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都過了七十餘年,但日本人仍生活在「戰後」裡。「戰後」這個生活便利、物質豐富的社會,同時充滿著災難和痛苦-太宰治的絕望、哥斯拉的恐怖、力道山的矛盾、奧姆真理教的破產,以及迄今仍無法治癒的東日本大地震陰影。 面對這樣的災難和痛苦,只有側耳傾聽他者的「無言之聲」,勇於正視戰後日本社會自身的病症,才能看到那一絲絲的希望和幸福。 磯前順一教授第一部中文譯本,這是一曲與「戰後」訣別,獻給昭和、平成兩個時代的鎮魂之歌。
二戰,都過了七十餘年,但日本人仍生活在「戰後」裡。「戰後」這個生活便利、物質豐富的社會,同時充滿著災難和痛苦-太宰治的絕望、哥斯拉的恐怖、力道山的矛盾、奧姆真理教的破產,以及迄今仍無法治癒的東日本大地震陰影。 面對這樣的災難和痛苦,只有側耳傾聽他者的「無言之聲」,勇於正視戰後日本社會自身的病症,才能看到那一絲絲的希望和幸福。 磯前順一教授第一部中文譯本,這是一曲與「戰後」訣別,獻給昭和、平成兩個時代的鎮魂之歌。
「奪回強日本:歷代最長「安倍政權」7年8個月的政策評價」(強い日本を取り戻す:歴代最長「安倍政権」の7年8ヶ月の政策評価),這本多達41萬字的日文內容,是淡江大學日本政經研究所蔡錫勲所長研究安倍政權的另一本專書,非常深入地剖析安倍執政時期的各項政策作為。 「強い日本を、取り戻す。(奪回強日本)」是安倍首相的一貫施政目標與口號,也可稱做安倍版「旭日東昇」。2012年12月26日第二次安倍政權成立之後,到2020年8月24日已「連續」執政達2,799天,超越佐藤榮作(2,798天)成為歷代最長。若通算「總」任職日數,加上第一次安倍政權(2006年9月26日至2007年8月27日),到2019年11月20日達2,887天,已經超越戰前歷任3次首相的桂太郎。安倍首相創造了日本史上「總」任職及「連續」任職日數,雙雙打破最長任期的成就。 大國不一定是強國,強國也不一定是大國。安倍首相內心深處可能懷念戰前大日本帝國「昔日的榮光」,也可能理解日本在戰後世界做為經濟大國之「大國角色」。強日本的英文是「strong Japan」,日本人認為自己的國家變弱了,若是安倍首相親自提出「大國夢」的「大日本(great Japan)」,恐會引起鄰近國家緊張。 首先,「經濟再生」是安倍政策的第一目標,安倍政府一再強調「經濟最優先」。一連串的經濟政策通稱為「安倍經濟學(Abenomics)」,這是結合「安倍(Abe)」和「經濟學(Economics)」。安倍首相於2013年2月22日,在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Japan is Back(日本回來了)」政策演說表示:「安倍經濟學這名詞不是我造字的,是市場創造的」。 安倍經濟學是每次選舉的主軸,其基本方針是:「沒有經濟再生,就沒有財政健全化」。財政健全化是安倍經濟學的最大弱點,2020年9月底的日本政府總負債為1,189兆9,160億円。2020年10月的日本債務總額對GDP比是266.1%,先進國家中最糟。安倍政府原本設定2020年度前實現政府預算基礎財政收支(Primary Balance)黑字化的財政健全化目標,後來延至2025年度。 其次,外交‧安全保障方面,「俯瞰地球儀外交」和「積極的和平主義」是兩大旗幟。安倍政府通過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安全保障關連法,強化日美同盟。日本是世界第三的經濟大國,重視經濟外交,卻沒有世界第三的話語權。日本自衛隊不能明言為「軍隊」,強調「專守防衛」。「憲法改正(修改憲法)」是日本邁向「普通の国(正常國家)」之路。 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打亂安倍首相2020年的政治佈局,安倍內閣所提出的防疫措施過於瞻前顧後,導致支持率急遽下滑,於2020年9月16日將長達7年8個月的安倍政權畫下句點。
