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 東南亞史研究權威、亞洲版的布勞岱爾、 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傑出貢獻獎得主 ★★台灣首次出版!東南亞史最權威經典,未來十年顯學!★★ ★★台灣版作者新序,找回台灣人身上的東南亞性★★ ◆ 弱國家性╳季風貿易╳多元性別╳外來文化挪用╳語言種族的多樣性 「東南亞」是超越國別史的大集合 是一塊多元而獨特、只能以「東南亞性」名之的 多元族群文明和濕熱叢林水域 東南亞何以成為「關鍵的十字路口」? 台灣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該如何與之交流? ============================== ■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長久以來,東南亞地區在它的鄰居眼中就十分獨特,中國人稱之為「南洋」,印度人稱它為黃金之地「蘇瓦納德維帕」(Suwarnadwipa),阿拉伯人將它稱為「爪哇」,歐洲人則稱其為「更遠的印度」或「超出恆河的印度」。 由此可知,東南亞一直都是有著無窮多樣性的獨特區域——它有特殊的環境,包括濕熱的季風氣候、密集的叢林、廣泛的水系,還有火山和海嘯等周期性的自然災害。由於地形的破碎和水域的隔離,人群相互連結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海洋而非陸地,使得東南亞沒有整合並統治廣大疆土的大帝國。一直到十九世紀初,外人眼中的東南亞依然是個連貫一致的整體,尚未形成民族國家的概念。 現代東南亞的基因庫與語言庫大多來自北方的中國,宗教與書寫文化則是來自西邊的印度。但是這兩個巨大鄰居的文明對東南亞的影響是有限的,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也由於東南亞位處東亞人南下及西方人東來的交會之地,隨著伊斯蘭文明及歐洲文明的進入,各種文明因地理、氣候、貿易等因素於此地邂逅、交匯和衝突,創造出多元燦爛的東南亞文化,使其終成關鍵的十字路口。 ■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看東南亞的千年轉變 東南亞地區最早的社會具有強烈的「無國家」(stateless)性。無國家的人們以採集、狩獵和遊耕為生,小心翼翼與更具階級性的王權展開貿易和交流,防止自己被其併吞。這種無國家的性質在東南亞的陸地區(如:今日的緬甸、泰國和寮國和中國境內雲南等地),被作者稱之為「佐米亞」(Zomia,即高地生活)。 在十九世紀西方民族國家的概念進入前,東南亞的國家概念並不強,可以用「弱國家性」來形容,其中兩種代表的政權形態為:「納加拉」(nagara)和「內格里」(negeri)。前者「納加拉」於第十至十三世紀之間宰制著東南亞大陸區,例如吳哥、蒲甘以及爪哇島的滿者伯夷,它們自視為文明的焦點和神聖王權的中心,依賴水稻耕作取得穩固的糧食來源。後者「內格里」則是十五世紀持續到十七世紀商業時代的主宰者,類似港口城市國家,最著名的有麻六甲、馬尼拉、汶萊……等,因位於航運樞紐而興起,是一系列以海洋貿易為基礎的小型政體,接待國際貿易商可說是它們存在的根本理由。 至於形塑現代東南亞民族國家的關鍵期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在此之前,東南亞地區除了區分大越國與中國的疆界之外,並無其他的固定邊界存在。隨著歐洲民族主義的進入,東南亞被納入了一個新的世界體系,荷蘭、英國、西班牙/美國、法國在這片區域上畫定邊界,現代化教育的引入,逐漸形成國語及國族的概念,導致民族主義獨立運動。現今的東南亞各國,便是在二戰後的民族國家獨立潮裡如雨後春筍般形成的。 由此可知,現今東南亞的民族國家、國族語言和邊界是近兩百年的產物。這段期間,在東南亞人生活之中,國家、民族與宗教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高,造成了原本是一個整體的東南亞的破裂與分歧。在回顧千年的東南亞史時,便不能用已知的現代邊界來描述,否則會進入歷史的誤區;也因此,本書作者瑞德便使用島嶼或集水區等地理單位,詳細論述東南亞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的複雜歷程。
即使是小國也可以有大戰略新加坡可以,台灣當然也行!新加坡雖然小,卻拒絕將其視為命運透過積極的軍事、經濟、外交,超越自身局限成為在國際上不容忽視的參與者★「即使是對歷史不感興趣的學生也會告訴你,那些溫順者不僅無法繼承任何東西,還往往早已從地球上消失。」──拉惹勒南,新加坡建國元勛之一,曾任外交部長、副總理等職位★「如果沒有國防建設,那世界上所有的經濟成長最終都將對我們不利。」──林金山,新加坡建國元勛之一,曾任國防部長、國家發展部長等職位★「沒有強大的新加坡武裝部隊,就沒有經濟未來,就沒有安全。」──李光耀,新加坡首任總理★「小國必須讓侵略者付出高昂的代價,表明小國重視自己的自由,勝過屈從於侵略者。」──李顯龍,新加坡第3任總理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而宣布獨立,當時國土面積只有581.5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90萬,自然資源貧乏,沒有自己的水源,沒有腹地,也沒有可自衛的貿易港口,長期被鄰近大國虎視眈眈,隨時面臨遭吞併的危機,但獨立後的新加坡,以戰略方式整合其所掌握的不同外交、政治和國防工具後,逐漸發展為在經濟、政治、外交與軍事等方面均傲視東亞,在國際事務上更是經常被形容為叱吒風雲、「力量超過體量」的國家,同時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這本書以新穎而實際的角度聚焦於新加坡的外交、經濟、國防和安全史,內容從1965年獨立到2020年代的戰略調整時期,詳細論述這個國家如何把國防安全與經濟成長視為不可分割的重要戰略。以往對大戰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超級大國或至少是中等強國,但洪清源的書對國際關係和戰略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說明了大戰略概念如何有助於解釋小國的戰略形勢和成就。此外,洪清源將歷史學家的觀點帶入戰略與外交議題,不只對該領域研究具重要意義,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從外部觀點巧妙地重述新加坡的故事也很有說服力。這本書從歷史、理論、實踐和軍事這四個角度,同時也採納彼得.