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解讀明末佛教的精髓聖嚴法師傾注全力,對明末佛教在禪宗、淨土、唯識及佛門人物,做了全面性的分類、研究和批判。明末,是中國佛教融合以致於成熟的重要時期,在中國近代佛教思想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不僅在教內主張「性相融會」、「禪教合一」及禪淨律密的不可分割,對教外的儒道二教,也採取融通的疏導態度。而明末的諸大師,更有著容受一切佛法,等視各宗各派的寬闊心量。本書為聖嚴法師暨東京立正大學博士論文《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後,同一範疇之持續研究成果。研究內容多在精讀、多讀的基礎上進行,書中收錄大量可用的資料,為後世學者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線索,是欲進入明末佛教研究領域的讀者們,不能錯過的經典著作。
為今生劃下圓滿句點,以奔向美好的來生。 迎向來世的關鍵時刻,中陰身如何完成死後的轉生任務? 中陰身(中有)是為了轉生而存在的一種生命狀態。 中陰身轉生歷程的考察,其積極意義在於: 深入了解轉生過程的心念情境,是受到業力影響的事實。 生老病死的人生課題,本來就是不可分段切割的,當這一期生命結束之時,我們是否有能力在臨終時提起正念、平靜以對? 臨終時的覺性培養,必須奠基於個人平日的生活態度,以及覺知當下的能力。一旦認清這個事實,我們將會更願意在生前,謹慎抉擇自己的思想行為,並儲備資糧。 以期在生命最終的關鍵時刻,奔向更圓滿的來生。 本書是由《學佛五講》的作者,弘講佛法三十餘年的常延法師所撰寫,甫一完稿,就收到出版社的出版合約,但被當時正準備出家的常延法師所擱置了。近年來因為法師關注老年安養問題,認為老人安養議題與中陰身探討,具有不可思議的關聯性,因此再次促成出版因緣。 本書初步完成漢傳、藏傳、南傳佛教對於中陰身議題的整理和研究。在宗教信仰方面,透過中陰身內涵特質的整理,有助於讀者區別中陰身和靈魂、鬼魅、亡靈的不同。 尤其對中陰身「轉身歷程」和「身心情境」的詳細描述,讓我們明白臨終時,中陰身被業力影響的實際狀況,為臨終關懷實務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 ‧個人自修、臨終關懷工作者的重要參考 ‧本書推薦給活在無常迅速中的每一個人
多次再版,深受讀者喜愛及學術界好評 在佛教史上,印度永遠都具有獨特的地位 印度,是釋迦牟尼佛的故鄉。佛教雖已在印度凋零不振,但在佛教史上,印度永遠都具有獨特的地位,現今主要的宗派,如北傳、南傳、藏傳佛教的思想教義,均在佛教行之印度的一千七百多年間,完其大備。 聖嚴法師編寫的印度佛教史,從不同面向介紹佛教在印度的整個發展過程,豐富詳實,優美流暢,讀來令人意猶未盡,是佛教溯源的最佳入門書。 ● 緒說 ● 釋迦世尊 ● 原始佛教與三藏聖典 ● 阿育王與大天 ● 部派佛教的分張 ● 大眾部及有部的教義 ● 阿育王以後的王朝及佛教藝術 ● 初期的大乘佛教 ● 龍樹系的大乘佛教及其後的經典 ● 無著系的大乘佛教 ● 笈多王朝及其後的佛教 ● 從密教盛行到近代佛教
禪學真義不辯不明,禪宗的歷史懸案,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東初老和尚以真修實學,幫我們破解禪學迷思!禪的吸引力,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始終不墜。誤解禪學的人,卻可能比了解禪學的人更多。許多人不但將禪學當古董、當哲學鑽研考據,忽略心性問題,甚至質疑《六祖壇經》是偽經,懷疑六祖惠能傳法真實性,種種說法動搖人心,產生信仰危機。有鑒於此,東初老和尚執筆力陳禪學真義所在:「不談修證,不講『明心見性』,還有什麼禪學可說?」本書直探禪學真義核心,內容分為四大單元:一、叢林制度與禪宗教育,二、論禪學之真義,三、再論禪學之真義,四、關於《六祖壇經》真偽問題。從禪宗的歷史發展溯源,探究叢林制度與僧教育未來,肯定禪是東方文化的精粹。並針對胡適提出的《六祖壇經》是神會禪師所作的論說,提出條理分明的反駁,指出《六祖壇經》只有版本與見性問題,不應有真偽與思想問題。這些文章在發表當年不僅是真知灼見,在現在時空也深具啟發性、撼動力。
蕅益智旭,為明末佛教「四大師」(紫柏真可、雲棲袾宏、憨山德清)之一,是一位梵行卓越又義學高深的一代宗師。他的整個生涯,在生活行履方面,是以《梵網經》為中心;在信仰行為方面,是以《地藏菩薩本願經》和《占察善惡業報經》為中心;在教理哲學思想方面,則是以《楞嚴經》為中心,而成就其一生的思想體系。 本書是聖嚴法師於一九七五年完成的日本博士論文,為法師細讀蕅益大師現存五十一種、計二百二十八卷著作的研究成果。內容主要探究大師一生的信仰、思想、學理,乃至修行境界。全書二十餘萬言,共分五大章:智旭的時代背景、智旭的生涯、智旭的宗教實踐、智旭的著作,以及智旭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全書結構嚴謹、論理縝密。 透過聖嚴法師淵博的學識及獨到的見地,引領讀者深入蕅益大師的內心世界,體解大師「事事為道業,處處為眾生」的悲心宏願。
以研究方法,替佛學建構打通出路;探討佛教的定慧之學,藉以認識佛法專業修煉的內涵;爬梳如來藏的理路,進而彰顯無盡生命卻帶著客塵煩惱之實相。 依於無盡生命,從事永無止盡的學習,導向生命的無限開展。──蔡耀明 具有社會學、哲學、佛學背景的作者,以尊重多元的研究方法,同時強調宗教專業內涵的重要性,不僅豐富了佛教研究的內涵,也展現獨特的佛教研究風貌。書中所收錄的九篇佛學論文,無論從佛教禪定學、佛教般若學,到探討不動佛法門與佛教聖化觀,以及如來常安住與眾生界不增不減的修學義理,篇篇條理嚴謹、論述清晰,在在顯示出作者獨到的析理與見地。
菩薩戒 聖嚴法師研究大小乘律學三十多年,注重佛陀制戒的精神-清淨身口意三業。法師以通俗、簡易、實用的寫作風格,使讀者易看易懂,又不失其學術基礎的內涵。本書的特色,著眼於大乘菩薩戒的弘揚,把菩薩戒做了全體整合與條理的工作。 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利益眾生戒,是菩薩戒的特色,也是菩薩戒的總綱,涵蓋了全部大乘佛法的精神;止一切惡、修一切善、渡一切眾生。即是以清淨三業、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為根本精神的菩薩戒法。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一九三○年出生於江蘇省南通縣,十三歲於南通縣狼山出家。一九六一年入高雄美濃閉關六年。一九七五年春獲得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歷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文化大學及東吳大學教授。現為農禪寺及美國紐約東初禪寺住持。一九八五年創立中華佛學研究所,致力於佛教教育及學術工作的發展,舉辦國際佛學學術會議,並與國外佛學研究所簽訂學術交流計劃。一九九二年成立法鼓山文教基金會,積極籌設人間淨土的法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