「奪回強日本:歷代最長「安倍政權」7年8個月的政策評價」(強い日本を取り戻す:歴代最長「安倍政権」の7年8ヶ月の政策評価),這本多達41萬字的日文內容,是淡江大學日本政經研究所蔡錫勲所長研究安倍政權的另一本專書,非常深入地剖析安倍執政時期的各項政策作為。 「強い日本を、取り戻す。(奪回強日本)」是安倍首相的一貫施政目標與口號,也可稱做安倍版「旭日東昇」。2012年12月26日第二次安倍政權成立之後,到2020年8月24日已「連續」執政達2,799天,超越佐藤榮作(2,798天)成為歷代最長。若通算「總」任職日數,加上第一次安倍政權(2006年9月26日至2007年8月27日),到2019年11月20日達2,887天,已經超越戰前歷任3次首相的桂太郎。安倍首相創造了日本史上「總」任職及「連續」任職日數,雙雙打破最長任期的成就。 大國不一定是強國,強國也不一定是大國。安倍首相內心深處可能懷念戰前大日本帝國「昔日的榮光」,也可能理解日本在戰後世界做為經濟大國之「大國角色」。強日本的英文是「strong Japan」,日本人認為自己的國家變弱了,若是安倍首相親自提出「大國夢」的「大日本(great Japan)」,恐會引起鄰近國家緊張。 首先,「經濟再生」是安倍政策的第一目標,安倍政府一再強調「經濟最優先」。一連串的經濟政策通稱為「安倍經濟學(Abenomics)」,這是結合「安倍(Abe)」和「經濟學(Economics)」。安倍首相於2013年2月22日,在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Japan is Back(日本回來了)」政策演說表示:「安倍經濟學這名詞不是我造字的,是市場創造的」。 安倍經濟學是每次選舉的主軸,其基本方針是:「沒有經濟再生,就沒有財政健全化」。財政健全化是安倍經濟學的最大弱點,2020年9月底的日本政府總負債為1,189兆9,160億円。2020年10月的日本債務總額對GDP比是266.1%,先進國家中最糟。安倍政府原本設定2020年度前實現政府預算基礎財政收支(Primary Balance)黑字化的財政健全化目標,後來延至2025年度。 其次,外交‧安全保障方面,「俯瞰地球儀外交」和「積極的和平主義」是兩大旗幟。安倍政府通過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安全保障關連法,強化日美同盟。日本是世界第三的經濟大國,重視經濟外交,卻沒有世界第三的話語權。日本自衛隊不能明言為「軍隊」,強調「專守防衛」。「憲法改正(修改憲法)」是日本邁向「普通の国(正常國家)」之路。 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打亂安倍首相2020年的政治佈局,安倍內閣所提出的防疫措施過於瞻前顧後,導致支持率急遽下滑,於2020年9月16日將長達7年8個月的安倍政權畫下句點。
日本退休基金,會破產嗎?日本政府的年金財源問題,如何解決?日本第一次年金改革,成功了嗎? 日本該如何透過年金改革來解決職業不公及世代不均問題?日本人的退休所得足夠保障老年生活嗎?日本年金制度為何又稱為「山口年金」?日本官僚真的具有非凡專業與權力嗎?離婚的配偶能要求另一半的年金給付嗎?為何日本銀髮族要延後退休?年金保險費的繳費率為何會上升? 本書完整分析並探討了日本年金制度的歷史發展脈絡,著者從日本官僚的政策理念和年金制度改革說起,藉此釐清日本發展「大國民年金」的目的。其次,從1980年代設立基礎年金,至2020年公共年金的改革過程,包括企業勞工團體、婦女權利保障、基金財務制度,以及官僚主導的過程和目的,他們如何與其他利益團體等的互動,最後著者更整理了日本年金制度的關鍵特色和對我國年金制度改革的啟示。 本書運用了歷史研究,著者更與日本官僚和專家學者直接現場深度對話,主題從年金到社會安全保障,從日本連結臺灣。這是臺灣第一本完整且深入介紹日本官僚與年金制度現況、內涵的專業技術入門書籍,全書淺顯易懂,能幫助初探日本年金制度相關領域的讀者,很有系統地從國際視野獲得完整的日本年金制度知識,本書也非常適用於社工相關系所做為上課補充教材。
