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階層掌握中央及地方實權的幕府時代長達近七百年。 一一九二年,源賴朝從朝廷取得征夷大將軍稱號,武士貴族專權自此始。日本正式進入了武士階層掌握政權的幕府政治時期。在這個時期內,以天皇為首的貴族政權的朝廷仍舊在京都存在著,以將軍為首的武士政權——幕府與朝廷同時並存,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實際上卻是掌握實權的最高統治者。 室町幕府:南北兩朝的統一 足利尊氏不滿後醍醐天皇輕視武士利益的政策,起兵反叛,一三三六年攻佔京都,立光明天皇為傀儡。在京都開設幕府。同年十二月,後醍醐天皇逃往京都以南的吉野,自稱正統,形成南北兩個朝廷的對立。至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時,幕府達到全盛,一三九二年合併南北朝,朝廷名存實亡。這時幕府機構進一步完善:將軍下設管領,總轄幕政,輔佐將軍,其下設侍所司警衛、政所司財政、問注司文書、評定眾和引付方司訴訟。室町幕府實際是以將軍為中心和強大守護大名的聯合政權。 統治各「國」的守護大名,擁有領地、武士和家臣,具有強烈的地方割據性質。到了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時,爆發了統治階層的大規模內亂,幕府已無能力去控制擁兵自重的大名,導致日本步入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地方領主與武士則趁機發展勢力,彼此混戰。農民的反抗也更加激烈。 至十六世紀中葉、一些地方領主與武士已經發展成為控制一方的戰國大名,他們在領國內把地方領主組織為自己的家臣,積極發展工商業,積蓄經濟力量,頒布法令,直接統治農民,形成割據勢力,而幕府的控制範圍僅限於近畿一帶。一五六八年織田信長進入京都,一五七三年滅亡室町幕府。
武士階層掌握中央及地方實權的幕府時代長達近七百年。 一一九二年,源賴朝從朝廷取得征夷大將軍稱號,武士貴族專權自此始。日本正式進入了武士階層掌握政權的幕府政治時期。在這個時期內,以天皇為首的貴族政權的朝廷仍舊在京都存在著,以將軍為首的武士政權——幕府與朝廷同時並存,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實際上卻是掌握實權的最高統治者。 鐮倉幕府:武家政治的開端 鎌倉幕府是平安王朝末期武將源賴朝在一一八○年起兵反對貴族平氏政權,至一一九二年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這段時間內創立。其設有負責幕府領域內行政與財務的政所、統轄與源氏結成主從關係的御家人的侍所、和審理御家人訴訟的問注所的三個武士政權機關。將軍任命御家人到全國各地任地方行政機構「國」的守護和各莊園的地頭,掌握地方警察、徵稅和土地管理權。 鎌倉幕府是以將軍為首,御家人為骨幹的武士政權。源賴朝死後,幕府大權漸由源氏外戚北條氏控制,幕府遂由將軍獨裁向北條氏執權政治過渡。一二二一年,不滿幕府的後鳥羽上皇發動討幕戰爭。戰後,幕府流放後鳥羽等三個上皇,廢仲恭天皇,另立後堀河天皇,新設六波羅探題以監視皇室,並沒收參與叛亂的皇族與貴族的莊園三千餘處。這時幕府權力超過朝廷,甚至干預天皇的繼承。並在一二三二年公佈第一個武士政權成文法《貞永式目》,為武家法律之本,並逐漸成為全國性的法律。 鎌倉幕府後期,由於農民的反抗和御家人的貧困,社會矛盾日益表面化,特別是在兩次抗元戰爭之後,中下階層的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北條氏得宗為鞏固統治,僅任命本家子弟為評定眾與守護,獨攬幕府大權。因而在一三二四年,後醍醐天皇舉兵倒幕,一三三三年足利尊氏響應,五月上野新田義貞攻入鎌倉,鎌倉幕府滅亡。
武士階層掌握中央及地方實權的幕府時代長達近七百年。 一一九二年,源賴朝從朝廷取得征夷大將軍稱號,武士貴族專權自此始。日本正式進入了武士階層掌握政權的幕府政治時期。在這個時期內,以天皇為首的貴族政權的朝廷仍舊在京都存在著,以將軍為首的武士政權——幕府與朝廷同時並存,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實際上卻是掌握實權的最高統治者。 江戶幕府:戰國時代的終結 一六○三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開設幕府,至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時,幕府機構大體完備。幕府領地約佔全國土地四分之一,其餘由大名領有,稱藩國。將軍是全國最高統治者,控制朝廷、大名與外交;幕府在直轄領地設郡代或代官,通過測地、村年貢承包制、五人組制等,直接控制農民。 大名是各藩國的統治者,擁有領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貢徵收權等。幕府設巡見使及被稱為目付的監察官監督各藩國,並採取大名參覲交代和大名改易等辦法控制大名,但各藩國仍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形成在德川將軍控制下的各藩國分割統治的政治體制。 十七世紀末,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幕藩體制出現危機,農民起義頻繁。一八五四年日本開國後,民族危機又加劇了封建制危機。薩摩、長州等西南強藩,在改革派下級武士推動下,逐漸採取與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興業,抵抗外敵。一八六七年在倒幕運動壓力下,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被迫宣布「奉還大政」。一八六七年十二月倒幕派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宣布廢除幕府制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發動戊辰戰爭,徹底打倒幕府勢力。至此,日本的幕府政治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