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智慧 書系 ,共計18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古易今詁

周洪太  著
大展  出版
2014/12/01 出版

《古易今詁》是本十分神奇的天書,是探討天體構成的資料,是追尋人生價值的杠桿和橋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里程碑。在天地沒有形成以前,元氣已經有了,它從無到有不斷地擴大,這個歷史階段易學稱混元一氣、混沌、鴻蒙時期。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周易自然觀

商宏寬  著
大展  出版
2014/01/01 出版

本書首先展示周易關於天道、地道和人道的自然結構,突破了把自然作為人的對立物的西方哲學傳統自然結構,並且根據老子關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和道法自然的觀點,揭示了自然結構之間的復雜關系,以及周易關于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觀點,闡述了精神和物質之間的幽明和感通的關系等獨特自然結構觀。 其次,研究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以及生生謂之易的周易特有的自然演化觀。 第三,探索了周易自然觀的立象取義的核心內容。其基本做法是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周易自然觀就是這樣善待自然,順其自然,認識自然、解釋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四,本書用獨特的易象思維方式,演繹卦象結構和變化關系,盡解自然之易、立象盡意、卦爻符號轉換、制器尚象、取象比類、變易為性、簡易為用、交易為通、不易為宗以及為變所適、和諧論、地之道、災異觀、整體有機自然觀等。 當代科技革命和社會改革兩大潮流,使人類進入工商文明和信息文明的新時代,從根本上改變了古代周易賴以存在的經驗科學基礎和農耕文明的社會條件,周易面臨生死存亡的抉擇。易學文化體系的核心是「天人同構」和「天人合一」,謀求周易自身的科學化去實現其社會化,把巫史文化變成哲理文化,以科學的精神和現代人文理念建成現代易學體系,是歷史的必然。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用科學揭開《易經》的神秘面紗

張今  著
大展  出版
2013/11/01 出版

田合祿 《易經》是什麼?《說文》引《秘書》說「日月為易」,說明「易」就是日月,《易經》講的就是日月的運行規律,以及日月的運動變化,及其對自然界生物和人的影響,並闡述人順從自然變化的道理。探討日月的運行規律屬於自然科學,由此產生的天文、曆法、季節、氣候、氣象、物理、數學等都是科學,由此可知《易經》也應該是一本講科學的書,不是講迷信的書,研究《易經》,就是研究科學,因此,我們將這套叢書定名為《周易與現代科學研究叢書》。    《易經》的功能是什麼?《繫辭傳》說「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原來《易經》的功能是講生命科學的,講一切事物的誕生、發展、壯大、直到其死亡。乾為日,還為天;坤為月,還為地。所以《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彖傳》還深入地闡發了乾坤日月合德創生化育萬物的特性,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人有生命,動物有生命,植物有生命,一個國家、一個機關也有生命,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易經》可以用到萬事萬物之中,萬變不離其宗。    日月運動,有時間,有空間,這一特性《易經》就用卦符來表示,故《易經》的卦都有時、空的特性,時空相結合研究就成了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大特徵,所以孔子研究《易經》之結晶產物——《易傳》,不但強調「時」,也強調「位」,「時」就是時間,「位」就是空間,「時」「位」結合,就是時空結合,是自然科學的研究,不只是人文科學的研究,要把它從人文圍牆中解放出來,放到自然科學中去考慮,就會知道孔子不只是一位教育家、哲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古代科學家。 日月運動有規律,有時間,這是一切推前和演後運算必須具備的條件。《易經》之卦是日月運動的代表符號,故用卦也能推知以前和演義以後。    再說孔子儒家,《漢書‧藝文志》說「儒家者流,蓋出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教化者也」。原來儒家主要是講「陰陽教化」學說的,而「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所以孔子在《繫辭傳》中說「陰陽之義配日月」。羲和是個觀天文制定曆法的官員。由此可知,孔子研究《易經》的目地是「治曆明時」,供民政之事用的,所以孔子《易傳》處處都是體現出了科學精神。    《易經》是一部偉大的古代科學著作,在歷代易學研究者的科學闡釋下,今天科學易已經形成,其研究正在逐步深入,我們相信到二十一世紀,科學易的研究將讓《易經》重放科學光輝,古樹將開新花。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周易注解

趙安民  著
大展  出版
2011/02/01 出版

  本書是注釋與解讀《周易》經傳的專書,內容有二:  上篇《周易經傳淺注》是對《周易》六十四卦和「十翼」的詳細淺近注釋,主要從義理方面進行注釋,必要處也結合象數來闡釋義理;  下篇《歷代名家解讀》特別精選(魏)王弼、(唐)孔穎達、(明)張介賓、(清)李光地、(清)紀曉嵐、(清)章學誠以及近現代錢基博、章太炎、呂思勉、朱自清等大師解讀《周易》經傳的篇章。