日本退休基金,會破產嗎?日本政府的年金財源問題,如何解決?日本第一次年金改革,成功了嗎? 日本該如何透過年金改革來解決職業不公及世代不均問題?日本人的退休所得足夠保障老年生活嗎?日本年金制度為何又稱為「山口年金」?日本官僚真的具有非凡專業與權力嗎?離婚的配偶能要求另一半的年金給付嗎?為何日本銀髮族要延後退休?年金保險費的繳費率為何會上升? 本書完整分析並探討了日本年金制度的歷史發展脈絡,著者從日本官僚的政策理念和年金制度改革說起,藉此釐清日本發展「大國民年金」的目的。其次,從1980年代設立基礎年金,至2020年公共年金的改革過程,包括企業勞工團體、婦女權利保障、基金財務制度,以及官僚主導的過程和目的,他們如何與其他利益團體等的互動,最後著者更整理了日本年金制度的關鍵特色和對我國年金制度改革的啟示。 本書運用了歷史研究,著者更與日本官僚和專家學者直接現場深度對話,主題從年金到社會安全保障,從日本連結臺灣。這是臺灣第一本完整且深入介紹日本官僚與年金制度現況、內涵的專業技術入門書籍,全書淺顯易懂,能幫助初探日本年金制度相關領域的讀者,很有系統地從國際視野獲得完整的日本年金制度知識,本書也非常適用於社工相關系所做為上課補充教材。
本書以《當代日本的政治與經濟》為名,內容分成日本科技與經濟外交、日本印太戰略、當代日本政治變遷、日本式經營與產業發展等四個部分,網羅與當代日本政治與經濟議題有關的12篇論文。 第一部分的日本科技與經濟外交,蒐羅了2篇論文,針對科技冷戰下的臺日科技與產業互動模式、日本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經濟外交戰略意涵進行探討。 第二部分的日本印太戰略,蒐羅了4篇論文,探討印太戰略背景下,日本與東協關係、安倍晉三的戰略外交、釣魚台問題中的國家利益與臺日關係,以及日本印度戰略合作關係等重要議題。 第三部分的當代日本政治變遷,蒐羅2篇論文,分別探討日本首相解散眾議院慣例,以及日本型資本主義和財界結構變遷等左右日本政治變動的關鍵議題。 第四部分是日本式經營與產業發展,蒐羅了4篇論文,關注日本職業足球在地化與地域性質之關係、新媒體科技發展下的日本跨媒體經營模式、日本企業海外生活型態行銷策略,以及日本外勞政策與發展趨勢等議題。 2019年,日本進入令和時代,本書即以此為背景,從多面向探討當代日本的政經外交科技戰略與產業及經營的變化,並以專書出版方式累積臺灣日本研究的成果。
本書主題為「日本研究的轉化與重構」,係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邀請日本、台灣與星國學者專家,針對日本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發展,展開學術性的對話。全書14篇文章共分成三大篇,分別為: 第一篇「國際關係下的日本研究對話」:共收羅5篇文章,針對日本安全保障理論、亞洲安全保障體系、日本安全戰略、台日國家利益互動、AIIB的政治經濟意涵等議題進行探討,主要圍繞於日本的安全保障環境。 第二篇「政治學中的日本研究對話」:共收羅5篇文章,探討日本政治制度變革、日本首相的國會解散權、日本選區劃分的政治過程、日本女性參政的制度制約,以及日本地方行政的跨域治理。此一對話主要是聚焦在日本政治的「權力歸屬」議題。 第三篇「經濟與社會文化下的日本研究對話」:共收羅4篇文章,分析日本教育體系的社福支援、日本研究倫理的現狀課題、全球化下日本企業的新面貌,以及日本對台灣政治菁英民族觀念等議題。 本書希望呈現出日本研究的多元觀點,透過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以學術對話的方式,激發出更嶄新的研究火花,並希望透過本書開啟新的思考方向、發掘出更具研究價值的新議題,並以此高水平學術交流的成果展現,讓台灣的日本研究成為亞太地區日本研究的模範平台。
