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臺灣史記 書系 ,共計7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舘:吳金淼、吳金榮兄弟鏡頭下的楊梅故事

遠流  出版
2023/08/30 出版

他們的作品閃耀著浪漫、自信、詩意的人性象徵。 這些照片不僅是攝影學,更是社會學、人類學共有的人類遺產。 吳金淼與吳金榮倆兄弟一起經營的『金淼寫真舘』,前後經歷六十年, 是客家影像文化在地生根並發芽的傳承典範。 ─張照堂─   ★1930~1970年代楊梅客庄生活之重要影像寶庫 ★影像記錄x口述歷史x深情踏查,開創三重式歷史書寫新體例。   1935年,吳金淼正式在楊梅街上開設「金淼寫真舘」。由於攝影技術精湛,各方拍攝邀請紛沓而至,從出生、就學、入伍、結婚、做壽、喪儀,甚至一時興起,不論任何的拍攝題材,「金淼寫真舘」一定擔負起任務,弟弟吳金榮則從旁協助。拍攝之後照相館也很謹慎地保留底片,其中有早期的玻璃底片、6×9吋的大型塑膠底片,以及1960年代流行的35釐米捲型底片;除了底片,金淼寫真舘還留存客戶近兩萬張的相片。由於數量龐大,加上拍攝題材以及地點多樣,於是一部自日治時期到戰後的楊梅影像歷史,在時間的洪流裡被無意間留存了下來。   金淼寫真舘所保存的珍貴照片,在1994年一場楊梅護廟護樹行動中,得以被世人發現重視。作者除了實際參與抗爭,也對抗爭行動做了影像記錄;而金淼寫真舘照片寶藏的發掘,也讓他和故鄉有更深的連結。   本書依循歷史縱深,從一萬多張老照片中精選出200多張影像,分為13個主題,企圖以拼圖方式,重現楊梅1930至1970年代的庶民生活樣貌。最難得是,過半影像有吳金榮第一手的口述解說,加上作者的文史考掘與田野補述,構成了「三重式歷史書寫」新體例,為讀者帶來宛如親臨歷史現場般的真實感動。   好評推薦   向盛言(客家電視台台長) 李達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周樑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 徐彩雲(種字的人,上下游副刊專欄作家) 陳板(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 張蒼松(策展人.攝影家)   推薦短語 (依姓氏筆劃排序)   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 彭啓原導演細膩的筆觸,穿透每一張照片的表象,娓娓道出了吳金淼、吳金榮昆仲和其家族的生命故事,展示出楊梅地方剪影動人的歷史情節,也讓我們見識到作者本人對於家鄉點滴人事的深情與理解,洵為彰顯影視史學鏡頭魅力與詮釋功力的示範之作。   徐彩雲(種字的人.上下游副刊專欄作家) 把時間揉成一地碎片,用風聚集思念,隨意拾起一道瞬間。彭啓原大哥跟著金淼寫真舘的老相片,穿越鏡頭,屢屢回望故鄉楊梅。他像個補光的人,在無垠的夜色裡,舉一盞燈,探照土地,傾聽生命,同時疊進他的影像紀錄,讓每個讀者找到回家的路。   陳板(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 1994年的楊梅伯公山,是我在田野記錄工作上一個非比尋常記憶地點,當年的「護樹保山救廟」行動,曾經短暫成功,但,終究以失敗收場。但是,對我而言,因此而結識了吳金榮先生,並進而進入了「金淼照相舘」的寫真世界,才是讓我開啟了客庄田野調的視野。如今看到老友彭啓原導演以豐富的訪談及資料閱讀,把當年的未竟之業創作出了全新的楊梅光影文字,讀來讓人十分振奮。相信吳金榮的在天之靈也會興奮無比。   張蒼松(策展人.攝影家) 展讀「金淼寫真舘」經典遺作,不僅僅讓楊梅客家庄與寫真館物語重現,出身楊梅子弟的資深紀錄片導演彭啓原,發揮採/編/寫的嫻熟功力,融匯了吳金淼、吳明珠和吳金榮豐饒的光影紀事──精緻的玻璃乾版底片,為昭和到民國前後四十餘載的大時代遞嬗與轉換,真切地結影,深情地成像,付梓出書永流傳。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今夜來放送:那些不該被遺忘的臺語流行歌、音樂人與時代 1946~1969

