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別只是抱佛腳過來一起坐吧!《邀您同坐》是一本融合圖像與文字的藝術創作集,由作者以細膩的筆觸與深邃的思索,記錄過去幾年對生活、情感與心靈的觀察與體會。書中每一篇作品,皆由圖畫起筆,再由文字延展,兩者相互呼應,形成一種「影中有聲」的美學對話。這些創作靈感多源自日常生活的微小觸動──一幅畫作、一個字的形音義、一段靜默的沉思,進而引發對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內在情緒與自我意識的探問。例如〈皮影戲之舞〉揭示了留白中的深意,〈花果山之戰〉則化神話為心靈寓言。其他如〈5元和500元的快樂〉、〈菩薩與蜘蛛人〉、〈蘋果是什麼〉等篇章,交織著溫柔的自省與堅定的覺察,鼓勵讀者在表象之下,尋找生命的純粹與本真。《邀您同坐》不僅是一趟靜觀世界的旅程,更是一次靜心自照的邀請。如同書中那幅〈送您一位菩薩〉──圖中的菩薩沒有講話,只是安靜地坐著,陪伴著、照亮著,也邀請我們成為那一盞無聲的燈。這不是一本普通的畫冊,而是一場深沉溫柔的邀請:邀請我們坐下,與自己、與佛、與眾生同行。◎中、英文雙語對照,全彩圖文,完整收藏。
我是風吹,你是線愛阮飛偌遠,你就放偌長《風吹 周蘇宗臺語詩》是周蘇宗的第二本詩集,依著二十四節氣,從立春寫到大寒,每個節氣各收錄二至三首「情詩」。寫節氣、寫親情、也寫土地及萬物的愛,如:湯圓、水餃、草仔粿、風箏、腳踏車、炒飯及泡麵等,全都入詩。他用柔軟的心,將日子化做詩句。其中〈送行寫予蘇嫚〉更是寫下與他相伴十六年,已逝的狗女兒蘇嫚滿滿的疼惜及懷念。作者周蘇宗在短短兩年內出版第二本詩集,他的詩有生活感想的投射,親人思念的傷懷,甚至擴及土地關懷及時代觀察的探究。在過往的理性投資領域下,斜槓出細膩感性的文人情懷。本書特別收錄第九屆教育部閩客語文學獎現代詩社會組第三名作品─〈永遠的臺灣島:寫予竹內昭太郎先生〉★掃QR Code收聽作者親自朗讀每一首臺語詩。
南無阿彌陀佛喀喀鏗 喀喀喀喀鏗…… 〈吃齋唸佛的老奶奶〉是黃春明在2000年時發表的詩文。文中反覆出現的重複詞句,音律活潑,琅琅上口,讀來諧趣生動,短短的故事可以很快讀過,也能細細咀嚼發現什麼。有發現圖文樂趣的,有感動於故事中相似記憶的……。 黃春明撕畫獨樹一格,俯拾即來的巧妙素材撕作總藏驚奇。本書封面紅紅的經堂,是黃春明撕畫創作。書中收錄的老奶奶、蛀蟲及木魚、銅磬等手繪稿,是他早期的構思。 由於撕畫須有極細的指尖動作,對病後的黃春明相當吃力,未撕作的部分由繪者發揮,老少聯手,以撕畫和繪圖透過不同媒材聯結,詮釋老奶奶的故事。 黃春明豐沛的創作力,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皆源於他筆尖不停歇。老頑童的堅持不懈,正如同他筆下的老奶奶,日日虔誦經卷,歲月力行,唸到身心合一,唸到心佛不二,聲聲「南無阿彌陀佛」,是一首老奶奶的生命之歌。
國寶文學大家黃春明 睽違三十年的文學漫畫創作 無法動彈的石羅漢,沉重納悶的過著恆無變化的日子,直到老石匠的靈棺來到他的面前,才意識到經年累月的自怨自艾,錯過與老石匠相處的機會,但為時已晚,自責不已。從那天起,石羅漢終於知道,靜觀外面世間,豐富內心的生活,石羅漢的日記就這樣誕生了。 《石羅漢日記》裡共有21幅水墨文學漫畫,是黃春明先生,藉由佇立於路口的石羅漢,反映世間眾生相,亦從石羅漢內心的獨白中,刻畫行者的解脫自在,頗具禪趣。 黃春明謙稱《石羅漢日記》為戲筆之作,卻是對底層人物與土地自然的關注,在其多元創作上,呈現另一面動人的才華。 「老師,石羅漢幾歲了?」 「說真的,你問我石羅漢貴庚,吾亦不詳不知。」──黃春明