21世紀日本對外經濟政策為何?日本的再興戰略如何推動其國際戰略?安倍內閣不僅希望將國內的經濟資源移轉到高生產力的部門,更希望透過區域經濟整合,引進海外經濟的動能,讓日本經濟得以持續其成長動力。在作法上,日本是以EPA做為軸心戰略,其內容涵蓋了貨貿、服貿、生產要素移動自由化、海外直接投資條件、科學技術研發合作,以及經濟開發合作項目中的政府開發援助或開發協助運用等的制度性安排。安倍政府不只致力於開拓海外發展的潛力,更透過EPA雙邊協商開啟了國內改革除弊的契機。 EPA締約對手國也對日本提出要求,必須對等開放其國內產品、勞動、投資、科技研發、政府採購等市場,過去日本為了扶持其國內特定產業的保護措施,如今都面臨非常嚴峻的外來壓力。所以面對內外部的改革壓力,安倍國際開展戰略具有除弊與興利的對內與對外的雙重戰略意涵。 本書針對日本21世紀的對外經濟政策,介紹和分析安倍政府的日本再興戰略的國際開展戰略,特別是日本的經濟夥伴協定及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的運用策略。日本執行安倍國際開展戰略逐步實現其國家安全保障、國際貢獻與影響力、國內經濟再興等的多重戰略目標。希望能夠提供台灣經濟再起的規畫參考與借鏡。
台灣學術視角下的日本 日劇、日綜、日文書籍、日治留下的影響,日本是台灣最貼近的國家之一,我們的生活俯拾即是,然而在學術研究中的日本呢? 當代台灣的日本研究是指,以台灣的觀點,透過社會科學的研究途徑,對現代日本的政治、外交、經濟與社會現象,進行學術的探討與分析。在上述的概念範疇下,本書以總論、日本政治與外交、日本經濟與社會文化等三個面向,透過十二篇文章的論述,以台灣的角度勾勒出當代日本研究的初步圖像。 在總論的第一章部分,除了描繪出台灣日本研究的整體現況之外,也點出目前發展所面臨的課題。特別指出,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台灣的日本研究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第二章部分,則是透過理論與實證分析,剖析當代日本政治的發展歷程。日本政治與外交部分,收羅了六篇文章。分別探討日本憲法第九條的爭議、日本對東協的外交政策、戰後日本的安保政策、日越關係與ODA政策、日本的飛彈防衛決策體系,以及日本的國防外交政策。日本經濟與社會文化部分,則是收羅了四篇文章。分別探討日本航空產業的發展策略、日本社會福祉法制、日本社會內處遇議題、日本的世界遺產參與政策。 本書的研究取向與研究成果,呈現出當代日本研究的「跨學科」發展方向。所羅列的論文中,除了傳統的政治經濟學、經濟社會學之外,也含括了法律社會學、文化經濟學等研究途徑,可視為理解台灣當代日本研究的重要參考。
台灣學術視角下的日本 日劇、日綜、日文書籍、日治留下的影響,日本是台灣最貼近的國家之一,我們的生活俯拾即是,然而在學術研究中的日本呢? 當代台灣的日本研究是指,以台灣的觀點,透過社會科學的研究途徑,對現代日本的政治、外交、經濟與社會現象,進行學術的探討與分析。在上述的概念範疇下,本書以總論、日本政治與外交、日本經濟與社會文化等三個面向,透過十二篇文章的論述,以台灣的角度勾勒出當代日本研究的初步圖像。 在總論的第一章部分,除了描繪出台灣日本研究的整體現況之外,也點出目前發展所面臨的課題。特別指出,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台灣的日本研究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第二章部分,則是透過理論與實證分析,剖析當代日本政治的發展歷程。日本政治與外交部分,收羅了六篇文章。分別探討日本憲法第九條的爭議、日本對東協的外交政策、戰後日本的安保政策、日越關係與ODA政策、日本的飛彈防衛決策體系,以及日本的國防外交政策。日本經濟與社會文化部分,則是收羅了四篇文章。分別探討日本航空產業的發展策略、日本社會福祉法制、日本社會內處遇議題、日本的世界遺產參與政策。 本書的研究取向與研究成果,呈現出當代日本研究的「跨學科」發展方向。所羅列的論文中,除了傳統的政治經濟學、經濟社會學之外,也含括了法律社會學、文化經濟學等研究途徑,可視為理解台灣當代日本研究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