費弗(Peter Feaver)的論述,把大戰略描述為「來自學術界的術語」,指的是「國家有意採取的計畫和政策的集合,旨在協同運用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工具,以推進該國的國家利益。大戰略是調和目標和手段的藝術。它涉及有目的行動,受到領袖明確認識以及他們可能只是內在感受到的因素限制。」這項研究將直接或間接地透過文獻和回憶錄與實踐者進行交流。這本書詳細論述新加坡大戰略自從1965年至今的各種演變,以及填補了新加坡於1965年後的外交、國防與安全歷史等文獻上的空白,更對各種有關「大戰略」的學術討論做出精密的梳理。除此以外,本書另一重要貢獻,相對於過往的多數研究都是以大國為焦點,作者把研究聚焦在小國之上。作者的研究證明,小國也可以擁有大戰略。書中更有許多新加坡與周邊多個國家包括中國、馬來西亞、印尼,多年以來外交大事與各種文獻分析,對台灣來說這樣的研究更是意義非凡,相當具參考價值。舉例來說,新加坡自1965年獨立建國之初即銳意發展國防軍事,到現在,新加坡武裝部隊(SAF)已成為世界最強大的軍隊之一;同時由於意識到國家很可能會在侵略者甚至不需發動軍事行動的情況就倒下,因此非常注重培養國民在心理、社會、經濟與民事等方面的防禦能力,新加坡政府及早積極準備,自1983年開始即開展大規模的民防工作,以「全面防衛」政策致力向全國公眾開展民防教育,主要包括五個面向:1. 軍事──保護國家免受外來襲擊2. 民事──應對地區災害與危機3. 經濟──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經濟體系4. 社會──促進不同族群的社會、文化或宗教差異之間的和諧5. 心理──培養民族韌性對新加坡人來說,「全面防衛」就像「全面戰爭」一樣,是無一例外、全體人民都須參與的行動,並且必將動員所有資源與整個人口,而能夠成功實施「全面防衛」的前提是一個團結的公民社會。
冷戰結束後三十年,東南亞如何建構獨立自主的區域秩序? 從東南亞到東協共同體,「核心性」為何?又該如何發展? 面對中美大國博弈的可能衝突,東南亞如何尋求平衡、掌握區域主導權? 新加坡智庫學者──洪清源教授,從內部視角結合區域戰略觀, 完整爬梳東南亞區域主義的演變、探索東南亞的當代新秩序! 本書不只是一部後冷戰時代的東南亞國際關係史── 更適合成為研究東南亞國際關係課程的核心教材! ========== 當代的東南亞如何成功建構獨立自主的區域秩序?關鍵就在於以「東協」(ASEAN,東南亞國家協會)為核心的多國合作關係。長期以來,東協透過各種協調機制,比如區域論壇(ARF)、外長會議(AMM Retreat)、國防部長會議(ADMM-Plus)等,強化各成員國之間的交流及合作。可以說,今天的東南亞已不僅僅是地理名詞,更是透過東協而凝聚為「共同體」,成為國際政治的重要角色。 ■東協的內部危機──從亞洲金融風暴到恐怖主義的擴散 不過,誕生於冷戰時期的東協(1967年),在冷戰結束後三十年間(1991-2017年)的發展歷程中,也多次面臨瀕臨解體的危機,其中影響最劇烈的便是亞洲金融風暴(1997年),以及於九一一事件(2001年)後恐怖主義活動在東南亞地區的擴散。 首先,爆發於泰國的亞洲金融風暴,直接導致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的經濟與政治動亂,而東協其他成員國如新加坡卻未能伸出援手,凸顯當時東協內部合作體系的不完善。其次,東協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遲遲未能組織因應跨國恐怖主義的集體行動;對抗恐怖主義的問題不只是防堵恐攻而已,還包括洗錢、毒品走私、網路犯罪、以及其他跨國犯罪等議題。本書對這些事件的發展過程均有詳細描述。 然而,危機也造就轉機。作者對此評論,「東協十國的成立正好撞上亞洲金融危機,而就在東協即將復甦的緊要關頭,又碰上九一一恐攻事件。如果不是這場金融危機,東協可能不會加速它的經濟與『非傳統安全』事務的整合。」換言之,上述事件雖然造成東南亞的嚴重損失,卻也迫使東南亞各國政府決心集中力量,組織更有效率的決策系統。 ■東協的外部挑戰──從南海主權爭議到中美衝突的困境 另一方面,對強調區域自主性的東協來說,最大的挑戰莫過於中國勢力的擴張,以及隨之而來的大國博弈──中美衝突。雖然在經濟上,中國持續與東南亞保持著密切的合作交流關係,但在政治上,中國也不斷對東南亞施加壓力,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歷時最長的事件便是南海主權爭議。 南海爭議事件起源於中國從1992年開始對南海區域的主權宣稱,引發越南、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東協成員國的抗爭,最終引來另一強權──美國的介入,並且在2012至2016年達到衝突的最巔峰。美國不只宣稱南海區域並非中國領土,更多次派遣海軍展示武力。兩大強權在東南亞的爭相競逐,似乎又讓東南亞重返冷戰體制的危機。 因此,東協在南海事件中的角色及決策,對於東南亞秩序的穩定便至關重要。「南海爭議是最能明確界定今天美中關係與兩國利益的範疇所在。無論是福是禍,東南亞地區都將根據此議題認知美國的決心與中國的意圖,而東協的觀點也將因此而形塑成型。」作者據此表示,東協如何協調意見不同的成員國,又如何周旋於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大國博弈」,試圖保持「平衡」並且不過度靠向其中一方,有賴於東協掌握區域主導權的決心,那便是「核心性」。 ■取決於東協的「核心性」,締造了當代東南亞穩定及發展的基礎! 東協是奠定東南亞當代新秩序的核心所在,若沒有東協,不只是東南亞現有的區域自主性將不復存在,而一個缺乏核心的東南亞無政府狀態,也將會嚴重影響亞洲甚至是全球的國際安全。因此,闡明東南亞國家協會的角色及決策過程,是本書至關重要的部分。而所謂的「核心性」便是「保持對東南亞地區的管控,並且不讓區域外大國塑造該地區的命運」。 因此,對試圖維持東南亞自主性的東協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鞏固成員國之間的團結、並且將針對東南亞乃至於全亞洲的整體安全方案,置於它的外交行動中心。作者認為,區域安全未必要優先訴諸武力,也可以透過多邊合作的模式來完成。而東協從大國政治的馬前卒,轉變為區域獨立的守護者,就是在面對強權時的小國之道的最好示範。 本書作者為東南亞近代史權威、新加坡智庫學者洪清源,他透過東南亞近三十年間的國際關係變化,包括東協與各成員國之間的互動,外部勢力如美國、中國、日本對東南亞的影響,並且援引多種檔案文獻,深入剖析歷史變遷和政治決策之間的聯繫,使得本書不只是一部冷戰後三十年的東南亞史,更是一部專業權威、爬梳東南亞區域政治的國際關係史最佳教材。