9 特價29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周易文化的科學探索

郝岳才  著
大展  出版
2010/11/01 出版

易經作為中國古代的一部典籍,數千年來倍受文化學術界推寵與關注,從漢代經學產生以來,歷經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宋元,乃至明清,從漢初的「六經」,東漢的「七經」,唐代的「九經」,到宋代的「十三經」和「四書五經」乃至清代的「十三經」,始終未曾動搖它群經之首的地位,成為中國儒學、經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當然,從漢至唐之「漢學」,宋元明之「理學」,清之「考據學」,對易經的注解、訓釋各不相同,各取所需也好,各持己見也罷,但正是在這樣的百家爭鳴中,賦予了易經各不相同的時代特徵,產生了各具特色的時代之學。這一點,在中國兩千年經學古、今文派的爭論中反映得淋漓盡致。對易經本身的研究則自然地分成兩大派系,曰易理、曰象數。以上易經所指乃《周易》與《十翼》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根據文獻記述,古易有三,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也有人將連山、歸藏和周易直接對應於夏、商、週三個王朝。但連山、歸藏亡佚,存世者只有周易。由之一般意義上也便將易經代之三易或括十翼。筆者認為,對易經的研究或易學的研究,既不能一味的拔高古人,似乎古人比今人都高深莫測,也不能貶低古人,似乎古人只有所謂原始的、樸素的思想,而應該採取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將易學思想的產生置於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時代,這樣才可能做到客觀、公允、科學,還原易經之本原。這便要解決一個關鍵性問題——易文化產生的時代特徵是什麼?回答這一問題需要深入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瞭解中國古人的生活環境與原始文化特質。史前傳說與文獻記載以及考古實證證明,中國古人活動最集中的地區便是晉南、豫西與關中一帶的河東、河南、河內「三河」地區,即中原。但中原文化的產生與形成並不是孤立的,而是不同區域文化發展與融合的結果。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曾指出:距今七千至五千年間,源於華山腳下的仰紹文化廟底溝類型,通過一條呈「S」型的西南——東北向通道,沿黃河、汾河和太行山山麓上溯,在山西、河北桑乾河上游至內蒙古河曲地帶,同源於燕山北側的大凌河的紅山文化碰撞,實現了花與龍的結合,又同河曲文化結合產生三袋足器,這一系列新文化因素在距今五千至四千年間又沿汾河南下,在晉南同來自四方(主要是東方、東南方)的其他文化再次結合,這就是陶寺。或者說,華山一個根、泰山一個根、北方一個根,三個根在晉南結合。這很像車輻聚於車轂,而不像光、熱等向四周放射。考古發現正日漸清晰地揭示出古史傳說中「五帝」活動的背景。五帝時代以五千年為界可以分為前後兩大階段,以黃帝為代表的前半段主要活動中心在燕山南北,紅山文化的時空框架,可以與之對應。五帝時代後半期的代表是堯舜禹,是洪水與治水。史書記載,夏以前的堯舜禹,活動中心在晉南一帶,「中國」一詞的出現也正在此時。堯舜時代萬邦林立,各邦的「訴訟」、「朝賀」,由四面八方「之中國」,出現了最初的「中國」概念。這還只是承認萬邦中有一個不十分確定的中心,這時的「中國」概念也可以說是「共識的中國」,而夏、商、周三代,由於方國的成熟與發展,出現了鬆散的聯邦式的「中國」,周天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理想的「天下」。{1}但不論是「車輻聚於車轂」,還是「光、熱向四周放射」。古中國文化在交流與融合中形成了一個融合四方文化的共同文化中心,在地望上即現山西襄汾的陶寺一帶,在特質上即中原文化。而陶寺文化的時代距今5000─4500年之間,正與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前的堯舜禹時代相合。陶寺的考古發掘表明,「其時間跨度很長,上下近千年,大致從西元前3000年至西元前2000年之間,其遺存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中期相當於歷史傳說的陶唐、虞舜,而晚期則為夏族夏後氏時期。在空間上,陶寺龍山文化類型及其已發掘的陶寺遺址的地域,正是歷史記載唐堯、虞舜和夏禹等的氏族或部落的活動所在。」{2}其文化特質,從陶寺遺址出土的文化遺存,無論是銅器、陶器還是石器、骨器等器物群的發生、發展或演變,均顯示出夏文化從其發祥地向南越黃河至豫西伊、洛一帶的軌跡。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城池的出現,宮殿與宗廟的出現,不僅擁有了銅器、樂器、玉器和圖騰,以及文字的出現,特別是觀象臺的出現,充分反映出陶寺文化的成熟程度,並向國家過渡。而陶寺文化遺存遺物中彰顯了這樣一個文化現象——祀祭,樂器也好,玉器也好,圖騰也好,無不透露出祭祀上天,亦即古人察天敬天的文化特質,最終形成了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的文化根本。在認識上天的過程中,古人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借助於多種手段、方法與參照物,辨識星空,認識星象,找尋天之代表的日月五星的運轉週期與規律。這一漫長的過程中,古人認識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星體,將星體劃分為恆星與行星,將一顆顆獨立的恆星連接成一個個富於想像的星座,建立了黃道體系座標,依黃道將星空劃分為四象二十八宿,將黃道以北圍繞北極星的區域分為三垣。這一漫長的過程中,一個個溝通天人的奇人巫覡產生,用獨特的儀式溝通天人,將上天的旨意傳遞百姓。這一漫長的過程中,人們根據物體白日光線下變動的陰影觀察太陽,進而理性化為立竿測影以辨四時。而在這每一過程中的奇人神人或智者便是部落首領或者王朝君主。堯之父帝嚳可通天,堯自然不例外。在這一過程中,觀天測地漸漸演化成為專業,並成為一種職業。觀天察象為司天者,立竿測影為司天者,巫覡為司天者,蔔筮者也為司天者。形式有所不同,本質完全一樣,都是由不同手段或參照物預言、觀察日、月、五星等行星和衛星的變化規律。這種種方式中,簡單易行並能夠模擬天體的便是周易及其筮占。由之,從連山到歸藏到周易代代薪火不斷,或國之大事,或百姓小事,卦筮成了人們瞭解天意的重要手段,從符號到文字,並最終固定為文字與符號的結合。本書所要剖析的也正是易經或周易符號、文字進而瞭解千姿百態多樣世界共同遵循的法則。故本書名曰《周易文化的科學探索》。【註釋】{1} 蘇秉琦《中國文化起源新探》159-161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6月第1版。{2} 王克林《陶寺晚期龍山文化與夏文化》,《黃河文化論壇》第四輯12頁,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易學與數學奧林匹克