洪芳怡  著
遠流  出版
2023/05/26 出版

★金鼎獎作者洪芳怡繼《曲盤開出一蕊花》後又一重磅作品 ★以歌曲為本位,全方位導聆上百首戰後經典臺語流行歌 ★以深夜廣播節目概念精心企畫,讀字聞聲,欲罷不能 ★金蝶獎設計師黃子欽操刀設計前導音樂概念專輯,驚豔呈現   ~請你斟酌聽,聽出時代的心聲~ 若是不經意,只知道歌詞說心碎; 仔細聽,就聽得到心神碎裂之聲; 掏出心來聽,還能聽見靈魂碎片裡的渴望與吶喊。 是音樂,讓經歷過悲劇的人在歌曲的聚散離合中找到生路, 且在多愁善感的耳朵裡聽出前世今生的糾纏。 ~洪芳怡~   如果說,一個大時代是面,音樂人的生命史是線,那麼歌曲就是點。 歷史事件是一回事,怎麼認知歷史又是另一回事。文字與視覺所傳達的觀點通常是外顯的,而音樂與聽覺所蘊含的符號秩序卻是隱晦而幽微的,解碼後展開的音聲世界往往迥異於表象,更加貼近無以名之、難以言喻的情感層面,是每個時代最凝鍊的文化結晶。 如果讓貼近塵俗泥土裡的庶民音樂為自己發聲,聲音會開闢出一條時間通道,我們將會訝然發現,那個表面上不講求原創、充斥翻譯歌的年代,實際上卻突破了仿冒品、複製品的侷限,如同奇花異草般,數量龐大,禁而不絕,生命力旺盛,風姿萬千。 《今夜來放送》在臺灣流行音樂史的時間軸線上,是作者前作《曲盤開出一蕊花》的續篇,但敘事架構與編輯風格二者大異其趣。若說曲盤一書企圖追求的是百科全書式的寬廣與重量,那麼此作則是聚焦於每一首歌曲的工筆細描,探索其內在魂魄,直接以聲音來感知時代。 作者運用宛如新印象派以無數小圓點細綴成大片景緻的畫風筆調,嘗試以大量經典「臺語流行歌曲」的細細剖析撐起時代這片畫布,更透過「臺語流行歌曲」交織出常民生活的血肉,鋪陳出有聲有色、生猛活潑的臺灣戰後庶民文化史。 全書七章,以近五十篇文章,細剖精描百多首經典臺語歌曲。前二章討論戰後至本土黑膠唱片開始量產的一九五七年間,音樂創作人與歌手的努力與心血;第三至第七章則分別以市井街聲、情歌、懷鄉曲、口白歌、主題系列等方向,探討一九五七至一九六九年間,戰後臺灣流行歌最豐富生動的五大子題。 本書編輯概念是將書設定為「臺語流行老歌」的深夜節目,作者化身音樂文學DJ, 邀請讀者和她一起共「酗」時代情歌。展讀前,特別企劃製作了圖文前導彩頁,以DJ精選時代音樂人概念專輯的方式呈現。涵蓋四位重量級歌手與兩位音樂創作人,以精心設計的六張彩色黑膠,搭配作者點評與推薦歌單,向那輝煌燦爛的臺語流行歌黃金時代獻上敬意。 那些不該被遺忘的臺語流行歌,是一幕幕反覆重現的人間風景,是剪不斷的浮世情感,將無盡流轉,持續傳唱。

9 特價4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繪聲繪影一時代: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

