩燾、張裕釗、楊琪光、吳汝綸、何家琪、林紓、吳闓生、徐樹錚等人。則知《史記》學其文、其事、其義兼備之特色,在桐城派文人的持續努力中,新變而代雄。(人文新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