冷戰結束後三十年,東南亞如何建構獨立自主的區域秩序? 從東南亞到東協共同體,「核心性」為何?又該如何發展? 面對中美大國博弈的可能衝突,東南亞如何尋求平衡、掌握區域主導權? 新加坡智庫學者──洪清源教授,從內部視角結合區域戰略觀, 完整爬梳東南亞區域主義的演變、探索東南亞的當代新秩序! 本書不只是一部後冷戰時代的東南亞國際關係史── 更適合成為研究東南亞國際關係課程的核心教材! ========== 當代的東南亞如何成功建構獨立自主的區域秩序?關鍵就在於以「東協」(ASEAN,東南亞國家協會)為核心的多國合作關係。長期以來,東協透過各種協調機制,比如區域論壇(ARF)、外長會議(AMM Retreat)、國防部長會議(ADMM-Plus)等,強化各成員國之間的交流及合作。可以說,今天的東南亞已不僅僅是地理名詞,更是透過東協而凝聚為「共同體」,成為國際政治的重要角色。 ■東協的內部危機──從亞洲金融風暴到恐怖主義的擴散 不過,誕生於冷戰時期的東協(1967年),在冷戰結束後三十年間(1991-2017年)的發展歷程中,也多次面臨瀕臨解體的危機,其中影響最劇烈的便是亞洲金融風暴(1997年),以及於九一一事件(2001年)後恐怖主義活動在東南亞地區的擴散。 首先,爆發於泰國的亞洲金融風暴,直接導致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的經濟與政治動亂,而東協其他成員國如新加坡卻未能伸出援手,凸顯當時東協內部合作體系的不完善。其次,東協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遲遲未能組織因應跨國恐怖主義的集體行動;對抗恐怖主義的問題不只是防堵恐攻而已,還包括洗錢、毒品走私、網路犯罪、以及其他跨國犯罪等議題。本書對這些事件的發展過程均有詳細描述。 然而,危機也造就轉機。作者對此評論,「東協十國的成立正好撞上亞洲金融危機,而就在東協即將復甦的緊要關頭,又碰上九一一恐攻事件。如果不是這場金融危機,東協可能不會加速它的經濟與『非傳統安全』事務的整合。」換言之,上述事件雖然造成東南亞的嚴重損失,卻也迫使東南亞各國政府決心集中力量,組織更有效率的決策系統。 ■東協的外部挑戰──從南海主權爭議到中美衝突的困境 另一方面,對強調區域自主性的東協來說,最大的挑戰莫過於中國勢力的擴張,以及隨之而來的大國博弈──中美衝突。雖然在經濟上,中國持續與東南亞保持著密切的合作交流關係,但在政治上,中國也不斷對東南亞施加壓力,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歷時最長的事件便是南海主權爭議。 南海爭議事件起源於中國從1992年開始對南海區域的主權宣稱,引發越南、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東協成員國的抗爭,最終引來另一強權──美國的介入,並且在2012至2016年達到衝突的最巔峰。美國不只宣稱南海區域並非中國領土,更多次派遣海軍展示武力。兩大強權在東南亞的爭相競逐,似乎又讓東南亞重返冷戰體制的危機。 因此,東協在南海事件中的角色及決策,對於東南亞秩序的穩定便至關重要。「南海爭議是最能明確界定今天美中關係與兩國利益的範疇所在。無論是福是禍,東南亞地區都將根據此議題認知美國的決心與中國的意圖,而東協的觀點也將因此而形塑成型。」作者據此表示,東協如何協調意見不同的成員國,又如何周旋於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大國博弈」,試圖保持「平衡」並且不過度靠向其中一方,有賴於東協掌握區域主導權的決心,那便是「核心性」。 ■取決於東協的「核心性」,締造了當代東南亞穩定及發展的基礎! 東協是奠定東南亞當代新秩序的核心所在,若沒有東協,不只是東南亞現有的區域自主性將不復存在,而一個缺乏核心的東南亞無政府狀態,也將會嚴重影響亞洲甚至是全球的國際安全。因此,闡明東南亞國家協會的角色及決策過程,是本書至關重要的部分。而所謂的「核心性」便是「保持對東南亞地區的管控,並且不讓區域外大國塑造該地區的命運」。 因此,對試圖維持東南亞自主性的東協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鞏固成員國之間的團結、並且將針對東南亞乃至於全亞洲的整體安全方案,置於它的外交行動中心。作者認為,區域安全未必要優先訴諸武力,也可以透過多邊合作的模式來完成。而東協從大國政治的馬前卒,轉變為區域獨立的守護者,就是在面對強權時的小國之道的最好示範。 本書作者為東南亞近代史權威、新加坡智庫學者洪清源,他透過東南亞近三十年間的國際關係變化,包括東協與各成員國之間的互動,外部勢力如美國、中國、日本對東南亞的影響,並且援引多種檔案文獻,深入剖析歷史變遷和政治決策之間的聯繫,使得本書不只是一部冷戰後三十年的東南亞史,更是一部專業權威、爬梳東南亞區域政治的國際關係史最佳教材。
「民族主義是最偉大的『煉金術士』, 將殖民帝國統治下如同『廢金屬』的各殖民地族群, 重新轉化為如同『黃金』的民族國家。」──安東尼.瑞德 東南亞史研究權威、亞洲版的布勞岱爾 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傑出貢獻獎得主、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士 ——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 繼博客來年度選書《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後又一力作 ★★全球唯一中譯本、獨家收錄台灣版新序言★★ ★★深度剖析二十世紀東南亞民族認同的多元及獨特性★★ 印尼人/馬來人/亞齊人/巴塔克人/卡達山人……政治認同有什麼不一樣? 在一九四五年戰後的東南亞,催生新民族國家是民族主義的使命, 但這裡的民族主義又為何產生許多不被國家綁架的人? 東南亞對華人的仇恨與歧視,為何與民族主義浪潮的興起有關? 身為東南亞「局外人」的華人,正因大多富有、掌握經濟管理權, 導致他們備受敵視,甚至遭到一連串「排華運動」的迫害…… 連「想像的共同體」都無法完全解釋, 要了解東南亞民族主義異於歐洲民族主義的特質, 就得先了解什麼是「東南亞獨特認同」! ★要理解現代東南亞國家的多元性,關鍵就在於民族主義! 來自歐洲的民族主義,如何結合東南亞傳統的族裔文化,在二十世紀建立各式各樣的民族國家?承接殖民帝國疆域的大型民族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為何又存在著各種擁有獨特身分認同的其他民族?民族主義煉就的現代東南亞民族認同,到底有什麼獨特性? 對於這個難題,作為東南亞研究權威的安東尼.瑞德在本書中提出了深具原創性的分析。