歐陽維誠  著
大展  出版
2007/09/01 出版

《周易》這部奇書誕生之時即數學結下不解之緣。在近年來易學與科學關系討論中,易學與數學的關系是其中最基礎而又典型的課題。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和影響最大的國際中學生學科競賽活動。利用《周易》中的思想和符號,真的能解答現代化的數學奧林匹克試題嗎?本書富有趣味性地運用易卦思想解答了一百個數學奧林匹克試題,並論述《周易》對中國古代數學產生和發展的影響,易卦與現代數學的聯系與數學奧林匹克解題思想。 本書還論述了《周易》對中國古代數學的產生和發展的影響,易卦與現代數學的聯系及易卦與數學奧林匹克解題思想。 本書對易學與數學奧林匹克這一古代智慧與現代科學的關系的探討,對于古代文化與現代科學的普及傳播具有特殊意義。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易學與人文

羅熾  著
大展  出版
2006/09/11 出版

目錄 總序一(任繼愈) 總序二(朱伯崑) 《人文易與民族魂》(代序)(蕭父) 第一章 《周易》與中國人文精神 第二章 易學與理想人格 第三章 易學與人倫道德 第四章 易學與經世致用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易學與中國傳統醫學

蕭漢民  著
大展  出版
2005/09/05 出版

至於在一些相關性的學術會議上和學術著作中將此作為專門議題或設置專門章節,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圍繞這一問題所發表的學術論文那就更不勝枚舉了。這一文化現象的出現究竟正常不正常?對目前中國傳統醫學和易學這兩個學科的單項研究的深化是否有必要?如何評價這一文化現象出現的意義?所有這些問題,目前在學術界還是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我想問題的關鍵在於易學與醫學究竟是否存在著實質性的會通關係?現在討論醫《易》會通對中醫學實現現代化有無意義?這裡涉及研究方法上的和史料分析上的許多問題,我在引論部分不可能對這些問題全面敷陳,只能在對若干疑義較大問題的答辯中順便加以探討。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易學與生態環境

楊文衡  著
大展  出版
2005/08/01 出版

總序一(任繼愈) 總序二(朱伯崑) 自序 第一章 易學中的生態環境觀念 第二章 易學中的生態環境內容 第三章 易學影響下的風水 第四章 易學對中國古代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 第五章面對中國嚴峻的環保形勢,借鑒歷史經驗進行治理

