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即企圖將這些基礎原則之概念加以釐清並賦與分析功能。本書提供這些基礎原則的歷史、學理、及應用三方面完整的解析。此外,本書也探究傳播政策制定過程的動態因素,以期解釋這些原則長久以來一直被模糊定義與不一致地被使用的原因。在此媒體科技匯流的趨勢下,傳統管制模式嚴然已遭摧。因此,讓這些傳播政策指導原則的定義能被清楚與一致性地使用已是刻不容緩的要務。《傳播政策基本原理》一書乃是目前正在深入了解電子媒體管制與政策原理的政策制定者、政策分析家、學者與學生之無價資源。
現代公民必須同時面對兩種環境變遷:媒介社會與消費社會,也就是公民必然同時扮演閱聽人與消費者的角色。由於傳播媒介的發展與消費資本主義之間具有密切關聯,因而凡欲了解現代社會的人,都必須將它們同時納入觀察與探討的範圍。 本書主要說明媒介與消費社會的關係,包括介紹重要的消費理論、日常生活的特性、家庭關係以及家庭與外在社會的聯繫、認同與自我、家庭中的科技消費、閱聽人的權力、公共領域及社會參與等等。藉由說明它們與媒介消費之間的關係,本書試圖為閱聽人在當前社會中的角色與可能發展提供一個觀察與思考的背景。
二十一世紀為數位科技的紀元,但是不少社區與社群生活卻存在著數位落差現象。不可否認,這是一個需要閱聽人採取行動、善用回饋的數位時代。 本書整理並介紹閱聽人回饋與媒體文化的相關理論與案例研究,全書分為理論方法篇、整體結構篇、接近使用篇及回饋參與篇等四部分,共分十六章,以回饋概念貫串全書,嘗試呈現台灣民眾(特別是弱勢族群)的媒體近用權與對電視的回饋行動。第一、二、三章屬理論文獻的建構;第四章介紹觀眾回饋的研究方法,其餘各章分屬不同主題的實證研究。全書組織井然,結構分明。 閱聽人是多變的,節目訊息評估、閱聽人回饋意見的蒐集與分析,不容輕忽。本書也是呈現美國加州閱聽人研究中心(Audience Survey Institute, ASI),獲悉閱聽人回饋的節目訊息測試方法,希望提供閱聽人、媒體市場分析及應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