遠流  出版
2021/01/27 出版

★國寶級電影海報繪師、第43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特別獎陳子福生涯與創作專書。 ★收錄近250幅手繪海報原稿圖版,完整呈現圖像構成、片名字型、宣傳文案與演職員陣容等。 ★「金蝶獎出版設計大獎」金獎得主黃子欽操刀裝幀設計,特16開,全彩印刷。 ★首刷隨書限量附贈「陳子福復刻經典海報L型雙面萬用夾」一份(16*22cm),送完為止。 他一生手繪近5000幅電影海報,描摩了無數歌台舞榭、悲歡離合、刀光劍影, 他畫出了半世紀的台灣電影史,也召喚了無數教人念念不忘的光影記憶。 【台灣第一電影海報繪師的傳奇】 從第一部自製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到明星登台演出的《舊情綿綿》;從在地風光的《蚵女》到名揚國際的《俠女》;從賣座風行的《王哥柳哥》到異軍突起的《男人真命苦》,無數讀者與影迷耳熟能詳的台灣電影的海報,原來都出自同一人手筆,即曾獲二○○六年第四十三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特別獎、有台灣電影海報宗師之譽的陳子福。 陳子福一九二六年出生於台北西門町,曾為台籍日本兵,少年時受總督府徵召自願加入海軍,遭遇沉船事件而倖免於難。戰後,投身電影海報繪製工作。陳子福倚仗天賦、自學,以及嚴謹敬業的職人精神,在台語片興盛時期,操刀了絕大多數的海報,最高紀錄一個月畫就了四十多幅作品。直至一九九四年的《金色豪門》後封筆。近五十年創作生涯中,陳子福共完成近五千幅作品,品質與數量俱獨步一時。 【引領風騷的座標位置與圖像風格】 陳子福質量驚人的電影海報,涵括戲曲、歌舞表演、社會寫實、倫理、文藝、喜劇、間諜情報、神怪、俠義、歌唱、功夫武打與武俠等主題類型,更橫跨粵語、廈語、台語、國語與外語等。在台灣戰後早期大部分電影底片耗損散佚,相關史料亦殘缺不全的境況下,陳子福現存可見的一千多幅手繪海報原稿,可謂是再現台灣戰後電影風貌,勾勒社會文化脈絡的重要憑藉,以及珍貴資產。 黑白片時代,陳子福以彩筆,重現了斑斕絢麗的世界;緣於特殊的產製流程,當時陳子福在電影尚未開拍時,即常靠著卡司與故事大綱構思海報場景情節,進而成為之後實際拍攝時的參考……。種種的時代性特色,不唯揭示了陳子福獨樹一幟的歷史地位,更是台灣電影發展的縮影。 而他筆下寫實肖似的角色形像、多元並陳的視覺元素、創新個性的字型字體,以及張力十足的整體構圖等,在呈顯當時美學風尚的同時,更可見引領一代風騷的功力。 【再現生涯歷程與台灣戰後電影風華】 本書專訪高齡九十五的陳子福,鏤述他一生曲折跌宕的經歷;追溯他主要承襲自日本文化的養成背景;致力於海報繪製志業的職人精神,並搭配珍貴圖像照片,記錄下第一手史料。邀請著名導演林福地對談,兩人同場回憶昔日合作點滴,重溫當年電影產業景況。 書中並分析陳子福突顯當紅明星與戲劇化場景的構圖策略,對拼貼與色彩的運用,片名與文案字體的創造,進而以文圖並陳對照方式,逐一剖析因應不同電影類型所創作的多元風格。 還附錄數篇專文:概述陳子福海報典藏與整飭修護現況;以西門町電影街簡史映襯出陳子福海報的時空場景;以及台灣電影大事發展史與陳子福個人史的對照年表等。本書在勾勒繪師職人面貌之外,更展現出台灣戰後電影的璀璨時代風華。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曲盤開出一蕊花(書+CD):戰前臺灣流行音樂讀本(附《戰前臺灣流行音樂復刻典藏大碟》)

洪芳怡  著
遠流  出版
2020/11/27 出版

一除了望春風和雨夜花,1930年代還有許多你未曾聽聞的聲音風景! 讓我們找回當年的耳朵,重返臺灣流行音樂的摩登時代 ☆多角度全方位建構臺灣流行音樂史第一塊拼圖 ☆兼具音樂性與文學性的作品分析與導聆;穿越時空的聽力訓練 ☆附「戰前臺灣流行音樂復刻典藏大碟」CD專輯,聆聽時代之聲。 從曲盤裡聽出一蕊花 · 開啟聽覺的文藝復興   戰前流行音樂是從曲盤裡開出的一蕊一蕊的花,時代的花。 二十世紀初,流行音樂隨著錄音技術的四處傳播,在世界各地迸發,臺灣的流行音樂創作者與演唱者也以自己的理解,用文字、用旋律、用嗓音,來雕塑與想像出一種靠著留聲機與唱片而活、能讓最多人接受的聲音。 1930年代的臺灣歌曲風格強烈,辨識度高,嗓音和伴奏不需要煙視媚行,卻是特立獨行,坦誠到似乎讓人一聽就能用耳朵識透,可是卻又越聽越墜入五里霧中,每次播放都能發現新意。 留聲機時代的臺灣流行歌手用嗓音寫下流行音樂史,然後被遺忘。要認識臺灣的聲音,我們必須重新貼近歷史,找回當年的耳朵。流行音樂史不該是堆疊文獻後的文字整理,更需要讓史料與聲音交錯映照,構築出立論和觀點。 本書的寫作,立基於音樂學和文化研究,旁觸文學、歷史、社會學、傳播學等人文學科,更建立在以大量唱片聲音耕織而成的聲音景觀(soundscape)上。書中以唱片、報刊、文學作品、文物資料為線索,細密拆解當時的文化現象,把艱澀理論或枯燥分析融在歷史敘述中,勾勒出一個盡可能不違背實況的流行音樂發展場景,以各種角度體味聲音的立體感與時代性。置聽覺文化為感官核心,針筆勾勒出複雜的政治社會場景下,流行音樂的興起與寥落。 全書分成:聽眾、歌手、創作者、音樂、文字、產業等六大章,從多角度、全面性地探討臺灣流行歌萌芽至興盛的第一個黃金十年;隨書並附一精心製作、收錄21首代表性戰前臺灣流行音樂的復刻典藏CD專輯,讓閱讀此書的讀者同時也能親耳聆賞那遺落的時代之聲。 那一代人把食盡人間煙火的歌聲傾倒入曲盤裡。而我們這一代人終於定下心來,開啟聽覺的文藝復興,從曲盤裡聽出一蕊花,低調卻強韌,清雅而自傲。   ◎《心肝開出一蕊花》戰前臺灣流行音樂復刻典藏大碟 三大特色── .聲音復刻:清洗唱片輸出聲音,保留接近留聲機發出的聲響音頻,呈現唱片最佳狀態。 .21首精華曲目:包含19位歌手、6位作曲家、6位作詞人、6大唱片品牌,展現戰前臺灣流行音樂黃金十年的多元樣貌。 .談歌論調:特別製作52頁專輯手冊,附歌詞與詳細解說。從聆聽到閱讀,感受臺灣歌曲的強韌生命力。