2022年「第八屆教育部閩客語文學獎臺語現代詩社會組第一名」 〈斯卡羅戰歌〉作者首部著作 讀詩,是一種美麗的邂逅; 聽、讀臺語詩,或許可能成為傳說中的一見鍾情…… 《觀音 周蘇宗臺語詩》作者周蘇宗可謂斜槓人生最佳代表,他的第一本著作,更可以充分感受其濃厚的情懷,對人生、對母親的感恩與思念,甚至是對文學、藝術、對信仰的熱情與精進,對母語的喜愛與疼惜等等。 本書共收錄作者32首詩作,分成PART I「交織」及PART II「放光」兩部分。PART I「交織」收錄的16首詩,寫的是悲歡離合,人生體驗。PART II「放光」收錄的16首詩,是少數難得一見的佛詩創作。每首詩的字字句句,都是一場又一場讓你倘佯其中的文學饗宴。 觀音 伊坐佇蓮花懸頂,觀音 觀看芸芸眾生的哀聲苦音。 伊坐佇蓮花懸頂,聽心 傾聽凡夫俗子的動念起心。 伊倒駕慈航,聞聲救苦。 聞眾聲,救眾苦,伊是慈悲的 觀音。---周蘇宗 ★特別收錄作者親自錄音朗讀每一首臺語詩。 精彩視聽 https://lihi2.cc/hr2eG https://lihi2.cc/MQaOv 好評推薦 佛光山南屏別院住持 妙樂法師 周居士創作臺語佛詩來禮讚佛陀,是「勤於著作,筆耕弘法」……我領著周居士參訪各殿堂,他每到一個殿堂,就能口誦一首詩句,這樣出口成章的才智,讓我十分驚奇……不唯自己在佛法中感受到法喜,也分享給周遭親朋好友,幫助對佛法有錯誤認知的校友,建立正知見,並且認識了「人間佛教」,如法演繹了〈佛光祈願文〉中對在家信眾的禮讚──「出廣長舌,助佛宣化」。 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謝金河 蘇宗兄的創作如泉湧般,他在人生60大壽之後,由投資專家搖身變成詩人,把斜槓人生作了最極致的發揮。 臺江臺語雜誌總編輯 陳建成 周老師使用臺語寫作,相信除了對成長歷程中充滿親情記憶的母語由衷珍愛之外,應該也期盼透過作品改變大家對臺語的刻板印象,共同領略臺語之美。
花開花落自有時 即使是一片滿目瘡孔的蟲咬葉 亦能發揮它的價值 押花藝術家陳毓姍老師首本作品精選集。 熱愛藝術的陳毓姍老師,因緣際會下開啟了「拈花惹草」的創作生活。甫接觸押花不久,即獲得講師認證並開班授課,數十年來參與各種國際押花比賽,均獲得極高的榮譽及評價,各方展覽邀約亦隨之不斷。 以押花作為佛像藝術創作的素材,無論媒材或技法,都沒有前例可循,必須不斷地嘗試,設想種種的可能。多次不斷的創作中,不只是跟花葉的對話,更在每一花瓣、每一葉片脈絡中看見自己的內心思緒。從單純的喜歡藝術,到以藝術作為自己修持的法門,這些過程經驗也累積成為作者豐富的創作能量。 一幅幅細膩美好的作品,無論是對藝術的欣賞而讚歎歡喜,或者是作者超越常人的創作毅力讓人驚佩,每一片花葉皆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悟道歷程。
花開花落自有時 即使是一片滿目瘡孔的蟲咬葉 亦能發揮它的價值 押花藝術家陳毓姍老師首本作品精選集。 熱愛藝術的陳毓姍老師,因緣際會下開啟了「拈花惹草」的創作生活。甫接觸押花不久,即獲得講師認證並開班授課,數十年來參與各種國際押花比賽,均獲得極高的榮譽及評價,各方展覽邀約亦隨之不斷。 以押花作為佛像藝術創作的素材,無論媒材或技法,都沒有前例可循,必須不斷地嘗試,設想種種的可能。多次不斷的創作中,不只是跟花葉的對話,更在每一花瓣、每一葉片脈絡中看見自己的內心思緒。從單純的喜歡藝術,到以藝術作為自己修持的法門,這些過程經驗也累積成為作者豐富的創作能量。 一幅幅細膩美好的作品,無論是對藝術的欣賞而讚歎歡喜,或者是作者超越常人的創作毅力讓人驚佩,每一片花葉皆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悟道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