瑞德整合包括「想像的共同體」等各式民族主義理論,結合歷史學及人類學視野的實證研究,進而提出不同於以往研究的獨到觀察── ★東南亞民族認同的獨特性,在於自身歷史傳統與外來殖民帝國結構融合而成的「族裔民族主義」! 在經典著作《東南亞史》一書中,瑞德提出了古代東南亞社會具有語言多樣性、弱國家性、重視貿易等特質,而在本書中,他認為這些古代特質更體現為「厭惡國家」的文化型態:東南亞厭惡官僚體系及法律制度,重視親屬關係與宗教儀式,社會凝聚力的基礎在於族裔血緣而非國家權力。 東南亞重視族裔的傳統,沒有因為歐洲殖民統治及現代化而消失,反而隨著殖民帝國建立的統治結構、工業基礎、以及訴求「同質性」的教育系統,最終結合「反殖民帝國」的「國恥恨」激烈情緒,成為建立自我意識與民族認同、推翻殖民統治的動力來源。作者指出,「在政治認同的塑造過程中,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所扮演的角色,往往比文獻記載中的更加重要。」 ★「族裔民族主義」展現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少數族群上,進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自我認同,也就是「不被國家綁架的人」! 本書回顧東南亞從殖民時期到當代的民族主義發展史,並且透過華人、馬來人、亞齊人、巴塔克人與卡達山人等案例,進一步說明。作者最終指出,東南亞自古以來的文化多樣性及重視族裔的歷史傳統,既是推動當地民族認同形成的根本力量,也是不同於歐洲或東亞地區民族主義的根本原因。 其中,華人的「族裔傳統」來自中國本土的文化認同,因此在東南亞始終被稱為「局外人」而與當地格格不入。本書對於東南亞的華人,包括菲律賓華人、馬來半島的峇峇華人、印尼華人身分認同的共通點及歧異性、他們在各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為何東南亞會形成類似歐洲「反猶運動」的排華風氣,都有著獨到而深入的分析。 ★透過「族裔民族主義」的理論視野,以下介紹東南亞民族形成的各種具體案例: 這些案例除了馬來人以外,都是東南亞的少數族群。他們都憑藉著自身宗教或文化等歷史久遠的「族裔傳統」,而在歷史演化過程中發展出高度的身分認同。雖然這些少數族群未能建立如馬來西亞、印尼完全獨立的主權民族國家,但直到今天始終保持著鮮明的民族意識。 ▌十六世紀,荷蘭旅行者對東南亞「華人」的印象── 「萬丹的華人住在一個分隔的特區(在城寨之外),特區周遭建有強固的柵欄,還有一條壕溝圍繞。他們住的房屋極為精緻。他們非常精打細算,無論做什麼都為了賺錢,也因此他們看來都很體面……爪哇人在看到一名華人被押赴刑場受死時都歡欣鼓舞,而華人在見到爪哇人被處決時也同樣雀躍不已。」 》》本書觀點: 善於經商的東南亞華人,由於強烈的「中國文化」身分意識,數百年來始終難以融入當地社會或建立國家,而在二十世紀的大眾民主時代,屢屢成為當地民族情緒的仇恨目標,因而引發多次「排華運動」。 ▌一九四五年,英國殖民者對馬來人的調查報告── 「馬來人極度厭惡被冠上『馬來亞』這個名稱。所謂『馬來』指的不僅僅是傳統的馬來蘇丹,甚或是蘇丹的支持者,而是世界上一個重要的族裔類型。因此每一個以馬來語為日常用語的穆斯林,無論是否為米南佳保古國後裔,或自稱為其後裔,都是馬來人。」 》》本書觀點: 「馬來」原是外來者觀點的名稱,而非馬來半島當地人的自我意識。但在英國統治時期的殖民者「誤讀」之下,最終形成以族裔根源、血緣世系及語言為基礎的「種族」觀念,是今天「馬來認同」的建立基礎。 ▌一九四五年,亞齊反抗軍的戰爭宣言── 「我們全民中的每個成員,都已經團結在偉大領導人蘇卡諾麾下,等候指示待命行動。我們堅信這是一場稱為『聖戰』的神聖鬥爭。也因此,同胞們,要相信,這是已故提安古.迪提洛與其他民族英雄領導的亞齊鬥爭之延續。」 》》本書觀點: 居住於蘇門答臘島西部沿海的亞齊人,曾建立強盛的伊斯蘭商業王國,數百年來堅決抵抗荷蘭殖民者的統治,二戰後雖被納入新生的印尼,但由於自身歷史悠久的國家記憶與抵抗傳統,促使亞齊人追求獨立自主,屢屢與印尼爆發內戰衝突。 ▌十六世紀,葡萄牙歷史學家的調查紀錄── 「古代的蘇門答臘有兩種人,『摩洛斯』與『金提亞斯』;後者是異教徒土著,前者是為了貿易而來的外國人穆斯林,他們的勢力迅速擴張,不到一百五十年已經開始自立為王。至於那些異教徒土著在離開蘇門答臘海岸地區後躲進內陸高山,一直到今天。其中生活於面向麻六甲高地的部落名為『巴塔克』。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野蠻、最好戰的人,而且他們吃人肉。」 》》本書觀點: 散居於蘇門答臘島內陸高地的巴塔克人,原是獨立的各種原始部落,但隨著近代殖民統治所帶來的「文明教化」,在二十世紀初重新「發明」完整的巴塔克族裔認同,是巴塔克人在今天印尼仍能以「多層認同」鞏固自我身分的歷史基礎。 ▌一九五三年,北婆羅洲《沙巴時報》的社論── 「我之所以這樣說,既為了響應卡達山人日漸增強的民族自豪感,也因為我們知道他們希望擁有自己的名號,不要一個未經他們同意、由外人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標籤……我覺得,如果卡達山人真想建立一種全民一體的認同,就應該加強共同語言聯繫,而加強這種聯繫的最佳之道,莫過於想辦法解決語言標準化的問題。」 》》本書觀點: 居住於婆羅洲北部的卡達山人,是沿海居民與內陸高地部落的結合,這二種族群的文化傳統原本大不相同,卻透過近代殖民統治的工具──推動單一語言的教育系統,意外結合並建立起一致的族裔傳統與自我認同。
全球第一本太平洋全史! 重新認識台灣所在的海洋,以及南島語族出台灣後的發展歷程! • 這裡是毛利人的傳說原鄉、麥哲倫發現的新航道, 是菲律賓船匠越洋闖蕩的新天地、法國探險家眼中的感官樂園, 也是美軍實施跳島戰術的戰略要地、斐濟酋長發想島國認同的群島之洋── 人們對太平洋的詮釋,何以截然不同? • 採用多中心的視角,連結不同世界觀的海洋社會 結合口述史、傳記、考古與史料,深入了解太平洋如何成為人類共有的海 相較於世界上其他海洋,太平洋較晚才融入全球通訊與經濟的關係網絡,而將太平洋分為「環太平洋社會」與「群島世界」的二分法,也讓人們對太平洋的認識經常是零碎且片面。但當考古學家在美國下加利福尼亞沿岸的遺址中,找到十六世紀的東亞瓷器,以及西班牙加雷翁船載運的木料與貨物箱,就揭示了太平洋各地絕非獨立發展,而是多重世界熙來攘往、相互連結的繁忙地帶。 問題是,我們要如何追溯太平洋的歷史? 太平洋史家馬特‧松田認為,要想像太平洋諸世界的歷史,並不意味去指認太平洋環抱的所有陸地、海濱與島嶼,為其劃定範圍。事實上,要理解太平洋的構成,也不能只關注它被命名的瞬間,更要從數千年來無數群體的躊躇試探,從他處來此展開貿易、屯墾或移居至此開枝散葉等活動出發,才能形成完整的認識。 