79 特價6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

遠流  出版
2019/05/29 出版

★榮獲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開卷好書獎三大獎項肯定 ◎日本時代,五年理蕃政策下,第一對由總督府指派的「政略婚姻」 ◎一段日本過台灣的泰雅物語──具有多元歷史意義的非典型「台灣家族」故事 ◎角色鮮明.情感真摯.珍貴歷史影像上百幀   一個非典型「台灣家族」的顛沛流離史 一則於時代洪流中尋找認同的真實傳奇 一紙留落在歷史現場,平凡卻動人心魄的「在場證明」 他的爸爸是日本警察,他的媽媽是泰雅公主,總督府是他倆的媒人…… 貝克.道雷是泰雅族最大部落馬烈巴社的大公主,聰慧手巧,美麗賢淑,追求者絡繹不絕,但她卻除非雅烏依.諾幹誰都不嫁,因為這個泰雅男子和她理念相同,即使受盡嘲笑,也不肯出草殺人。 下山治平是英姿俊發,雄才大略的日本青年,日本時代初期派任來台擔任軍警,參與殖民事業征服強悍泰雅族的艱困任務。在他的故鄉,執著的初戀情人正癡等著他。 然而命運總不由人,當下山治平被任命為馬烈巴駐在所警部主任後,在總督府政略婚姻的命令下,貝克.道雷為拯救抗日的頭目父親和族人的性命,無可奈何地點頭答應與下山治平成婚。 不過,這樁原為政策推動的婚姻,卻在一次下山治平因傷住院下有了變化。因住院期間,貝克.道雷衣不解帶的關護,讓下山治平數度從死神的手掌中脫逃,每回從昏迷中甦醒,只見到貝克對他無微不至的照料,原本僅虛情假意的對待並計畫回日的下山治平,此時終於改變態度真心接納貝克,並決定與她長相廝守。 但和樂的家庭生活,因下山治平日本初戀情人勝又仲子的出現,而產生動搖。最後,下山治平終究帶著仲子和其所生子女返回日本;而堅持留在台灣的貝克.道雷和其幾位子女,則經歷了驚天動地的霧社事件,以及二次大戰日本戰敗投降的變局──這政治情勢的丕變,讓身分特殊的他們從此被視為「亡國奴」……究竟,在時代洪潮的流轉與擺弄中,他們的命運會被帶往何處? 本書是由身上留著日本與泰雅兩種血液的下山家族第二代下山一(林光明)自述、第三代下山操子(林香蘭)整理譯寫而成。書中描述著家族與時代的故事,讀者從中能看到異文化短兵相接的衝撞、國族認同的掙扎與困惑、有真情的互許與欺騙的心痛,還有天地人子叩問「我是誰」的永恆提問……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解碼臺灣史1550-1720

