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橋譯叢 書系 ,共計3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科學革命的結構【50週年紀念 修訂版】

孔恩  著
遠流  出版
2021/01/27 出版

1962年,《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成為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里程碑。五十年之後,本書仍有許多發人深省的論點。作者孔恩以本書質疑我們一向居之不疑的線性進步史觀,主張革命性的點子並不出自「常態科學」,即例行性、累進式的研究活動,如做實驗與積累事實。而科學革命——破壞傳統思路、提出新奇點子的突破時刻——發生於常態科學之外。孔恩寫作本書時,科學以物理學唯我獨尊,現在則由生物科技領一時風騷,但是他的點子歷久彌新,例如常態科學製造異例,再由科學革命撥亂反正、消解異例。 這本五十週年紀念版,科學哲學家哈金(IanHacking)撰寫的〈導讀〉頗有洞見。他對因孔恩而流行的詞彙做了澄清,包括「典範」、「不可共量」,也討論了孔恩的理論與當今科學的關係。 孔恩的傑出貢獻,在改變我們對於科學實踐的理解。 ——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講座教授李普頓(PeterLipton) 「典範轉移」這個詞不是孔恩發明的,但是孔恩使它成了流行語彙,給了它流行意義。《科學革命的結構》在1962年出版,也觸發了一次典範轉移……孔恩之後,我們再也無法忽視這個事實:科學的力量無論有多大,仍有缺陷,與科學家一樣。 ——郭斯曼(LevGrossman),《時代雜誌》非文學類百大經典 「思想史的里程碑,引起的注意遠超過本行範圍……要是掀起革命是優越典範的特徵,《科學革命的結構》已經大獲全勝。」 ——偉德(NicholasWade),《科學》 「對科學發現的過程,本書可能是最佳的說明。」 ——湯普森(WilliamIrwinThompson),《紐約時報書評》 「偶爾會有一本書,影響遠超過它原先設定的讀者群……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顯然是這樣的書。」 ——強士敦(RonJohnston),《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韋伯  著
遠流  出版
2020/08/27 出版

我覺得,舉凡財富增加之處,宗教素質即等比例地減少。(然而)我們是不該阻止人們勤奮與節儉;我們必須勉勵所有基督徒賺取一切他們所能賺取的,節省一切他們所能節省的;也就是說,事實上,變成富有。(而)凡是「賺取一切他們所能賺取的,節省一切他們所能節省的」人,也應該「給予一切他們所能給予的」,如此才能添加神的恩寵並累積天上的財富。──衛斯理   這個(資本主義的)宇宙秩序如今以壓倒性的強制力,決定著出生在此一機制當中的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而且恐怕直到最後一車的化石原料燃盡為止,都還是如此。依巴克斯特的見解,對於外在事物的顧慮,應該只是像件披在聖徒肩上的「隨時可以卸下的薄斗篷」。然而,命運卻使得這斗篷變成了鋼鐵般的牢籠。沒有人知道,將來會是誰住在這個牢籠裡?在這驚人發展的終點,是否會有全新的先知出現?舊有的思維與理想是否會強勁地復活?或者!要是兩者皆非,那麼是否會是以一種病態的自尊自大來粉飾的、機械化的石化現象?果真如此,對此一文化發展之「最終極的人物」而言,下面的這句話可能就是真理:「無靈魂的專家,無心的享樂人,這空無者竟自負已登上人類前所未達的境界。」──韋伯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史家的技藝

遠流  出版
2020/05/27 出版

「在地景景觀的背後,在工具器械的背後,在看來最形式化的文件與制度背後,就是人本身。歷史研究想掌握的,也就是這些人。」1929年,由於不滿當時法國史學界劃地為限、自足於史料與制度史煩瑣考證的風氣,布洛克奮然與費夫爾豎起《年鑑》的大旗,力倡回到以人為中心的歷史研究。時至今日,「年鑑史學」已蔚為當今史學巨流,透過本書,可以清楚看出這位奠基者當年為他們所揭櫫的綱領。   歷史有什麼用?歷史要如何研究,或者說,要如何來讀歷史?在本書中,布洛克再三強調,愈是能了解生活於歷史上與現在社會的人,「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壁壘就愈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分明。從現實生活體驗歷史,由歷史研究返照現實與生命,這是布洛克一生的理想,他自己的確也已實踐。   「簡言之,在歷史研究裡,一如在其他地方,原因是不能事先設定的。我們得去尋找……。」《史家的技藝》一書擱筆於此,這句話也如實點出作者一生的追求。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