一部跨地域的太平洋史必然充滿人物、事件與記憶,而唯有把故事與更多的故事、地點相連結,「太平洋」完整的意義才會浮現。因此,本書特別將敘事焦點放在時代浪尖上的個體,試圖還原當時人們面對眼前巨變的情景: ●當麥哲倫成功繞行地球一週── 1521年,馬來戰俘恩里克在隨航海家麥哲倫航行數十年之後,終於在菲律賓的宿霧島再次聽見熟悉的家鄉話…… ●當李舜臣優雅用兵、擊退豐臣秀吉率領的日本水師── 1592年,朝鮮陶匠李參平在壬辰戰爭後被迫來到日本,此時的他還不知道自己燒製的瓷器將在日後成為荷蘭靜物畫中的主角,更以「有田燒」之名傳世…… ●當加雷翁大帆船貿易為西班牙帶來滿滿財富── 1760年,菲律賓船匠莫里納來到墨西哥,娶了當地女子的他,獲得新西班牙的副王委任打造新船,船隻即將下水,而他成為造船名匠的前途一片光明…… ●當庫克航向南極,證實傳說中的「南方大陸」並不存在之前── 1769年,來自大溪地的圖帕伊亞成為庫克船長的領航員,他將所知的島嶼繪製成地圖,而庫克的太平洋地圖在此之前幾乎空白一片…… ●當美國、法國的帝國野心擴張至大溪地── 1852年,斐濟酋長薩空鮑遭美國代表要脅為官邸失火一事負責,再加上北方部族的敵意漸增,他為維持自身權位,開始思索把幾座島嶼割讓給不列顛…… ●當人類學家爭相研究太平洋島民的原始生活── 1914年,美拉尼西亞人阿波羅西研究國際香蕉市場,成立斐濟公司;他在各島間說服酋長承購公司股份,吸引當地人加入募資,連歐洲人也為之心動…… ●當強權國家以「終結世上所有戰爭」為名投下核武── 1946年,美軍在馬紹爾群島試爆核武;四十年後,飽受輻射之苦的島民艾克妮蘭在四十年後走出來發聲,希望人們透過她的經歷,看到蔓延至未來的苦難…… ●當世人爭辯全球暖化是真實還是想像、是自然還是人為── 2000年,吉里巴斯是世界上最早踏入千禧年的國家;八年後,總統湯安諾在聯合國論壇上表示,海平面的上升讓他們必須做好家鄉永遠消失的準備…… 自從十六世紀人類開啟大航海時代的篇章,人類群體在太平洋的交會雖然理由各異,但無論是探險、貿易、殖民或戰爭,不可抹滅的事實就是,太平洋徹底從一片人類無法抵達的遠洋,成為如今聯繫各種文明與不同世界觀的現場。 作者馬特‧松田長期研究太平洋歷史,本書就是松田爬梳太平洋五千年發展歷程的重要成果。他從古代南島語族駕駛獨木舟出航說起,一路談到全球暖化導致諸多島嶼隱沒於洋面下的今日;並結合口述史、傳記、史料檔案、考古證據等,採取多中心的觀看視角,以全球為分析脈絡,將散布各地的歷史敘事編織交融。 本書敘事是以東南亞、馬來半島與印尼、中國、日本的歷史為框架,以澳洲、紐西蘭、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的歷史為船錨,再由南、北美洲之間的人流與物流相連接,從浪花起落的環帶流向深海,終於勾勒出變幻莫測、坐擁複數意義的太平洋世界。
——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 東南亞史研究權威、亞洲版的布勞岱爾、 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傑出貢獻獎得主 ★★台灣首次出版!東南亞史最權威經典,未來十年顯學!★★ ★★台灣版作者新序,找回台灣人身上的東南亞性★★ ◆ 弱國家性╳季風貿易╳多元性別╳外來文化挪用╳語言種族的多樣性 「東南亞」是超越國別史的大集合 是一塊多元而獨特、只能以「東南亞性」名之的 多元族群文明和濕熱叢林水域 東南亞何以成為「關鍵的十字路口」? 台灣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該如何與之交流? ============================== ■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長久以來,東南亞地區在它的鄰居眼中就十分獨特,中國人稱之為「南洋」,印度人稱它為黃金之地「蘇瓦納德維帕」(Suwarnadwipa),阿拉伯人將它稱為「爪哇」,歐洲人則稱其為「更遠的印度」或「超出恆河的印度」。 由此可知,東南亞一直都是有著無窮多樣性的獨特區域——它有特殊的環境,包括濕熱的季風氣候、密集的叢林、廣泛的水系,還有火山和海嘯等周期性的自然災害。由於地形的破碎和水域的隔離,人群相互連結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海洋而非陸地,使得東南亞沒有整合並統治廣大疆土的大帝國。一直到十九世紀初,外人眼中的東南亞依然是個連貫一致的整體,尚未形成民族國家的概念。 現代東南亞的基因庫與語言庫大多來自北方的中國,宗教與書寫文化則是來自西邊的印度。但是這兩個巨大鄰居的文明對東南亞的影響是有限的,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也由於東南亞位處東亞人南下及西方人東來的交會之地,隨著伊斯蘭文明及歐洲文明的進入,各種文明因地理、氣候、貿易等因素於此地邂逅、交匯和衝突,創造出多元燦爛的東南亞文化,使其終成關鍵的十字路口。 ■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看東南亞的千年轉變 東南亞地區最早的社會具有強烈的「無國家」(stateless)性。無國家的人們以採集、狩獵和遊耕為生,小心翼翼與更具階級性的王權展開貿易和交流,防止自己被其併吞。這種無國家的性質在東南亞的陸地區(如:今日的緬甸、泰國和寮國和中國境內雲南等地),被作者稱之為「佐米亞」(Zomia,即高地生活)。 在十九世紀西方民族國家的概念進入前,東南亞的國家概念並不強,可以用「弱國家性」來形容,其中兩種代表的政權形態為:「納加拉」(nagara)和「內格里」(negeri)。前者「納加拉」於第十至十三世紀之間宰制著東南亞大陸區,例如吳哥、蒲甘以及爪哇島的滿者伯夷,它們自視為文明的焦點和神聖王權的中心,依賴水稻耕作取得穩固的糧食來源。後者「內格里」則是十五世紀持續到十七世紀商業時代的主宰者,類似港口城市國家,最著名的有麻六甲、馬尼拉、汶萊……等,因位於航運樞紐而興起,是一系列以海洋貿易為基礎的小型政體,接待國際貿易商可說是它們存在的根本理由。 至於形塑現代東南亞民族國家的關鍵期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在此之前,東南亞地區除了區分大越國與中國的疆界之外,並無其他的固定邊界存在。隨著歐洲民族主義的進入,東南亞被納入了一個新的世界體系,荷蘭、英國、西班牙/美國、法國在這片區域上畫定邊界,現代化教育的引入,逐漸形成國語及國族的概念,導致民族主義獨立運動。現今的東南亞各國,便是在二戰後的民族國家獨立潮裡如雨後春筍般形成的。 由此可知,現今東南亞的民族國家、國族語言和邊界是近兩百年的產物。這段期間,在東南亞人生活之中,國家、民族與宗教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高,造成了原本是一個整體的東南亞的破裂與分歧。在回顧千年的東南亞史時,便不能用已知的現代邊界來描述,否則會進入歷史的誤區;也因此,本書作者瑞德便使用島嶼或集水區等地理單位,詳細論述東南亞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的複雜歷程。