遠流  出版
2017/08/30 出版

★暢銷書《臺灣歷史地圖》姊妹作   ★議題性×可看性×權威性 全新歷史全民讀本 接地氣觀點,方法論研究,為早期臺灣史開光解密     臺灣的存在,從頭說起── 有圖為證,以史為憑,翻轉臺灣史,全新說故事   你知道在1650年代的安平,有一條東西向的大道,翻譯成英文就是Broad Way(百老匯)嗎? 你知道根據一位蘇格蘭人於1650年代的記載,當時臺南一帶漢人尊奉的72位神祇中,媽祖排名僅第39嗎? 你知道荷蘭時代的臺灣長官召開「地方會議」時,有幾種通用語?需經幾手的翻譯,才能讓鄒族的長老理解他的宣講嗎? 還有,你知道在1683年清軍攻佔澎湖後,康熙帝、施琅、姚啟聖等人都曾想將臺灣兜售,甚至歸還給荷蘭嗎?……   許多與臺灣「出身」緊密關聯的問題,四百多年來一直朦朧、訛誤,甚至曲解;臺灣的存在,必須從「頭」說起!本書以早期臺灣史(1550-1720)扎實的第一手文獻為基底,將精闢的研究成果作有系統的整理,精心規劃成渾沌、開光、翻轉、傳奇四篇共51個主題,超過200幅的珍貴歷史圖像、還原圖、示意圖、解說圖等,擷取關鍵性的場景、紀錄、對話,蒐羅原汁原味、生鮮驚奇、聞所未聞的故事,帶領讀者重返歷史現場,來建構臺灣早期歷史的多元與主體……   兩位作者各有專攻,中研院臺史所翁佳音教授在東番、荷西、鄭氏等領域的獨到見解,學界共睹;具百科編輯經驗的資深編輯人黃驗對文獻素材之統整與編寫素有所長。雙管齊下,能量共濟,精闢而深入地呈現近代初期(Early Modern)170年間的臺灣歷史風華!     本書三大特色   ◆定位+揭謎 1554年葡萄牙人在世界地圖上標記一個Fremosa的島嶼、1555年中國徽州幫大海盜在臺灣盜砍樹木遭到追殺──本書以1550年代作為臺灣信史的開端,並將1570-1620年代定義為臺灣史的「東番時期」;以大量的文獻、故事,為臺灣史撥開迷霧、辨正訛誤。   ◆精粹+原味 本書將作者翁佳音教授精闢的研究成果與創見,摘其精粹,以此作為基底,同時以重建臺灣歷史現場的概念,彙整各種文獻史料原汁原味的內容,在知識架構下呈現一部故事版的臺灣歷史讀本,並搭配超過200幅的珍貴圖片,還原圖、示意圖、解說圖等,為朦朧的早期歷史打開一個一個視窗,讓臺灣史有立體的、深邃的視野。   ◆縱軸+橫軸 本書之撰寫,隨時關照歷史的縱軸、橫軸。從縱軸顯現不同時代之間的脈絡、影響;橫軸呈現不同族群、社會、制度的對比、差異。縱軸,即貫時的(Diachronic),在歷史的進程中尋找脈絡,建立歷史的連續性。橫軸,即共時的(Synchronic),讓同一年代、不同空間的人物、事件或制度形成參照/關聯/對比。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活!該如此:莊永明七十自述

莊永明  著
遠流  出版
2015/07/29 出版

大歷史下的庶民傳奇,大時代的生命見證 「台灣第一」民間史家莊永明的第一本回憶自述   *一九三○至六○年代大稻埕文化風貌盎然呈現 *早期文人交遊珍貴史料、圖像首次出土曝光   大稻埕囝仔向前行   「我是大歷史下的小人物,也是大時代的見證人。讀我一生,以小窺大,台灣庶民史,必不留白。」──莊永明   莊永明,台灣文史研究界的傳奇與標竿人物,沒有傲人學歷,未受正統學術訓練,但出身於文化底蘊濃郁的大稻埕,自小就與庶民文化結下不解之緣。從事會計工作26年,不遲到不早退,從沒請過一天假,自況為「長工」;退休後寫稿、演講,補貼生計,是為「散工」;為傳揚台灣文化,四處趕場,盡力不懈,則是「義工」;最後,拚命保存日漸消逝的台灣史料,傾半生精力撰書立著,希望幫後代子孫留下這片土地的故事,堪稱「憨工」。   出版五十餘冊台灣文史專書後,因長期埋案筆耕,導致右眼視網膜出血病變,視力接近於零,然而七十三歲的莊永明終不服老,終又勉力提筆,這次他希望將其一生的「每一工」(每一天),從長工、散工,到志工、憨工的「四工人生」,寫下自己的故事,為所經歷的大時代留下珍貴證言。   全書分為三大章33話。第一章〈大稻埕囝仔〉是成長紀事與收藏歷史;第二章〈港町物語寫真〉呈現第一手的大稻埕文化現場與庶民記憶;第三章〈我看.我聽.我寫〉自述其交遊、寫作與文史研究生涯之軼事點滴。

9 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