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輝,1957年打成右派,1966年抱持「挽狂瀾於既倒」的大無畏精神向十四所高校投寄萬言〈駁文革十六條〉,公然反毛與反文革。1967年3月槍斃,血祭文革第一人,其胞弟劉文忠亦為同案犯,蹲獄十三年。 本書詳述劉文輝成長過程、思想根源,拼死捍衛的信念。劉案始末與劉家苦難,血淚斑斑,清晰晾示毛共禍華、文革地獄。
WalkingthroughtheDeathoftheCulturalRevolution 「人們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無法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因為他們面臨的環境不是他們所能選擇的。」──卡爾‧馬克思 歷史是無數傳記的精華。 「山中小徑上,我這個孤獨漫步者在行走中遐想,那裡可望見像月球表面一般荒涼的峽谷,聽得見雪水咆哮湍流……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不只一次再睹親人之音容笑貌,儘管他/她們之中很多人早已離開了我,但他/她們的夢想、情感與蒙難受苦的經歷,仍如利刃再一次劃破我心,淌出六十年一直沸騰不已的熱血。希望人們讀了這些文字,暸解曾經有過這樣一些善良的普通人,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南太井蛙 本書是文革經歷者南太井蛙的個人傳記,以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國所經歷的政治動蕩為經、以作者個人從父祖輩以來的家中三代人在中共治下所歷經的種種煎熬為緯,深切反映了大時代變遷對一個普通中國家庭的影響,深刻揭示了「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是如何摧殘每個人的心靈。從小立志於繪畫的作者,在書中運用洗鍊的小說筆法、以第一人稱的「我」來帶出自己與殘酷命運搏鬥的過程,以及最終得以逃離中國、實現在南海小島上當個「東方高更」的夢想。本書文字情感真摯,佐以四十多幅作者珍藏之照片與繪畫,使其經歷得以躍然於紙上。 本書特色 §作者將個人生平與大時代的動盪連結,從袁世凱稱帝至文化大革命,其家族與自身之成長過程歷經波波折折,卻依舊掙扎著想在亂世中一圓自己的夢想。這使得本書兼具歷史記憶紀錄、報導文學與勵志小說的性質。 §作者文筆流暢,情感真摯動人,並就書中所載之生平,附上許多私人珍藏之珍貴歷史照片。
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野火席捲全中國,本書作者趙瑜的故鄉晉東南專區(今山西省)亦不得倖免。在1966至1969這三年間,晉東南兩大派系間的鬥爭規模逐漸失控,為了要爭權,兩派人馬在山西展開了一場慘無人道的無產階級鬥爭;為了求生存,男女老幼的家園變成了無數你死我活的「武鬥」戰場。當年不到十五歲的趙瑜,也成了這場「大戰」中的一份子。他目睹了成千上萬的人們是如何在文革的鬥爭浪潮下,做出種種泯滅人性的瘋狂行徑,從互相批鬥到相視如寇讎的相殺相食……在失序的年代,鮮血浸染了太行山,也浸染了一整代人的少年時光。在事隔五十年後,難以忘卻這段慘痛經歷的趙瑜決定透過報導文學的形式,結合自己多年來對故鄉人事的採訪與考察,寫下這本使人讀來宛若身歷其境的《少年劫:我的山西文革實錄》。 本書特色 中國重量級報導文學家趙瑜────────深入直擊 全球唯一中文版
文革風暴降臨時,他們首當其衝,坐在火山口上。 在視知識如糞土的極左時代,他們飽受肉體折磨與精神摧殘,更有人死於學生之手…… 本書講述九位大學校長的文革遭遇,包括北京大學校長陸平、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蘭州大學校長江隆基、武漢大學校長李達、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彭康、中央音樂學院院長馬思聰、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賀綠汀、無錫輕工學院院長陳德鈞。除李達、馬思聰二位為知識家,其他七位都是革命家。受極左思潮的衝擊,大學校長的角色存在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既作為中共的教育工作領導者,在學校中必須落實共產黨的各項政策;又要扮演知識守護者的角色,從事培養專業人才的工作。政治與知識的衝突,在他們身上有很多細節的反映。本書帶領讀者從矛盾衝突的漩渦中心,瞭解知識份子處於文革重災區,那多舛命運、身不逢時的靈魂掙扎。 本書特色 文化大革命對教育界和知識界帶來怎麼樣的影響?這些政治與知識的衝突,現在是否仍然存在? 本書帶領讀者從教育者和知識份子的角度,全面性的瞭解文化大革命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