十八世紀以來的太平洋一點也不「太平無事」! 美國探險家追求貿易自由,建立全球性開放市場 捕鯨船隊獵取大量鯨油,卻導致灰鯨瀕臨絕種命運 科學家探索地球源起,發展帝國地質學的基礎…… 從十六世紀地圖上的邊緣之海到全球化的最後一塊拼圖 人類在太平洋上的相遇、競奪與交換,如何影響全世界? 全面解讀太平洋進入全球經濟與知識體系的時代變革! ★★《大分流》作者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好評推薦★★ ==================== 太平洋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海洋空間。實際上,當不同的群體在十八和十九世紀末初相遇時,人們在競爭與合作中逐步建立了對太平洋龐然的社會與自然複雜度的認知,共同形塑了太平洋。 在《打造太平洋》中,美國環境史學者大衛‧伊格勒考證了一七七〇年代至一八四〇年代之間數百趟有紀錄的大洋航行,從中觀察這些航程所衍生的商業、文化、生態與知識上的交鋒。他指出,隨著庫克船長出航探險,世界才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太平洋;除了來往船隻數量年年攀升,歐洲多國和美國的科學探索、貿易和帝國夢也跟著遽然增長。到了一八四八年,加州山谷發現大量黃金,在全世界掀起淘金熱,此時的太平洋才終於被納入全球經濟體系。 書中以人在海洋的經驗為核心,思索在流動和遷徙中發生的各種層面上的交換如何帶來更廣泛的影響: ◆自由貿易促成世界經濟全球化,而太平洋上的美國船長正是關鍵推手? ◆瘧疾隨著商船來到太平洋,但為何性病才是讓當地人口難以恢復的主因? ◆太平洋上頻繁發生俘虜事件,但劫持或交換人質欲解決的不只是貿易爭端? ◆在美國擴張時期的「昭昭天命」背後,隱匿著的是對灰鯨等物種的大屠殺? ◆博物學家隨著船隻出航,其科學探索也讓檀香木等天然資源商品化? ◆地質學家曾將北美洲西部視為太平洋海盆的一部分,為何後來揚棄此說法? 由此可知,船隻的來來去去徹底改變了太平洋,也為全世界的政治、經濟與科學發展帶來轉折。自由貿易者對開放市場的需求、原住民社群因疾病侵襲而人口凋零、特定海洋生物遭獵捕至近乎滅絕、新舊帝國勢力的衰落和崛起,以及太平洋知識在全球廣泛傳播,種種都使得太平洋上不同區域之間、乃至其與世界的關係日趨緊密。 ◆ ◆ ◆ ◆ ◆ ◆ ◆ ◆ ◆ ◆ ◆ ◆ ◆ ◆ ◆ 本書探索太平洋成為人類知識體系之一環的過程,尤其聚焦於東太平洋在發展過程的諸多變化,說明太平洋的經濟整合及「太平洋世界」的架構乃是隨著太平洋東部與北部的發展而逐步成形。然而,有別於強調帝國的公然作為,本書關注帝國管轄外的個人及地方事件,以微物見繁世的敘事,呈現太平洋之於世界的關係。書中各章皆以大洋航行的故事出發,檢視太平洋在發展上的各個面向與多種風貌: ▋庫克遙望成群的獨木舟划向決心號,意識到他本想阻擋的恐怖疾病早已滲透至這些島民當中,這是他一手導致的歷史造業…… ──1778年11月,庫克船隊二度來到夏威夷,群島的出生率因性病所導致的不孕症蔓延而持續下降,導致人口驟減。 ▋謝勒船長發現,在橫渡太平洋時經過的所有海岸,總會碰上當地人駕著海筏出現,交易的商機讓他不禁感到興奮…… ──1803年8月,萊利亞伯德號從加州聖地牙哥出發抵達廣東,太平洋群體與全球各地的貿易連結逐步建立。 ▋班.荷布克特記得父母曾說,有艘船在一場可怕風暴中於近海遇難。這群異鄉人被族人壁爐煙囪冒出的星火吸引,饑餓戰勝了恐懼…… ──1808年11月,聖尼古拉號船員遇難後遭俘,奎魯特族口述歷史則記載族人如何援助遭敵對部落攻擊的倖存者。 ▋夏米索擔憂地看著卡杜走向夏威夷人,這些人已受歐洲殖民影響,而來自馬紹爾群島的卡杜擁有某種未受汙染的純真…… ──1817年1月,留里克號抵達馬紹爾群島,隨船出航的博物學家撰寫的航行報告推動帝國在太平洋的商業競爭力、亦批判其野心。 ▋達納既著迷於高聳的火山,也對小小的活珊瑚嘖嘖稱奇,在太平洋航行的過程中,他開始相信太平洋揭示了整個地球的構造…… ──1838年8月,地質學家達納隨美國遠征探險隊出航,曾以太平洋為主體思考全球地質變化,日後卻轉向呼籲北美洲的獨特性。 ▋船長夫人瑪麗在甲板上看著巨大的鯨尾如何猛烈擊向捕鯨小艇,瞬間便殺了年少的魚叉手,最終只見海浪吞噬了一切…… ──1846年10月,老虎號於西北海岸捕鯨,在三十個月的航程中收穫了三千桶鯨油,上百頭成年灰鯨死去。 ▋福森船長回到暌違二十年的家鄉舊金山,他聽著人們說著五花八門的語言,也意識到如今的加州已是美國領土…… ──1850年6月,歡樂號從香港前往加州,該地人口與資本隨淘金熱迅速增長,改變美國在全球政治與經濟上的地位。 這些故事記述了人們於變動時期在海洋中相遇、產生連結,最終將太平洋帶往世界的過程。太平洋於是不再是位於地圖邊緣之海,而作為早期全球化的最後一塊拼圖,它也不僅是連結亞洲與美洲沿海地帶的水域空間,更是理解全球趨勢與地方的突發事件如何相互作用的現場。本書為我們與太平洋的關係提供了開創性的視角,得以重新審視太平洋如何牽引世界前途,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十八世紀以來的太平洋一點也不「太平無事」! 美國探險家追求貿易自由,建立全球性開放市場 捕鯨船隊獵取大量鯨油,卻導致灰鯨瀕臨絕種命運 科學家探索地球源起,發展帝國地質學的基礎…… 從十六世紀地圖上的邊緣之海到全球化的最後一塊拼圖 人類在太平洋上的相遇、競奪與交換,如何影響全世界? 全面解讀太平洋進入全球經濟與知識體系的時代變革! ★★《大分流》作者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好評推薦★★ ==================== 太平洋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海洋空間。實際上,當不同的群體在十八和十九世紀末初相遇時,人們在競爭與合作中逐步建立了對太平洋龐然的社會與自然複雜度的認知,共同形塑了太平洋。 在《打造太平洋》中,美國環境史學者大衛‧伊格勒考證了一七七〇年代至一八四〇年代之間數百趟有紀錄的大洋航行,從中觀察這些航程所衍生的商業、文化、生態與知識上的交鋒。他指出,隨著庫克船長出航探險,世界才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太平洋;除了來往船隻數量年年攀升,歐洲多國和美國的科學探索、貿易和帝國夢也跟著遽然增長。