9 特價20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易學與史學

吳懷祺  著
大展  出版
2004/12/03 出版

周易》系統典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揚這份珍貴的遺產,是學術界的一項艱巨任務。近年來,海內外出版了多種易學著作,形成了一股周易熱。  關於周易文化的論述,提出許多問題,發表許多見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又為易學愛好者和關心傳統文化的讀者帶來許多困擾。有鑑於此,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的同仁,在自己研究的基礎上,編寫了這套叢書,參加爭鳴,希望能為讀者澄清一些問題,將弘揚傳統文化引向較為健康的軌道。我們編寫這套叢書,依據以下幾條原則:  (1)倡導以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研究和評介周易文化,區別精華和糟粕,突出易學文化中的智慧和哲理。《周易》系統典籍,所以長期流傳不息,關鍵在於其中蘊涵的智慧或思維方式,吸引歷代學人不斷追求和闡發。這套叢書的重點在於闡述其智慧,使讀者從中受到教益,故定名為《易學智慧叢書》。  (2)《周易》系統典籍或歷代易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各個領域,如古人所說「易道廣大,旁及天文、地理……」等,在人類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弘揚易學智慧,不能局限於《周易》經傳本身,如歷代經學家所從事的注釋工作;還要看到其在實際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編這套叢書,著眼於從傳統文化發展的角度,闡述易學智慧的特色及其價值。  (3)任何傳統文化的研究,都應同當代的文明建設聯繫起來考量,走現代化的道路,即古為今用的道路,傳統文化方能重新煥發出其生命力。編寫這套叢書,亦力求體現這一精神。總之,弘揚傳統應根植於現實生活之中。  (4)《周易》系統的典籍,文字古奧,義理艱深,一般讀者難於領會。編寫這套叢書,一方面立足於較為踏實的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對原典不能妄加解釋和附會,一方面又要以較為通俗易懂,用當代學人所能接受的語言,敘述易學智慧的特徵,易學文化流傳的歷史及其對中華文化所起的影響,行文力求深入淺出,為易學愛好者提供一入門途徑。  以上四條,是我們編寫此套叢書的指導方針和要求,參加撰寫的同仁,大都按這些要求努力工作。  有的稿本改寫多次,付出了艱巨的勞力,至於是否達到上述目的,要待廣大讀者的批評指正了。  總之,編寫這套叢書是一種嘗試,旨在倡導一種學風,拋磚引玉,以便同學術界、文化界的同行,共同實現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任務。  (朱伯崑先生現任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院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易學與科學研究會理事長。)

9 特價20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易傳通論

王博  著
大展  出版
2004/11/01 出版

《易經》這部書幽微而昭著,繁富而簡明。五千年間,易學思想有形無形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人生哲學。《周易》經傳符號單純(只有陰陽兩個符號),文字簡約(約二萬四千餘字),給後代詮釋者留出馳騁才學的廣闊天地。迄今解易之書逾數千家。近年已有光電傳播媒體,今後闡釋易學的各種著作勢將更為豐富。

9 特價22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

詹石窗  著
大展  出版
2003/11/01 出版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易學與儒學

任俊華  著
大展  出版
2003/10/07 出版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佛教與周易

王仲堯  著
大展  出版
2003/09/01 出版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易學與建築

韓增祿  著
大展  出版
2002/04/01 出版

本套書的主旨,借用王充「論衡」的話「疾虛妄」。「疾虛妄」為完成,如果多數群眾尚在愚昧迷信中不能擺脫,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的精神文明就無從談起.....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易學與科技

董光壁  著
大展  出版
2002/02/01 出版

這套叢書的主旨,借用王充論衡的話--疾虛妄。論衡做於二千年前。然而,舊迷霧被清除,新迷霧又瀰漫,疾虛妄的任務遠未完成。如果多數群眾尚在愚昧迷信中不能擺脫,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的精神文明就無從談起。我們的任務艱鉅而光榮。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易學與美學

劉綱紀  著
大展  出版
2001/10/01 出版

周易的經是用於占卜的,傳遞基本思想則是主要站在儒家的立場上,並已經為依據,兩者都不是專講美學或藝術的,但是,他們卻對中國古代美學研究和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周易的卦像被認為同中國的書法、繪畫及工藝的造型,文學、音樂、舞蹈等形象有著直接的或相似的關係,而他的一些基本命題和範疇則被各們藝術理論所徵引和解釋,並成為從美學上解釋各種藝術現象的理論依據,甚至他的個別言辭,也因其形象幸而對藝術家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激發創作靈感的一個重要源泉。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易學與管理

余敦康  著
大展  出版
2001/09/01 出版
9 特價22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