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擁有大量天然資源,人口結構非常年輕,新生代教育水平逐漸提高,本應是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地區主要的經濟發展重點。但在繁華背後,印尼的產業結構與實質經濟無法進步;印尼是產油國家,石油工業卻被政治因素把持,呈現資源的誤置與扭曲而無法使國家富強。印尼的經濟與產業究竟是受到何種特殊的政治經濟結構影響? 本書以政治經濟學為基礎,透過汽車工業與石油資源兩個個案說明印尼產業「無科技工業化」與「資源詛咒」的現象。本書認為,印尼的產業發展受到國家統合、爪哇文化、經濟民族主義、蘇哈托家族與政商關係的制約。即使有近年政經轉型的制度調整,兩個個案說明:「制度創造結構;制度易解、結構難移」。解決政經結構的問題,印尼才可以進一步發展。
過去十多年,大湄公河次區域被視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當中的老撾位處全球最貧窮四分之一的國家之列,近年的經濟年均增長率幾近8%。一般輿論相信,對崛起的中國俯首扈從,貧弱的老撾才得以安定發展。 本書嘗試換另一視角,考察老撾怎樣在中國、美國以至強鄰越南、泰國之間操作避險戰略,以謀求最大的發展空間與自主。在「一帶一路」的大時代裏,連官方媒體都在反思「中國與東盟:誰更依賴誰?」的時候,老撾作為中國從陸路打通東南亞直抵印度洋最重要的樞紐之一,重新理解它的地緣政治戰略,是認真探討新世代東亞地緣政治挑戰的有趣一課。
蔡英文在2016年順利當選台灣總統,舉世囑目的焦點,可能就是擺在這裏:她將如何面對一個「極想整合台灣」的對岸?同時間,她主導的民進黨中國政策將會是什麼取向?她處理的兩岸關係會是什麼走向?不僅是全世界華人,也是國際社會,共同關心的話題。 本書對蔡英文「中國政策」的分析,不是一般的先去了解蔡英文過去是怎麼做的,然後再去評估她未來會是怎麼走。因那只是邏輯的推理,可能會對,也可能出錯。作者認為,真正要探討的重點,應是放在她成長過程的內心世界,對中國政策是如何的思考。而影響所及,則是未來的兩岸關係,在她新的思維下,又將會是什麼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