到了一八四八年,加州山谷發現大量黃金,在全世界掀起淘金熱,此時的太平洋才終於被納入全球經濟體系。 書中以人在海洋的經驗為核心,思索在流動和遷徙中發生的各種層面上的交換如何帶來更廣泛的影響: ◆自由貿易促成世界經濟全球化,而太平洋上的美國船長正是關鍵推手? ◆瘧疾隨著商船來到太平洋,但為何性病才是讓當地人口難以恢復的主因? ◆太平洋上頻繁發生俘虜事件,但劫持或交換人質欲解決的不只是貿易爭端? ◆在美國擴張時期的「昭昭天命」背後,隱匿著的是對灰鯨等物種的大屠殺? ◆博物學家隨著船隻出航,其科學探索也讓檀香木等天然資源商品化? ◆地質學家曾將北美洲西部視為太平洋海盆的一部分,為何後來揚棄此說法? 由此可知,船隻的來來去去徹底改變了太平洋,也為全世界的政治、經濟與科學發展帶來轉折。自由貿易者對開放市場的需求、原住民社群因疾病侵襲而人口凋零、特定海洋生物遭獵捕至近乎滅絕、新舊帝國勢力的衰落和崛起,以及太平洋知識在全球廣泛傳播,種種都使得太平洋上不同區域之間、乃至其與世界的關係日趨緊密。 ◆ ◆ ◆ ◆ ◆ ◆ ◆ ◆ ◆ ◆ ◆ ◆ ◆ ◆ ◆ 本書探索太平洋成為人類知識體系之一環的過程,尤其聚焦於東太平洋在發展過程的諸多變化,說明太平洋的經濟整合及「太平洋世界」的架構乃是隨著太平洋東部與北部的發展而逐步成形。然而,有別於強調帝國的公然作為,本書關注帝國管轄外的個人及地方事件,以微物見繁世的敘事,呈現太平洋之於世界的關係。書中各章皆以大洋航行的故事出發,檢視太平洋在發展上的各個面向與多種風貌: ▋庫克遙望成群的獨木舟划向決心號,意識到他本想阻擋的恐怖疾病早已滲透至這些島民當中,這是他一手導致的歷史造業…… ──1778年11月,庫克船隊二度來到夏威夷,群島的出生率因性病所導致的不孕症蔓延而持續下降,導致人口驟減。 ▋謝勒船長發現,在橫渡太平洋時經過的所有海岸,總會碰上當地人駕著海筏出現,交易的商機讓他不禁感到興奮…… ──1803年8月,萊利亞伯德號從加州聖地牙哥出發抵達廣東,太平洋群體與全球各地的貿易連結逐步建立。 ▋班.荷布克特記得父母曾說,有艘船在一場可怕風暴中於近海遇難。這群異鄉人被族人壁爐煙囪冒出的星火吸引,饑餓戰勝了恐懼…… ──1808年11月,聖尼古拉號船員遇難後遭俘,奎魯特族口述歷史則記載族人如何援助遭敵對部落攻擊的倖存者。 ▋夏米索擔憂地看著卡杜走向夏威夷人,這些人已受歐洲殖民影響,而來自馬紹爾群島的卡杜擁有某種未受汙染的純真…… ──1817年1月,留里克號抵達馬紹爾群島,隨船出航的博物學家撰寫的航行報告推動帝國在太平洋的商業競爭力、亦批判其野心。 ▋達納既著迷於高聳的火山,也對小小的活珊瑚嘖嘖稱奇,在太平洋航行的過程中,他開始相信太平洋揭示了整個地球的構造…… ──1838年8月,地質學家達納隨美國遠征探險隊出航,曾以太平洋為主體思考全球地質變化,日後卻轉向呼籲北美洲的獨特性。 ▋船長夫人瑪麗在甲板上看著巨大的鯨尾如何猛烈擊向捕鯨小艇,瞬間便殺了年少的魚叉手,最終只見海浪吞噬了一切…… ──1846年10月,老虎號於西北海岸捕鯨,在三十個月的航程中收穫了三千桶鯨油,上百頭成年灰鯨死去。 ▋福森船長回到暌違二十年的家鄉舊金山,他聽著人們說著五花八門的語言,也意識到如今的加州已是美國領土…… ──1850年6月,歡樂號從香港前往加州,該地人口與資本隨淘金熱迅速增長,改變美國在全球政治與經濟上的地位。 這些故事記述了人們於變動時期在海洋中相遇、產生連結,最終將太平洋帶往世界的過程。太平洋於是不再是位於地圖邊緣之海,而作為早期全球化的最後一塊拼圖,它也不僅是連結亞洲與美洲沿海地帶的水域空間,更是理解全球趨勢與地方的突發事件如何相互作用的現場。本書為我們與太平洋的關係提供了開創性的視角,得以重新審視太平洋如何牽引世界前途,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越南──「龍的真正傳人」! 在帝國夾縫之間奮力求生的越南, 在世界史上持續發出響亮的怒吼! 龍的真正傳人,秉持東南亞文化認同和民族自豪, 讓越南成為史上唯一擊敗中國、蒙古、法國、美國等強權的國家! ◆ 以清晰的學者之思,流暢的記者之筆 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完整解答越南史 ──日本越南史專家小倉貞男的畢生代表之作! ■最陌生的鄰居:越南 說到越南,你(妳)會想到什麼?是風光旖旎的下龍灣、古色古香的順化皇城?還是價格實惠又美味的越南河粉、法式麵包?台灣和越南隔著南海遙遙相望,台北飛河內,只不過兩個小時。可是,即使兩者的地理位置如此接近,台灣人對越南史恐怕仍是一知半解。其實,台灣和越南有非常多的共通點:兩者都受到中國制度和文化的深遠影響,也都曾身為列強的殖民地而邁入現代化,最重要的是,兩者都在追求自我認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日本學者小倉貞男曾長期擔任《讀賣新聞》西貢(今胡志明市)特派員,第一線觀察越南社會數十年來的脈動與變遷,甚至親身經歷越戰;可謂窮盡他一生心血的代表之作——《半島之龍》,以清晰的學者之思,流暢的記者之筆,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完整解答越南史。 小倉貞男以「A、B」兩軸建構出一部完整的越南史:「A軸」是指越南和中國長達一千年的互動歷史;「B軸」則是指越南脫離中國統治後,躍上世界舞臺,與其他國家互動的另一段千年史。唯有正確地理解「A、B」兩軸的脈絡,才能完整地明白越南何以成為今日的越南。 ■A軸:越南中國,一邊一國! 越南史的第一個千年,不得不提它和中國的牽扯糾葛;而這一切,得從漢帝國說起。自從漢帝國征服趙佗所建立的南越王國後,越南便受到中國長達千年的高壓統治。與此同時,中國也向越南輸入官僚體制、漢字、儒家等文化,企圖把越南打造成東南亞版的「小中華」。但越南人民對於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使他們意識到越南從來就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另外,由於派駐在越南的中國官員長年貪汙腐敗,導致越南人頻頻揭竿起義,其中更有深具越南特色的女性所主導的抗爭,例如「徵氏姊妹」、趙嫗等人所領導的反抗。 越南史上有三次著名的白藤江之戰,即分別發生於九三八年的越南(吳朝)對抗中國的南漢政權、九八一年的越南(前黎朝)對抗宋帝國,以及一二八八年的越南(陳朝)對抗蒙古帝國,三次戰爭最後都以越南勝利告終。面對來自北方的中國大軍和蒙古鐵騎壓境,為何越南人總是能以寡擊眾?關鍵在於越南朝廷和人民同仇敵愾,團結一致。小倉貞男指出,中國對越南長達千年的壓迫,不只意外地形塑了越南人的民族認同,更成為日後越南對抗帝國主義、追求自由與認同的原動力。 ■B軸:與東南亞王國和法國的互動,形塑今日的越南 身為東南亞文化圈的一部分,脫離中國壓力的越南,還得面對其他東南亞王國的挑戰,例如當時雄霸一方的真臘、老撾、素可泰等(即今天的柬埔寨、寮國和泰國)。雖然它們彼此兵戎相向、爭奪土地,但更多是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越南有自己獨特的村落共同體,管理村落的是「長老評議會」,而「竹垣之內不受君令」、「水田屬皇帝,寺院歸村落」等說法彰顯出越南獨有的東南亞式的制度文化。正是在「南進」的過程中,越南吸收了其他國家的文化精隨,創造出今日豐富的越南文化,更形塑了今日的國家雛形。 十九世紀清法戰爭之後,越南從此切斷了和中國的「藩屬」關係,變成法國的殖民地。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德羅所創造的越南語拉丁字,更成為今日越南國字的基礎。法國殖民時期,正好也是越南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掙扎和調試的轉型期。為了抵抗法國統治,越南的知識分子們百般嘗試,有採取武裝游擊抗法的潘廷逢、黃花探等人,也有主張在體制內和平抗爭的潘周楨;而「最後的皇族」保大帝、「東遊運動」潘佩珠、「越南國父」胡志明、「紅色拿破崙」武元甲等人的傳奇故事,也在這般動盪的年代裡流傳開來,至今仍膾炙人口。 ■對台灣來說,越南很重要! 翻開《半島之龍》,會發現這是一段越南人民團結起來、抵抗外侮的壯闊史詩,也是一本以東南亞文化的脈絡而解釋越南何以成為越南的佳作。小倉貞男透過講述精彩人物故事的方式,完整描述了在漢字世界裡覺得錯綜複雜、充滿誤解和不屑的越南史,並且解答越南人柔韌不屈的民族性是如何形塑而成。 最重要的是,越南和台灣一樣,都因為地緣因素,更多收到中國型制度文化的影響,也必須正視和中國的互動關係。而台灣或許能從越南對抗中國、追求自主的千年歷史中,獲得寶貴的啟發和共鳴。
越南──「龍的真正傳人」! 在帝國夾縫之間奮力求生的越南, 在世界史上持續發出響亮的怒吼! 龍的真正傳人,秉持東南亞文化認同和民族自豪, 讓越南成為史上唯一擊敗中國、蒙古、法國、美國等強權的國家! ◆ 以清晰的學者之思,流暢的記者之筆 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完整解答越南史 ──日本越南史專家小倉貞男的畢生代表之作! ■最陌生的鄰居:越南 說到越南,你(妳)會想到什麼?是風光旖旎的下龍灣、古色古香的順化皇城?還是價格實惠又美味的越南河粉、法式麵包?台灣和越南隔著南海遙遙相望,台北飛河內,只不過兩個小時。可是,即使兩者的地理位置如此接近,台灣人對越南史恐怕仍是一知半解。其實,台灣和越南有非常多的共通點:兩者都受到中國制度和文化的深遠影響,也都曾身為列強的殖民地而邁入現代化,最重要的是,兩者都在追求自我認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日本學者小倉貞男曾長期擔任《讀賣新聞》西貢(今胡志明市)特派員,第一線觀察越南社會數十年來的脈動與變遷,甚至親身經歷越戰;可謂窮盡他一生心血的代表之作——《半島之龍》,以清晰的學者之思,流暢的記者之筆,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完整解答越南史。 小倉貞男以「A、B」兩軸建構出一部完整的越南史:「A軸」是指越南和中國長達一千年的互動歷史;「B軸」則是指越南脫離中國統治後,躍上世界舞臺,與其他國家互動的另一段千年史。唯有正確地理解「A、B」兩軸的脈絡,才能完整地明白越南何以成為今日的越南。 ■A軸:越南中國,一邊一國! 越南史的第一個千年,不得不提它和中國的牽扯糾葛;而這一切,得從漢帝國說起。自從漢帝國征服趙佗所建立的南越王國後,越南便受到中國長達千年的高壓統治。與此同時,中國也向越南輸入官僚體制、漢字、儒家等文化,企圖把越南打造成東南亞版的「小中華」。但越南人民對於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使他們意識到越南從來就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另外,由於派駐在越南的中國官員長年貪汙腐敗,導致越南人頻頻揭竿起義,其中更有深具越南特色的女性所主導的抗爭,例如「徵氏姊妹」、趙嫗等人所領導的反抗。 越南史上有三次著名的白藤江之戰,即分別發生於九三八年的越南(吳朝)對抗中國的南漢政權、九八一年的越南(前黎朝)對抗宋帝國,以及一二八八年的越南(陳朝)對抗蒙古帝國,三次戰爭最後都以越南勝利告終。面對來自北方的中國大軍和蒙古鐵騎壓境,為何越南人總是能以寡擊眾?關鍵在於越南朝廷和人民同仇敵愾,團結一致。小倉貞男指出,中國對越南長達千年的壓迫,不只意外地形塑了越南人的民族認同,更成為日後越南對抗帝國主義、追求自由與認同的原動力。 ■B軸:與東南亞王國和法國的互動,形塑今日的越南 身為東南亞文化圈的一部分,脫離中國壓力的越南,還得面對其他東南亞王國的挑戰,例如當時雄霸一方的真臘、老撾、素可泰等(即今天的柬埔寨、寮國和泰國)。雖然它們彼此兵戎相向、爭奪土地,但更多是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越南有自己獨特的村落共同體,管理村落的是「長老評議會」,而「竹垣之內不受君令」、「水田屬皇帝,寺院歸村落」等說法彰顯出越南獨有的東南亞式的制度文化。正是在「南進」的過程中,越南吸收了其他國家的文化精隨,創造出今日豐富的越南文化,更形塑了今日的國家雛形。 十九世紀清法戰爭之後,越南從此切斷了和中國的「藩屬」關係,變成法國的殖民地。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德羅所創造的越南語拉丁字,更成為今日越南國字的基礎。法國殖民時期,正好也是越南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掙扎和調試的轉型期。為了抵抗法國統治,越南的知識分子們百般嘗試,有採取武裝游擊抗法的潘廷逢、黃花探等人,也有主張在體制內和平抗爭的潘周楨;而「最後的皇族」保大帝、「東遊運動」潘佩珠、「越南國父」胡志明、「紅色拿破崙」武元甲等人的傳奇故事,也在這般動盪的年代裡流傳開來,至今仍膾炙人口。 ■對台灣來說,越南很重要! 翻開《半島之龍》,會發現這是一段越南人民團結起來、抵抗外侮的壯闊史詩,也是一本以東南亞文化的脈絡而解釋越南何以成為越南的佳作。小倉貞男透過講述精彩人物故事的方式,完整描述了在漢字世界裡覺得錯綜複雜、充滿誤解和不屑的越南史,並且解答越南人柔韌不屈的民族性是如何形塑而成。 最重要的是,越南和台灣一樣,都因為地緣因素,更多收到中國型制度文化的影響,也必須正視和中國的互動關係。而台灣或許能從越南對抗中國、追求自主的千年歷史中,獲得寶貴的啟發和共鳴。